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担心这么多,快去洗吧!”那老伯倒是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也不知道意大利人是否都天生这么随便?但想着已经踩得黑乎乎的亟待清洗的脚底,思考再三也只能照做。反正如果有警察来,有好事的意大利大婶来,应该也是可以抓着身边这个老伯当挡箭牌吧?当然,我也是在事后仔细想来,才觉得这个意大利老伯纯粹只是爱搭讪和忽悠小姑娘吧。这条路上的路面虽然走起来舒服,但也没比其他地方有多少不同,当真会是罗马人喜欢用来赤脚走路之地?
在洗脚的时候,我肩上的背包曾滑到了池子里,地图、文件、笔记本、相机备用电池、两个滤镜都泡了水,不小心到简直可以记录进人生耻辱清单中……好在最终损失不大,镜片晾干就好,电池在密封袋里没有进水。只是本来就四分五裂的地图被这么一泡已经糊成一团,到了可以随手丢弃的地步了。
最后的最后,还是以这样湿漉漉的、有点狼狈的样子与罗马,这个美丽、古旧又让人难忘的永恒之城,做了最后的告别……
梵蒂冈:把遗憾留给年轻的自己
腾出一个上午的时间,我决定和在旅店里新认识的伙伴们一起去罗马的城中国——梵蒂冈。
早早起来,挤在人潮汹涌又并不敞亮的地铁站买票。进站,上车,下车,出站。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意大利的早上总有如火的骄阳,赶起路来心有疲惫。太阳照射在石子路上反射的光格外刺眼,周围的景象常常因为过强的对比度而晃得人睁不开眼。高峰期,车辆多。行人与车辆的避让,时而鸣起的喇叭,眼前一切,都在烈阳的作用下跟着升温,似有若无地成为了心里的一点火气。即使已经口干舌燥,但却懒得拿出身上背着的水壶喝一口,继续固执地排在队伍中等待入场。总觉得心里有团火苗,可以把干柴烧得噼里啪啦作响。
我明白了,这些别扭又焦躁的心情,无非源于经历这一系列又把我打回了“普通观光客”身份的感受,疲于从一个景点匆匆地赶往下一处。虽然我也确实是观光客,但真想静一点地去看看那些雕栏玉砌的华美和神圣。哪怕是坐在意大利干燥又热情的太阳底下,也希望心里那如小猫一般张牙舞爪的躁动能慢慢抚顺成柔软的缱绻后,再踏实地上路。只不过,在大部分的时间中,梵蒂冈这个精致的小国总要容纳过于饱和的人群,我也只能看着自己和身在这里的人们一样,在其中逡巡而过,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不过,这番心情在我进入圣彼得大教堂后得到了明显的好转甚至治愈,干爽得像刚从烈日的晾晒下收回屋里的衣物,虽然尚残留着先前的热度,却已慢慢接近常温。
圣彼得大教堂无疑是我见过最为华美的教堂,是不知该用何种语言来膜拜的高高在上。它比米兰大教堂敞亮,比科隆大教堂亲切,比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壮观,比伦敦的圣保罗华丽……怕是再也没有什么教堂可以与之比肩和媲美,难怪会那么多的教徒要来朝圣,难怪即使有那么多人来到这里,却也仍让它显得庄重又神圣。
精细雕琢的建筑、栩栩如生的塑像、工整华美的油画,还有时而从天顶倾泻而下的圣光……每一个细节都藏着太多耐人琢磨的故事。而把它放回整体的画面中,呈现在眼前的就是宛如瑰宝般的殿堂,所有想要描绘它的语言都显得单薄,唯有一边震惊到忍不住屏住呼吸地慢慢欣赏,一边又在面对它的神圣恢宏时心生肃然。教堂内不管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堪称完美,无可挑剔的完美。于是,按动快门的动作一直没能停下。而无论拍照水品高低,总能有一些华美照片被收藏进相机,让人从不失望,并似乎愿意去相信自己已得见荣光,得见神圣,得见美好……大概,这就是完美的它对凡夫俗子如我们的眷顾吧。
我还记得同行的一位叫婷婷的姑娘,在进入教堂之后,一边90度地抬头仰望华美的穹顶,一边喃喃地说:“教皇,让我留在这里吧,我甘愿为您洗脚……”我简直要被她的这番发言逗得大笑出声了,口里附和着“是啊是啊”,却也非常能理解她的感受。因为,只要站在这里,除了感叹又感动到想流泪以外,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才能表达自己在面对这场盛大的艺术殿堂时那甘愿匍匐的心情。
出了教堂,我们走到一旁的邮局买明信片。两个平时喜欢给自己寄明信片的姑娘这次换做互相给对方寄,我也买了一张寄给家人。贴上国际邮票,再投进门口的黄色邮筒,等着它被盖上这个国家的邮戳,漂洋过海。
之后就是梵蒂冈的博物馆。它是比教堂更甚的,用艺术品堆砌起的宫殿。华丽的厅堂不过是件霓裳,里面的绘画、建筑、雕塑等艺术作品才是熠熠闪耀的灵魂。它们把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都满满地填充,仿佛根本容不下半点留白和空隙的存在一样。每每一抬头都是一整个天花板的油画,夹道相迎的都是精致的雕塑……想要用眼睛看过来是不可能的,所以,总要恨自己的相机怎么没有个超广角。但事后想想也释然了,哪怕拥有再厉害的镜头,在梵蒂冈博物馆面前也一定会败下阵来吧。让人目不暇接的华美作品实在是怎么收都无法完全收入到镜头中的。
不过,大概因为在英国时习惯了免费进出各种博物馆,所以在掏了不少钱还要排长队才能进梵蒂冈博物馆时颇感到不情不愿。就如同卢浮宫,虽然那是几乎所有去法国的人都向往并必去的地方,但我却对它有着些抵触。我不喜欢在一个本应静下来,站定,驻足欣赏的地方却还带着仓促而慌张的心情,甚至需要隔着前面好几层人的脑袋才能看到作品的零星样貌。
梵蒂冈博物馆中的人流比教堂中更加密集又令人恐慌。若说在教堂中,大家都还带着谦卑和敬畏的朝圣心情,低声细语,生怕吵到那些神灵和英魂,在博物馆中就全然不必顾忌。在里面,我总有种在被推搡着前进的感觉,根本不可能停下来细细观赏。所以,跟前来参观的大多数人一样,最终也是“暴殄天物”地在这些卓绝的作品中匆匆走过。
我想,自己大概是一个没法在人多的场合中静下心来的人吧,也没办法不顾及同伴而独自站在某个作品前自顾自地欣赏起来。加上五月的意大利让人心浮气躁,而我不喜欢这样浮躁的感觉。所以,诚实地,毫不掩饰地说,在参观时我是对梵蒂冈博物馆印象不够好的。当然,人多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源于自己。
虽然自认还算喜欢亲近艺术,但面对那浩渺的珍贵藏品和真迹,浅薄的我却又缺少了欣赏它们的能力和慧眼。共同租用的讲解器在同伴那里,我能听到的内容有限,更是无法理解到这些珍贵作品的精髓。好在匆匆走过一遍之后,同行的伙伴们急着返回罗马,所以把讲解器留给了我,让我得以再重走一遍。我仔仔细细地把里面的每段音频都听了一遍,妄图能以这种方式值回之前花了15欧买的昂贵票价,但午后返回罗马,在城中暴走半日,拖着疲惫的身子晚上回到旅店躺下时,发现自己几乎什么也不记得了,甚至那个用一整个西斯廷礼拜堂来陈列的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和《创世纪》……
心里充满了沮丧。
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意识到自己的才疏学浅,意式到自己即使走了那么远的路才来到这些传世的真迹面前,却还是无能为力地相逢不识……
之前恨不得用“厌恶”这种强力的字眼来形容票价昂贵却又人海茫茫的博物馆体验。但当我某一日坐在电脑前,翻看当初匆匆按下的快门时,才发觉,自己依然被那些鬼斧神工的艺术作品震惊得无以言说,也终于能够在一番宁静心境的前提下,感受到那里的雕梁画柱,那些用整个屋顶来呈现的油画有多伟大和壮观。
我想,我是喜欢梵蒂冈博物馆的,非常喜欢。只是无法跟着游客混迹其中,匆匆赶路只为“到此一游”吧。这也让我意识到,“随大流”加“赶行程”是多么昂贵却收获甚微的旅行方式。它只满足了眼瘾,但不见知识丰富,更不见内心成长。
好在,教堂也好,博物馆也好,都会长久的留存在那里。而留下的这些仓皇的、无知的遗憾,也许正等着日后那个内心更宁静且比现在读懂它们多一点的我再去拜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