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3828200000037

第37章 吕不韦(2)

此外,在安国君的20多个儿子中,吕不韦为什么只认为子楚“奇货可居”呢?这也正是吕不韦的高明之处。因为在安国君的众多儿子中,子楚地位最低、生活最窘迫、人身安全最得不到保障。这个时候,吕不韦对其帮助,无异于“雪中送炭”,他自然感激涕零,牢牢记在心上,并真心实意地报答。而倘若吕不韦对安国君的其他儿子进行投资,也只是“锦上添花”,并不为他们重视。所以说,吕不韦的投资虽高风险,但并不盲目,是建立在详细分析和深思熟虑的基础之上的。

“一字千金”的炒作

吕不韦除给我们留下其传奇的一生之外,还给我们留下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吕氏春秋》。

毫无疑问,由吕不韦门下几千门客撰写的《吕氏春秋》是一部煌煌巨著,也倾注了吕不韦的无限心血,其文字简明扼要,字字珠玑,增删一字,皆成缺憾。

为了扩大这部书籍的影响,用现在的话说是炒作,吕不韦想了个绝妙的主意。书完成之后,将全部文字刊于秦都咸阳的城门之上,并悬挂千两黄金,昭示各路诸侯游士墨客,若有人能在原文上增减一字,即赏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而至,结果没有一人能对书上文字进行改动。这样一来,马上就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大家马上就记住了《吕氏春秋》和吕不韦的大名。这就是“一字千金”典故的由来。

由此可见,吕不韦确实是天才的商人,而他“一字千金”的炒作可以说开创了中国广告业的先河,其促销手段即使在今天也很具吸引力,绝对可以引发热潮。

“国际贸易”的先河

吕不韦可谓是聪明绝顶的商人,他不但善于囤积奇货,而且还十分擅长跨国经商。

吕不韦是卫国濮阳人,在他那个年代,卫国商人十之八九在卫国经商,由于战国末期,天下纷乱,他们甚至从未有过跨国经商的想法。

而吕不韦却大胆地走出了这一步,这并不是他莽撞,而是他有意为之。战国末期的卫国,是一个小国,经济并不发达,只在卫国经商,并不会有太大的收益。而战国末期的赵国,则是大国,而且是各诸侯国的交通要道,各国的名人云集,经济比较发达。

因此,吕不韦选择跨国到赵国经商,并在赵国稳稳地扎下了根基。事实上,吕不韦不仅在赵国经商,还去一些其他国家。可以说,吕不韦开创了国际贸易的先河,可见其智慧、胆量和独到的经济眼光。

管理智慧

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纂的《吕氏春秋》一书,费尽了吕不韦和众门客的心血,书中内容极其丰富,包含政治、哲学等思想,并对现代的企业管理有借鉴意义。

事必躬亲不可取

《吕氏春秋》主张“无为而治”,实际上就是说,领导者不要事必躬亲,而要懂得任用贤能,善于让下属“尽其巧,毕其能”。

《吕氏春秋·勿躬》说:“非狗不得兔,兔化而为狗,则不为兔张。人君而好为人臣,有似于此。”意思是说,非狗得不到兔,兔化成狗,则无兔可得。君主而好做官吏的事,有似于此。

《吕氏春秋·勿躬》还以管子为例:“令五子皆任其事,以受令于管子。十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皆夷吾与五子之能也。管子,人臣也,不任己之不能,而以尽五子之能,况于人主乎?”即,(桓公)令五子皆任其擅长的事,以受令于管子。十年,九合诸侯,匡正天下,都是夷吾与五人之能。管子是大臣,自己不担任己所不擅长,而以尽五人之能,何况于君主呢?

由此可见,管子治国,并非事必躬亲,而在于“不任已之不能,而尽五子之能”,终获得“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千秋伟业。

因此,聪明的企业领导者也从不事必躬亲,而擅长将具体的任务分配给能力相应的下属,充分发挥下属的智慧,使他们各尽其能、各展所长,圆满地完成任务。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吕氏春秋·贵信》说:“凡人主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意思是说,但凡君主诚信,诚信而又诚信,没有臣下不想亲近他的。

《吕氏春秋》在这里除讲君主要诚信外,还蕴涵着君主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观点。这一点,《吕氏春秋·仲冬纪》中有详细的论述。

《吕氏春秋·仲冬纪》举例说: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名臣吴起在治理西河时,因小人在魏武侯面前诋毁他,魏王召回他,吴起哭泣,其随从问他为什么,吴起说:“子不识,君知我而使我毕能,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取不久矣,魏从此削矣。”后西河之地果然被秦国吞并。

事实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同样适合于现代企业管理。松下幸之助说:“任何人只有被公司信任,被公司大胆地委任工作,才能乐于施展自已的才干,才能取得显著的工作成果。如果用怀疑的目光,去死盯盯地监视他们,无论谁都不会主动地发挥其创造性。”当然,“用人不疑”必须以“疑人不用”为前提。

得人才则兴,失人才则亡

《吕氏春秋》特别强调“重人”,即重视人才。

《吕氏春秋·先识览》中说:“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从于城,城从于民,民从于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说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

意思是说,凡是国家濒于灭亡的时候,有道之人一定会事先离开,古今都是一样的。土地的归属取决于城邑的归属,城邑的归属取决于人民的归属,人民的归属取决于贤人的归属。所以,贤明的君主得到贤人辅佐,人民自然就得到了,得到人民,城邑自然就得到了,得到城邑,土地自然就得到了。土地的获得难道一定要亲自巡视那里,一定要亲自劝说那里的人民吗?只要得到根本就够了。

《吕氏春秋》认为,国家的兴亡,贤能的人才是根本,因此君主必须重视人才。

同理,企业的兴衰存亡也与是否拥有人才、重视人才关系密切。因此,有管理者说:“人才比资金和技术更重要。”而著名企业家艾尔弗雷德·斯隆则说:“把我的资产拿走吧——但是请把我公司的人才留给我,五年后,我将使拿走的一切失而复得。”

“得人才则兴,失人才则亡”,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识别人才的方法

《吕氏春秋》指出,“知人难”,并以孔子与其弟子为例。

孔子穷困于陈、蔡之间,野菜汤无米,有时七天尝不到一粒米。白天睡觉。颜回讨米,讨到米后生火做饭,快熟了,孔子看见颜回抓锅里的饭吃。一会儿,饭熟,告诉孔子并端上饭。孔子佯为没见到颜回抓饭。孔子起身说:“今天梦见先君,饭弄干净而后祭奠一下。”颜回回答:“不可。刚才煤灰落入锅中,丢弃食物不吉利,我抓起来吃了。”孔子慨叹:“所相信的是眼睛,而眼睛犹不可信;所倚恃者是心,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住:知人太不容易了。”

虽然这个故事与《论语》等书的著述略有不同,但它们所表达的意思却是相同的,即“知人难”。

那么,又该如何知人、识人呢?

《吕氏春秋·论人》中列举了识别人才的方法,值得借鉴。

《吕氏春秋》指出,知人之法有“八观六验”、“六戚四隐”。

“八观六验”

“八观”,就是通过观察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的行为表现来判断一个素质及才能,如观察一个人“通达时——以礼待何人,当权时——推荐何人,有财富时——赡养何人,先听其意见再看以后的行为表现,无事时——他的爱好,成为近臣时——说什么,穷困时——不接受什么,贫贱时—不做什么”;“六验”,就是通过“高兴、快乐、发怒、恐惧、悲哀、困苦”分别检验一个人的“节操、邪念、气度、品行、仁爱、意志”。

“六戚四隐”

“六戚”,就是指父、母、兄、弟、妻、子;“四隐”,就是指交友、故旧(熟人)、邑里(乡亲)、门郭(亲信、门客)。就是通过他们,来充分了解这个人。

《吕氏春秋》强调,知人之法: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吕氏春秋》知人之法已不限于单凭相貌与言谈举止,而通过内外两方面,用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选择人才,这样对正确选拔人才无疑有重要意义,若能正确应运用,对企业而言能选出真正有用之才。

尊重员工,爱护员工

《吕氏春秋》强调民本思想,这主要是吸收了儒家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吕氏春秋·务本》指出“安危荣辱之本在于主,主之本在于宗庙,宗庙之本在于民”,则体现了儒家思想,并表明了获得民心的重要性。

事实上,追求卓越管理的真正秘诀也正在于此,即“必须尊重每一个员工”。其实,这是许许多多成功企业的切身感受和共同认识。

在麦当劳公司,所有雇员称为“伙伴”,而不称员工。

达纳公司则在一切报告和讲演中都使用“大家”的字眼,不用“工人们”的称呼。

IBM总裁指出,最重要的共同信条是“我们尊重每个人,这观念很简单,但是在我们企业内,管理人员却在这方面花相当多时间”。

玛丽·凯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我管理的金科玉律是:你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们就怎样对待别人。”

以上这些均证实“尊重人”的重要性,领导者只有真正尊重员工、爱护员工,他们才会对领导者产生好感,对企业产生归属感,才会心悦诚服地执行领导的指示,才会发自内心地为企业着想,也才能干劲十足,勇往直前。

养生智慧

《吕氏春秋》中有许多关于健康养生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集中在“本生”、“重己”、“贵生”、“尽数”、“达郁”等篇。其文字有详有略,至今亦贴切实用。

食能以时,身必无灾

《吕氏春秋》中说:“凡食为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即,饮食保持不饥不饱的状态,这样才能使五脏得到安和。

又说:“食能以时,身必无疾。”即,饮食能够按时,身体必定没有疾病。

所谓“食能以时”,就是按照一定时间有规律、有节制的进食,能使人体建立起条件反射,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节律地进行活动。我国传统的进食方法是一日三餐,若能严格按时进食,不随便吃零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则消化功能健旺,于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此外,饮食上还要定量。我们每天要摄入一定量的食物营养,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如果摄入量不足,人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就会影响健康,甚至会滋生各种疾病。反之,如果饮食量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也要损伤脾胃功能引起疾病。现代医学也已证实,进食过饱以后,会引起人的大脑早衰。如果大脑早衰,其他的器官也会相应地衰老。

总之,科学的饮食态度是,定时、定量饮食,并且食物要全面、均衡、营养。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中有:“流水之腐,户枢不蠹,动也。”这是强调“生命在于运动”的东方文化的至理名言,至今仍烩炙人口,铭记人心。

中医学认为,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精气贵乎流通,而精气流通的先导,在于形体运动。只有形体像流水那样川流不息,像门上转轴一样转动不已,精气才能贯彻全力,营灌脏腑。东汉华佗受其启发,模仿禽兽动作创立“五禽戏”,可谓形体运动的上乘之作。如果饱食终日,懒于运动,精气就会凝迟不通。

《吕氏春秋·上乘》中还说:“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即,不到老而僵化不得停止运动,没有疾病就不得体息,不到终日不得舍弃农事。

正所谓“生命不息,运动不止”,运动养生是健康防病、延年益寿的重要方法。

重生轻物,适欲养心

《吕氏春秋》宣扬的是重生轻物,认为生命最宝贵,一再强调“贵生”、“重己”全性保真,反对以物累形,反对人为地抑制和戕害生命。

《吕氏春秋》主张的是一种合理而适度的****论,即“欲有情,情有节”,反对放纵物欲。

所以,《吕氏春秋·本生》中说:“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害于性则舍之,此全性之道也。”又说:“圣人修节以适欲,故不过行其情也。”如果“过行其情”,嗜欲无度,生活骄奢淫佚,不仅使人精神附落,而且时日一久,必腐蚀形体,最终导致“身尽府种(肿),筋骨沉滞,血脉壅塞,九窍寥寥,曲失其宜。”

因此,《吕氏春秋·审为》认为,尤其是家境富有的人不要嗜欲无穷而自戕生命。因为外物是用来养护生命的,而不能让生命去过度享用外物而受损害,“物也者,所以养性也;非所以性养也”。

总之,《吕氏春秋》的适欲养心,强调的是合理、适度,它不同于道家的“寡欲”、“虚其欲”;又反对无节制的嗜欲。

愉悦心志,音乐养生

《吕氏春秋》非常重视愉悦心志在养心神中的重要作用。愉悦心志首推音乐怡情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