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已有不愿起床上学的恶习,请预备一次让他迟到的机会,并同时要预先跟老师商量给孩子适当的惩罚,让孩子有承担责任的机会。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妈妈,我喜欢在室外泳池游水,很过瘾的。"小女儿兴奋地对我说,我却被她那个"过瘾"的用词吓了一跳。
"你知不知道"过瘾"是什么意思?"
""过瘾"即是好好玩。"
"你是在哪里听回来的?"
"爸爸经常这么跟朋友说的。"
除了要纠正她的用词,我还要跟他的爸爸研究一下那个词语的"来源",发觉原来那是一个经常跟她玩耍的叔叔的口头禅。
朋友说她为了要使孩子做一个有礼貌的人,于是要求丈夫跟她合作,夫妇之间在吃饭前都会叫对方吃饭,孩子看在眼里也就习惯了叫爸爸妈妈吃饭;每次请别人帮忙做些什么都会说"谢谢",孩子也习惯了要跟别人说"谢谢"。
我们笑他们夫妻间经常这么说太客气了,原来却是最实际及最见效的"身教"。
小孩子的学习对象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的老师与父母。老师与孩子的个别接触不多,但已有很大的影响,更何况是与他们一起生活的人呢!
会说粗话的孩子的身边,一定有人说粗话;喜爱吸烟的孩子的身边,一定有人是吸烟的;说话有礼貌的孩子的身边,也一定要有一些说话有礼貌的人。
教孩子学会对待争执
孩子间发生争执时,父母应该怎样做?
(1)不应代替孩子解决--这样做会剥夺了孩子学习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好机会。
(2)不应任由孩子们自行解决,孩子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不但不会为他人着想,更不会听取对方的意见。结果孩子只会各持己见,双方都不肯让步,最后更会不欢而散。这样孩子学到的是怎样去打击对方,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有效地去解决双方的问题。不会为别人设想,与人相处便有困难了。
两个孩子争玩具,在旁的父母应该怎样做呢?"
首先,你不要为孩子的争执而责罚他们,也不要裁决谁是谁非。
你要让孩子都有机会讲出自己的想法:你们两人为什么吵架?先由哥哥说,然后轮到弟弟说。
引导孩子了解问题的所在,才叫他们想想怎样去解决:你取去他的车子,但他又要取回,你争我夺的,怎么办?
在引导孩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你要记着不要偏袒任何一方,首先鼓励孩子听取对方的观点,为别人设想。
让他们分别说出自己的意见。分别说出自己的感受,用心聆听,为别人设想才是你的目的。当找到了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法时,两人都应受到赞赏。
家长如何应付孩子间的纷争
孩子们有争执是无可避免的,要是能够认识到引起纷争的原因,便可减少问题的发生。
孩子的纷争通常是由于三种情形而产生。首先是孩子间因生活上的小节而发生的摩擦。
很多时候孩子都会因为一些小事而争执,例如争夺玩具、嬉戏时的争端、取去别人的物品、故意滋扰别人做功课等。
对于这些"小事",父母千万别因此而生气,更不应随便责罚孩子。对孩子来说,这些纠纷并非什么大不了的事,事情过后,便不会记在心里,也不会伤害手足之情。遵守上文提过的处理方法,否则便会将事情扩大。
倘若孩子的年纪小,父母只需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他们很快便会忘记了原来的争端,又再开开心心的玩下去。孩子很多时候都会在相同的"小事"上发生纷争,能够预先安排,预防相同的纷争发生,是更好的做法。例如孩子经常在玩具上起纷争时,父母只要将玩具分开,限定使用玩具的时间,便可减少争执的机会。将孩子们做功课的地方分开,也可减少在一起做功课时发生纷争的机会。
第二种经常引来孩子间起纷争的原因是孩子间的猜忌。
千万别要求年长的子女迁就弟妹。这样做,孩子一定不服气,认为父母偏心,因而引起孩子间的猜忌。猜忌会使孩子借故挑起事端,猜忌更会使孩子不肯罢休。
猜忌是父母造成的,孩子很容易便会感觉到父母偏心,偏爱其他兄弟姐妹而感到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而产生嫉妒。父母将孩子互相比较,也会造成孩子间的竞争和猜忌,结果,孩子间的纷争便会经常出现。
由于孩子的能力和表现各有不同,父母在不自觉间对孩子有不同的待遇,年长的还被要求做弟妹的榜样,做得不好的更会被批评,被比下去。
这样只会造成孩子间的竞争,处处要压倒对方,挑剔对方的错处。由猜忌演变为报复,纷争便源源不绝。
防止孩子间的猜忌是父母.的责任,还需请家中的长者与你合作--切勿将孩子比较,切勿为他们的纷争作仲裁,尽可能引导孩子自己解决纷争;以鼓励代替批评;对每个孩子都要表现出他们在大家心中都有相同的地位。没有猜忌,纷争自可减少。
小宝宝的出生,是引起纷争的第三个原因。
小宝宝虽然不懂与年长的兄妹争执,但由于他的出生会使他们的兄妹觉得在家中的地位受到威胁,他会促使兄妹们产生妒忌的心理,故意生事来吸引父母的注意。
父母应先在孩子出生前为年长的子女做好心理准备,让孩子知道婴儿初期是什么也不懂,需要更多的照顾。
让他觉得婴儿是他有份的,他便会对他更加爱护,在料理婴儿时应多给他机会在小事上帮忙,培养一份对弟妹照顾与爱惜的态度。
父母在婴儿出生后应尽量保持年长子女的原有生活方式,例如讲故事、洗澡、送上学等,母亲做木来的,便由父亲代替,这样孩子才不会感到被冷落。
一旦受到冷落,孩子便会借故生事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即使受到责罚,仍然觉得得到父母的注意是最好的。
因此,父母应尽量抽空陪伴孩子,与孩子商量替代的办法,鼓励他们自己作伴,即使要你放弃二些与朋友的约会来陪伴孩子也是应该的。
孩子的内心世界
朋友一边走一边跟丈夫在电话中说:"不要骂她,千万不要骂她,慢慢跟她说。"
他们说的是那个只有七岁的女儿;她的女儿正读一年级,活泼好动,喜欢看书,但总是不愿做功课。
朋友是一个教师,深深明白打骂是没有用的,而且还会有不良的后果。丈夫是一个公务员,下班回来时只有五、六点,但是,当十点快到了,女儿还没有把功课做好,心烦气躁在所难免了。
挂线后不久,她又来电再跟我谈论她的女儿,总是坚持不懈的要把这个结打开。
她教上午班,回家时也要三、四点,女儿也是读上午班,回家后也只不过一时左右,在这段没有父母在家的时间里她就是÷家之主了。她有时看书,有时跟弟弟玩,但总不会去拿功课来做。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特质,他们的需求与期望都不相同。,即使我教她一个怎样好的方法,对她的女儿也未必受用,要找出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你要不断努力,耐心尝试,凭着你的直觉和与孩子的心灵感应,你可能突然发现,你的孩子只是希望你能给她先讲故事才去做功课,或是完成功课后可以跟爸爸到游乐场去玩,就是那么简单。
教导孩子好好安排息,是成功的基础。多作尝试,多点耐心,多留心孩子内心的呼唤吧!
表扬孩子的窍门
儿从学校带了一张奖状回来,上面写着"多谢她有良好的行为表现"。奖状设计得十分简单,但"多谢"那两个字,不单大大的印在奖状之上,还印在我的心内。
为什么老师要用"多谢"这两个字呢?好的行为不是她自己应该要做的吗?
假如一个喜欢说话的同学坐在你的身旁,他必然会分散你的注意力,从而令你不能专心上课。那个喜欢说话的同学,必然需要老师多些特别照顾与训示,这样便浪费了不少同学的时间。一个同学的行为,可以直接影响班中其他同学的学习,所以对有好行为表现的同学,老师不是用其他的赞扬话,而是要"多谢"他不影响别的同学,"多谢"他不会令老师更加忙碌。
见到女儿的奖状上是写着第一名,我便问她谁是第二和第三。
她说:有很多个第一,最好的都得第一,也有很多个第二,其余的都得第三,全班都有。
全班都没有人不听话?这当然不是吧。只是他们的老师喜欢用正面的方法去改善孩子的不正确行为,这是最有效的方法,尤其是用在小孩子身上,大家不妨试试:
"多谢你今天能自己写好生字。"
"多谢你能自己穿好校服。"
孩子学会了自己做好自己的事,也懂得关心别人的感受。
对孩子不能过分期望
派发考试卷时,有两名学生没有在试卷上写名,于是叫他们两人出来辨认自己的试卷。
阿晋与阿力出来后,都同声说那份有九十五分的试卷是自己的,而另一份只有七十六分的试卷却无人认领。我提醒他们要小心辨认字体,自己的字应该可以自己辨认出来。可惜他们只看了一眼便又同声说那份有九十五分的试卷是自己的。
很明显,两人中有一人是认错了,又或者是两人中有一人是在说谎话,想要一份有高分的考试卷。
我叫他们每人写一行字给我看,这行字证明了那份试卷是阿力的,但阿晋仍然坚持那是他的。
阿晋是否不能辨认自己的字体,还是他要把谎话说到底呢?
我从试卷中抽出了几题较深的题目让他们再做,结果阿力全做对了,而阿晋……
阿晋终于不能再坚持,他也承认因怕自己的分数太低会给妈妈责罚,所以才希望得到那份高分的试卷。
妈妈的期望使得孩子要说谎话,这当然不是妈妈希望见到的。要想孩子能达到你的期望,你应该先教他怎样去做,怎样去达到目标。
目标应定得恰到好处,这样便不会令自己失望,也不会让孩子增加挫败感和压力。孩子要学习接受应有的挫败感和压力,而不是过分的,因为这样只会带来恶果,所以我们不得不小心。
教孩子签合约
(1)要负责任并且要有进步。
(2)要与别人好好相处。
(3)要自己完成自己的工作以及在小组中跟其他同学合作。
(4)要注意安全以及做事要有组织。
(5)要对自己欣赏。
这是女儿学校的一些规条,其余的还有排队时要安静、把书包放在架上以及在走廊上应靠左行等。
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规,而一般的如上课时要安静、尊敬老师、不准打架等你都可以在每本手册上看到,但像上面的五项却不容易找到。
我第一次看到这五项规条是在女儿学校的走廊上的一本大画册里,画册的封面写着"Scho。lCon仕act",每个同学可在上课前或小息时去签这份合约,签了合约便应遵守合约,而合约的内容以及什么是合约,他们都已在课室里听老师说过。我把这份合约打开,细看之下,发觉内容并不单是孩子们日日都应该做到的事,而是一生的大事,而这一生的大事又是人生成功的基础。
签合约的人以一年级的同学最多,因为他们的人生才刚开始,样样都可尝试去做,而五、六年级的同学则很少签名,因为他们在回顾过去时发觉自己未能做到。
我希望我的小女儿,每年都会在合约上签名。
手工对孩子的重要
每晚我都会抽出半小时来教孩子做手工。完成后,小女儿都爱追问我她第二天会做些什么。
无论要做什么,她都喜欢在我的床上去做而不是在她的书桌上,因为那是一个很温暖的"地方"。
她有时跪着,有时趴着,很是可爱。
星期日早上,我会把这个地方搬到室外去。我们在花园里铺上一块胶席,并架起太阳伞,在伞下又是颜料又是纸张的做着,一张张的图画在阳光下晒干了后再搬回屋去,然后便把墙壁贴满,好让睡眼惺忪的爸爸看见了可以快快醒过来。
夏天时,我会教她做一些可以湿手湿脚的作品,整个过程会令她很脏,但这正是令她兴奋、快乐的因素。
上美劳课时。我经常都叫同学们不要怕脏,不要只在桌亡做,不要怕弄脏手脚与校服。开始他们都会觉得很开心,但数次下来他们便开始抗拒,因为校服弄脏了会被工人责骂,手脚那么脏又会被妈妈骂,但他们的感受却被忽略了。
小女儿一身肮脏的回家时我会把她搂进怀里去,因为我知道她今天一定玩得很开心,投人是成功的重要部分。
智慧教子的窍门
人类自有文明开始,就不停地向未知的领域探求,而想像力更是不可或缺的利器。
想像力是可以让你无需遵循传统的思考模式,任由你天马行空,自由驰骋,也可以让你不在现存的知识范围里寻找答案。
对孩子来说,除了学习已有的知识,他们也需要有想像力去帮助他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求取更大的进步和创造。不少新科技与艺术成就,也是这样发展出来的。
幼儿的想像力在学前阶段达到最高峰,进入学校以后,想像力就开始下降。因为学校教育要求的是秩序、纪律和服从,而想像力是需要在一个自由和开放的环境中成长。为了适应学校与家长的要求,孩子的想像力就一点一点地被扼杀了。
当然,学校教育有它的宗旨。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便应该给孩子一个想像力可以生长的家庭环境。
首先,对孩子的管教态度不要过于死板严肃,容忍孩子超出常轨的思考方式,才可让他的想像力得到发展。此外,多利用游戏来刺激孩子,选择参与性高的玩具,让他能在游戏中发挥想像力。总之,当你发觉别人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活泼有创意时,问题可能是出在你的管教态度与方法上了。
让孩子尽力而为
购买小礼物是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这需要用私人时间),一百几十元已可以买一大堆铅笔、胶擦和贴纸。不过要懂得门路才可以用较便宜的价钱,买到比别处多的东西。
跳蚤市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贵重"的可以到"十元店"去找找。
每份做得好的工作纸上我都会奖他们一个贴纸,集齐十个便可得奖卡一张(奖卡是自制的,用电脑出,然后过胶),集齐三张奖卡便可换小礼物一份。他们都很喜欢在我的小礼物箱里找礼物,因为那里不但有找不完的礼物,还有代表他们努力学习的成果。
"礼物虽小,集齐五张卡后便可得奖状一张,那张奖状才最有意义。"他们都向那目标进发。
"老师,你的礼物贵不贵?"因中文测验分数比上次进步而获得奖品的康仔问我。
"买的时候很贵,因我要付出时间,又要把它带回来。不过送了给你后便不觉得贵了,因为我很高兴你能得奖。"康仔很高兴,虽然他拿着的只是一份在"十元店"里买的礼物。
我郑重其事地替得奖者拍照,又把消息写在与家长的每月通讯里。一份礼物、一张照片、一份家长的通讯,老师和父母都会知道他已付出了努力--孩子能尽力而为,这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视觉与听觉训练
有些人专长于视觉学习,他可以很快看完一篇文章;有些人专长于听觉学习,听了后很快可以在脑子里把内容组织起来。
专长于视觉学习的人需要有图像或文字的帮助才学习得快,专长于听觉学习的人就不需要图像或文字的帮助。因此,不同的对象,用错了方法,学习效果便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