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美丽、最暖人的一缕,没有善良,没有人与人之间发自肺腑的关爱,就不可能有人类的进步。善良的情感及其修养是人道精神的核心,必须在童年时细心培养。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应当在童年就上完情感的学校进行善良情感教育的学校。"
美国总统林肯很小的时候,家长就已经非常注意对他进行善良教育。一次,林肯天真地问他的母亲:"妈,什么是解放?那是什么意思?"
南希屏住了气,用目光注视着儿子:"解放,孩子,意思就是自由。你知道自由是什么意思吗?那就是一个人属于自己而不像奴隶一样属于别人。"孩子严肃地点了点头。
"这是每个人应当有的权利,不管是什么肤色。这一点一定不要忘了。"
南希心里轻松了。虽然她无法确知这番话对这个幼小孩子所产生的影响,但后来的历史却证明,她的这番话足以影响一个国家的进程,这番话对于这个孩子心灵的震动是无法形容的。
就是这个令人尊敬的母亲,她给予自己的孩子以崇高的品质。
如果说未来的总统是一枝花,那么在还没有开花的时候,是极易混杂在草中的,然而他作为花的特质却拯救了他。林肯长大后积极地进行解放黑奴运动,这与他早年接受的善良教育不无关系。
一个健康的孩子就好比一棵壮硕的树,必须以善良为根、正直为干、丰富的情感为蓬勃的枝丫,这样才能结出美丽的、丰满的果。年轻的父母,让我们用爱心培养浇灌孩子这棵幼苗,让孩子善良的根须深深地扎下来。
那么,怎样才能把善良的根植入儿童的心中?怎样教他与人为善?怎样才能使儿童在见到他人的痛苦时能设身处地,伸出援助之手?
善良的根须和源泉在于建设,在于创造。年轻的父母应以自己的善良感染孩子,在孩子的心中撒播善良的种子,不仅对周围人的不幸表现出真挚的同情,而且用实际行动帮助身边正遭受痛苦和不幸的人。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心,学校、社会经常举行为希望工程、为身边不幸的同龄人献爱心的活动,家长应热忱支持孩子参加这些活动,使之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教育儿童:"要做一个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人:要帮助弱者和无自卫能力者:要帮助患难的同志,不损害人;要尊敬爱戴父母--是他们给了你生命又在抚养你,希望你成为一个诚实的公民,成为心地善良、心灵纯洁的人。"这应当成为我们教育的目标。
比利时诗人卡列姆有一首题为《善良》的诗写得很好:
要是苹果只有一个,
它准装不满大家的提篮。
要是苹果树只有一棵,
挂苹果的树枝也准遮不满果园。
然而一个人,
要是他把,心灵的善良分撒给大家,
那就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
就像甜甜的果儿挂满果园。
像这一类作品,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深厚的感情,它可以滋润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爱心。年轻的父母们,多引导孩子去读这样的作品吧,让善良的根在孩子心中扎得深些,更深些。
教孩子关爱和理解
人是社会中的人,要想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融人社会中去,使自己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古训都告诉我们人际关系的重要。因此,家长应当未雨绸缪,及早培养孩子与人交往的实际能力。
与人交往对孩子成长的益处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能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培养孩、子对他人的关心与友爱,而且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交流,孩子还可以从别人身上学到自己所不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通过与人交往,孩子还能把心里话告诉别人,有助于情感的宣泄。由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孩子的许多心里话常不愿与父母讲,而小伙伴之间的交流,就成为孩子与他人心灵沟通的重要渠道。
因此,家长应当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并注意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孩子团结友爱的好品质,让孩子学会把别人放在心上,并用行动去体现对别人的关爱。即要做到"实实在在地帮助别人"。
针对独生子女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的弱点,还要着重教育孩子学会理解与宽容。
理解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核心。20世纪80年代末期,蔡朝东"理解万岁"的报告曾席卷全国,打动了亿万人的心。理解他人,才能尊重他人,也才能受别人的尊重。多数人际冲突的产生,都是由于人们过分强调自己的立场,而不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理解问题造成的。
亨利·福特说过:"如果说成功有任何秘诀的话,那这个秘诀就是这样的能力:了解他人的观点,从你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的同时,也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因此,要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大业,必须学会理解别人,学会作出让步,学会宽容别人的过失。不能理解别人,严苛待人,将很难找到合作的伙伴,也难以在患难时得到帮助。拥有了理解这一可贵品质,就能拥有朋友,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获得了将来事业上成功的可能。
总之,要教育孩子,与人交往要注重感情,珍惜友谊,理解和尊重他人。
从关爱父母做起
现在,不少家庭里孩子是"小太阳",家长变成了围着孩子转的"月亮"、"侍从",这就为孩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谈不上孝敬父母和关心别人了。因此,为了培养孩子关爱他人的好品质,首先就要从家庭中做起。要让孩子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摆正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懂得父母是长者,应当受到尊重。
要让自己的孩子懂得家庭各成员虽然是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尤其是在处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时,一定要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按他们合理的意愿办事。但家庭又是一个整体,总要有人当家,来"领导"家庭,管理指导家庭全体成员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养者,而且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自然应当成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而未成年的孩子应当在父母的指导帮助下生活、学习。
还应当让孩子知道父母持家的不易,使他们更自觉地孝敬自己的父母双亲。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的艰辛,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要父母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哪里懂得孝敬父母呢?为此,父母应当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使孩子明白父母的收人得来不易。孩子懂得了家庭生活的不易,就会更加珍惜自己眼前的一切,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教育子女孝敬父母应要求他们做到: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愁,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并要求他们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如关心家人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问候下班回家的父母亲;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不要遗忘东西和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护,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还应让孩子承担必要的家务劳动,哪怕是吃饭时摆筷子。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
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孩子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而且,也有利于孩子形成关心和尊重他人的好思想、好品质。
母亲的角色很重要
父母是孩子第一位"爱"的教师,孩子正是从父母彼此相爱、忠诚相待那里感受到家庭之爱,并且学会爱别人。儿童都渴望健全、幸福的家庭,渴望母爱与父爱温柔的感情。因而在不健全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冷漠、自私、怪僻,甚至心理变态。
曾经有个男孩,满口脏话,经常欺负女孩子,甚至对女老师也不恭,他的母亲也多次来校向老师哭诉这孩子如何对她无礼。虽经老师教育,但收效甚微。原因究竟在哪里?直到有一天老师去家访才恍然明白。那天开门迎接老师的是孩子的父亲,老师便随口问了声孩子母亲在哪里,这位父亲却轻蔑地说:"还瘫在床上呢,死猪婆!"当着孩子和外人的面,父亲如此侮辱自己的妻子,孩子怎么可能学会尊重母亲和他周围的女性呢?这位教师十分愤怒,当着孩子批评了他的父亲。这位父亲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不利影响,感到惭愧和后悔,向妻子道了歉;后来,他学会了尊重妻子,这个孩子的毛病也慢慢改掉了。
某校六年级有一个姓林的学生,旷课逃学,吸烟赌博,打人偷窃,侮辱女教师,几乎"无恶不作"。他生长在一个怎样的家庭呢?他的父亲是个做生意的老板,不但在外面寻花问柳,还公然把别的女人带回家来。孩子的母亲稍有不满,父亲就会咆哮:"你还要做林太太的话,就闭上眼睛和嘴巴,否则,滚出去!"这位母亲只有忍气吞声。
另有一位母亲在商店柜台前多留恋一会,站在门口的儿子就不耐烦了,朝妈妈大声吼叫:"妈,走呀!看看看,有什么好看!"妈妈走过来,柔声问道:"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对妈妈说话?"儿子冷漠地说:"爸爸不也是这样对你说话吗?"妈妈心里黯然,针刺一般疼痛。
父亲啊!母亲是神圣的,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请尊重并热爱你的妻子,教育孩子热爱并尊重他的母亲。因为孩子正是从爱母亲开始学会了爱老师、爱他人、爱祖国的啊!连自己的妈妈都不爱的人,是不可能去爱别人的。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每一次一年级新生入校时,总要在校门口悬上大幅红字标语:"孩子,请爱你的妈妈!"因为"人生最圣洁、最美好的就是母亲。"爱妈妈是"爱"的萌芽,"善"的开始。在人类的心灵中,母亲和祖国同等的神圣。只有在幼小的心灵里建立起爱母亲的神圣感情和信念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
为了教育你的孩子尊重和热爱自己的母亲,做父亲的除了自己要以身作则以外,还应当把母亲的艰辛和伟大之处讲给孩子听。请你告诉孩子妈妈十月怀胎的艰辛和孩子降生时她所经历的痛苦;请你告诉孩子妈妈在他的病床前漫漫长夜的守候,请你告诉孩子,妈妈曾经有灿烂的青春和如花的季节,而为了他这秧苗茁壮成长,她宁可化作春泥、春雨……
做父亲的还应该教育孩子怎样正确对待妈妈,让孩子懂得:要热爱妈妈,爱妈妈的温柔慈爱,爱妈妈的无私善良,爱妈妈的美丽,也爱妈妈脸上渐渐增添的皱纹。要尊重妈妈,不要对妈妈高声大嚷,不要嫌弃妈妈的唠唠叨叨--因为这也是妈妈的爱。要关心妈妈,关心妈妈的身体,体贴妈妈的困苦,在妈妈遇到困难的时候对她说:…"妈妈,不怕,有我在这里。"要感谢妈妈,感谢妈妈为他付出了自己美丽的青春和宝贵的年华。
父亲啊,教育你的孩子爱妈妈吧,请你相信,当孩子拥有了对母亲的这份挚爱,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习惯
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种美德在一些独生子女身上却很少体现。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家庭生活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过问。凡此种种,令人忧虑。
一位小学生的家长讲了如下的亲身经历:
有一次,我刚送走我的父亲,儿子便认真地对我说:"爸爸,莫把钱给爷爷,我们自己都没得用了。"看儿子那认真的样子,我的心凉了半截:这就是我将来老有所靠的儿子吗?
"谁最关心你?谁对你最好?"我把儿子抱坐在大腿上,认真地问他。"爸爸妈妈呗!""将来爸爸妈妈老了,挣不到钱了,你给不给爸爸妈妈钱用?""当然要给!""这就对了,爸爸小的时候,爷爷奶奶也像我们关心你一样地关心、爱护我,辛辛苦苦地种地、挣钱,勒紧裤带送爸爸上学念书。现在他们都老了,我该不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该不该给他们钱用啊?""该!"孩子虽然明白了这简单的道理,我的心中却敲响了警钟:我们不能用无私的爱,养育出一个自私的儿啊。
日常生活中一些小事很容易看出一个孩子是否孝敬,养就一个人的孝敬观念也要从小事做起。这位父亲抓住孩子的问题及时进行教育的做法是很对的。
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习惯,还有一个看起来平常但很重要的就是要淡化孩子的生日意识,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生日就是"母难日"。在为孩子过生日的问题上,我们有些当父母的走人了误区:一年又一年,花许多钱为孩子过生日,把孩子放在餐桌的首席上,供着、哄着。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日本孩子就称自己的生日为"母难日",过生日时请母亲吃饭,向母亲鞠躬,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出生之日,正是母亲最痛苦、最艰难的日子,也是父亲最担心、最紧张的日子。
其实,把生日称为"母难日"的说法,源于中国,在元代就有记载,现在重提"母难日"正是为了教育孩子孝敬父母,逐渐形成孝顺的观念。
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人能否关心他人的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品质,进人社会后,才有可能做到关心他人,才有可能热爱祖国,具有社会责任感。
5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酷热难熬。东方某国一位12岁的瘦弱少年,正气喘吁吁地砍伐着粗大的树木。持续一个星期的卖命,他得到5角钱工资。一接到这血汗钱,这个孩子就发疯似地奔下山去,冲进商店,举着这张被汗水浸透的纸币为妈妈买了一把篦子和一面镜子,接着走几十里山路向家赶去。当母亲知道这两样东西的来历时,心如刀割一般,看着身旁又黑又瘦的儿子,眼泪如断线的珠子滚落了下来……这位7岁丧父、受尽磨难,但却非常懂得孝顺的孩子,在50多年后成了这个国家的第13任总统。
教孩子做到为人接受
孩子融入团体是孩子构筑良好社会关系的重要支柱之一。被同伴排斥在外会成为孩子的痛苦经历,成人在被问及童年是否幸福时,能否得到同伴的接受往往是影响因素之一。
被同伴拒弃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成为与整个社会格格不入的人,更容易染上抽烟、酗酒、打架等恶习。所以,父母应积极引导孩子争取团体接受。
一般而言,孩子在加入同伴团体时遇到的拒绝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孩子有一些恶习,另一种则是因为孩子的集体观念较差,与人没有合作意识。如果是第一种情况,父母可以通过帮助孩子改正缺点,而变得被别人接受。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父母亲就必须从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人手,让孩子对集体充满爱心。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集体主义,父母负有主要责任。首先,父母应积极对待各种成人的团体活动,以自己的行动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父亲经常穿着运动衫与朋友们一同去踢球,孩子肯定会受到感染而跃跃欲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