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感情的朋友,不妨试试拥抱这种无声语言,拥抱和被拥抱者眼里都会射出一种溢于言表的愉悦。那么,拥抱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
首先,这是人类难以舍弃的一种原始本能。孩子从呱呱坠地时起,就会得到母亲的拥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比食物更重要的一种安全抚慰。在人们成年后,面对种种障碍,很少有人会得到别人的拥抱,拥抱甚至成了煽情、作秀等词的同义语,可是,拥抱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心灵清新剂和营养品,没有拥抱的社会,人们就如同行走在心灵的荒漠中,紧绷的神经早晚会崩溃的。其次,拥抱能够促进身心健康,培养积极向上的品格。人类学家发现,在妈妈怀抱里长大的孩子与失去妈妈的孩子相比较,前者性格活泼开朗,智商水平较高,后者则孤僻内向,智力发育也不健全。最后,拥抱是精神的强心剂。它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不论是呼吸、心跳、体温还是情绪、意志等,这些都是表达情感的重要线索。一个长期得不到拥抱的人,会慢慢变得孤僻、冷漠,甚至对于真情失去信心,成为情感上的流浪者。
掩饰焦虑的手部信号
对于经常出入公共场合的人,人们会想当然的认为,他们肯定不会再紧张,正如久经沙场的将军不怕流血牺牲一样,都是轻车熟路了,没有紧张的理由。但是有些人,
似乎是患有严重的怯场毛病,不管经历了多少次,紧张都会如影随形,不过他们也绝不会放任自流,掩饰紧张情绪对于他们来说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掩饰紧张与焦虑最好的办法是转移注意力,也就是寻找替代行为。仔细观察那些公众人物,会发现他们都会有紧张的反应,并会设法找到一种恰当的替代行为。英国的查尔斯王子在出席某场活动前,在下车后去往会场的路上,常常会优雅地抬起一只手,然后插进另一只手的腕部,看上去像是在系袖口的扣子,以此转移焦虑的注意力。这不是查尔斯独有的身体语言,很多人都会借此缓解紧张情绪。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常常一边讲课,一只手拿着黑板擦,企图以此克制住自己的紧张情绪。另外人们在接见陌生人,或是出席某项隆重的活动时,也会出现类似的行为,比如挠头,整理衣服,调整手表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动作类似于避雷针,能够暂时缓解人们对于即将来临的雷电的恐惧。
女性在公众场合感觉不自在或者紧张时,会不自觉地紧抓手提包或手边的其他东西,这不太容易被人发现。不过皇室中的人,在这方面似乎更有经验,英国女王经常会专门准备一个手提包,作为发送信号的载体。不过这也不是唯一的方式,有时候顺手端起一杯茶,双手握住茶杯,此时就会在自己胸前形成一个屏障,这也是缓解情绪的一种方法,当然,手握鲜花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
耸肩的姿势
在人们感到恐惧无助时,经常会发出耸肩的动作。比如,在宁静的夜晚,
突然听到一声巨响,此时人们会不自觉地缩头耸肩。耸肩通常表示“我不知道”“我无能为力”等含义,是一种屈从性的动作,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达尔文曾用“对比原则”对此做过分析,他认为,一个被激怒的人,在决定与敌人决一死战时,会昂首挺胸、怒目而视。相反,一个决定退出战局的人,会抬高双肩,摊开掌心,头明显收缩,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乌龟缩回壳里去的情形。
耸肩代表屈从,从耸肩的分解动作中可以找到充分的证据。首先是抬肩动作,它起源于人类先天的惊吓反应,在看到意外的景象或听到巨大的声响时,就会本能地发出这个动作,目的是为了保护头部及脖子等重要器官。相似的动作还有抱头、掩盖眼睛等,在篮球场上,如果队员没有过硬的运球技术,球场上就会有人遭殃,在看到球飞过来的刹那,人们会本能地双手抱头,只是这似乎无济于事,相反看准球运动的方向,然后巧妙地躲闪,反而能够避开被砸的危险。其次,人们在耸肩时会歪头,这也是屈从性的依据。歪头本身降低了身体的高度,再与耸肩联系在一起,歪头的力度就更加明显。最后眉毛上扬,露出一双大眼睛,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婴儿,所以耸肩这个动作所具有的屈从性就更加明显。
耸肩是一种屈从性动作,但是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它的具体含义也不尽相同。在美国,耸肩表示无能为力,有时也表示不在乎、无所谓的意思。如果一个人对某种情形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时,常常会采用这个动作。2005年10月,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曾经在中国中央党校做过一次演讲,他声称,一个更加开放透明的中国,能够增加美国在东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安全系数。在演讲结束后接受学生提问时,拉姆斯菲尔德屡次做出耸肩和摊开双手的动作,显出一副无可奉告和无可奈何的样子。后来有位学生问,美国是不是在向中国发出含糊其辞的信息时,他再次摊手耸肩说:“这是下次中美高层会晤时的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耸肩有时是一种摆脱困境的权宜之计。在面对来自外界的攻击、遭遇尴尬局面、或者不便直接拒绝别人时,耸肩是一种优雅的回避,给人一种可怜楚楚的无奈的印象,这样别人也就不会再咄咄逼人的追问了。同时这也是一种处事不惊的生活态度,是修养、智慧的象征。
除此之外,耸肩对于治疗颈椎病也很有帮助。对于长时间伏案埋头工作的白领阶层来说,长时间的颈椎前屈,很容易使颈椎变形,造成颈椎病。而耸肩能够拉动肩部和胸部,能起到按摩颈椎的作用。所以在工作之余,不时的耸耸肩不但能够放松身心、缓解疲劳,还有预防颈椎病的效果。
叉腰的姿势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是鲁迅先生在《故乡》一文中对“杨二嫂”的一段描写,寥寥几笔,便将一个尖酸刻薄的女人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中杨二嫂“两手搭在髀间”的动作就是一种类似于双手叉腰的身体语言,表示轻蔑、不屑甚至敌意。
将手置于胯部,会给人一种沉着、稳健、从容自信的感觉。一般居于优势地位的人常会采取这种姿势,比如领导在跟下属交谈时,父母在批评孩子时,泼妇骂街时,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增强自己的气势,常常摆出双手叉腰的架势,仿佛这样会使自己变得更高大壮观,具有先发制人的震慑力。
双手叉腰动作的支配性可以从几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将单手置于胯部,会增大人们的空间面积,给人一种错觉,原本瘦弱的人也仿佛变得高大起来,给人一种潜在的威慑力。如果是双手,这种效果会更加明显。其次,这也是一种威胁性语言。当人们企图穿越拥挤的人群时,往往会伸开双臂,用肘部“杀出一条血路”,最后挤进或冲出人群。肘部凭借自身的优势——坚硬、有力,正是这种无声的威胁性最终使别人让路,而又不至于激怒别人。最后,这也类似于一种准备进攻的姿势,尤其在古代,人们往往会在腰间佩剑,在准备进攻时,往往会手握剑柄,随时准备拔剑出鞘,与敌人进行搏斗。在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之后,虽然不再腰胯宝剑,但是双手叉腰的姿势依旧会给人一种威胁性。
正是这种威胁性,双手叉腰的姿势常常和拒绝、轻蔑、鄙视等不友好的词汇联系在一起。当人们伸出双臂,想要给你热情拥抱的时候,这种双手叉腰的姿势就像盾牌一样,将对方的拥抱拒之于千里之外,对方只好将手臂悬在空中了。能够制造如此不友好的尴尬局面,恐怕只有那些底气十足的人才能做得出来,或是有理走遍天下的人,或是拥有权势而无所顾忌的人。
当街头吵架的人们遭遇围观时,常常有人站起来,双手叉腰高声呵斥:“看什么看,有什么好看的?都给我走开!”这是明显的拒绝信号,大概杨二嫂在做出这种姿势时,也是在传达这种信号吧,因为“豆腐西施”的门前肯定会招揽不少“观光顾客”。
二战结束后,法西斯惨败,日本无条件投降。在这种背景下,麦克阿瑟将军与日本天皇合拍了一张照片,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身材魁梧的麦克阿瑟将军将双手放在腰间,更给人一种威风凛凛、神圣不可接近的感觉;而日本天皇在外形上本来就无法与其比肩,再加上双手下垂、笔直站立的动作,俨然像个驯服的孩子,丝毫没有一个国家元首应有的气势。本来双手叉腰在日本就是极不受欢迎的一种动作,奈何自己是战败国,即使再不友好的动作也只能接受了。
除了表示轻蔑、权威外,人们在遇到挫折时也常会采用这种动作,表示虽然自己失败了,但并不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这种动作在体育赛场上颇为常见。在2008年第49届世乒赛进入第二个比赛日时,中国女队遇上了劲敌朝鲜队,王楠在以1比3输给朝鲜选手金仲时,就曾做出双手叉腰的动作,与此同时还撅起嘴,一脸的不悦。大概除了表示自己不想被安慰外,还传递出一种信息,就是一种东山再起和永不言败的决心和信念。
有时候从叉腰的姿势上也能解读人们之间的关系,尤其在聚会等社交场合。处于人群中,如果左边是一些陌生人或者是自己平时不太喜欢的人,可能就会采取双手叉腰的姿势,以与对方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过也有特殊情况,如果此时又发现右边站着的恰好是自己的几个朋友,那么会不自觉地将右边的手臂放下,左边仍保持原来的姿势。所以叉腰的姿势也是判断人们关系亲疏的重要依据。
手臂交叉于裆前
手臂置于裆前通常被认为是男性为保护自己的“重要部位”而具有的专利,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某种情况下,女性也会不自觉地使用这个动作,这似乎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一般人们在感觉不安全或接受批评时,出于自卫,会不自觉地摆出这种架势。人们在参加葬礼时,经常会做出这种动作,好像从别人的死亡中联想到自己也会有这么一天,无法言表的痛苦顿时涌上心头,于是手臂就会不自觉地交叉于腰前,好像这样就会保住自己的性命似的。
在办公室里,当领导因为工作中的差错而火冒三丈时,员工常常会站成一排,双手交叉于裆前,低头不语。这是一种屈从性的自卫动作,容易让人产生怜悯感,大概领导在看到这种情形时,即使问题没有解决,气也已经消了一半。
人们在公开亮相时,经常会做出这种动作,比如站在领奖台上,或者进行一场演说时,都会出现这种动作。在第45届金马奖颁奖现场,演员范植伟也摆出双手交叉的姿势;日本女明星宫泽理惠怀孕后首次公开亮相时,双手始终交叉环绕于腹前,仿佛在有意地保护腹中胎儿似的。
对于女性而言,这种动作常会发生一些变形,不一定是双手相握,可能是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臂,位于胸部附近,其实也在表达同一种意思。在陌生人环绕的社交场合,出于本能的反应,就会做出这个动作,表示自己内心紧张或缺乏自信。
当然在做这种动作时,也可以用其他东西来代替手,比如皮包或者书本等,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背手的姿势
关于背手的来源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在元朝末年,连年征战,瘟疫横行,天灾人祸使得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岌岌可危的元朝在明朝军队面前不堪一击,最终被赶到漠北地区,因此在北方出现了大量无人区,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以及山东一带。明朝统治者为了休养生息,恢复农业生产,便强迫人口稠密的山西人前往这些无人区,为了消除人们的抵触情绪,政府就欺骗人们说:“不愿迁走的,三天之内到洪洞大槐树下集合。”于是人们陆续在大槐树下集合起来,结果政府又传令下来:“集合起来的人都要迁走。”为了防止人们半路出逃,于是便在每个人的小拇指上砍了一刀,并且将登记后的人们用绳子反绑起来,经过长时间的跋涉,人们逐渐习惯了这种反绑姿势,于是背手就成了一种习惯,一直沿用至今。
虽然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但是背手的姿势却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它是一种世界通用语。给人一种权威、自信的感觉。在考场上,老师常常会背起手来进行巡视,相对于这种情形下的学生而言,老师的这种动作无疑代表一种权威,
当学生面对试卷“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时候,老师在他们眼里简直如神祗一般,只是天机不可泄露而已。
另外在领导视察时,在警察巡逻时,在军官阅兵时,总之,在上级面对下属时,都会不自觉地摆出这种姿势,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溢于言表。由于在做出这种动作时,人的重要部位全部暴露在外面,表示此人对外界的攻击毫不畏惧,所以传达出一种从容自信的信号。
不过稍微变换一下背后双手的握手位置,就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如果一只手握住另一只手的手腕,就会传达出一种紧张沮丧的信息,而这个动作本身——一只手紧握另一只手的手腕,本身就是一种充满敌意的防御姿势,而不再是悠闲自在的背手。
如果抓握另一只手的手超过了腕部,如握住肘部或臂部,距离手部的距离越远,则表示此人的情感越强烈。在人们进行一项紧张艰巨,对自己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时,会不自觉的发出这种动作。不善言谈的人在上台演讲之前,病人在接受手术前,都会不自觉的发出这种动作,企图以此来掩饰内心的紧张,其实却是欲盖弥彰。
所以,当自己处于紧张状态时,有意识的调整一下背手的姿势,或许就会使你更自信,甚至帮你转败为胜,因为积极的心态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