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国课堂:军阀总统
3822800000016

第16章 傀儡总统黎元洪(1)

黎元洪是个幸运儿。他原本是封建体系内的官员,辛亥革命之后莫名其妙地被推到历史浪潮的最前沿,他不贪恋权位,却屡次三番被人推举,一生中两次担任大总统,三次担任副总统。他在北洋政府内充当傀儡的角色,却在经济领域大有作为。他没见过孙中山几面,却深受孙中山思想影响,晚年大力赞成民主共和。虽然在政治上没有突出的成绩,黎元洪却因为性格敦厚中庸,受到人们的推崇。

笃信好学的好学生

在一百多年前的时候,湖北武汉的黄陂区还只是一座并不发达的小县城,这里谈不上物产丰饶,却也人杰地灵,不仅是传说中的花木兰的故乡,还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的故居所在地。到了清朝末年,全国各地发生了程度不同的灾荒和战乱,一些以耕种为生的农民为了躲避饥荒,逃到相对安逸的地区,黄陂就是其中之一。

19世纪上叶,黎元洪的祖辈迁徙到黄陂并扎下根来。黎元洪的祖父叫黎国荣,父亲黎朝相是祖父的大儿子。到了1850年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的起义,清廷扩大招兵,黎朝相迫于生计,放弃农耕,参军入伍。在军队里,因为接连“杀敌有功”,黎朝相被提拔为“游击”(类似于小队长),并迁往汉阳定居。黎家人本来觉得,家里有人当上了军官,以后的生活也就有着落了。没想到,黎家举家迁到汉阳不久,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为剿灭太平军而诞生的清军也就随之解散。黎朝相在军队中的几年,攒下了一些钱,便在汉阳盖了一所大宅院。他觉得自家居住太过浪费,就把宅院的一半租了出去。没多久,这名租客就以策反的罪名被逮捕了,黎朝相也被以窝藏钦犯的罪名抓捕。没过几天,黎朝相被放了出来,他回到家时才惊愕地发现,自己的大宅子已经被朝廷莫名其妙地收走了。无奈之下,他只能先回黄陂老家再做打算。正是在他回到黄陂之后,黎元洪出生了。

同治三年(1864年)农历九月十九,这天是民间传说的观音菩萨的诞生日,黄陂县内举行了热闹的庆祝。就在这天,黎国荣的孙子、黎朝相的儿子诞生了。一家人非常高兴,他们认为,在观音菩萨诞生日降生的孩子,日后必有天大的出息,经过一番思忖,他们决定给这个幸运的孩子取名为黎元洪。

别看黄陂县文人名士辈出,当地的有钱人并不多,私塾更是寥寥无几。所以,当地穷人家的小孩,很难有机会读书,对于世代以耕种为生的黎家来说,供黎元洪读书是非常困难的。黎元洪出生没多久,黎朝相为了谋生计,离开了黄陂,去北塘参军,这样,黄陂老家里只剩下黎元洪的祖父母和母亲。黎国荣靠做小买卖维持一家人的生计,黎元洪的母亲平时也做些针线活贴补家用,但是即使这样,他们赚来的钱也刚够一家人吃喝的开销,更别提供黎元洪读书了。

黎元洪的父亲常年在外打仗,很少回家照顾家庭。有一年,黎夫人得了重病,病愈后不能再给孩子喂奶,这时黎元洪刚刚两岁,他只能靠喝米粥一点一点长大。没过多久,黎元洪的祖父和母亲相继去世,留下他和姐姐相依为命。这时候,黎元洪才四五岁,姐弟俩衣食无着,只能在街头流浪乞讨。有时候,小元洪实在饿得受不了,就到附近寺庙的菜地里偷萝卜吃。为了不被发现,他还发明了一个独特的方法——把萝卜叶子埋在土里,假装没有被拔走的样子。

黎元洪七岁那年感染了天花,咳嗽了三个多月都没见好转。他是黎家的单传,为了治好他,十三岁的姐姐嫁到汉口当地一户渔人家庭里当童养媳,用换来的钱给他治病,终于挽回了黎元洪幼小的生命,直到当上了大总统,黎元洪还对姐姐当年的救命之恩念念不忘。

等到黎元洪九岁,黎家人迁到汉阳居住,黎朝相渐渐有了经济实力,就经常托人捎钱给黎元洪,才使黎元洪有了学上。

十三岁那年,黎元洪得了疟疾,有时咳嗽不止,有时忽冷忽热。黎朝相得知消息后从北塘赶回来照料。等元洪病好后,他决定把黎元洪带在身边,也好有个照应。同年,黎朝相给儿子相好了一个叫吴敬君的姑娘,匆匆定亲之后,便决定带着年仅八岁的敬君一起北上。

由于交通不便,黎元洪父子赶了四十天的路,才到了北塘。北塘虽然并不阔绰,但和黄陂相比还是富裕了很多,当地物资丰盛,产出的鱼、盐,大部分运往天津等地贩卖,因此当地人多少有些积蓄。到了北塘以后,黎元洪的生活终于可以安顿下来,也可以专心读书了。因为从小忍饥挨饿,受尽了别人的冷嘲热讽,又几次重病,险些丧身鬼门关,十四岁的黎元洪,有着同龄儿童身上所不具备的稳重和老成。

黎家住的地方离私塾很远,如果步行,需要深夜从家出发,才能在第二天一早赶到学堂;从学堂放学后,又要走到大半夜才能到家。所以,黎元洪根本没有办法每天到私塾读书,只能隔天去一次。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人的意志。正是因为读书难,黎元洪才更加珍惜读书的机会。在学堂里,他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当同龄人调皮玩耍时,他却心无旁骛地学习——在同学的眼里,他是一个只会闷头读书的呆子,但在老师的眼里,他却是一个肯下苦功的好学生。

据黎元洪的后人回忆,黎元洪这个人最讨厌的就是懒惰。他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十几岁的时候,就知道彻夜读书,从学堂放学回家,他也要捧着书读到深夜。当时,有钱人家已经用上了从西方传过来的煤油灯,黎元洪家里却还在用昏暗的蜡烛和菜籽油灯,每次读书读到很晚的时候,黎元洪累得双眼酸痛,却还舍不得停止,直到父亲劝说多次之后才肯合书睡觉。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黎元洪掌握的学问已经远远超过他的老师了。十九岁这年,他经人举荐,到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北洋水师学堂是由李鸿章奏请朝廷设立的培养海军人才的学校,因为成功被选的学生每月都有津贴补助,报名的人非常多,后来朝廷就设置了一些限制条件,比如报名者年龄必须在十六岁到十七岁之间。黎元洪的年龄超过了限制,但是因为他学识渊博,最终被破格录取。

北洋水师学堂学制为五年,教授英文、代数、几何、地理、天文学、水学、热学、气候学、枪炮、鱼雷、机械等科目,黎元洪得以接触到更为广阔的知识天地。黎元洪对同窗们也非常照顾,因为年龄最大,同窗们都称他为黎大哥。

1884年,黎元洪刚刚开学不久,父亲不幸病逝。黎元洪生母死后,父亲又娶了一名妻子,黎元洪也刚刚和吴敬君完婚。父亲一去世,黎元洪就要承担起照料全家人的责任,每个月四两的学业津贴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此后,他更加节衣缩食,就连放假从天津回北塘的家,将近百里的路程,他都舍不得花一元钱坐骡车,而是步行回去。

黎元洪的年轻时代,就是在各种磨砺中成长起来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磨砺,才使他后来被张之洞欣赏,逐渐在军界崭露头角。

武昌起义被迫当都督

黎元洪在北洋水师学堂五年,1889年3月参加了毕业考试,以非常优秀的成绩顺利毕业。因为在学校时表现优秀,他被朝廷赏赐六品顶戴。当时,学校要求全部毕业生必须到军舰上实习,黎元洪和他的同窗们一起在天津到广东的航线上漂泊了半年之久,才被允许离开。10月,黎元洪离开军舰,回到北塘家中,在家里休息了三个月。第二年春天,他接到朝廷的委任状,派他到广甲号军舰上担任管轮。当时,广甲号停靠在上海一带,黎元洪一家便举家迁到上海居住。到了清朝末年,军队纪律涣散,水师也不例外。稍微有些权力的官员都搬到陆上居住,不得不留在船上的士兵每天在船上也只知道赌博嬉戏,不务正业。黎元洪并不和他们同流,读书就成了他在船上的唯一消遣。

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丁汝昌被任命为水师提督主持战斗,广甲军舰被调往旅顺参战。战斗开始不久,丁汝昌所在的致远号因为年久失修,主炮炮塔自己燃起火来,全舰将士正在紧张灭火之际,日军军舰围攻过来,丁汝昌见局势已定,下令军舰全速朝日军吉野号冲去,两船在海上相撞,双双沉落海底。丁汝昌的英勇赴义并没有振奋军队士气,反而让一些没有参加过战斗的军官落荒而逃。

致远号沉没后,经远号再次遭到围堵,没过多久就被击沉了,旁边的济远、广甲号将领见势不妙,纷纷乘艇逃脱,只剩下反应慢的十三名士兵还留在船上,这其中就有黎元洪。这时,广甲号已经触礁搁浅,日军越来越近,为了不成为日军的俘虏,十三个年轻人决定跳船逃生。在这十三个人当中,据后来历史记载,这十三个人,除了唯一不会水的黎元洪被海浪卷到岸边,其他会水的,不是被日军生擒,就是被海浪卷走死掉了。

黎元洪是幸运的,他腰间系着救生带,在海上漂泊了三个多小时,终于被海浪冲到了距离旅顺不远的岸上。天无绝人之路,他摸了摸口袋,居然还有六块银元,在这六块银元的支撑下,他走了一天一夜,终于在第二天早晨到达旅顺。可是,当他找到旅顺港时,却被告知军队已经没有空缺了。

家里有老婆孩子要养活,自己身无分文又失去了工作,黎元洪失魂落魄地回到北塘。黎元洪在家荒废了几日之后,决定到上海谋一份差事,起码先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他带着一家人来到上海,却发现偌大的上海,竟无自己的容身之处,黎元洪想,我堂堂北洋水师学堂毕业的高材生,难不成沦落到上街乞讨的命运吗?

就在黎元洪感到生存无着落的时候,清政府发布诏令,宣布曾经为北洋水师效力的人,朝廷将根据其能力分配到军中任职。得知这个好消息,黎元洪带着自己的证件前来报名,因为曾在北洋水师学堂读书五年,他被分配到南京负责修建炮台。

1889年,张之洞出任两江总督,负责编练“自强军”。黎元洪被任命为南京炮台督建之后,曾去拜见过张之洞。张之洞见来人面相敦厚,就和他多聊了几句,没想到,这个看起来老实巴交的年轻人,腹中竟然有这么大的学问。张询问了一些在海军服役的情况,黎元洪诚恳地指出海军的劣势所在,接着,张又问黎元洪对南京建造炮台有什么想法,黎元洪根据自己多年所学,再加上参加海军时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计划,听得张之洞激动不已。他对旁边的人说:“我很久没有见过像黎先生这样老实又能干的人了!”黎元洪得到了张之洞的赏识,更加努力督造炮台,仅用了一年,就把以往需要耗时几年的炮台建造完工了。第二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黎元洪得以随军前往。因为有了张之洞的器重,回到湖北老家之后,黎元洪的人生开始变得平坦顺利。他虽然没有陆军经验,但是凭着勤恳好学的精神,很快掌握了陆军需要具备的技能,后来还被提拔为军队统领。他并不依仗张之洞的权势,而是以德服人,靠自己的能力、学识和德行不断得到全军将士的认可和拥戴。

1911年,清廷宣布收回川汉、粤汉的铁路筑路权,随即将铁路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引发了南方尤其川地民间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抗议清政府的卖国行为,并组织“保路运动会”对抗朝廷。为了镇压抗议人群,清廷派端方前往湖北,命其从湖北出发,到四川进行镇压。端方是满族人,他一直认为,南方之所以会发生民间起义的事,全是汉人挑起的,担任湖广总督之后,他便采取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措施,军中尤甚。比如张之洞在任时,无论汉族、满族,都可以得到几乎平等的升迁机会,端方到了之后,首先改变了这个政策,如果是旗人出身,无论学问能力,都能马上担任要职;如果是汉人出身,不管学问多高、能力多强,可能在军中数年还是一名小兵。不过,也有例外情况。当时,黎元洪掌握着一支叫“混成协”的队伍,在这个队伍里,就不存在这样的歧视政策,黎元洪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

军队外面,文学社、共进会、同盟会不断宣传清政府卖国求荣和种族歧视,军队里面,严重的种族歧视导致汉人将士强烈不满,终于在1911年10月10日这天,武昌起义爆发了。当天晚上8点,黎元洪混成协中的炮、工、辎各军队聚集到武昌,一举歼灭了在武昌据守的旗人部队,掌握了武汉三镇,而当初颐指气使的端方则匆忙乘船逃跑了。

起义军在武汉建立了新的军政府,群龙无首的状态下,他们需要有一个足以让人信服的人站出来担当元首。革命党人决定先在咨议局开会,商定大都督人选。因为首先起义的是黎元洪混成协中的将士,他们一致觉得,必须请黎元洪前来参加会议。黎元洪对这件事是持保守态度的,他并不想卷入这场革命政变的旋涡,最后,革命党人连推带劝,才把黎元洪请到现场。

会议开始,在场人士都觉得,应该推举汤化龙为都督,但是,汤化龙却认为,自己并非出身军界,如今民国政府处于刚刚建立之际,直接由文人统治恐怕不合适。经过激烈的争辩,最后人们一致觉得,如果选一个军界的人当都督,在场的人当中,只有黎元洪有这个资历。

黎元洪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在他的观念里,推翻朝廷统治简直就是谋反,他并不想参与这件事,连忙推托道:“请勿害我!”忽然意识到说话方式不对,他又说:“大都督位高任重,黎某才德不高,实在难以胜任!”婉言相劝不成,情急之下,在场的革命军语气强硬地说:“这个大都督,你当也得当,不当也得当!”更有情绪亢奋的,掏出枪来威胁黎元洪:“你如果不当,我等就当场自杀!”话刚说完,旁边一个叫朱树烈的革命党拿出刀子,自刎而死。令革命党惊讶的是,黎元洪竟不为所动。

会议陷入了僵局。这时,李翊东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掏出枪顶在黎元洪头上,对他说:“你是清廷的重臣,我们不杀你,还推举你当都督,已经对你仁至义尽了,你居然死活不肯答应,岂非生来奴性,誓死效忠敌人?我这就杀了你,另举贤能!”

就在这时,有人把中华民国成立的安民布告拿来了,黎元洪不肯签字,革命党拿起笔来,代黎元洪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随后把黎元洪关到一间屋子里防止他逃跑。就这样,在威逼恐吓下,黎元洪被迫当上了大都督,后来,他又被迫当上大总统,实在是充满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