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3828200000050

第50章 洪应明(1)

洪应明,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明万历年间。

他是一个“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士人,且其一生中独善其身的时候居多,是一个隐士。

洪应明生平

洪应明,字自诚,号初怀道人,大约生活在明万历年间,今江苏金坛人,明著名文学家。

要了解洪应明,我们首先要了解明万历年间的社会状况。

公元1572年,明穆宗突然中风驾崩,太子朱翊钧继位,是为神宗,改元万历。由于神宗年幼,于是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由于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相反张居正得到冯保的鼎力支持。

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维新变法,使万历初年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景象。公元1582年,张居正逝世,此后明中兴之象消失,明王朝从此走上了衰败之路。

张居正逝世伊始,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但不久就开始怠政。公元1586年后,神宗就开始连续不上朝。神宗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沉浸在花天酒地之中。每年还进行选美。神宗还好营建,经常大兴土木。公元1589年,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疏,称神宗沉湎于酒、色、财、气,结果被贬为民。神宗还派矿监和税监搜刮民间财产,导致多处民变发生。由于神宗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政府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因此《明史》言:“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神宗在位期间另外两项严重败坏朝纲的事件是东林党争和国本之争。

东林党源于顾宪成组办的东林书院。东林党一词则起源于公元1610年的一次人事变动事件。起因是内阁缺人,顾宪成极力主张颇有政绩的淮扬巡抚李三才入阁,结果被反对李三才入阁的势力摸黑漫骂,东林党因此而起。东林党兴起后,朝中其他各党便集中火力攻击东林党。阉党专权后,东林党更受到严重打击。

另外一项政争是国本之争。主要是围绕着皇长子朱常洛与郑贵妃所生的福王朱常洵。神宗迟迟不立太子,令群臣忧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两个派别。公元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

此外,万历年间亦征战不断,包括援助朝鲜王朝抵抗日本侵略的壬辰倭乱、平定宁夏哱拜之乱、平定贵州杨应龙之乱。公元1618年,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讨明朝。公元1619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女真从此转为战略防御。

由以上可知,明朝万历年间,朝纲不振,吏治腐败,流寇四起,战争频繁,社会混乱不堪,明朝从此走向衰亡。

这样的社会政治形势,导致一些有见识的知识分子,在经历了仕途的风波挫折之后,他们既不愿意与当权者同流合污,也不愿意违心迎合鄙琐的社会风气,纷纷归隐山林。洪应明便是其中之一。

对于洪应明,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与万历进士、礼部仪制郎中于孔谦交厚,与袁黄、冯梦桢等人也有所交往。早年曾离乡学道,研究佛、释、道,著有《仙佛奇踪》,在对明朝廷心会意冷后,退隐不出,只专心埋首于著述。

隐居后的洪应明,以旁观的态度洞察世情,以自身的生活体验人生,在山水泉石间寻求雅趣,直抒胸臆,适意而止,他将儒家积极入世、济人利物的精神与佛道两家避世超俗、修身独善的思想融为一体,创作出一部囊括了中国人处世智慧的经典——《菜根谭》。

洪应明著作

洪应明有影响力的著作主要有:早期著作,《仙佛奇踪》;中晚期著作《菜根谭》。其中,尤以《菜根谭》最为著名,影响最为深远。

《仙佛奇踪》

《仙佛奇踪》又名《月旦堂仙佛奇踪》,八卷。除《四库全书》及《正统道藏》收入外,民国陶氏刊本是徽派版本月旦堂的重印本比较著名。此书前四卷属道家,后四卷属佛家,共狩收入历代仙真一百人,每人一传一画。末尾附录养生、精修等文辞,对于研究和探讨古代哲学和养生有比较重要的史料和研究价值。

《菜根谭》

《莱根谭》是一部论述修身、处事、待人、接物的格言集,共有360则。这些格言警句文词秀美,对仗工整,短小精粹,促人觉醒,耐人寻味。问世400多年来,广泛流传于民间并远播海外。

书名《菜根谭》,取自宋儒汪革语:“人就咬得菜根,则百事可成。”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就够坚强地适应清贫的生活,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有所成就。

明于孔兼在为《菜根谭》写的(题词)中,进一步阐述道:“其谭性命直入玄微,道人情曲尽岩险。俯仰天地,见胸次之夷犹;尘芥功名,知识趣之高远。笔底陶铸,无非绿树青山;口吻化工,尽是鸯飞鱼跃。”颇为简要地概括了此书的内容。

乾隆间署名三山病夫通理的(重刊菜根谭序)则说:“凡种菜者,必要厚培其根,其味乃厚。”并引月古语“性定菜根香”,说明只有心性澹怕沉静的人,才能领会其中的旨意。

总的来说,《菜根谭》反映了明代知识分子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思想。

《菜根谭》一书知人论世,文如行云流水,意似朗月长空,其中既有积极入世、经营天下的儒家思想,又有清净无为、修身养生的道家旨趣,更有透彻禅机、空灵无际的佛家智慧。其内涵丰富深刻,蕴涵着博大精妙的处世哲学和以仁取胜的机智,对于个人如何正心修德,正确认识自我,以及如何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看待人生的得失,都有着十分独到的见解。

洪应明以人们所熟知的菜根为喻,将人生所涉及的修身、为官、治家、摄政、学问、御人、处世诸方面融为一体,其中很多精彩的论断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我们如何做人的现实意义。问世以来,备受世人喜爱,被誉为“心灵之药石”。

洪应明的智慧

《菜根谭》是洪应明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洪应明智慧的集中体现。

可以说,《菜根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具有不可小视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因此,洪应明的《菜根谭》历来皆被奉为处世的宝典。

以下,我们便从中选取一些精彩内容加以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依阿权势,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恪守道德规范的人,可能会遭受一时的冷落;而那些依附权势的人,却会遭受永远的凄凉。但凡通达事理、胸襟开阔的人,重视物质以外精神的价值,考虑到自己死后的名誉。所以他们宁愿受一时的冷落,也不愿遭受永远的凄凉。

【赏析】

历史上有不少恪守道德的高洁者,走的是寂寞的人生之路。如人们熟知的贫居陋巷、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的颜回;身遭流放而后自沉于汨罗江的屈原;持节牧羊的苏武;坚持抗金而血洒风波亭的岳飞等等。他们不是人生的春风得意者,但他们却是历史上的有德之人,千百年来,人格的魅力永远传颂。

相反,类似赵高、秦桧之流,生前趋炎附势,虽可享尽荣华富贵,不可一世,却也免不了被押上历史的审判台,遭到审判,遭人唾弃。

据此来论,只要一个人的荣誉富贵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的,那么,一切就如山林的自然盛开之花,繁衍不息,是建立在依仗权势基础上的富贵名誉所不可企及的。

心胸宜坦,才华宜藏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君子的心胸,应像青天白日一样光明,没有什么不可以告人的事情;君子的才华,应像珍珠美玉一样珍藏,不应轻易炫耀让人知道。

【赏析】

胸怀坦荡是做人的原则,蕴藏才华是处世的智慧。

胸怀坦荡的人,为人光明磊落。胸怀坦荡的人,更是一个诚实的人,他诚实地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赞扬过一位叫平老静的老者,称他“平凡而伟大”。平老静是一个包子铺的店主,他曾拿镀金镯子去当,赎回来的却是真金镯,就去当铺还掉,大家知道平老静光明磊落是个诚实的人,都去他的铺子买包子,他因此而生意兴隆。

一个人胸怀坦荡,他就能与别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他也就拥有了成功的基础,但若想成功还须谨记:切忌锋芒毕露。

锋芒本意是刀剑的尖端,就像人们露出来的才华。有锋芒是好事,但锋芒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运用起来须小心翼翼。否则,过分显露自己的才华容易招来嫉恨,从而导致自己的失败。当然,蕴藏才华并不是永远藏而不露,而是“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先保全自己,待时机成熟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和气致祥,喜神多瑞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在狂风暴雨的天气里,连飞鸟也会感到惶惶不安;在风和日丽的日子中,连草木也会呈现欣欣向荣。由此可见,天地之间不能一天没有和煦温馨的气氛,而人的内心也是一样,不可以一天没有乐观自信的情绪。

【赏析】

拿破仑·希尔曾经说过:“只要你感觉你是幸福的,那么毫无疑问你就是幸福的!”境由心生,世间万物常随我们心理的变化而转移。当我们怒气冲天时,看一切事物都觉得可恨可憎;当我们悲观失望时,看一切事物都觉得可悲可泣;当我们喜开颜笑时,看万事万物都觉得可喜可乐。

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

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

好的心态决定好的命运。人的命运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握,面对同样一件事,你可以是欢天喜地,也可以是忧愁悲伤。你拥有欢欣乐观的心态,如霁日光风的天气,使你生活健康明亮;相反,你拥有悲观失望的心态,如狂风暴雨的天气,使你庸人自扰一事无成。

闲时吃紧,忙处悠闲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天地好像是一动也不动,其实天地的活动从未有过片刻停息;日月昼夜都在旋转,而日月永远是静静地高悬天际、光照万物。所以君子应效法大自然的变化,闲暇时要有紧迫感作一番打算,忙碌时也要懂得忙里偷闲,享受一点生活中悠闲的乐趣。

【赏析】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从自然的规律中来认识人生的处事法则,即一个人闲暇之时要有应变之心,紧张忙碌之中要学会忙里偷闲,享受一点生活的乐趣。

闲时吃紧,用现代的流行语来说,就是要有“危机意识”,事前有远见,遇事之时才能不慌不乱。《伊索寓言》中有一则这样的故事:有一只野猪对着树干磨它的獠牙,一只狐狸见了,问它为什么不躺下来休息、享乐,而且现在还没看到猎人?野猪回答:“等到猎人和猎狗出现时再来磨牙就来不及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有了“危机意识”,我们才能有备而无患,多有成功,少有失败。

有“闲”就有“忙”,忙时应学会悠闲。在繁忙之中静下来深思自己做事的方法是否正确;学会调理自己的情绪不至于盲目;通过生活的乐趣来平衡自己的身心。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才最有效率。

静坐观心,妄穷真露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知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时候,独自一人静坐,观察自己的内心,你会觉得虚妄的杂念都荡然无存,心灵的真性显露无遗。每当这个时候常常可以获得许多启发和趣味,即达到返朴归真,驱除了荒诞的杂念,又可以从中反省过失,为之感到羞愧。

【赏析】

古人讲求宁静致远,淡泊明志,这里讲真心与妄心。所谓真心,就如空中明日,光辉皎洁,没有一点乌云遮掩。所谓妄心,就如同遮掩明月的乌云。圣人之心经常静如止水,凡夫之心易起妄念。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之中,终日忙忙碌碌,没有时间静下来细细思索生命的意义,难免会产生非分的妄念,以致丧失纯洁之心。只有当静心回首时,才能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

其实,做人也要像做生意那样,每日把账目查得清清楚楚。如果赚了,继续努力;如果亏了,赶快改弦更张,免得一败涂地。

俗话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省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反刍与回馈,它把当局者变成一个旁观者,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审视的对象。正如伊璧鸠鲁所说:“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可见,自省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

澹泊明志,肥甘丧节

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澹泊明,而节从甘肥丧也。

靠粗茶淡饭度日的清贫之士,操守多半像冰玉一般纯洁;锦衣玉食奢侈享乐的人,多半作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大概是淡泊的生活可以培养人坚贞的意志,而奢糜安逸的生活则会使人气节丧尽、意志消沉。

【赏析】

贪图物质享受的人,他们的生活容易陷入糜烂,精神上空虚,这样的人定会与高尚的品德远离,越走越远。他们的欲望永远也不能得到满足,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享受,他们不惜用任何手段去钻营,甚至卑躬屈膝、人格丧尽。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为一种表面现象所困扰,被世俗的一种争抢之心占据着思想的空间。

反之,甘于平淡、有远大志向的人,他们处在喧嚣的社会之中而不烦乱,能够为自己开辟一片自然的天空,因为他们心灵宁静而平和,他们的志向明晰而远大。他们身上,有着许多值得贪婪之人学习的闪光点,他们的作为无时无刻不在告诫贪婪的人们:较好的物质生活是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的,较高的精神是较好物质生活的基础,没有充实精神的物质追求是空虚的。

路留一步,味让三分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在狭窄的道路上行走,要留一点余地让别人走;有美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三分请别人品尝。这是为人处世一种最安乐的方法。

【赏析】

高尔基说:“智慧是宝石,如果用谦让镶边,就会更灿烂夺目。”谦让的确是人的美德,它不仅不会招来危害,反而是寻求安乐的有效方法。比如走在山间小道上两人不能同时通过,如果争先恐后互不相让就有跌落深谷的危险,这种情况下自己停住脚步,让他人先行才有礼貌,才不会有危险。又如享受美酒佳肴,你总是一人独享,势必招来别人的妒恨,面对美酒佳肴这样有利可图的事情,要想想周围的人,处处为他人着想,才能有好人缘,危难之时才易得到别人的帮助。

路留一步,味让三分,这是一种谨慎的为人处世的方式,是谦让的美德。人绝不能自私自利,除了生活中原则性的问题必须坚持,对小事情、个人利益做到谦让会带来个人身心的愉悦,带来人际关系的和谐。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谦让,那我们的社会就不会再有无谓的纠纷,到处充满欢声笑语。

退让为高,利人利己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