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是想方设法读懂孩子这本"天书",不断地向孩子请教:,"爸爸这样做好不好?你喜欢不喜欢?怎样做,你才更满意?"--这样,常常能够我到孩子最喜欢的教育方法。
"知心姐姐"卢勤在《写给世纪父母》一书中这样写道--拜孩子为师,好处很多。
首先能使大人变得年轻。
其次能便儿子变得自信。
此外更重要的是能使亲子间的感情增进。父母拜孩子为师,就自然会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孩子受到大人的尊重,反过来会更尊重大人。这样,家庭气氛会变得更加和谐。
一天,报社一位同事告诉我一件让她兴奋的事:
星期天一大早,上一年级的女儿对我说:"妈妈,每天都是您带我出去,今天我带您出去。"
我问她:"带我去干吗呀?"
她说:"暂时保密,出去就知道了。"
走到路上,她给了我一个塑料袋,对我说:"今天请您跟我一起捡垃圾,这叫"手拉手捡回一个希望"。"
我跟着女儿捡了一上午,虽然有点儿累,但我心里十分高兴,女儿也显得比平时兴奋。她严肃地对我说:"老师说了,大人小孩都是地球的孩子。"
有一位父亲感受更深。由于工作所限,他从来没有出过远门,儿子上了中学,跟他越来越疏远,有点儿瞧不起"没有见过世面"的爸爸,在家里很少和爸爸说话。一次,这位爸爸听了我的讲演,很想改善与儿子的关系。暑假到了,他也正好休假,便决定和孩子一起去旅游。
"儿子,爸想跟你一起外出走走。我没出去过,由你带队,到哪儿去,坐什么车,住什么店,玩什么,全听你的!"
儿子惊讶得半天没说出话来:"这是真的?老爸,我没听错吧?"
爸爸笑了,郑重地告诉儿子,这是真的。
儿子兴奋极了,立刻找来地图、列车表,精心地做出了旅游计划。一路上,买车票,找旅店、餐馆,联系旅游点,全由他张罗。爸爸不仅感到从来没有过的轻松,对儿子出色的社交能力也大为惊讶和赞赏。
旅游归来,爸爸对儿子赞不绝口:"儿子,你真棒!你比爸强多了!"他还对妻子说:"儿子组织能力很强,将来说不定当上总经理!"
儿子和爸爸的关系大为改善,他对妈妈说:"我第一次发现,我爸是天下最好的爸爸,他挺听指挥!"从此,父子俩成了好朋友。
看看,就这么简单。大人们的失误常常是由于自恃高明,总不肯承认孩子有些方面比自己强,总是一厢情愿地将成人的思维模式强加给孩子,无意中扼杀了孩子身上那些极为宝贵的童年时期萌发和需要在成长过程中强化的意志品质。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向孩子学习。
批评孩子有窍门
对于孩子的缺点、错误,家长必须加以批评教育,否则孩子一错再错必将酿成大错。但是采取什么方法对孩子进行批评才能奏效,却大有讲究。
有的父母批评孩子是怎么刻薄怎么讲,只图自己发泄得痛快,哪管孩子是否受得了,如同"倒洗澡水把婴儿一起倒掉了"。"你怎么这样蠢?我早就知道你是个笨蛋、傻瓜,一点用都没有!你只有吃饭厉害,饭桶!""你的脸皮真厚,你怎么还有脸活在世上。""我造了什么孽,生了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早知这样,还不如养条狗……"这种破坏性批评恐怕你不会陌生,然而你对这种破坏性批评的严重后果是否认真想过呢?
破坏性批评本身就是批评者消极心态的表现,是批评者自己各种不如意的消极情绪在孩子身上的发泄。因而,进行破坏性批评时,孩子受到的是双重消极影响:他们一方面直接承受破坏性批评的伤害;另一方面,父母是在做破坏性批评的示范,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这种错误的发泄方式。
破坏性批评直接摧毁人的自尊,使被批评者增加心理负担,扭曲心态,孩子的自信心会因此而消失殆尽。他开始自怨、自怜、自暴自弃,害怕做任何事情,逐渐自我设限,丧失勇气,胆小懦弱。总之,破坏性批评这种"教育"方式会直接伤害孩子,给孩子造成巨大的思想负担,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因此,奉劝所有做父母的,完全、彻底、毫不留情地抛弃破坏性批评,而施之以有效的批评方式。有效的批评方式既不伤孩子的自尊,又能达到让孩子改正缺点的目的。家长对孩子采取什么样的批评方式,要看孩子的性格和当时的具体情况。
当你采用恰当的、积极性的批评时,你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下面这些方法你不妨一试。
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铃木镇一先生曾回忆起他小时候的一件事: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做错了一件事,母亲告诫我:"不许干!"受到母亲的批评后,我心里不舒服,就强硬地同她顶嘴,我以为母亲会大发雷霆。可母亲当时只是直愣愣地盯着我,难过地流下了热泪,然后一声不响地出门去了。望着母亲撕渐远去的背影,我心里升起一股难以抑制的内疚之情,我一直倚在门边等候母亲的归来。我暗暗地想:"我以后再也不同母亲顶嘴了,她可是从未训斥过我的母亲啊!"无声胜有声,这就是沉默式的批评。
再如故事批评,爱心批评,谈心批评,幽默批评,激励批评,赏识性批评等等,都有利于使孩子以积极心态去接受批评,改正自己的错误。
有一位老师对犯错误的孩子总是给足面子,从不当众批评。一次他把一个犯错误的同学单独叫到办公室,第一句就是:"老师简直不敢相信像你这么好的孩子怎么能犯这样的错误?你知道你在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位置吗?你是老师的骄傲,全班同学的自豪啊!"这就是赏识性批评,这样的批评,哪个孩子不愿接受?
幽默批评。周弘的女儿周婷婷,小学写作文时最后一句话总是:"然后,我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周弘于是就和女儿开玩笑,用各种语调跟女儿说:"然后,我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然后,我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在这种快乐的气氛中,小婷婷知道了自己的毛病,并予以改正。这就是幽默批评。
批评是一门艺术,做家长的懂得并运用好批评的艺术,将使你对子女的教育事半功倍。
注意对孩子的谈话方式
孩子既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独立个体就有他自己本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有他独立的需求和愿望。孩子又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在他每个发展阶段又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作为父母绝不能把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当做孩子的需求和愿望。鲁迅先生曾说:"往昔的欧人对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直到近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该以孩子为本位。"
鲁迅先生很早就一言中的地指出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在现代的中国仍然普遍存在。家庭教育中的一切问题,其根源在于教师父母不能用心体察、理解孩子的需求,一味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所造成的。尽管如此,孩子仍然通过各种途径,顽强地表达他们的需求和愿望。
一个初中学生给教师写了一封《我有一个爱唠叨的爸爸》的信,信中说:"从小我就是听着爸爸的唠叨长大的。如今,跨人了14岁门槛的我已经是初中生了,爸爸却依然经常在我面前说别人的孩子是如何聪明、有出息,说我总是那么笨。尤其是有别人在场时,我总是觉得很难堪。你说我该怎么办?"
有些父母常常用大嗓门跟孩子讲话。一个小学生在报上发表了《爸爸的"雷声"》,文中写道:"别以为只有春天才会听到雷声,在我的家里常常会听到"雷声"--那就是爸爸教训我时的大嗓门。我从小就淘气,不听话,只要被爸爸知道了,他立即圆睁双眼,"隆隆"的"雷声"马上就到,震得我不敢抬头。我的眼泪就像夏日的大雨,"哗哗"下个不停,那时我最恨我的老爸,每天最担心的也就是他的"雷声"。我常常想,要是爸爸不打"雷"了,那该多好啊!"
现在的孩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诸如分数、升学,乃至本属于孩子的一点点追求。为了这些而感到活得不耐烦的孩子已经不少了,作为人父人母,难道你们还愿意去酿成更多的悲剧吗?
记得一位家长曾经说过:"即使全天下的人都看不起我的孩子,我依然会饱含热泪地拥抱他、鼓励他。"所谓孩子,就是他们还稚嫩,还弱小,即使成人在遇到失败时都渴望别人的呵护,更何况孩子呢?愿所有的父母,理解你的孩子,多对他们说鼓励的话,不要说让孩子伤心的话,不要对孩子经常唠叨、使用大嗓门,更不可打骂他们。只要父母能真正体察孩子的心声和需求,平等地对待他们,他们是一定会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