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子口才
3827700000009

第9章 让孩子与同伴友好相处(4)

其次,父母应让孩子在家庭中充当一定角色。孩子参加的第一个团体便是家庭,家庭虽然与孩子团体不同,但也可以为孩子学会社交技能打下基础,而且孩子不必担心被家庭这个团体拒绝,因而能自由、大胆甚至充满创造力地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从而学会融入团体。

更为重要的是,父母应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团体。对那些在学校中被团体拒绝的孩子,父母可鼓励孩子参加小范围的团体活动,比如特定技能团体(乒乓球小组、象棋小组、钢琴俱乐部等)、兴趣爱好团体(如自行车俱乐部、滑板联谊会、珠算小组等)。这些团体的成员在个性、兴趣、社交技能方面有可能相近,更容易交流和相处。

如何培养孩子对集体充满感情,对他人富有爱心,黑龙江佳木斯市一中的"五心"教育活动,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它不仅适合中学生,也适合小学生。这"五心"就是:

--忠心献给祖国。

--爱心献给社会。

--关心献给他人。

--孝心献给父母。

--信心留给自己。

按照大与小、长远与现实的排列,我们看到的是"祖国--社会--他人--父母--自己"这样一个逐层缩小的序列;按照孩子的行动规律,则是循着"信心--孝心--关心--爱心--忠心"这样一级级阶梯,形成逐步扩大、渐次延伸的同心圆,使他们一步步由小渐大,由此及彼,由己及人,逐步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找到自己的做人标准,成为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望子成龙"不如"望子成人"

为人父母者,没有不"望子成龙"的。然而,重视孩子成"龙",而忽视孩子成"人"的倾向,却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有的家长求子成才心切,为了让孩子"有出息",强行给孩子布置过量的作业。至于把孩子送到各种辅导班、补习班的现象更随处可见。给孩子买复习资料,请家庭教师,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小组,"陪练钢琴"、"伴读外语"等等,为了"培养"孩子,家长真是十分舍得投人时间、精力和财力。然而这些做法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教育专家认为,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诸如社会公德、行为习惯、心理适应能力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孩子学业上的缺陷不一定影响他的一生,而人格的缺陷倒可贻害他一辈子。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所指出的那样:"教育上的错误正如自己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靠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

1987年1月,75位诺贝尔奖得主聚集巴黎。有人间一位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答曰:"在小时候。""在小时候您学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洗手;做错事应表示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的东西就是这些。"他的回答耐人寻味。

一个人能否成才,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谈自身的成才体会,淡化了早期智力开发,强调品德文明的养成,确实抓住了问题的精髓。

陈景润父母的教子观点就很注重平常心,他们希望陈景润能顺利地长大成人,并掌握一点技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个平常心很朴素也十分可贵,陈景润的父母顺其发展,正合了他成长的规律,使他适得其所。陈景润做人很实在,他的这种品质是在他特殊的家庭环境中培养与锻炼出来的。这对他来说是很可贵的,他的治学成就的取得,是与这种做人的本性离不开的。

做人与成才,本是辩证的统一。国家教育部的一位负责人曾指出,基础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求知、办事、健身,首先是学会做人。我们做家长的也要树立成才先成人的思想。要教育孩子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成为自强自立、不依赖父母的人。如果不愿意做普通劳动者,不懂得社会公德和为人之道,不爱劳动,不讲艰苦朴素,连成人都没做到,又何谈成才?

要培养孩子成人,必须从最基本的道德教育抓起。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非常重视品德教育,提倡自省与观察相结合,主张"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敏行慎言",通过一系列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升华个性,最终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的准则。"修身"就是加强自身的修养,离开个人的自我完善,根本无法承担"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矢下。"

我们要教育孩子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一代新人。万丈高楼平地起,成龙的基础必须是先成人。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崇高理想、高尚道德、高深学问、强健体魄的人会"成龙"。"成龙"者,惟有那些经过不懈努力而超凡脱俗的"成人"者。可见,成龙固然好,但是,成人更重要。

尊重孩子的选择

做父母的,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风的,这是一种望子成才、追求上进的良好愿望,无可厚非。然而许多家长把孩子看成是自己一生的惟一希望,总是喜欢把自己希望得到的寄托在孩子身上,从孩子咿呀学语时就为他设计了一幅"成龙"的蓝图。有的家长甚至一意孤行要孩子重走自己的旧路。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斯大林小时学习特别用功,上学不久他的俄语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可没上两年学,他的父亲为了让儿子继承自己的手艺,背着母亲把斯大林从学校里找回来,硬是要他跟着自己外出做鞋。母亲得知此事,和父亲大吵了一场:"我绝不让我的儿子当鞋匠,他应该成为一个最好的神父!"

可他的父亲却执著地要儿子子承父业,要斯大林将来和他一样,也成为一个优秀的鞋匠!

听了父母亲的争吵,斯大林站在一旁,说了一句使父亲大为吃惊的话:"不!我听妈妈的,我绝不当鞋匠!用不了几年,我就不用你的钱交学费了。"

斯大林的父亲因不能接受斯大林的主意,当天下午,就气得离开人世。父亲的死虽然使家里的生活更加困难,但是在其母亲的支持下,斯大林还是重新进入学校读书。

试想,如果斯大林按父亲的话去做了,那么世界上也许会多一位优秀的鞋匠,但却会少了一位伟人的政治家。

当然,现在很多家长不再像斯大林的父亲一样,为孩子设计类似于优秀鞋匠的前途了,但他们一心想使自己的孩子成为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留学生……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们不惜一切代价。从孩子呀呀学语时就让他们诵唐诗、做算术、练字、绘画、弹琴……上学后更是望子成龙,盼女成风,买辅导材料,请家庭教师,给孩子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培养孩子的多种技能,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其实,"龙"本身是五彩缤纷的b对于社会来说,不仅需要高层次的人才,而且更多需要的是普通劳动者。作为家长,培养子女要顺其自然,因材施教,是什么铁就打什么钉。不要强求孩子学他们不感兴趣的东西,不要压制孩子的爱好,按家长划的框框去生活、去成长;不要赶时髦,社会上流行什么就让孩子学习什么。要了解自己的子女,助其所长,避其所短,尊重他们自己的意愿。

老舍曾经写过一封家书,信中谈到对儿女的教育和企盼:"惟儿女聪明不齐,不可勉强,致有损身心。我想,他们能初识几个字,会点加减法,知道一点历史,便足够了。只要身体强壮,将来能学一份手艺,即可谋生,不必非入大学不可。假若看到我的女儿会跳舞、讲演,有做明星的希望,我的男孩体壮如牛,吃得苦,受得累,我必非常欢喜!我愿自己的儿女能以血汗挣饭吃,一个诚实的车夫或工人一定强于一个贪官污吏……"

作为著名作家的老舍先生难道不希望每个子女都成大器?但是他"知道儿女聪明不齐,不能勉强",拿我们今天有些人的眼光,可能认为老舍先生对子女的要求太低了。其实,这是每个做家长的应有的平常心。祖国需要栋梁,也需要砖瓦,偌大一个社会,什么样的人才都需要。首先要让子女学会做人,学会自食其力。这样,做父母的、做子女的都会活得更轻松、更洒脱些。

可以肯定,上大学确实是孩子成才的一条光明大道,但不上大学不等于就没有出息,没有出路。高尔基、富兰克林、聂耳、法拉第这些人连大学的门都没有进过,但是他们成就了令人敬佩的大业。成才的路很多,何必非要往一条本来就十分拥挤的路上赶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家长一方面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替身,圆自己没有圆的梦;另一方面,也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攀比,生活上不攀比,学习上也不攀比。让孩子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成才之路,这才是家长明智的选择。

散文《背影》的启示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深刻而感人,文中"父亲"那肥胖的身躯艰难地跨越铁路栏杆为"我"去买桔子的背影,表现了一个父亲深切的爱子之情。其实,所有父母都有可能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一个永恒的"背影"。那么,亲爱的家长您是否想过,您会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怎样的"背影"呢?是灯光下为工作加班加点挑灯夜战或伏案攻读,还是上班随便迟到早退,下班后就在四方台上"砌长城"吞云吐雾?是周末推起单车去上业大,去书店、图书馆,还是日已中天还在蒙头大睡?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前夕,3万多名中国孩子参加了题为《我眼中的妈妈》的征文活动。北京一名叫王丹丹的女孩十分敬佩"博士妈妈"热爱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她写道: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我刚一记事起就常常感到有一种榜样的力量激励着我,那就是我的妈妈--一个自强不息的人。

大学毕业后,妈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研究生,获得了硕士学位,后来成为医学院的一名教授。妈妈作为亚太地区杰出专业妇女人才,应美国一所大学邀请,到美国进行学术交流。现在,妈妈不但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还经常用英语为国外来的留学生讲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