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3828200000056

第56章 孙子(1)

孙子(约前535—?),名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

孙子著有《孙子兵法》一书,影响深远,他被后世誉为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军事家。

孙子生平

约公元前535年,孙子出生在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贵族家庭,他的曾祖和祖父都是齐国名将。

孙子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非常喜爱兵法,年幼的孙子最喜欢做的就是在自家的书房中阅读兵书,他从古代军事典籍中,了解黄帝战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古代名相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策略。

约公元前517年,因不堪忍受齐国的纷争和内乱,18岁的孙子离开齐国,南下吴国。在吴国,孙子与伍子胥结识,并成为莫逆之交。

孙子初到吴国,隐居在吴国都城姑苏城郊的穹窿山,以务农为业,并撰写兵书。

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即位后遍求人才,欲成就霸业。伍子胥便将孙子推荐给了吴王,孙子将写成的兵法13篇献给吴王,吴王看后赞叹不已。但由于当时孙子只是一介草民,吴王对他的能力半信半疑,于是便设法考验孙子的能力。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吴王为考验孙子,挑选了180名宫女接受孙子的训练,并让自己的两位爱妃负责卒长之职。刚开始时,纵使孙子“三令五申”重复表明会执行军法,众宮女皆不理孙子的号令,于是孙子便将作为卒长的两名吴王爱妃斩首,即使吴王阻止亦不理会。于是,众宮女立即变得严肃起来,对军令绝对依从。吴王看到了孙子斩杀自己的爱妃非常生气,但又知道他是在立军威,所以,认为牺牲两名爱妃換取一位奇才是绝对值得的,因此便拜孙子为上将军。

公元前512年,孙子随吴王和伍子胥征讨楚国的属国钟吾(今江苏宿迁东北)、舒(今安徽庐江县西),连战连胜。阖闾就想乘胜直捣楚国都城,孙子却劝阻道:“楚军现在还不能轻视,况且我们现在灭掉两国之后已经很疲惫,应该收兵休整,待机再战。”阖闾于是班师回国。

不久,伍子胥和孙子确定了扰楚疲楚寻机破楚的战略,然后组建了三支精锐军队,轮流袭扰楚国边境。在第一支军队袭击时,楚国便调集主力迎战。但楚军一出,孙子却率吴军撤退了。当楚军刚返回时,吴国派出的第二支袭扰军队又开始了行动。这种车轮式的袭击战搞得楚国被动应付,军队疲惫不堪,国力也消耗严重,致使一些小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在袭扰中大有收获。

公元前506年,孙子又运用长途奔袭灵活机动的战法打败了楚军。当时,楚国围攻吴的属国(小国蔡国)。孙子率领3万精兵,乘船逆淮河而上救援。楚军见势不妙,赶忙退兵,在汉水设防。没想到孙子却突然弃船登岸,从陆路奔袭楚国腹地,给楚军来了个出其不意。但孙子并没有用全部兵力奔袭,而是精选了3500人做先锋,披坚执锐,轻装疾进。等到了汉水东岸,楚军迎击时孙子又领兵后撤,引诱楚军追击,三战三胜。此后两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决战,孙子用先发制人的战术冲乱了楚军的阵脚,然后吴王率领主力攻击围歼,又大获全胜。以后孙子用半渡而击、乘楚军用餐时攻击等灵活战术打得楚军毫无还手之力。因为孙子的神勇指挥,从柏举之战到占领楚国国都郢,吴军只用了十天的时间,楚王仓皇而逃。孙子以3万破楚军20万,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不听孙子劝阻,出兵攻打新即位的越王勾践,结果被其大败,吴王阖闾气愤病死。太子夫差继位,孙子及伍子胥帮助夫差治国练兵,并助夫差成功大败勾践,报仇雪恨。而其后夫差北上称霸,于黃池大会诸侯,亦是因为孙子令士兵训练有素的成果。

孙子虽然帮助吴国建立了霸业,但夫差日渐骄横,不听忠言,亲信谗言,逼死大臣伍子胥,孙子见状寒心而退,知道自己想辅佐吴王统一南北的大志已无法实现,为免遭杀身之祸,便隐居深山,修订他的兵书去了。

孙子著作

孙子之所以被后人所称道,最主要的还是他留下的那部兵家圣典——《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

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也即前515至前512年,是孙武初次见面赠送给吴王的见面礼。事见司马迁《史记》:“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吴王阖闾。”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

《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

《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

《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形”指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势”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

《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

《军争》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九变》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行军》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

《地形》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九地》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火攻》讲的是以火助攻。

《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语言叙述简洁,内容也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孙子兵法》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战和发展军事理论。

《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孙子的智慧

孙子的智慧尽在其著作《孙子兵法》之中。

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曾公开宣称《孙子兵法》是他成功的法宝。他说:“中国古代先哲孙子,是天下第一神灵。我公司职员必须顶礼膜拜,对其兵法认真背诵,灵活应用,公司才能兴旺发达。”

意大利埃尼公司总裁贝尔纳贝同样看到了《孙子兵法》的价值:“关于战略这一题目,我正在读《孙子兵法》,这是一本大约2500年前由一位中国将军孙子所写的经典教科书,这是一本关于战略的全面的教科书,今天仍能运用到人类的各种活动中去。”

《孙子兵法》不仅跨越了国界,而且超越了时空。正如英国空军元帅约翰·斯莱瑟在《中国的军事箴言》一文中所言:“孙子的引人入胜的地方是他的思想多么惊人地‘时新’——把一些词句稍加变换,他的箴言就像是昨天写出来的。”

§§§第一篇 始计篇

孙子说: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认真考虑、仔细研究的。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是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则可使之为其出生入死,而不惧怕危险。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否有利于攻守等。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指军队的编制,物资的供应和管理制度的规定。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要做深入了解,了解才能取胜,否则就不能取胜。所以,要从以下七种情况来分析比较敌我优劣,从而预测战争的胜负: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的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就可以判断战争的胜负了。

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有利的态势,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措施。

用兵作战,就是诡诈之术。因此,有能力而要装作没有能力,本来准备要攻打而装作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作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作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激怒他而使其失去理智,对方小心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只能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而无法事先讲明。

凡是开战之前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取胜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取胜的条件不充分。筹划周密、条件充分,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不充分,就会失败,更何况不作筹划、没有胜利的条件呢?我们根据这些来观察,谁胜谁负就显而易见了。

本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文章开篇明义: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应持谨慎态度。接着,孙子提出了著名的“五事”和“七计”,通过它来判断战争胜负的情势。

“五事”:

第一是“道”。即进行这场战争是否是正义的,是否得民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上下一致、生死同心。

第二是“天时”。气候对战争的胜负有着重要影响。古今中外的许多著名战例,均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是“地利”。是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等条件。

第四是“将领”。是指将领的智谋是否高深,是否诚信、仁爱、勇敢、严明。

第五是“法规”。是指军队的编制,官吏的任用,军需的管理。

“七计”:

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

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

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

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

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

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

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

孙子在强调了“五事”和“七计”之后,笔锋一转,点出了战争的特征——“兵者,诡道也。”第一次从战略的高度肯定了诡诈用兵的重要性。“诡”,具体地说就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是战争取胜的重要条件。

§§§第二篇 作战篇

孙子说:

用兵作战,需做的物资准备有:战车千辆,辎重车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并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那么前后方的军内外开支,招待使节、策士的费用,用于武器维修的胶漆等材料费用,保养战车、盔甲的支出等,每天都要耗费数目庞大的资金,然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因此,军队作战就要速胜,如果拖得太久则军队必然疲惫,丧失锐气。一旦攻城,则兵力将耗尽,大部队长期在外作战必然导致国家财物不足。如果军队因久战疲惫不堪,锐气受挫,军事实力耗尽,国内物资枯竭,其他诸侯必定趁火打劫。这样,即使足智多谋之士也无良策来挽救国家的危亡了。所以,在实际作战中,只听说将领缺少计谋难以速胜,却没有见过指挥高明巧于持久作战的。战争持久对国家有利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不利方面的人,也就不能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方面。

善于用兵的人,不用再次征集兵员,不用多次运送军粮。武器装备由国内供应,从敌人那里设法夺取粮食,这样军队的粮草就可以充足了。国家之所以因作战而贫困,是由于军队远征,不得不进行长途运输。长途运输必然导致百姓贫穷。临近军队驻地的地区,物价必然高涨。国家财政枯竭,则赋税和劳役必然加重。战场上军力耗尽,国内财政枯竭,物价飞涨就会使百姓财产损耗十分之七,国家的财产也会由于车辆破损,马匹疲惫,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的损失,而耗去十分之六。

所以,明智的将帅,务求在敌国补给粮食,从敌国得到一钟的粮食,就相当于从本国运送二十钟;在当地取得饲料一石,相当于从本国运输二十石。

所以,要使士兵拼死杀敌,就要激励部队的士气;要使士兵勇于夺取敌方的军需物资,就必须奖赏士卒。所以,在车战中,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要奖赏最先夺取战车的人,并更换战车上的旗帜,把缴获的战车编入我方车队。要善待俘虏,使他们有归顺之心。这就是所谓的战胜敌人而使自己强大的方法。

所以,作战最重要、最有利的是速胜,最不宜的是持久作战。真正懂得用兵之道、深知用兵利害的将帅,掌握着民众的生死,主宰着国家的安危。

孙子在此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战略思想。他首先分析了在出兵前应做的各项准备工作。他认为对敌用兵,不宜打持久战,应当速战速决。因为,任何一场战争都不止是交战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还依赖于综合国力的强弱。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必然造成国家财力枯竭,长期消耗,战争必败无疑。

其次,孙子还注意到了运输的问题。在外作战,补给必不可少,可是从本国运输粮草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因此,他又提出了“因粮于敌”的主张,即利用敌国的粮草满足己方的需求,不但削弱了敌方的力量,也大大减轻了本国人民的负担。将“智将务食于敌”的道理推而广之,又得出“以战养战”、“就地取材”的计谋。

§§§第三篇 谋攻篇

孙子说:

战争的一般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败敌国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败敌旅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卒就略逊一筹;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败敌伍就略逊一筹。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能使敌人降服,才是最高明的。

所以,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战胜敌人,最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攻城的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难以控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像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使敌人屈服不是靠硬打,夺取敌人的城池不是靠硬攻,毁灭敌人的国家不是靠久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至于疲惫受挫,而胜利可以圆满取得,这就是谋划进攻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