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3828200000030

第30章 管子(3)

生活中,只有做到“一诺千金”,别人才会相信你是一个信守诺言的人,从而会信赖你、依靠你,你在事业上才能一帆风顺。

一个人信用愈好,在事业上愈能打开局面。所以,必须重视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人们总是喜欢说话算数的人,而讨厌总是食言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信守诺言呢?

首先,我们在向他人承诺时,一定要问自己能不能做到?如果做不到,或是没有把握,就不要轻易说“没问题”。

其次,如果许了诺,就一定要遵守。比如,你答应别人在何时何地见面,在你完全可以做到的情况下,你应推掉一切应酬准时赴约。

最后,如果经过努力,实在无法兑现承诺,应该及时告知对方,并且详细说明原因,真诚地表示自己的歉意并请求对方原谅。

失信于人,意味着丢失了做人的起码品德,意味着在别人眼里你是一个不讲信誉的人。所以,做人必须信守诺言。

人不能贪图安逸

管子不但帮助齐桓公树立称霸的远大志向,而且在平时不断地提醒、劝谏齐桓公不能贪图安逸。据《管子·中匡》记载:

齐桓公对管仲说:“请仲父来饮酒。”齐桓公确定了宴请管仲的日期,挖了一口新井,用柴草覆盖着。齐桓公斋戒十日,召见管仲。

管仲到了以后,齐桓公拿着酒爵,夫人拿着酒杯敬酒。但酒过三觞后,管仲起身就走了。

齐桓公发怒说:“我斋戒十日宴请仲父,自以为做得很好了。仲父却不辞而出,原因在哪里呢?”

鲍叔和隰朋赶紧出来,在途中追上管仲说:“桓公发怒了。”

管仲回来进到院中,背靠屏风站着,齐桓公不同他说话;再往前进到中庭,齐桓公还是不同他说话;再往前走,接近堂屋,齐桓公说:“我斋戒十日宴请仲父,自以为没有得罪的地方。您不辞而别,不知是什么缘故?”

管仲回答说:“沉湎于宴乐的人必定不在忧患中,喜食肉味的人德行淡薄,怠慢朝政的人政事拖沓,有害于国家的人危害社稷,我就是因为这些而敢于走出的。”

齐桓公立刻下堂说:“我不敢以为自己做得很好,仲父年长,我也衰老了,我希望有这样一个日子慰劳一下仲父。”

管仲回答说:“我听说壮年人不懈怠,老年人不苟安,顺天道办事,一定有好结果。夏桀、商纣、周幽三王失去天下,并不是一个早上突然发生的,您为什么要苟安呢?”

管仲走出,这回齐桓公是以宾客之礼再拜而送出的。

在《管子》一书中,多次记载了管子劝谏齐桓公不要贪图安逸的故事。

管子认为,人不能贪图安逸。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贪图安逸似乎成了现代人的通病。生活中,有人面对“灯红酒绿”,就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有人缺乏进取之心,工作中不断降低标准,只求得过且过;有人自身素质不高,却没有求知的欲望,不求上进;更有甚者,把追求享受当成人生的目标,与人比吃喝、比玩乐……

贪图安逸的危害是巨大的。贪图安逸,人就没有雄心大志,害怕艰苦的生活,惧怕磨难,面对挫折则容易放弃自己的志向,整天沉迷于安稳的生活,陶醉于快乐的享受,根本不可能磨炼出坚强的意志,而且还有可能因为贪图享乐而招致灾祸。

所以,人千万不能贪图安逸,否则将一事无成,甚至因此害了自己。

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

管子认为,作为臣下应善于劝谏,而作为君主则应善于听取臣下的意见。毫无疑问,管子是一个善于劝谏的大臣,而齐桓公却没有始终如一地听取臣下的意见。据《管子·小称》记载:

管仲生病了,齐桓公前去慰问。齐桓公说:“仲父病得很重,如果不加讳言此病不起,仲父有什么话要教我的吗?”

管仲回答说:“您即使不问我,我也是要对您说的。不过,您还是不能照我的话去做。”

齐桓公说:“仲父要我往东我就往东,要我往西我就往西,仲父要我做什么,我敢不听从吗?”

管仲整理衣冠让人搀扶着起来说:“我希望您远离易牙、竖刁、堂巫和公子开方。易牙用烹调侍候您,您说只有蒸婴儿没有尝过,于是易牙蒸了他的儿子献给您。人之常情没有不爱自己子女的,易牙对自己的儿子都不爱,又怎能爱您呢?您喜好女色而嫉妒,竖刁就阉割自己为您管理内宫。人之常情没有不爱自己身体的,竖刁对自己的身体都不爱,又怎能爱您呢?公子开方服事您,十五年不回家探望亲人,而齐国与他家乡卫国之间只有几天的路程。人之常情没有不爱父母的,公子开方对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您呢?我听说,作伪不能持久,做假不能长远。活着不做好事的人,一定不得好死。”

齐桓公说:“好。”

管仲去世了,埋葬完毕,齐桓公憎恶管仲所说的四个人,罢免了他们的官职。但是驱逐了堂巫,却生了怪病;驱逐了易牙,却感到吃的东西不对味;驱逐了竖刁,内宫出现混乱;驱逐了公子开方,临朝听政没有条理。

齐桓公说:“呵!圣人也难免有错误啊!”于是重新起用四人。

过了一年,四人作乱,把齐桓公围困在一间屋子里不得外出。有一宫女,从小洞钻入,到了桓公的住所。

齐桓公问:“我饥饿想吃,口渴想喝,都得不到,这是什么缘故呢?”

宫女回答说:“易牙、竖刁、堂巫、公子开方,四人瓜分了齐国,道路已十天不通了。公子开方已把七百多社的土地和人口送给了卫国。吃的东西将得不到了。”

齐桓公说:“唉,原来如此!圣人之言意味深长啊!死后没有知觉就算了,如果有知觉,我有什么面目见仲父于地下呢!”说完便拿过布帕包头而死。

事实上,齐桓公之所以有如此悲惨的下场,是因为他没能听取管仲意见的缘故。如此看来,管仲所说“君犹不能行”的确极有远见。

领导者必须善于听取下属的意见。一个领导者如果凡事固执己见,不去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那么他不但会遭受挫折,而且很可能成为一个孤家寡人,得不到下属的支持,只能让自己最终陷入失道寡助的悲惨局面,就像齐桓公一样。

当然,所谓善于倾听,并不是简单的听取下属的意见,而是要运用脑子进行思考,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这就要求管理者,一要虚怀若谷,平易近人,不要让下属产生太大的距离感;二要听取意见却不迷信意见,不能人云亦云。

领导者切忌越权

管子曰:“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

不要代马去奔跑,应当让它尽到自己的力量;不要代鸟去飞翔,应当让它尽情舒展自己的羽翼。

管子认为,领导者不能事必躬亲,应懂得放权,让下属主动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其实,领导者喜欢凡事亲历亲为,是犯了“越权”的错误。

所谓“领导者越权”,是指领导者不该管的事情,插手管理;不该执行的任务,越俎代庖。

领导者越权的危害是巨大的:有害于工作的正常秩序;有害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有害于组织的团结;有害于本职工作的完成等。

那么,领导者该如何防止自己越权呢?

疑人不用与用人不疑

领导者对下属“越权”和对下属不信任、不放心、不放手有关,这种不信任,主要是对其工作的认真态度、工作方法、办事能力信不过,这个问题必须解决。领导者应充分信任、放手让下属工作,鼓励其大胆干。

对人才要做到四容:

容才:心胸开阔容得下人才,特别重要的是容得下才能超过自己的人。容才的对立面就是嫉贤妒能。

容言:允许别人讲话,能听得进各种意见,尤其允许有才干、有独立见解的人讲话。

容错:允许别人犯错误,改正错误,绝不能对犯错误的人一棍子打死。

容怨: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允许下属对自己暂时的不理解,暂时的埋怨。通过慢慢沟通,消除误会。

自恃高明与尊重他人。

领导者对下越权,还有一个认识问题,就是把自己看得过高,把别人看得过低,总觉得自己行,别人不行。必须正确对待别人,正确对待自己,不能事事用自己的习惯模式去衡量别人的行为,略有不符就反感,要尊重别人的缺点和弱点,不能指责苛求。

关系密切与照章办事。

有时越权,是因为自以为和下级关系密切,友情深厚。这样相互之间深知对方的长处和短处,办起事来深一点浅一点,容易理解和谅解。但绝不能发生角色变异,没有章法。

提高权力的自控能力。

防止和克服自己“越权”,比较好的方法是提高权力的自控能力。

克服权力欲;增强自我角色意识;在权力范围内活动;克服四过:对人对事要求过多、过高、过细、过急;坚持四少:对微观工作少听、少问、少说、少做;做到四不:对人对事不急、不躁、不气、不恼;运用四法:座谈法、沟通法、谈心法、闲聊法。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人们常说,“过犹不及”,就是说事情办得过了,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管子》曰:“过与不及也,皆非正也。”所谓“正”,就是对事物发展的度的把握。如果把握不好这个度,使事物的发展超过或达不到这个度,就会给事物带来损害。

《登徒子好色赋》中这样形容一个人的美貌:“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东家之子长得恰如其分,任何的修饰与改变都可能造成过或不及的效果。东家之子对美这个“度”的把握的确到了绝妙的境界。

度,历来为先贤圣人所重视,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度即合适、恰当,交谈时能令说者畅快愉悦,听者入胜而不厌;遭受挫折时,不迁怒于人,又不心灰意冷;春风得意时,既不自满忘形,又不故作自谦这些都是把握度的表现。

过和不及是无度、失度的主要表现,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都是不可取的。譬如说,为人之道既不可好高骛远,也不应自暴自弃;既要追求理想,又须面对现实。为政过严或太宽都不好,“宽猛相济,政是以和。”凡事应有度,抑其过,引其不及。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人生的许多事情都是如此,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应适当有度,超过了度的界限,事情就会变化,或者变质:交往中过分的热情与冷漠一样会使人感到不舒服;传播中过分的渲染与毫不声张一样会无甚收获;教育中过分的严格与放任自流一样会使孩子叛逆迷失;管理中过分的民主与个人****一样会没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