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是一个"问题儿童",她很喜欢发问,未想好已经开始问:"为什么……?"然后便一边想一边问。
一边想一边问,所以偶然也有问不出的时候,这时她便会说:"啊!我忘记了。"
为了让她"下台",我便说我有问题要问她,而我当然也是要即时想出一个既可让她思考又有能力回答的问题来。
渐渐地,这便变成我们一家大小的"活动"之一。我们轮流发问,轮流回答,所提出的问题都会是沿途上所看到的东西,这可使孩子留心观察,又可使沉闷的车程变得有趣起来。
这天,她又有新主意了,她要我提出问题,让爸爸回答,然后由她"公布答案"。
我们只需要一个问题,便可使每个人都要进入思考状态,回答一些,再加上她的看法,我们便可从不同的角度和年龄去看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要坐私家车而不坐巴士?""为什么望夫石不会掉下来呢?""为什么要有教堂?"
爸爸当然要提出最正确的看法去让女儿了解,而她也有自己的不同看法。她在接受别人的看法的同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
无论她说什么,我们都要学习从她的角度去看,了解她看事物的方法,以便训练她的逻辑思维。所以,我们总喜欢到不同的地方去,让她看不同的世界,提出更多不同的问题。
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思考,让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感兴趣,要使他们大开眼界。
做功课也要适时奖励
督促孩子读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够有个不用你费心的孩子,你可被看做是十分"好命"的家长了。
培养孩子有定时做功课的习惯,帮助孩子明白专心读书是他们的责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
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做事懒散、没有良好读书习惯的人,你便需要有系统地去督促他。和孩子订立一些做功课的守则和奖惩办法,首先你要留意孩子喜欢而又可以用来当奖品作奖励的东西,然后便跟孩子设计一个做功课的时间表。能够做好功课一次的,可得一分,积存十分便有奖励,积存五十分的可有更大的奖励。
奖励需适应孩子的年龄、兴趣和需要,奖励不需太大,最重要的是能有孩子自己的参与和意见,除了奖励,不要忘记告诫孩子:"如你考试不及格,我便罚你。"
在有奖有罚的原则下去帮助孩子达到目标,计划必须持之以恒,但偶尔也需要有些宽松才能让孩子不会因为失望而放弃,不然所有功夫便会白费了。
当孩子能成功达到目标时,下一次可以和他订立较高的目标,从而协助孩子保持努力,直至他的良好行为成为生活习惯,那便毋须再靠奖励了,长期的奖励只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让孩子学会收拾行李
这季节最好去旅行,旅行最好去野餐。野餐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最好跟孩子一起进行。
要多少饮品?多少食物、杯碟和刀叉?甚至台巾的大小,都可以让孩子去思考、去安排。
今天的孩子太过依赖,什么事都有人照顾周到,这会大大影响他们发挥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对他们的学习以至日后工作都不利。
要孩子有细密的思考能力,便要让他在筹备时先学会分类。先安排食物,然后再安排适合的餐具;有了食物便安排饮品,有了饮品就要想想需要用什么去饮,再想想清洁用的毛巾,甚至垫台的台布。
由吃之前到吃完后的东西,一层一层的,一类一类的去想,使孩子懂得安排,不致手忙脚乱。要孩子有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这都需要你给他提供训练的机会。
小一些的孩子可让他准备其中一类东西,大一些的孩子可让他把清单列出来,跟你一起去安排。
去远程的,更是让孩子有自己收拾行李的好机会,给他一个小型行李箱,足够的时间,让他把想带的东西放进去,待他收拾好后,你大可趁此机会教导孩子什么是必须要带的东西。
不要让孩子成为"照顾周到"下的"牺牲品",不要怕他做得慢,不要怕他边做边吵闹,要给他机会。
特殊的考验
趁着开仓大减价,我给孩子买了一大堆礼物,打完折后,孩子的十多份礼物也只不过五百元,物超所值。朋友笑我贪便宜,太多只会宠坏孩子,十多份礼物真的吓坏人。
这当然不会宠坏孩子,只会令孩子喜出望外。
"这些礼物都是你的!"她以为我买来送礼,后来听完我的话后开心得抱着我不放。
"全都是我的?"小女儿还有点不相信。
"只有这几份是送给朋友,其余都是你的。"希望人人开心,所以买了一式多份。
"啊!我从没有收过这么多礼物。"小女儿一时拿着这个,一时拿着那个,不愿放手。
"这些全都是你的,但不可以一次性拆开,要分开来拆,每月拆一份,新年、儿童节和复活节等特别日子可多拆一份。"
"那我这个月可拆两份了。"她知道这个月是她的生日。
"不是两份,是三份,还有新年呢!"我哄得她高兴极了。
接着,我教她顺着自己的喜欢程度来把礼物编排好,好好摆放在自己的房间里。
这是一种耐性的考验,有耐性的孩子不怕困难,将来会较容易成功,我希望她能够通过考验。
教孩子选购礼物
选购一份令对方开心、自己也开心的礼物,真的很不容易。有些将要乔迁新居的朋友会自己列出一张清单来给好友挑选,这样便不用别人费心,而又保证收到合适的礼物,不过神秘感和它所能带来的惊喜就欠缺一些了。
教孩子选购礼物,我另有目的。
父亲节的前一天,我秘密地带孩子上街,我们一边吃午餐一边商量买什么东西给爸爸。小女儿想了很久也想不到,原因是她所想到的,都是她看到爸爸已经有的东西。有了的东西我都不赞成她买,除非是已经旧了,所以她便想不出主意来。
我教她把爸爸由头想到脚,由浴室、睡房、书房一直想到汽车和公司去,看看爸爸有什么是需要或将会需要的。结果她发现爸爸原来需要一顶帽子,因为她知道爸爸快要去北京公干了,而在这段时间爸爸经常跟她说一些关于这地方的风景名胜,所以她的印象十分深刻。
记得她每次选购生日礼物给同学时,都会选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我不时要向她提点,如:你的同学喜欢什么卡通人物?她喜欢什么颜色?好让她可以学习选购别人喜欢和有需要的东西,而不是选出自己喜欢的东西来。
当她学习要自己拿主意时,她从选购礼物中学会了做事不能只考虑自己而不考虑别人。
让孩子保持学习的兴趣
想孩子愿意学习,我们需满足他们三项需要,这也即是提升他们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你要给予他们参与的机会。只有参与才容易明白,在参与过程中即使出现了错误,也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因为要快,而把孩子要学的东西一口气说了出来。没有经过提问,孩子自然不用思考;没有经过思考,孩子便不容易记住和运用。
多问"为什么"、"应怎样做"、"怎样去解决"、"怎样才会好些"等问题,引导孩子给你答案,而不是由你把答案告诉他们。
小明问妈妈一道数学应用题:"老师有82粒糖,要分给12个同学,每人有多少粒?还余多少粒?"
小明的妈妈给他列了公式,然后教他计算,不需一分钟便可做完。结果小明只有在家里才会计算,在学校便不会,考试时的结果也会一样。
把情景简化,如说:"你有十粒糖,分给你、爸爸和妈妈,我们每人会有多少粒?余下多少粒?"
简化了的情景基本上跟原来的是一样,但孩子对此会一想便明白,成功地回答这类简单的问题,能促使孩子在成功的经历下去尝试解答更深的同类问题,这样孩子便不感到困难了,不感到困难才会有兴趣继续学习。
孩子的逻辑思维训练
一位学者看完我们的小学数学课程后这样说:"博大精深,包罗万象。"
小学数学课程真的是包罗万象,它什么都教,连到中学才教的,在小学里也有教。这就等于在小学才学的加减数在幼稚园里已有教一样。
香港人做什么都喜欢快,连孩子学东西也要快,总之是要快人一步才感到满意。四年级下学期已教五年级的数学,幼稚园高班已教小学二年级的乘数甚至三年级的分数。家长满意吗?孩子的感受好吗?还是为了使学校成为"名校"而不顾一切呢?
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通过尝试、寻找与发现,自己去解决难题。老师的责任是提供所需要的"材料"给孩子,让孩子通过自己尝试而有所发现,整个过程所需的时间是很长的,但过程中的发现所带给孩子的益处却是最重要的。
换句话说,老师可以在一堂课三十五分钟内教懂学生什么是分数,也可以用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学生启己去发现什么是分数。
前者所用的方法是直接灌输法,后者所用的方法则着重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会有什么分别呢?做老师的不妨替学生想想,做父母的更应替孩子想想,然后"尽力"发挥你们那从小学习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去救救自己的孩子,重新点燃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负担过重并不好
"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学者对我们小学数学课程的嘲讽。
一周六至七节的数学课里,老师要教学生"扩分和约分","要教"不是"要教会","要教学生"-不是要"学生学会",更不是要"教会每个学生",结果教的很容易教,因为用的必然是"直接灌输法",这样才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去教完;学的则各安天命,手急眼快的才有机会"学到东西"。
"我的孩子的数学成绩很差,做数学做得很慢,愈来愈没有兴趣上数学了。"晚上跟孩子一起与数十条数学题搏斗的全职母亲在诉苦。
"这也不能怪孩子,数学所要学的实在太多,也太急速,孩子一个弄不明白便会如此了。有你协助,孩子会好过点,没有人协助的孩子便会愈来愈赶不上,成为被遗弃的一群。"
"为什么要教得那么急?"她与孩子的数学同步"成长",所以感受很深。
"要急是因为要教得多。"这在高年级的情况更加严重。
"真的要教那么多吗?"
"当以为多就是好的时候便是这样了。"
"都用得着吗?"
"学了而用得着的固然重要,但数学的功能是训练孩子按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直接灌输方法教数学,便丧失了它最重要的功能了。"
"我情愿孩子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当然,哪个做行政或管理阶层的人不需要有这样的能力?"
"那我的孩子……"她恍然大悟。
支持孩子的兴趣
"天气很冷,不上游泳班好吗?"见她有少许鼻水,怕她容易着凉,我期望她说"好"。
"不好。我不怕冷,反正有暖水的。"她自小就不怕冷。
"你有点伤风……"
"我下水前弄干鼻水就可以了。"
自从参加完会所里举办的暑期游泳班后,她便坚持不想再学游泳,原因不是她已学会了,而是她的自信心被伤害了。
我告诉她会游泳的重要和好处,坚持要她学懂游泳,又告诉她:我会替她找个很好的私人教练。
今天,她可以主动地要求去学游泳和高高兴兴地跟教练去练习,可见一个好教练对孩子学习的成果起着很重要的影响力。
望着她那美妙的泳姿、轻轻松松的便可以游一个直池的能力,还有那要跟我比赛的自信心,我相信这短短十堂课的功夫远远胜过一个暑假的原因,只在于一个教练的作风而已。
现代的家长都会安排很多不同的课余活动给孩子,无论是为他培养兴趣也好,多学一技之长也好,我们都需要留心孩子对课堂的反应与感受,才会有好的成果。
送孩子上学习班不是为了要让孩子打发时间,更不是因为好朋友的孩子去学所以你的孩子也要去学。上不感兴趣的兴趣班、上孩子能力达不到的兴趣班、上不懂给孩子适当鼓励的兴趣班,不单浪费金钱和时间,还会令孩子不求上进和影响他们的自信心。
对现实要勇于面对
曾经有一个学生家长,很认真的来"请求"我放过她的孩子,原因是我要求他们每日看新闻和做剪报。
"孩子这么纯,社会上这么多暴力和血腥的事件,我不想孩子看到这些东西。"她以为自己理由充分。
"暴力与血腥的背后有一个故事,暴力与血腥之后也有一个结局,你应该从这方面教导孩子应怎样选择、处理和面对。"
"她问的问题太多。"
"这是最好的反应。"
"我宁愿她看不到,不用问。"她终于说出她的真正目的。
"她不在家里看到也会在其他地方接触到,难道你希望孩子胡乱去想,难道你又不想知道孩子的想法吗?"
"她年纪太小了。"她不断的想推卸自己的责任,就是为了这个来"求"我。
女儿一直都有跟我一起看新闻的习惯,看到血腥的她会说很恐怖;看到可怜的她都会寄予同情之心,会写信,会去捐款;看到了有地震或森林大火的灾害,她都会很想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儿?她更会把这些令她"震撼"的新闻通过电话告诉爸爸,跟爸爸分享她的心情。
让孩子关心社会,令孩子建立同情心应自小开始,逃避并不是解决的办法。
让孩子自己安排日常活动
学校秋季旅游那天,父母们都紧张地在学校门外叮嘱一切,叫孩子要这样小心、那样注意,孩子虽在点头,但心已经飞走了。
到达目的地后,孩子们都会争先恐后地去找个落脚点,但奇怪的是,先到的却未必会找到一个最好的位置。他们会在一个没有树荫的草地上野餐,也会在一个旁边满是垃圾的烧烤炉里烧烤,总之是不会先观察环境便作出了抉择。
人生有很多需要抉择的事情,学校与家庭都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里协助和教导孩子怎样作出抉择。"为什么你们不坐到树荫下去?"他们依我所指看看那方,才知道自己是坐在阳光之下。
"你们真快。"我对首先到达的一组问,"这是最理想的一个烧烤炉吗?"他们这时才看看环境,发觉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可惜已被迟来的同学用了。
我要他们先清理好垃圾才可以开始点炉。但到开始点炉时,他们才发觉根本没有带火机和炭?他们要四处张罗,才借来了火机,却没有人愿意借出炭。
我提醒他们哪儿会有不少被弃置的炭;果然他们一袋一袋的从垃圾槽找了回来。
孩子一向只接受成人的安排甚至命令,于是一到要他们单独去面对抉择和解决问题时便会感到困难。
看着他们,我决定在带女儿去野餐时,要多让她为我们安排,我们只需从旁指引,让她多从实践中学习。
早睡早起身体好
很多孩子都会因为贪玩或沉迷看电视而睡得迟了。第二天,他会因为贪睡而错过了起床上学的时间,或是没有精神上课。
做父母的当然不能任由孩子上学迟到,但是每天亲自唤醒孩子,却会养成他的依赖性。父母应该教孩子用闹钟来吵醒自己,开始时孩子仍然习惯依赖父母来叫他起床,所以当他听见闹钟的响声后,他依然会赖在床上不肯起来。父母千万别在此时半途而废,千万别因一时心软而亲自弄醒孩子,这样,孩子的坏习惯便改不了,又回复以往的做法。
要是孩子仍然赖在床上,就要他承担上学迟到而被老师责罚的后果,孩子承担自己行为所带来的后果,才能够从经验中吸取教训,对自己日后的行为作出适当的取舍。
受到了责罚,孩子便有了自我反省的动力。这时,父母便需把握机会,与孩子讨论如何避免迟到,协助孩子自己说出他瞌睡的原因,让他明白自己晚睡的后果,才容易使孩子改掉贪玩或沉迷电视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