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作家,像鲁迅、高行健和冯骥才,吭哧瘪肚地写,在韩寒现在这个年龄还啥也不是。鲁迅发表《狂人日记》那年都38岁了,以前就是一个没啥油水可贪污的小公务员。韩寒最可贵的优点是在阔了以后,仍能保持对底层的同情悲悯和强烈的进取心,仍能不计利害得失地坚持跟权力保持异议。就这两点而言,韩寒甚至比莫言更符合斯德哥尔摩官方对于诺贝尔文学的奖掖条件。小韩将来万一一不小心拿了诺贝尔文学奖,我是一点也不感到奇怪。
韩寒的第一部成熟作品《三重门》问世到今天,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十多年间,对韩寒的评论浩如烟海,但那种建立在对作品细读基础上,对韩寒的创作进行全面解说的书,却至今仍未出现。这事儿说怪也不怪,除了多跟主流文学批评界一直对韩寒的创作评价不高有关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韩寒小伙儿忒不给面,早些年曾经对一些老教授冷嘲热讽得太狠了些,把文学研究那拨人得罪了。没得罪的吧怕挨骂,也忍着不敢轻易沾韩寒的边儿。
别林斯基曾说:“一个没有伟人的民族是悲哀的;一个民族有了伟人却不知爱护,则更是可悲的。”伟人不仅仅是自个儿打拼出来的,也是大众推举拥戴起来的。对韩寒也应该作如是观。退一万步讲,即使人家韩寒的写作、思想确实有问题,黄口小儿、无足挂齿,文学研究界也应该本着“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的精神,摆事实、讲道理,给人家正名或者将其丑恶嘴脸昭告天下,不能老是沉默是金、雄辩是银。
正是因为考虑到以上这种情况,在此勉为其难地为大家奉献一部对韩寒的创作进行相对全面深入考察的作品,以抛砖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