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想走就走:住青旅的旅行
3826500000012

第12章 第二夏(6)

坐公车到达景区时已过下午四点。先到了飞来峰,这座石灰岩山体号称“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 “在其岩洞与沿溪的峭壁上共刻有五代、宋、元时期的摩崖造像345尊”。看到了造像,却辨不出其价值;也确有溪水淙淙,暮色之下却无婉转之观感。时候不早,还是赶紧去灵隐寺要紧。其为杭州最早古刹,创于东晋,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历史。今日的灵隐寺其实是清末重建的,全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寺庙依山势渐高,也没有太多特别的感觉,只是在某处“佛光普照”的牌匾下,正有香火缭绕,很是应景。另外,寺内有竹林,颇有禅意。站在最顶层的平台朝下望,寺庙还真有几分磅礴的气势。然而与前面提到的摄影集中的旷世美景相比,眼下景致还是逊色不少。毕竟,那些照片是艺术家在此长居数年的结晶。一年有四季,一日有晨昏,如此守候,必有佳景。

出寺后去了西边一里之外的永福寺。此寺亦始创于东晋,比起灵隐寺来,这里算是人迹罕至了。但天色渐晚,不便深入,只好草草观瞻一番了事。不过永福寺的确是一片难得的幽静之地。

因为“三生石”的传说,原路返回景区出入口的途中想寻这块着名的石头。于是用手机上网搜索,都说在飞来峰某某位置。去寻,却没有寻着。或许缘分未到。罢了,回城去。

坐公车回到北山路东端的断桥。“断桥残雪”断然是见不到了,记得电影《80’后》(这个片名实在糟糕)中某女孩打算在此跳湖结果被出租车司机给救了。此际,街面华灯初上,西湖涌大波。杭州,确实是个迷人的城市。不少城市有大湖,比如东湖之于武汉,玄武湖之于南京,然而将西湖这样集历史、人文和自然风貌于一身的大湖纳入囊中的,恐怕只有杭州了。

走过断桥即到了白堤,是为纪念杭州刺史白居易而得名的。此堤东西横贯,西面可通达孤山。白堤两旁也种了行道树,杨柳的枝条在风中凌乱。朝北望,对面山顶上的保叔塔造型很是尖削。

回到断桥的这一边,沿着湖边走。很快到了湖滨路。这一带多是商场、酒店,以及奢侈品卖场。在便利店用一个便当解决了晚饭问题。欣赏了一会儿西湖边的音乐喷泉。《梁祝》的音乐配着蝶形的喷泉,倒是合拍。

不想这么早就回青旅睡觉,于是想去一趟晓风书屋。几乎在每个城市我都要看看当地的特色书店,已成习惯了。查了地图,似乎比较远,此地没有公车直达。想打车过去,然而空车不好拦,索性步行。这一路愈走愈静,夜已越来越深,花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比之白天的酷热,夜晚的杭州城颇有几分凉爽之意。书店找到了,无甚惊喜,只买了一本当地杂志《阳台》。

接着步行回青旅。室友们均已就位,80后90后都有。大家聊起天来,关于所学的专业之类。有一个文学青年问我喜欢看谁的书,我实在不喜欢回答此类问题。

2011年8月11日 星期四 多云

晏起。到窗边的桌上收拾东西,却意外地发现窗外有好景。大树庇荫之下的院子,有一方清潭,潭的那面是石头堆砌的墙壁,壁中有流水入潭;潭中有金鱼游曳;潭的这边放了几套木桌藤椅。方寸之间,却显出江南园林的细腻风格。

退房后依然到明水蓝堂咖啡馆吃午餐。之后去了青旅对面的中国美院。美院的校门设计颇具匠心,树根白色方柱撑起玻璃和钢结构的顶棚,有一种繁复之美。进去逛了逛,校园很小。这里只是美院的一个校区。

然后沿着南山路一路往南,一直走到浙江美术馆。这条路确实适合散步。道路两侧,高大的法国梧桐绵延数里,全无烈日的烦扰。路边多是酒吧和精品店,以及饭庄。途中碰到两个女孩向报刊亭老板问路,问河坊街怎么走。我听说过河坊街,对于此等仿古商业街,我向来不去。下回来杭州,倒是想去几个博物馆(如中国印学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和北山街一带转转。

美术馆里正在举行“黑山大地——俄罗斯油画巡回展”,这也是我来此的原因。展览陈列了列宾、苏里科夫、列维坦等十七位艺术家的上百件近代最杰出的俄罗斯油画。我看过少数画展,但不包括油画展。或许是画家技法的原因,总觉得这些油画宜远观不宜近观。远观是风景是人物,近观则是斑斑油漆。当然了,懂行的人自然愿意近观学习。

而杭州,它远观近观都有好风光。比如街道旁的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点,又如我好几次过斑马线时都发现有机动车让步。后者让我受宠若惊,在中国,“机动车须主动避让行人”这条交通原则更多的是一种奢望。不知道是不是曾经的“70码”事件带来的反思?

下午,坐4点10分的高铁回上海。对于杭州这个城市的印象,除了房价过高和空气质量一般,其余方面都可圈可点。

有一种“范儿”叫厦门

对于厦门最早的认知亦来自于一部电视剧,《厦门新娘》,早已忘记演的是什么故事,然而记住了这个城市的名称。再后来,慢慢知道厦门是个浪漫的城市,有一个叫“鼓浪屿”的钢琴岛。于是,“去厦门”亦成了一个愿景。尤其是几年前《城市画报》推出的“厦门散步”专辑,更让人恨不得插翅飞去。

旅行会上瘾,从杭州回来后心还在路上,想着离开学尚早,不如就此去一趟厦门吧。上网定青旅,依然是火爆异常,最后只订到曾厝垵的考拉青年旅舍。这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青旅”(国际青年旅舍成员),说是“正在申请”。曾厝垵在环岛路边上,据说是一个闽南原生态自然村,如今,一批创意小店、家庭旅馆、酒吧的入驻使得它颇具文艺范儿。

去厦门的动车票倒是好买,或许是受前一阵子动车追尾事故的影响。

2011年8月15日 星期一 多云

上午10点40分的动车,晚上七点才到厦门。晚点了,据说是因为减速。晚饭吃的是火车上的快餐,30元一份,长达半年的保质期有些夸张。火车走的是沿海线路,到福建后明显感觉出山海相依的地貌特征。

厦门火车站附近市容普通,这似乎是中国所有火车站的常态。我要去的青旅离得挺远,没有直达的公车。火车站旁边有好几个公交站牌,研究了一阵,又打电话给青旅前台问询,终于弄清楚怎么转车。候车的空当还去光合作用书房转了转。数年前我在北京的时候就是“光合作用”的常客,对它一直心有偏爱。眼下的这家分店位于火车站斜对面,算是厦门给我的第一个惊喜。

坐车先到了胡里山,有一片海滩。夜色中不少游人徜徉其间。刺鼻的海腥味让我想起去年在湛江观海的那段时光。天黑得很,路灯的光线勉为其难,看到的大海也是一片墨色。不过对岸灯火点点,应是岛屿。

继续坐车去曾厝。果然是一个村子,然而亮堂了许多,到处都是大排档,好一派“人间烟火”。

考拉青旅不好找,找到后发现院门紧锁。还是打电话让前台出来开的门。四人间床位60元一晚,准备住三个晚上。这家旅舍只有一个多人间,申请成为青旅成员恐怕难度不小。今晚有两个室友,都是外国年轻人,一男一女。男的来自墨西哥,公派来厦大学中文的,会讲基本的汉语,不知为何求宿于此;女的来自欧洲,是纯粹来旅行的。他们聊得很带劲,我不想插话也插不上话。

出门到巷子里的某排档点了海鲜粥当宵夜。蛤蜊、虾、猪肝、菠菜、生姜之类的大杂烩,吃得满头大汗。

2011年8月16日 星期二 晴

今天的目的地是厦门大学和鼓浪屿。先坐车到昨晚经过的胡里山,这里其实有一个炮台公园。这里有很多人在海滩观光、踱步。正是上午十一点时分,阳光剧烈,我没有久留。然而也看到了海,以及海对面的几个岛(确切地说是几座海中的小山)的轮廓。海水并不是湛蓝色的,有些泛绿。后来得知是水体受到污染的缘故。

沿着海岸走到附近的白城,从某校门进入厦大。门卫并未拦住我盘问,也许是我的学生模样帮了我,也许是来者不拒。虽是暑假,但校园里的人却不少。在芙蓉餐厅吃了午饭,菜式比复旦食堂明显丰富多了。

之后当然是要好好逛逛传说中的“中国最美的大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