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教子口才
3827700000013

第13章 注重文明礼貌教育(3)

可见,平等地对待孩子,从内心认可孩子应享有的权利,并切实尊重孩子的权利,才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尊重孩子的隐私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讲到:儿童不必自己反省。但是,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这一点就改变了。这时,自我发现开始出现,所以这个时期的日记,就成为孩子心理方面的重要记录。是的,当自己的孩子慢慢长大时,孩子就有了一定的隐私,为父母者应当懂得这一点。可一些家长却忽视了这一点。

英雄少年、第一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赖宁救火牺牲后,他的父亲随赖宁事迹报告团来到北京。记者在采访时问他:"儿子牺牲后,您感到最遗憾的事是什么?"

他黯然沉默了许久才说:"赖宁上高年级后,多次向我提出:"爸爸,能不能给我一个单独的小屋,桌上有抽屉,抽屉上有锁,那把锁,只有我自己有钥匙。"当时,我没有在意,认为只有两间房,又有一个老母亲在身边,不可能给他一个单间。他死后,我觉得我们太对不起儿子了,因为给他买个带抽屉的写字桌是能够办到的,买一把锁也是能够办到的,可是我没有去办。现在想办,也晚了……"说着说着,这位山里的汉子大声抽泣起来。

赖宁为什么要一个带锁的写字桌?时下为什么高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喜欢带锁的日记本?因为,孩子开始长大了,想锁住心中的"秘密"。

许多家长难以接受孩子心中有"秘密"这个现实,他们认为孩子是我生我养,他有什么可向我隐瞒的?似乎爱孩子就得将他的一切捏在手心里,包括所有隐私。其实错了,因为尽管孩子的隐私中并没有什么不可告人之事,只是他们的一些独立思考和喜怒哀乐,还有他们的酸甜苦辣,但这是他们独自表达个人感情或自省其身的一片天地,是在排除外界干扰情况下进行的思想活动。正因为如此,他们认为大人们"偷看"自己的"秘密",是对自己的不尊重;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一种伤害。

有一个叫陈燕的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她有个习惯,爱写日记,每天发生的趣事或有意义的事,她都把它们写进去。可这个爱好,给她带来了麻烦,自己笔下流露的秘密不断被父母偷看。陈燕感到很苦恼。

人最不能伤害的就是自尊。在家庭中建立亲情乐园,要从尊重孩子开始,尤其是从尊重孩子的隐私开始。只有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懂得自尊的孩子。

专家进一步分析认为,有自己的秘密,是少年儿童的正常现象。儿童期的孩子有秘密,说明这孩子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智商高,主意多。少年期的孩子有秘密,说明他正从幼稚走向成熟,善思考,有见解。尤其想写日记,在某种程度上是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表露。许多升人中学的同学开始写"B记了,尤其是感情更为丰富、细腻的女同学。发现了自我世界的青少年学生,虽然被自己的家庭成员和朋友紧紧围绕着,但仍不免有时感到孤独。日记就如同一位亲密的朋友,它是中学生倾吐心声的对象,是一位听了自己的话绝不向任何人饶舌的理想听众。向它倾诉能使人得到安慰,无论怎样为自己辩护,也不会受到它的非难与责备。

父母应该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如果父母亲有想"了解了解"的欲望,大可不必通过偷看孩子的日记这一途径,完全可以采用别的方式。比如跟孩子谈心,对孩子讲一些自己耳闻目睹的青春期少男少女的事情,让孩子谈自己的看法,可以借某个话题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旁敲侧击"等。总之,父母要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要轻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留意孩子的谈话

作为家长,你了解认真倾听孩子诉说有什么意义吗?在成人眼中,孩子的思想幼稚,他们说的可能都是芝麻绿豆的小事或者不着边际的事,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些小事可能都是"惊天动地"的,由于父母是他们最亲最信任的人,所以就最想对父母诉说。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由于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或是心中有其他委屈而向父母哭诉的情况时有发生。上学的孩子在学校里受了委屈,或是遇上了困难,更渴望好好向父母倾诉一番,获得抚慰和帮助。然而一些家长却对此采取了错误的做法,或生硬地制止孩子哭诉,或对孩子的要求不屑一顾。

父母若不愿意倾听孩子说话,无疑是放弃了一个了解孩子内心世界和与他们沟通的机会,日子久了,孩子便不会向父母吐露心声。久而久之,他们有事或向小朋友倾诉,或放在心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在不知不觉中疏远了。另一方面,这也扼杀了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孩子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委屈得不到倾诉,却遭一顿训斥或敷衍,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听孩子诉说,有时候并不需要我们说什么,你只要蹲下身来,静静地听孩子把话讲完,孩子也就满足了。父母作为倾听者,所给予孩子的关注、尊重和时间,是对孩子最有效的帮助。

有一位妈妈,声带上长了结节,医生告诫:至少十天不许说话。

这天,儿子放学回家,进门就嚷:"我恨老师!我再也不到学校去了!"

如果平时听孩子这么说,妈妈一定要严厉训斥他。但是这一次她没有这样做--她不能说话,只能看着下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气愤的孩子蜷伏在妈妈身边,把头枕在妈妈膝盖上,伤心地哭着:"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拼错了一个字,老师给我指出来,结果同学们都笑我,真没面子!"妈妈只是搂着伤的的儿子,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从妈妈怀里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了,同学还等着我呢。谢谢妈妈!"

妈妈的沉默给了儿子一个倾诉的机会,使他能够向妈妈吐露内心的痛苦。、妈妈明白了,这种时候孩子并不需要父母的教训和忠告,他受了委屈,只需要有人倾听他的诉说。

当然,父母不可能完全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可能也没法给孩子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但是能否满足孩子的要求并非问题的关键,重要的是要使孩子心中的委屈、不满情绪得以宣泄,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让孩子尽情倾诉,将不满和委屈通通宣泄出来,即使问题未得到解决,孩子的心理上也能获得平衡。这在心理学上叫做"净化效应"。

总之,认真而专注地倾听孩子的诉说,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父母耐心倾听的本身,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从而加深了孩子对父母的信赖和亲子之间的感情;其次,孩子通过对你诉说,不仅宣泄了内心的情感,舒缓了心理的压力,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豁达坦诚的性格;最后,通过倾听,父母加深了对孩子的了解,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帮助。

为人父母者,多一份耐心,多花一些时间静静地听听孩子的心声吧,这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

向孩子学习

在这个知识化、信息化的社会里,孩子获得信息的能力空前提高,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越来越强。走进学校,走上社会后,孩子们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介获得新知识的速度往往比家长还要快,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理堆和信息往往比家长还要多。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因此,为了"读透孩子这本内容极其丰富的书",家长更需要向孩子学习。

向孩子学习,是家长睿智和成熟的表现,这也可以说是终身学习思想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体现了我国第一部教育学专著中提出的"教学相长"的规律。"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就家长而言,为了培养教育孩子,促进孩子全面和谐地发展,就需要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在教中感到不足,遇到问题,就去学习,在学习中有所得,不断完善自身,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从家长与孩子双方来讲,在终身学习思想指导下,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就能给古老的"教学相长"规律赋予时代的新的涵义。

让孩子做老师,可以有效地让他更为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人们所学的东西,如果能教别人,则可让这知识更加扎实。因为要教人时,人们必须把过去因被动所得的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合,这是一知半解的知识和理解绝对做不到的。

向孩子学习,还可以发现教育孩子的方法;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法,取得孩子的积极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