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3828200000067

第67章 商鞅(3)

在土地所有权关系上创立集中、统一的赋税制度。商鞅规定,土地制度要进行改革,推行土地私有制,废除旧的土地国有制。废井国,开阡陌,废分封,行郡县,赋税归封建社会中央统治者统一管理,税收制度全国统一,百姓则负担平均税收。

重农轻税

商鞅主张农业税按每亩土地实际产量征收,税率不超过什一税,一切手续从简。征收不频繁,民就不会劳累,****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去耕作,耕作的时间多了,税收不烦琐,土地就不会荒废,则土地中的草就会有人开垦。

抑商重税

除农业税外,商鞅对其他赋税都采用重税政策,提出不务农耕作就多征税,对有利可图的税收要加重。他把商业视为末业,通过重税手段来达到抑制商业发展,以期望加快农业的发展。实施“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等措施。同时规定,家里如人怠农的人则加重收税。

商鞅所推行的重农抑商的税收政策,为促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为秦统一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商鞅的赋税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中税收制度也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历史证明,商鞅的经济思想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进步思想,但其中也包含了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理论,是由其时代特点决定的。封建社会地主制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只有采取的这种形式,社会经济才能进步,生产力才能获得发展,对当时的农民阶级当然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新的生产关系之下,他们已不再是会说话的工具了。商鞅的经济思想是进步的地主阶级经济思想。

商鞅的改革思想

商鞅变法可以算是一次成功的变法。它使秦法深入民心,为民所拥戴,它使秦国强大,从而统一中国。所以说,商鞅的智慧为秦国的兴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商鞅变法具有具体而明确的内容,它是符合秦国当时的国情和发展需求的。这一系列的变革,对稳定秦国内部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国家的变革与企业的变革具有共通点,国家要变革,就要先了解国情,而当时的秦国也正需要这种变革。而作为一名企业变革者,同样要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要想使自己的变革成功,就离不开的选择。

首先,要考虑变革理念是否适合企业的发展;变革理论是否能够得到支持。如果得不到这二条的支持,那就必须要调整变革的思路。商鞅变法的成功也有他所选择正确的原因所在。

其次,要有周详的计划和实施步骤,考虑变革所带来的影响,要有具体、明确的执行方案。还要能够把握时机,不能因冲动而使变革失败。

再次,有要良好的沟通,有了良好的沟通才会得到人的支持,从而为变革打下基础。

然后,弄清企业构架,和组织关系,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变革,这样,就会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当然,如果是为了企业发展,也不能公然挑战企业结构。

最后,为保证变革的顺利执行,就要在变革过程中,讲求诚信,如有必要,也可杀一儆百。“人无信,无以立足;业无信,无以恒远”。树立企业在员工心目中的形象和信誉是至关重要的,没有诚心,变革就不会得到贯彻的执行,而变革最终也会失败。

处世的智慧

为人处世是以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规范,指导人们认识和处理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如中国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资本主义社会信奉金钱就是一切,等等。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正确的处世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道德和规范作为行为的准则,并以此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鞅变法中也有很多可供我们借鉴的处事哲学。

语言的技巧

语言是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如果我们想了解一个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通过语言。当我们说话的时候,不能只说我们想说的,还要了解和体会到听者想要听什么,知道什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与听者达成共识,产生共鸣,从而增进信任。

商鞅在相国公叔痤的门下任中庶子,他所表现出来的才能被公叔痤所重视。然而,公叔痤死后,他并未在魏国得到重用。还因公叔痤死前对魏惠王说的话而逃离魏国。

后来商鞅听说秦国孝公为强国而招纳贤良,他便投奔秦国而去,他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的推荐,从而与孝公有了第一次的接触。

第一次被孝公接见,商鞅就大谈尧、舜的治国之道,如何的与百姓同甘共苦,身体力行,作出良好的表现。商鞅滔滔不绝,而孝公却一句也没听进去,最后扒在桌子上睡着了。

事后,孝公评论商鞅:“不值一用。”

景监就问他:“你的才能为什么得不到赏识呢?”

他回答说:“我今天说的,不是他想听的啊。”

商鞅肯求景监再带他去见一次孝公,几天后,两人进行了第二次会面。

这一次,他把上次谈的那些话,换汤不换药的改了改,可还是不太合孝公的心意。

之后,又进行了第三次,结果依然不容乐观。然而,这一次,商鞅向孝公推荐了春秋五霸强国的道理,孝公显然有些兴致,而他也在这一次了解了孝公想要的是什么。

于是,他们进行了第四次会面。这一次,商鞅向孝公进献了强国之术,而这也正是孝公最想听到的,孝公被他的话深深的所吸引,一连听了好几天都没有听够。

终于,商鞅得到了孝公的录用,从而开始发挥他的才能

从故事当中,我们总结了商鞅成功的秘诀有如下四条:

一、足够的耐心。商鞅一而再,再而三的与孝公说教他的理论,却一次次碰壁。但在他

一再坚持下,终于获得了成功。

二、足够的信心。二次失败后的商鞅,依然有信心能说服孝公,有这样的信心,实在是难得。

三、足够的实力。光有耐心和信心,而没有实力,只能是空口说大话。而商鞅恰恰拥有这样的实力,广博的知识,就是他实力的象征。

四、善于察言观色。商鞅就是靠与孝公的前三次谈话中收集信息,从而了解孝公的需求,想要得到的是什么,以及和孝公达成共识。

语言是一种智慧,是一种智慧的文化载体,语言的表达就是智慧的展示。善于说话,巧于言辞是一种大的智慧,不善于说话的人,闭口不言自然是最佳的选择。会巧言善辩的人总是受人敬仰的,商鞅就是最好的例子。善于说话,能与不可言之人言,恐怕更是真正的语言智慧。

许多人没有办法表达他的思想,并不是他不愿意表达,而是词不达意。如果能减少沟通中的误会,就能做较好的沟通。

要学会沟通首先要学习如何听话,学习听懂别人的话。良好的沟通80%在听,20%才是说,在说的20%中有80%在问问题。只有问正确的问题,才能引导对方的想法及观念,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

通过问题,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问题能够引导人的思想,有说服力和影响力必须学会问好的问题

诚信是美德

商鞅认为,诚信是做人的准则,诚信是治理国家的基础。诚者,真诚、真实;信者,诚实、不欺。诚信者,诚实而守信也。诚信,作为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和提倡。儒家以“诚”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范畴,认为“诚者,天地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

诚信是做人的起码道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诚信已成为不分国界,又不分社会制度的共道德伦理准则。诚信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作为维系国家兴旺,家庭和睦,人格尊严的源泉,起着基石和阶梯的作用。

诚信是一种美德,你不失信于人,别人也会真诚对你。诚信是自身的道德修养,不能采取甚麽措施去挽救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用法律来维护我们的利益,用道德来塑造形象。

商鞅的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人们都知道了左庶长言出必行,然后终于发布法令。

商鞅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治理国家应该因地制宜或者便宜从事,不能拘泥死板。法令得不到执行,关键是上层权贵有人犯法。

对国家而言,诚信是其繁荣昌盛、自强自立的基础。对企业而言,诚信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对个人而言,诚信是立人之本,是做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是每个公民正确的道德取向。一但失掉诚信,国家就会逐步衰退,企业就会失掉生存之根本,人就会失掉立人之本。

诚信是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道德基础。诚信缺失,社会上便会欺诈成风,市场混乱,道德沦丧,人心惟危。诚信的缺失,将会影响社会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诚信已经进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现代诚信已超越了传统意义的诚信。

用人的艺术

人才要有改革精神。商鞅认为,政治家善察形势,据国情定政策,反对因循守旧。圣人之所以能够使国家富强,是因为他不效法旧的制度。之所以能够有利于民众,是因为他不遵循旧的礼教制度。治理国家不应该只用一种方法政策,不效法古代。他强调人才要有改革精神,有才智的人对还没有发生的事都会有一种预见性,“强国、利民”就是改革的目的。

人才应具有顽强的意志。在他看来,高于一般人的有才智的人,往往是会受人非议的;而有独特见解的人,刚往往会受人诽谤而遭到陷害。因些,人才就应该具有顽强的意志,不受社会舆论所干扰。商鞅说:因为犹豫而不行动,不会有好的名声;因为犹豫而不做事,就会不有功名。不可以从一开始就忧虑,那样必将一事无成,而可以一开始就想到好的地方,这样就容易成功。

商鞅强调:

一、有军功者授予爵位,而从有爵位的人中提拔官员。以“国以功授官予爵”为原则,也可以看作是对有军功的人员实行重奖政策的延伸,有利于那些得到军功的地主阶级参与政权。

二、不用“巧言虚道”之人。坚决不用求官之人,绝不允许只会空谈的人得到好处。

三、决不让贿赂的人做官,坚决杜绝向下面搜刮钱财来事奉上级,以求得官职升迁的现象。

他倡导赏罚制并设置人事立法制。他说利用权力搜刮财物,以讨得主子的欢心的小人会出现,是因为国家没有统一的法令而形成的。法律之所以不能运行,是因为权贵不能履行法律的原故,所以主张,法制面前人人平等,权贵犯法,要一样治罪。不管什么人犯了法,都不准隐瞒,犯了错,而不隐瞒,则官员就没有邪恶的人了。对有功的人,应该当授予其爵位,这样有才能的人就会不忧虑了。“公私分明,则小人不嫉贤,而不肖者不妒功”,只有这样,国家才可以强大,有用的人才才可以被国家所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