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国课堂:军阀总统
3822800000006

第6章 “猿猴政治家”袁世凯(1)

一直以来,历史课本都把袁世凯描述为一个“窃国大盗”,一个复辟帝制的********。袁世凯死后,当时的日本学者也把他比喻为“猿猴政治家”,他们认为袁世凯这个人一生投机,并没有大本事,只能像狡猾机警的猿猴一样,通过对时局的敏感把握来获取政治利益。

站在今天回顾历史,我们发现袁世凯其实也做了一些对后世有利的事。当我们批判他复辟帝制的时候,我们可能并不知道他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家损失,强硬拒绝了日本的很多无理要求,我们也可能并不知道,他之所以复辟帝制,是因为他的大儿子太想当太子,而他也可能早就预料到一切后果。作为一个能够在乱世拥有众多功绩的政客,袁世凯似乎并不像日本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毫无能力”。

我们不能不说,自古至今,从来没有一个好人没有坏的一面,也从来没有一个“坏人”不存在人性的闪光点。袁世凯的一生妻妾成群,说明他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但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个满怀慈爱的父亲,可以允许女儿坐在自己腿上撒娇,可以允许女儿犯错而毫不责怪。袁世凯的后人,有的出国当了科学家,有的成了独具一格的诗人、艺术家,作为一个父亲,他已经非常成功了。

志向远大,欲吞山河

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一个叫袁寨的村子里。项城原本是河南东南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与政治、经济中心相距甚远。交通的不便使这个小城发展滞后,19世纪当沿海城市受到西方文明冲击的时候,这个小城的人们仍然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农耕生活。在历史记载中,项城经常遭受旱涝蝗灾的侵袭。因为地处淮河几条支流汇聚处,每逢涝年,首先被洪水肆虐的就是项城,沿途房屋倒塌,庄稼尽毁,“室庐冲圯,米珠薪桂,比户嗷嗷”。严重的时候粮食殆尽,人们只能靠吃树皮、草根为生,项城历史上还发生过同类相食的事件,无法忍受饥饿的人们互相残杀,易子而食见怪不怪。

比天灾更加恐怖的是人祸。咸丰年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自南而北席卷了中国大片土地,项城位于黄河以南,是起义军的必经之地。当时,河南地区遭遇连年饥荒,民不聊生,加上贪官污吏压榨,导致很多农民迫于生计放弃劳作,揭竿而起。他们有的参加了太平军的起义,更多的则加入了组织松散的“捻子”,一边反抗清室统治,一边烧杀劫掠以维持生计。当时中原地区饥民遍地,对于这些人来说,与其饿死,不如加入“捻子”,兴许还能活命。于是,但凡捻军经过的地方,都有成千上万的饥民加入。为了抵御越来越庞大的捻军,中原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结寨自保的现象,这些寨子大多由同宗同族的人聚集而成,在寨子外搭建围墙,用来抵抗捻军的入侵。

项城是捻军最为活跃的地方,因此当地寨子众多。袁世凯就出生在一个叫石腰庄的寨子,因为寨中袁姓家族人数最多、势力最大,后来这个寨子改名为袁寨。

咸丰年间,袁保中负责管理袁家及袁寨的大小事务。他联合石腰庄的富豪地主,在村子周围筑起坚固的城墙,并组织村民进行操练,共同抵御捻军的入侵。1859年9月16日,袁保中的第四个儿子出生,这时候,袁保中的叔父寄来书信,称在与捻军的一次战斗中大获全胜,一家人十分高兴,认为第四个儿子给袁家带来了福气,于是给四儿子取名为“凯”,意思是旗开得胜、凯旋归来。于是,袁保中按照袁家族谱“保世克家、企文绍武”的排序,给四儿子取名为袁世凯。因为袁保中的弟弟袁保庆没有儿子,他便把袁世凯过继给了袁保庆。出生于战乱年代,得名又与战争有关,这似乎预示着袁世凯今后的人生,将与战争丝丝相连。

捻军之乱非常频繁,有时候,袁寨每隔三五天都会遭到捻军的袭击。捻军来犯时,枪炮乱鸣,烟火四起,全寨上下鸡犬不宁。也许看惯了战争和杀戮,袁世凯从小就表现出与正常小孩不同的一面。在他五岁那年,捻军的一个大部队围攻袁寨,杀声震天,寨中妇女、小孩哭声贯耳。为了躲避杀戮,大人们把小孩抱到城墙上面,当别人家的孩子被眼前景象吓得嗷嗷直哭的时候,五岁的袁世凯却直勾勾地看着城外混战的场面,“略无惧色”,似乎想要参与其中,指挥城外的千军万马。

袁世凯除了从小就具备过人的胆量之外,为人处事还十分毒辣。袁世凯的母亲最喜欢猫,在家里养了好几只猫,并按照每只猫的外形特点为之取名,白的叫玉雪,黑的叫乌金,在她的训练下,每只猫都知道自己的名字,喂食的时候,袁母呼唤哪只猫的名字,哪只猫就可以去吃食,没有一只猫敢在没有被呼唤的情况下进食。有一天,当袁母呼唤玉雪进食时,有一只猫可能饿过了头,上前抢食,在一旁的袁世凯看见了,非常生气,大声斥责道:“这小畜生竟敢违背号令,不杀了它不能警示其他猫!”还没等袁母反应过来,袁世凯已经随手抄起木棍,将违反规矩的猫一棍打死。袁母于心不忍,责备袁世凯太过残忍,袁世凯却说:“大丈夫赏罚分明才能治天下。”然后扬长而去。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竟能说出这样的话,做出这样的事,可见袁世凯从小就是一个手段狠辣的人。

出身豪门,又有生父、养父宠爱,袁世凯从小就养成了放荡不羁、不受管束的性格。袁世凯八岁时,袁保庆被调到金陵(今江苏一带),他便跟随养父前往,拜在王雁臣的私塾中读书。王雁臣老先生是金陵一带有名的老学究,品行学问都卓绝一时。有这样良好的受教育机会,袁世凯不但没有用功学习,反而把很多心思放在了调皮捣蛋上。夏天的时候,王先生喜欢敞开衣襟坐在漆木椅子上打盹,袁世凯趁先生没来,拿墨水在椅子背上画乌龟,等墨迹晾干,几乎看不出椅背上有东西。先生往椅子上一靠,夏天出的汗使墨迹变湿,乌龟便印到老师的后背上。其他学生看见了只敢偷笑,却不敢对老师说。

私塾先生讲到《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时候,袁世凯突然提问:“先生,‘有朋自远方来’的‘朋’指的是什么呢?”先生被他打断,很不高兴,便对他的提问置之不理。而袁世凯又大声说:“是赌友啊,还是酒友啊?”引得旁边的学生捧腹大笑。

有一次,王雁臣让学生练习写作,正要举笔写字的时候,袁世凯发现没水研磨。如果是其他学生,一般会用毛笔尖在舌头上蘸一蘸,袁则不同,只见他拿起水壶,脱下裤子来往里面撒尿,然后用尿液研磨写字,弄得学堂里满是臊味,气得老师只能吹胡子瞪眼,又无计可施。

尽管袁世凯从小进私塾接受教育,但他在文化上的造诣实在与徐世昌相差千里。不过,袁世凯在军事方面的天赋却是与生俱来的。慢慢地,他开始对兵法感兴趣,常常不惜花重金购买兵法奇书,自学兵法战略,这一举动,被他的赌友、酒友们当作笑柄,而他却不以为然。

袁世凯从小就喜武厌文。在南京的时候,养父袁保庆为他请了擅长武术的师父,袁世凯因此得以练得一身功夫。袁世凯在南京的时候,喜欢豪饮赌博,南京当地的赌徒、混混都尊他为老大,没人不敢听他的。有一次,甲、乙两个混混因为赌博产生纠纷,来找袁世凯评理。原来,甲从乙那里借来钱赌博,结果赌赢了,乙就要求与甲分成,甲不同意。袁世凯听了之后,就判定让甲归还借乙的钱,再把赌资分一半给乙,甲不服,袁大怒,说:“你这种人不斩了你难以解气!”其实,袁世凯作为一个小孩子,说这种话只是为了图个嘴上的便宜,但是袁世凯的小跟班们却把他的话当作御令,说:“既然袁大哥话已经说出来了,我们就必须把这小子杀了,不然难以服众!”袁世凯左右为难,最后还是听了小跟班们的话把甲杀了。第一次杀人,袁世凯心中难免忐忑。这时,他又表现出超出自己年龄的镇定,马上派跟班调查甲的身份,得知甲就是一个乞丐,没有家人,不会被追究,这样,袁世凯才放下心来。

在袁世凯的少年时代,养父袁保庆对他的影响最深。袁保庆在南京任职的时候,曾一心想让嗣子袁世凯继承自己的衣钵,为此,他没少东奔西走,一边给袁世凯请最好的老师,一边带袁世凯到处应酬,还把自己在官场的心得全都传授给袁世凯,因此,袁世凯从小就对权力有着极高的憧憬。十三岁那年,袁世凯作《记登南京清凉山》一首,使袁保庆感到十分惊异:

眼前龙虎斗不了,杀气直上干云霄。

我欲向天张巨口,一口吞尽胡天骄。

谁也不敢相信,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能有如此大的口气。也许正是因为小时候的耳濡目染,才使他长大后嗜权力如命,最后又葬身于权力之中。

24岁出任驻朝鲜交涉大臣

袁世凯的文采实在一般,他的八股文作得更是狗屁不通,但这并不代表袁世凯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1873年7月,袁世凯的养父袁保庆因病去世,袁世凯和母亲牛氏一起回到河南老家。由于母亲对其管教很松,回到老家的袁世凯过上了更无拘无束的生活,每天和市井少年饮酒赌博,不务正业。两年后,袁世凯的叔父袁保恒从京城回到河南,看到袁世凯这样荒废,便把他带到北京,和堂弟袁世绳一起继续学业。当时,在朝中担任内阁中书的袁保龄负责两个孩子的学习。他管教很严,白天的时候把两兄弟分开,让他们各自读书,晚上的时候就把袁世凯留下辅导功课,昼夜不离。可以说,在北京的这段时间是袁世凯最为用功的时候。袁保龄不让袁世凯读兵书,嗜好兵法的袁世凯只能趁他不注意偷偷去看,一年的时间里,袁世凯不仅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还对各家兵法熟稔于心。

不过,袁世凯实在不是从文的材料。1876年,袁世凯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879年,袁世凯再次参加科举,又未中。科举之路屡试屡败,盛怒之下,袁世凯放火烧掉了自己曾经作过的文章,扬长而去。

袁世凯二十岁这年,叔父袁保恒去世。当时,一位风水先生来到袁家,声称要为他们算上一卦,卜卦的结果是:袁家的风水掌禄不掌寿,袁家人注定有官运但命短。这一卦似乎暗示了袁世凯的一生——即使当上了一国之君,还是逃不过早死的命运。为了避免早亡的魔咒,袁家决定按照风水先生的建议分家,这样,袁世凯分得了袁家不小的家产。

由于生性不羁,喜好交友,很快,这些家产就被袁世凯败光了,无奈之下,袁世凯只能前去投奔父亲的好友吴长庆。

袁世凯聪明灵活,很讨吴长庆的喜欢。为了报答袁保庆,吴长庆觉得,留袁世凯在营中,供他继续读书,日后考取个功名,也算对得起自己的故友了。于是,吴长庆就把袁世凯交给了年长他六岁的张謇,让张謇帮他“正制艺”。

袁世凯从小就心怀气吞山河的抱负,怎么能忍受在军营中当个闲人。有一天,他对张謇说:“我家里还有田可种,之所以投靠军营,绝不是为了糊口。如今我国在列强的瓜分下倍受凌辱,我本以为吴公负责海防,正是用人之际,才前来投靠,没想到吴公温雅如书生,并无请缨赴敌之意,请原谅我不能在军中常住。”

这番话,让张謇对袁世凯刮目相看。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发生兵变,正是因为张謇的保举,才让袁世凯得以在朝鲜战事中大展身手。

朝鲜半岛自汉唐以来就是中国的属国,朝鲜也一直闭关锁国,除了向中国朝贡之外,不与别国往来。19世纪以后,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开始急剧扩张,首当其冲的便是朝鲜。1876年9月,日本海军挑起事端,炮轰朝鲜,企图将朝鲜纳为殖民地。日本在朝鲜的肆虐起初并没有引起清政府的重视,于是日本变本加厉,以保护朝鲜为独立国家的名义进兵朝鲜,否认中国对朝鲜的宗主权。

日本在朝鲜勾结亲日势力,到处为祸,日益引起朝鲜人民的不满。光绪八年(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汉城士兵揭竿而起,烧毁贵族宅院,杀掉贪官污吏,包围朝鲜王宫,并对日本使馆进行了大规模的袭击。这件事终于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于是派负责海事的吴长庆、丁汝昌等人前往朝鲜,平息战乱。

袁世凯最先得到了丁汝昌的赏识。为了探查地形,他跟随丁汝昌沿朝鲜海岸行驶,潮水退去,两人就只好挽起裤腿光着脚前行,地形查勘完毕,两人的脚都已经磨破。丁汝昌不禁赞叹,这样一个出身豪门的纨绔子弟,居然这么能吃苦!

6月,吴长庆的部队到达朝鲜,日军得到消息,对所有防线进行戒严。晚清时期,由于缺乏训练,清朝的军队多是乌合之众,大敌当前,先锋营的长官不敢行军,竟然以士兵不习水性、路途劳顿等理由拒绝上岸。这时,张謇及时出面,推荐袁世凯担任先锋营营长,吴长庆别无办法,只能同意。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不到两个小时,袁世凯就把先锋部队集结就绪,等待命令。在治军方面,袁世凯沿用了自己小时候的做法:如果不从,格杀勿论。就这样,先锋部队在袁世凯的号令下,连夜扎营,等第二天吴长庆率大部队到来时,先锋部队已经一切就绪。

经过这次初试牛刀,袁世凯很快得到了吴长庆的重用。进军朝鲜以后,袁世凯整顿军纪军风,规定不准进入老百姓家中,不准抢劫扰民,否则“杀无赦”。当日,有士兵不以为然,到老百姓家中抢劫,袁当场将他们处死,很有当年杀猫时的风范。很快,军队中再也没人敢违背袁世凯的命令。

袁世凯的军事才能在朝鲜“甲申事变”中得到了更大的施展。

1884年,朝鲜“开化派”势力在日本的鼓动和欺骗下发动政变,杀死保守派大臣,企图通过政变实现改革朝鲜体制的目标,日本则希望趁此机会出兵朝鲜,掌握朝鲜政权。12月4日这天,开化党人借邮政大厦落成的名义宴请各方要臣,袁世凯也在其列。政变发生后,日本军队迅速开入,朝鲜国王在混乱中被劫持。驻朝清军内部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有人主张静观事态变化,有人主张袖手旁观,这时,袁世凯当机立断,下令火速驱逐日本军队,逮捕开化党人,解救朝鲜国王,有效地稳定了朝鲜局面,维护了中国在朝鲜的宗主权。袁世凯对日本的打击,也使日本对其产生畏惧,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中日大战的时间,这时,袁世凯刚刚二十五岁。

袁世凯治军严明、决策果断,很快得到了李鸿章的赞赏,朝廷封其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居三品,主管朝鲜事务。在朝期间,袁世凯行事独断,也曾遭到不少大臣的弹劾,由于他的做派太过孤傲,常常把自己凌驾于朝鲜国王之上,引起了朝鲜国王李熙极大的不满,1881年,朝鲜国王曾上书清政府,要求撤回袁世凯。不过,众人的反对并不能掩盖袁世凯的功绩。李鸿章称赞他“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在众人要求罢免袁世凯的时候,是李鸿章竭力保袁,使其驻朝大臣之位稳如泰山。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趁机大规模进军朝鲜,朝鲜局势很快失控。当年7月19日,袁世凯乔装打扮,连夜逃回中国,结束了在朝鲜叱咤风云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