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交友口才
3827900000009

第9章 把握做人做事的尺度(2)

常言道:"百病从口入,百祸从口出。"与人交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不可不慎。在生活中,矛盾多源于长舌,是非常起于搬弄是非。很多事情本身并没什么太大干系,人走茶凉,事过境迁。无奈总有人闲着无事,硬将闲事作谈资,更喜欢添油加醋。无中生有,煽风点火,挑拨离间,无风也被掀起三尺浪。说闲话是闲人的忙事,忙人大可不必去理会。是非终日有,不听自然无。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喜欢在人背后说三道四的人,也往往被人在背后说三道四。"你对我不仁,我对你不义"。中国人希望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尽量少结对头冤家,得罪一人容易,结识一人难。所以古人感叹道:"平生最爱鱼无舌,游遍江湖少是非。"

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韩愈甚至认为不管可不可与言,都不必言,道"不知言之人,乌可与言;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传。"这就是"沉默是金"。多言多舌,往往惹是生非。中国人向来崇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事尚要生非,多事更易惹祸。人都有好奇心,有人用得不是地方,专爱了解别人的私事,以打听奇闻轶事,或小道消息为快乐。其实,一个人了解别人的隐私越多,有可能惹的麻烦就越大。任何人都不喜欢别人太了解自己,因而对凡是了解自己的人,都存有深深的戒备,甚至衔恨在心。即使是好友,某天一时高兴把他的私人秘密告知了你,翌晨或许就后悔不迭,心存芥蒂。秘密落在别人手里,对自己总是一个潜在的威胁,恐怕有哪一天被人背后弹劾,所以就只得先下手为强。有句古语:"知事少时烦恼少,识人多处是非多。"因此, "东家长,西家短"的杂谈,对于有自己的正事要做的人,都莫去有心打听。乐于大街上围观的人都是些闲散人。

"本身不做亏心事,世上应无切齿人"。中国的父母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切莫多管闲事,以免惹祸上身。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国家法制从意识形态到上层建筑皆不完善,在没有法律的保护下,哪怕是出于好心卷入他人的纠纷,不但不能解决矛盾,可能还会吃力不讨好,连自己也赔了进去。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多是道德、习俗来协调,缺乏严格完备的法律保护,因此每个人学会自我保护尤为重要。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只要大家能管住自己不出差错,人与人之间自然就不会发生冲撞。古人虽崇尚见义勇为,但除了少数侠客外,大多数普通百姓没有这种习惯。中国人遇事不愿出头,因为社会并不欣赏这样的人,也不太多宣扬他们的事迹,因而司马迁说道:"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之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对此,社会也不提供必要的条件。中国人向来重视社会团体的能力,虽然衙门的管辖范围并不广,但一些民间的调停纠纷组织(如宗族祠堂和现在的居民调解小组等等)却弥补了它的不足。单靠一个人出头露面而打抱不平未见得吃得开,别人会说你多管闲事,甚至怀疑你有什么不轨。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少一个冤家少一堵墙。"常常被人们视为处世艺术而津津乐道。这也是为子女后辈着想,所谓"当路莫栽荆棘树,他年免挂子孙衣"。所以从表象看,中国人大都是好人佬、和事佬。待人接物,讲究礼尚往来"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的处世格言,常被人引用。"中国人相信人的所作所为,都是因果报应。"所以,处世应当遵循古人之教训:沉默是金。

两千多年来,鲁仲连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作为一个对历史进程没有任何重大影响又没有留下什么了不起的文章论述的人物,却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怪事。事实上鲁仲连不过是迎合了中国文人的传统思想,取巧才是他一生最大的本事。几千年来也没几个人能学到家。

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境界在李商隐的《安定城楼》里说得最明白:"永忆江湖成白发,欲回天地人扁舟。"以帝王之师辅佐乱世逆转乾坤,然后功成身退隐居世外,追随老庄的天地大道。集孔盂的人世和老庄出世于一身,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心目中的最高境界。这样的人有没有过?有,但只有一个,五千年以下,留侯张良一人而已。既然达到这样的境界太难,那就退而求其次,于是鲁仲连这样的人物就成了最佳选择:以世外高人的身份指点卿相名将,又以世外高人的身份从不真正介入,来得容易去得也容易,声名得来更是容易,这样的划算买卖到哪找去?

世人都在传颂鲁仲连义不帝秦的高妙风范。但鲁仲连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滔滔宏论的时候,信陵君已经窃得虎符锤杀晋鄙,统帅八万精锐之师杀奔邯郸之围而来。有没有鲁先生的那篇宏论邯郸平原君都已经得救了。鲁仲连所保住的不过是本人的面子,和保住邯郸城的重要性实在是难分彼此高下,所以他才对鲁仲连如此感激涕零。可怜信凌君费这么大周折担负这么大风险最后还要浴血奋战解救邯郸之围,在平原君心目中未必就比鲁仲连更值得感激,这投入产出比的相差也实在太大了点。如果鲁仲连肯去经商,肯定是古今中外最精明最成功的商人。不过话说回来,咱们的鲁仲连游历天下,不求仕不求利,他靠什么来养活自己?没准跟孔老夫子的得意门生子贡先生一样是兼营珠宝生意的。也只有商人才能有这样精明的智慧。

除了不义帝秦,我们鲁先生另外一件值得称道的事就是聊城之围了。但再仔细分析当初的形势,燕将攻占聊城之后在本国被人谗言,已经断了退路。田单举齐国之兵围聊城,虽然一年多也打不下来,但也是早晚的事情。摆在那位聊城燕将面前只有死路一条。我们鲁先生所做的不过是写了一封信。卖弄了一下当时纵横说客人人精通的煽情手法把人人都知道的事实再说了一遍,逼得这位将军提前自杀了。说到底他也没起到什么决定性的作用。说是在大局已定的情况下出手,这就是鲁先生的智慧。他在信里说的是好听,一开头摆出一副忧心聊城平民苍生的架势来。问题是当田单攻占聊城之后屠城的时候,我们的鲁先生跑到哪儿去了?嗯,屠城不屠城那是田单的事,我鲁仲连虽然心疼苍生,可我作为世外高人也管不了他啊。屠城的恶名让田单承担去,我鲁仲连只管凭着这封信就可以名垂青史光照千秋了。只可惜了那位燕国将军,在前后退路断绝的情况下据守孤城,让一代名将田单举一国之兵,伤亡惨重一年也攻不下来,让全城士卒百姓对他死心塌地。如此人物,只可惜生不逢时,连名字都没能留下来。这样一条好汉到头来只能拿自己的命给别人的名字增添光彩,除了感叹老天不公,还能说什么?

鲁仲连的处事技巧其实跟那些纵横策士没什么两样。但在那个时代那种险恶的生存环境里,那些叱咤风云的纵横人物没有几个得以善终的。鲁仲连看见了他们的命运,吸取了他们的教训,采取了置身事外,不求功只求名的策略,避免了那种悲惨的结局。鲁仲连的行事方式里,有商人的精明计算,有纵横之士的分析与雄辩,也有庄子曳尾于涂中的狡智。他代表了战国时代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最高生存智慧。

不多管闲事,便不会受辱。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自尊自重。对自己要苛刻一些,不要放纵自己,到欢迎你去的地方去、你会受到善待。不要不请自来,不要不招自去。若主动承担义务,事败会招人怨恨,事成也得不到别人的感激。插手别人的事,易沦为被嘲弄的对象;干预了本不该干预的事,大多只能狼狈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