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不,可能!:反常规思考的力量
3827600000007

第7章 优势富集效应·理论(7)

巴拉巴斯(Albert—LaszloBarabasi)等人认为,无尺度网络的起因是:网络的成长性和优先连接性。成长性是指网民、网站急剧增加;优先连接性是指新网民总是优先选择前人经常访问的网站。随着时间的演进,某些热门的网站愈加热门,不知名的网站愈加冷门。巴拉巴斯在《无尺度网络》一文中指出,互联网已从随机网络演化为无尺度网络,节点之间的连接服从幂次定律,多数节点只拥有少数连接,而其中少数节点却拥有最多数的连接。这种极不均衡的两极分布恰恰印证了优势富集的过程性—从较为均衡的随机网络演变到极不均衡的无尺度网络,这期间,按幂率递增的现象极强地放大了富集的效应。当你是不活跃的节点时,你少人问津;当你活跃到有500个连接时,系统开始凸显;当你活跃到有5万个连接时,你不做什么事也能自动生成新的连接;当你暴增到500万个连接时,你就是中心节点,一个新的集体生命就此诞生,即使你半年不发出声音,也照样是活跃的生命,会自发地生长。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同步现象,或者同步性。

所谓“同步性”,就好比音乐会或歌剧谢幕时,台下的观众不间断地鼓掌,一开始可能没有节奏,但在很短几次后,鼓掌的频率就会变得同步。这种现象显示出网络的同步性。一个被明显富集起来的系统在一个同步的环境里将会获得更大的共振发展。

可见,事物的发展一旦远离了平衡态,一旦超过了复杂性的临界点,就会出现一种类似自动催化的作用,富集就开始了。

所以,一般的努力只能得到一般的回报,百倍的努力一旦超越临界点,就能获得千万倍的回报。“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比起“同船渡”、“共枕眠”的回报何止百倍、千倍。投入增加十倍,回报增加超过百倍,这就是倍增的富集效应。

保龄球规则和社会奖赏机制

保龄球有统一的记分规则,一局共分10轮,有21个记分格,每一轮左边的小格为第一次投球的得分,右边的小格为第二次投球的得分。如果第一个球投了“全中”,除了原本可得的10分以外,还可以加上后一轮两球的得分,并将分数记在“全中”这一格里。例如:第一轮的第一个球投了全中,第二轮的两个球共得了9分,那么“全中”这一格中就可以写上19分,这个分数就是第一轮的得分。在保龄球中,“全中”是得分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第十轮投球的计分。第十轮如果是全中,就还有两次投球的机会,而这两个球的所得分同样累积在这一局的总分内。

如第一球为全中,再追加上两次投球机会,第十格得分为第九格得分加上10和追加两次投球击倒的瓶数。因此如果从第一格到第十格的两次追加投球都为全中,即12个全中,将获得满分300分。

保龄球的一大魅力,就在于独特的倍增的分法。同样投出一个球,计分可相差3倍以上。正常情况下一轮10局该是100分,但是只要打得好,就会加倍地奖赏,最多可达到300分。

这种奖赏规则其实在很多竞技项目中都存在。世界杯足球赛小组第一名只跟另一组的第二名配对,就是为了保护第一名,让其有机会胜出,然后再参加大组的配对,产生更激烈的观赏性。上一届世界杯冠军可以无需参加预选赛,直接进到下一届世界杯,这同样反映了对优胜的犒赏,让优势者追加优势、获得者持续获得。

这种奖赏规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人类社会规则的一个缩影。银行为什么总是愿意大方地给并不最缺资金的强势企业贷款?各种学术奖项为什么总是向曾经获奖的权威倾斜?供应商为什么总是愿意把自己的产品放上大超市的货架?这些现象看起来是锦上添花,实则是用这种远离平衡态的两极分化的手段诠释着强者逻辑,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则,一种进化奖赏。

(第7节)优势富集的效率原则

帕尼林哈现象与利益趋附

就社会意义而言,优势资源能否富集,取决于各利益主体的利己冲动和对资源利用最大化的追求。

南京大学教授陈晓律曾经描述过这样一种情况:巴西发展过程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形成了十分明显的社会利益集团,这种利益集团的名字叫“帕尼林哈”(panelinha)。这种利益集团之所以特殊,在于它的构成方式与众不同,它不是按照行业,而是跨行业组成的。典型的帕尼林哈由以下成员组成:关税官员、国会议员、州或市的官员、银行家、律师、保险公司职员、经纪人或会计师。同一帕尼林哈的成员能够相互为对方提供便利:议员在立法时为银行家的利益讲话,关税官员为经纪人提供方便,银行家为他们的活动提供资金,律师则为他们的一切合法或者非法的活动提供辩护。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利益集团的公开游说活动不同,这些帕尼林哈的活动规则是完全隐秘的,成员对这些规则都心知肚明:如果集团中谁拒绝为同伴提供帮助,那么他也就失去了别人的帮助。举例来说,一个帕尼林哈的成员可能享受到很多法律上的豁免权利,因为来自法律的压力可能由与他们有关联的警察或法官分担,而这些警察或法官如果因此受到有关部门的追究,则可以由银行家或律师去疏通。也就是说,其中的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其他人的协助,假如一个银行家离开他的帕尼林哈,就将失去与他地位相当的人的储蓄,这笔财产往往是很可观的,而且银行家很难寻找到替代人选,因为几乎所有富人都已经与其他的帕尼林哈联系在一起了。又如,一个议员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他的竞选伙伴们为其拉选票,这些选票可能来自与他的伙伴们有关的雇员、佃户、债务人以及其他的私人或集团,他们都不得不以某种方式依附于该帕尼林哈的成员。反过来,这些提供了选票的伙伴们,也会依靠这个议员为自己提供大量的利益。

这样,帕尼林哈就形成了一个网状的蜂巢结构,其成员因为渴望从相互之间的联系中获利的心理而紧紧捆在了一起。然而,帕尼林哈一个最本质的特点是:任何一个帕尼林哈成员,都必须占有某种资源,无论是财富、知识、权力乃至关系。因此,普通农民和工人就被排除在外,因为他们几乎无法提供任何可以交换的利益。由此可见,帕尼林哈完全是一种权势者联盟,由于其成员既无正式的承诺,也不举行正式会议,一般人纵有不满也无可奈何。但是,它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巴西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之中,甚至包括娱乐、文化与学术领域。

虽然这是一个较为极端的案例,但是每一个严肃的思考者也许同样能在自身所处的社会中感觉到帕尼林哈现象或强或弱、或明或暗地存在着。这需要制度安排进行制约,使利益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均衡分配。但是,利益总是自发地、无止境地不断寻求效率最大化的路径,均衡始终是短暂的,利益永远会用自己的方式重新聚集,资源总会顽强地以对自己最有利的形式富集。

强强联合是一种方式,我们先看一个故事:

在美国乡村住着一个老头,他有一个和自己相依为命的儿子。一天,他的老同学基辛格路过此地,前来拜访他,见到他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便对他说:“亲爱的朋友,我想把你的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没想到这个老头连连摇头:“不行,绝对不行。”基辛格笑了笑:“那如果我在城里给你儿子介绍个对象,可以吗?”老头还是摇头。基辛格又说:“可这姑娘是城里最有钱的人的女儿。”老头说:“嗯,如果是这样的话……”之后基辛格又找到一位有钱的绅士说:“尊敬的先生,我为你女儿找到了一个万里挑一的丈夫。”绅士连忙婉拒:“可我女儿太年轻。”基辛格说:“可这个年轻的小伙子是世界银行的副行长。”“嗯,如果是那样的话……”又过了几天,基辛格找到了世界银行的行长对他说:“尊敬的总裁先生,你应该马上任命一个副总裁。”总裁摇摇头说:“不可能,这里有很多副总裁,我为什么还要任命一个副总裁呢,而且必须马上?”基辛格说:“如果你任命的这个副总裁是当地最富有的绅士的女婿呢?”总裁当然同意:“嗯,如果是这样的话,我绝对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