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改变一生的20位中国哲人
3828200000022

第22章 鬼谷子(3)

鬼谷子曰:“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机,以正治乱、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因此说,解决事情,确定疑难,是万事的关键。澄清****,预知成败,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所以古代先王就用筮草和龟甲来决定一些大事。鬼谷子在这里强调的即是遇事要“决”。

忧柔寡断、固步自封只会误事。生活中,机遇随时都可能降临,关键是当机遇降临时,人们要当机立断地抓住机遇,果断而勇敢地行事。

六国签订合纵盟约,秦王深感忧虑。六国的幅员、财富和兵力是秦国的几倍。如果六国联合共同抗秦,则秦国再强,也断难抵抗。

秦王急召相国公孙衍和客卿张仪商议对策。公孙衍也是著名的纵横家,和苏秦、张仪齐名。他向秦王献计道:“合纵是赵国所倡。擒贼先擒王。大王可兴师伐赵,看谁出兵相救,然后再移兵攻谁。对赵及救赵者予以猛烈打击。如此列国都惧怕秦国攻击,便不敢再出兵救援,纵约之盟立解。”

张仪则反对说:“六国新近签订盟约,不可能猝然瓦解。若秦军伐赵,韩、楚、魏、齐、燕一定会出兵相助。那么,我国该移兵攻哪一国呢?我认为与其出兵攻赵而无益,不如拉拢几个国家,使之彼此生疑,从而使合纵联盟自行溃解。”

秦王权衡了两种建议的利弊后,更倾向于张仪的言论。于是,秦王待张仪说明如何不用兵而能拆散合纵之盟后,当即下令派使臣赶去魏国和燕国依张仪之计行事。最终,秦国成功打破了孤立局面,找到了打开合纵联盟、统一六国的金钥匙。

《史记》载:“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勇于决断而又善于决断者往往谋事可成,秦王正确而果断的决策正是他成功打开六国合纵的金钥匙。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之一。人人都希望获得利益,躲开祸害,正如鬼谷子所说,“去患者,可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所以,善于决断还要做到顺应人之常情。这就要求我们,在勇于决断前,必须事先全面参考以前发生的相关事例及其解决方法,充分考虑到前车之鉴,以便理顺现在正在发生、亟待解决的事情,将作出决断的各种可能的后果考虑周全、让最终作出的决断更加科学、合理。

最后,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任何一种决断都必然有利也有弊,但有的决断利大于弊,有的则是弊大于利,决断者当然要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了。

无中生有,主动创造机会

在《抵巇》中,鬼谷子不但明确阐述了小洞不补的危害性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还通过逆向思维指出那些利用矛盾乘虚而入的谋略,也是从抵巇的基本原理推演出来的。

既然有了缺漏可以立即填补,那么,同样为了利益,也可以见缝插针推波助澜——将缺洞进一步扩大,利用刚刚出现的小矛盾制造出足以使对手溃败的大矛盾。甚至还可以无中生有,一时没有缝隙时人为地制造缝隙,创造新的契机。

鬼谷子的弟子张仪在进行连横游说时,常常反用见洞堵洞的抵巇原理,频频无中生有,或在诸侯国之间制造矛盾以获取渔翁之利,或堂而皇之地诱骗其他君王主动向其所事君主进献城池土地。

例如他在游说齐国时,公然对齐宣王撒谎,说韩国已经向秦国进献了宜阳,魏国也献了河外之地,赵国也有土地进献(其时,张仪还未到赵国进行游说),各国(除你齐国外)已经纷纷退出了合纵盟约转而与秦结交。面对张仪子虚乌有的言论,齐宣王竟信以为真,既然韩、赵、魏都已经对秦妥协称臣,自己当然也不敢势单力孤地与犹如虎狼的秦为敌了,于是也急忙向秦惠王献地示好。

历史上诸如此类依靠无中生有、主动创造机会而获得成功的故事还有很多。

唐朝安史之乱时,许多地方官吏纷纷投靠安禄山、史思明。唐将张巡忠于唐室,不肯投敌。他率领两三千人的军队独守孤城雍丘。安禄山派降将令狐潮率四万人马围攻雍丘城。敌众我寡,张巡虽取得几次出城袭击的小胜,但无奈城中箭支越来越少,很难抵挡敌军攻城。

张巡想起三国时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心生一计。他命军士搜集秸草,扎成千余个草人,并将草人披上黑衣,夜晚用绳子慢慢往城下吊。夜幕之中,令狐潮以为张巡又要乘夜出兵偷袭,急命部队万箭齐发,急如骤雨。就这样,张巡轻而易举获敌箭数十万支。

令狐潮天明后,知己中计,气急败坏,后悔不迭。第二天夜晚,张巡又从城上往下吊草人。敌军见状,哈哈大笑。张巡见敌人已被麻痹,就迅速吊下五百名勇士,敌兵仍不在意。五百勇士在夜幕掩护下迅速潜入敌营,打得令狐潮措手不及,营中大乱。张巡乘此机会,率部冲出城来,杀得令狐潮大败而逃。张巡巧用无中生有之计保住了雍丘城。

从上面的故事可知,鬼谷子的抵巇主要有以下三种意思:一、天地间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都在不断变化发展着,任何一种事物都必然存在着或即将呈现出裂痕,要时时自察察人,及时发现并堵住漏洞;二、如有需要,不妨利用并故意扩大缝隙以便乘虚而入;三、可以无中生有,一时没有缝隙时人为地制造缝隙,主动创造有利于自己的时机。

凡事要学会变通

鬼谷子经常亲自监督孙膑和庞涓排兵布阵,进行实际操练。

一次,鬼谷子摆了三二一、一二三的阵图,即一方前排三人,中间二人,后排一人。另一方前排一人,中间二人,后排三人。三二一的阵图,重兵在前,难攻易守,这一回合庞涓抢先选择了守。孙膑把武艺高强的勇士放在前排,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突破了前卫。接着以人盯人的战法和散势包抄法最终击败了庞涓。

庞涓心中不服,要求重来,他攻孙膑守。可是,没想到调换阵图之后他仍然被孙膑打败了。

最后,鬼谷子总结说:“今日破阵,孙膑比庞涓智高一筹,取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多变,二是地利,庞涓你说是吗?我所布的阵图,绝不是一成不变,记住:‘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要结合作战实际环境,灵活机动,才能取胜。”

在鬼谷子看来,凡事不能拘泥于条条框框,而应该在不放弃原则的前提下通权达变,根据具体的情况来灵活应变。

孙膑谨记鬼谷子的教诲,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变通的人。

孙膑初到魏国时,魏王要考察一下他的本领,以确定他是否真的有才。魏王召集众臣,当面考察孙膑的智谋。

魏王坐在宝座上,对孙膑说:“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从座位上下来吗?”

庞涓说:“可在大王座位下生起火来。”

魏王说:“不行。”

孙膑说:“大王坐在上面,我是没有办法让大王下来的。不过,大王如果是在下面,我却有办法让大王坐上去。”

魏王听了,得意洋洋地说,“那好,”说着就从座位上走了下来,“我倒要看看你有什么办法让我坐上去。”

周围的大臣一时没有反应过来,都嘲笑孙膑不自量力,等着看他的洋相。这时候,孙膑却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虽然无法让大王坐上去,却已经让大王从座位上下来了。”

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对孙膑的才智连连称赞。

由此,魏王也对孙膑刮目相看,孙膑很快就得到了魏王的重用。

看了上面的故事,谁会不称赞孙膑的聪明呢?孙膑之所以聪明,这与他善于“变通”的思维分不开。在解决问题时,人们通常按常规去思考(即从如何使魏王下来这一方面去思考)。而孙膑则能从“让魏王坐上去”出发反向思考,巧妙地解决了问题。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因此,应有意识地培养、训练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即从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流畅性入手,逐渐养成自己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使自己的思维更具创造性。

总之,生活中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如果能学会灵活变通,那么,即使我们遇到困难,也很快便会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鬼谷子曰:“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

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不用自己的短处,而去利用愚蠢者的长处;不用自己不擅长的地方,而去利用愚蠢者的技巧之处,所以做起事来永远顺利。

在鬼谷子看来,“取长补短”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这使我们想起了这样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

盲人外出,在崎岖的路上,时时受阻。

正好,他遇到了一个瘸子,就央求瘸子说:“大哥,可怜可怜我这个瞎子吧!你告诉我该怎么走好吗?”

瘸子回答说:“我是个瘸子,自己走路都一瘸一拐的,感到很困难,就是想帮你都帮不上忙啊!不过,你看上去倒挺身强力壮的。”

盲人说:“我身体是很棒,要是我能看得见路,走起来是不成问题的。”

瘸子说:“要不这样吧!你背上我,我做你的眼睛,你做我的腿,咱们一起试试,看行不行。”

盲人说:“这真是个好主意,我双手赞成,我们现在就合作吧!”

于是,盲人背起瘸子,他们一路走得又安稳又快乐。

上面这则简短的寓言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取长补短”的必要性和益处。

世界上的每一样事物都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惟有互相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各显千秋。

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有,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它们。有人以自己的长处自诩,而对别人的短处加以嘲笑,这样的人常常因骄傲而失败,也因轻视他人而人情淡薄。

长处是我们应该加以发扬的,但不可因自己有一技之长而目空一切;短处是我们应该时时自省并努力加以克服和避免的,切忌有意掩饰或者听不进逆耳忠言。

鬼谷子说:“我们常讨论怎样做对自己有利,就是要发挥自己的长处;讨论怎样才能避害,就是要避开自己的短处。”

生活中,我们只有时时处处“扬长避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

与人交往要知己知彼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人交往也是一样,单单认识自己的能力、性格、好恶,仍是很难同别人进行良好的沟通的。

鬼谷子认为,别人的计划好就支持,帮助他完善;不好就自己谋划。在了解了对方的情志、诚心以及谋略措施之后,就要分析考虑对方的情志、诚心以及谋略措施是于我有利还是于我不利,或者与我有利益冲突。若于我有利,就帮他完善谋略措施;若于我不利甚至与我有利益冲突,则需要另行谋划,使对方改变计划以便于我有利。

这即是告诉我们,在待人处世时应做到知己知彼,“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对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交往之道,如此才能事事顺遂。

智者常懂得“该文即文,该俗即俗”,“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根据对象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言语方式,所以不会制造对立,产生麻烦,并对自己有利;而愚者却往往把这种灵活性看成是见风使舵、两面三刀、曲意奉承,他们说话不分对象,心里想什么,就直接说出来。结果常常事与愿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许多人,无形中给自己制造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人生的征途上,我们首先需要客观清醒的认识自己,自我剖析、自我反省、自我完善,不断提高。同时,更要以乐观、自信、平和的心态,以警觉与敏锐的眼光认知周围的人和事,如此方可在人际交往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习“泥鱼”的生存之道

鬼谷子曰:“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世有可抵,则为之谋。”

意思是说,当世道不需要“抵巇”时,就深深地隐藏起来,以等待时机;当世道需要“抵巇”时,则积极入世,为之谋划。

所谓“抵”,即抵塞;所谓“巇”,即缝隙。“抵巇”,原指把缺漏的地方堵塞起来,在这里指堵塞漏洞、弥补缝隙、挽救溃败。鬼谷子所说的正是“泥鱼”的生存之道。

泥鱼是我国古典文献中描述的一种鱼。既然是鱼,自然栖息在水中。每当旱灾降临时,所有鱼都拼命地寻找赖以活命的水,可惜到最后,很多鱼还是一命呜呼。

泥鱼却毫不慌张,它们悠然自得地观察着四周,找一块足以长期容身的泥地,把自己整个身体浸入泥里,如同冬眠的动物一动也不动,这就是它们所采取的“深隐”战术。由于泥鱼具备这种特殊的生存本能,并且一直能够维持到半年之久,因而能够更多地生存下来。

随着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变化,雨季终于到来,河水猛涨,此时泥鱼的黄金时期到来了,它们又采取“积极入世”的姿态,从泥里钻出来,在水里悠哉游哉,不亦乐乎。此时其他的鱼几乎死光,它们的尸体变成了泥鱼的食物,泥鱼因而获得很快的繁殖,俨然成为河川里的统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