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厚道做人精明做事
3800900000003

第3章 厚道乃做人之本(3)

家里人见到书信,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会采取强硬的办法,或者用一条锦囊妙计,为自己家多划一土地。但打开信件一看,跃然纸上的竟是一首打油诗,而且其中的涵义是教他们退让。起初一家人反对张大人的观点,后来一合计,觉得“让一让”确实是较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此举一出,街坊邻里无不称赞张英及其家人豁达的态度。

看到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叶家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经过一番商量后,全家一致同意把围墙也向后退三尺。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从此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历史上极负美名的“六尺巷”。

其实,人世间的许多事情都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惟有厚道为人,具备豁达的心态,才能与人融洽相处。

再回头看看这个例子。张英先生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有权有势,如果在处理自家与叶家的矛盾时,稍稍打个招呼,露点口风,肯定会发生自下而上的倾斜,叶家肯定无力抗衡;再进一步,要是通过地方政府,搞行政干涉,叶家更会吃不了兜着走。这样,有形的尺寸方圆的土地是到手了,产业是又庞大了,要是遇上今天经营房地产的主儿,保准给他家挣回十几个张家大院,但无形中要失去很多东西。倒不只叶家这样的朋友,而是一个人身上最重要的——万两黄金也难求的名声。

再从另一个角度说,就算张英先生旷达忍让,如果叶家人不予理睬,那条巷子也就只有三尺宽。三尺宽的巷子,也是一条通道,那样事情通了,人也通了,路也通了,但还存在一些不完美之处。完美是感觉出来的,六尺比三尺宽不了多少,但如果人们置身其间,会发现这是一条多么宽阔的人间道路。

再讲一个好好先生——于令仪的轶事。于令仪是市井中最好说话的一位先生,他一向积德行善,待人友好。到了晚年,他的名声已传遍方圆几百里,与此同时,他家的境况也达到了鼎盛时期。有天晚上,一个强盗到他家来行窃。可是这位梁上君子功夫平庸,行窃不成反被于令仪的几个儿子捉住了,仔细一看,原来是同一街坊的年轻人。年轻人知道这件事张扬出去,从今以后就没脸见人,再加上惧怕受到丁家人的惩罚,便跪倒在地,苦苦求饶,请求于家放他一条生路。

于家的几个年轻人把小偷捆绑起来,压押着去见父亲,并等候父亲下令,对其进行处置。没想到于令仪让几个儿子给小偷松了绑,并让儿子们退去,心平气和地与小偷谈了起来。

“你过去老实厚道,从来没做过违法乱纪的事。现在怎么干起这种事来啦?”于令仪关切而又疑惑地问。

“其实我也不想做贼,都是生活所迫我才铤而走险的!”年轻人羞愧地说。

于令仪了解到年轻人走上歧路的原因,顿时对年轻人的遭遇同情起来,就答应放过年轻人,并问年轻人要点什么东西带回去。年轻人吃了一惊,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于先生慈祥的态度让他完全释怀,最终结结巴巴地说只想得到一点钱去买儿件衣服和一些粮食。于令仪随即叫家人拿来十千钱,送给了小伙子。小伙子万分感激,没想到行窃被抓,非但没有遭到惩罚,还受到了特殊的“优待”,于是连忙向于先生打拱作揖,保证以后决不再犯。行礼过后,小伙子背着钱袋朝院子走去。

快出大门的时候,于令仪突然喊住了他,小伙子以为于令仪变了卦,要把钱收回去,或是毒打他一顿,吓得冒出一身冷汗。原来于令仪叫他再坐上一会儿,索性等天亮了再走。小伙子不明其故,于令仪拍了拍他鼓鼓囊囊的口袋,说:“现在天还没亮,你背着那么大的一个包裹出去,人们难免会说三道四,不如你陪我聊聊天,等到天亮了你再动身,到那时任你背着钱袋大摇大摆地走街串巷。”

从此以后,年轻人洗心革面,走上了人间正道。

厚道之人好办事。别人向他求助时,他不考虑是否有回报,只知道傻傻地付出,别人从他的帮助中得到了实惠,他便心满意足了;他向别人求助时,由于他平事给人以老实厚道的印象,别人也愿意伸出热情的双手。

厚道乃做人之本,不论将来做什么,我们首先要做个本分的人。

厚道人讲信用

厚道人都讲信用,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有过一次说话不算数的经历,就认为那是做人的一次失败。厚道人从不“说说玩而已”,他们恪守“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人生信条,“言必行,行必果”,可谓真君子。正因为言而有信,他们的人格与形象越来越完美,威信与声名越来越高大。

有些玩世不恭、撒谎成瘾的家伙总是“说着玩”,看到别人被自己耍得滴溜溜转,不觉惭愧,反以为乐。他们放浪形骸,总觉得按约定办事是对人身的一种制约,一种束缚,一种折磨。对于许下的诺言,很少甚至根本不去履行,将此类人称之为小人决不为过。正因为出尔反尔,他们的威信扫地,声名狼藉,在人群中极不受欢迎。

在信用面前人们往往走入误区,许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与好友约定见面,总是迟到;但换成与客户谈生意,却能比对方提前到达指定地点。这样的人总认为彼此即是好友,守不守时无所谓,而纵容自己的疏失,实际上,这是一种严重的不讲信用的行为。一味地把自己的过失合理化,其实是拿友谊的盾牌掩饰个人自私行为的表现。若懂得友谊的真谛,应当有一定的礼貌。不管彼此是多么亲密的同事或朋友,都应讲信用,永不失言。

不论公事或私事,不遵守日期或时间,对方基于友情不会直白地表露出内心不满,但内心里一定会感到不快。如果只限于此,倒还幸运,如果因此视你为没有修养的人而不愿与你继续交往可就是一种悲哀了。

要想判断一个人是否表里如一,应该仔细观察他平时的言行举止,反过来说,别人也会从你日常生活中观察作是否言行一致。例如,某个人记账出了差错,上司提醒过他,但他很快又犯了相同的错误。此时上司很可能会把他当作一个言行不一致的人,因为他的所作所为不能与他所说的兑现。

人无信不立。讲信用是立身处世最起码应遵循的一条原则。不论你生活在什么地方,从事哪种工作,你都应讲信用。这是交往的需要,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能给个人带来好处的最有效、最简单的办法。良好的信誉会给你的行动带来意想不到的便利,可以增添个人的魅力,使人愿意与你交往,在某种程度上,还能消除不利因素带来的障碍,使困境变为坦途。

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你必须懂得并遵循“以信为本”的做人处世之道。在你的事业中,要养成守信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守信的人,才会有人信任你。只有做到了一诺千金,你的事业才有望发展壮大,蒸蒸日上。

按照成功学的原理去解释,诚信做人,是最大的成功之本。假如你相信这一点,你已经彻悟了做人之道,而真正能做出大事来,否则,你的人生字典上将写满“失败”二字。因此,我们应力求使自己成为一位“诚信”君子。同时,在向别人许诺的时候,还要明白:不要应承自己根本力所不及的事。如果因承担一些力所不及的工作或为哗众取宠而轻诺别人,而结果却不能如约履行,就容易让人失去对你的信任。

古往今来,以义立业、以诚经商、以信待人是经营者成功的秘诀。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规律,具有普遍意义,应成为经商者们共同遵守的准则。市场经济应是信用经济、契约经济,应把守信作为企业立身之本。

厚道之人是讲信用的,他们懂得信用是一种力量。一个讲信用的人,信念是坚定的、稳固的,体现了一种理想人格的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这种人能赢得很多人的钦佩、赞誉、信赖和支持。从每一件小事上体现自己讲信用的做人原则,才能真正树立起讲信用的名誉和形象。说一个年纪轻轻的孩子讲信用的故事。

这个孩子的父亲生前是个生意人,在职业生涯中始终讲究信用,但在他生命中的最后几年运气不佳,结果留下一屁股债撒手西去。那时孩子只有12岁,按法律规定,他完全可以不承担这笔债务。正当父亲的债权人为此事担心忧虑的时候,小孩却一一上门拜访,许下诺言说在20年时间,他将全部还清父亲的债务。20年,人的一生有几个20年!孩子却要花去它去还一笔本来不必偿还的债务,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听到孩子的承诺,债权人或多或少地获得了一丝安慰,但他们心里都如明镜一般: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债权人对孩子根本没抱希望,但孩子的所作所为令他们大为震惊。孩子开始了还债生涯,做苦工,卖报纸,学经商,最终只用了15年时间就还清了所有债款。小孩缩短了还债时间,原因很简单,一是自己许下的诺言成为一股强大的动力,促使他不断朝着目标奋斗;二是随着自己不断实现诺言,债权人对他产生了极大的信任,更加愿意与他合作了;而且,由于他非常讲信用,与他合作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大。由于他花了15年时间去还一笔本来不属于他的债务,他的信誉在生意圈子中产生了一股巨大的力量,几乎所有人都想与他达成业务关系,结果使他成了一个富翁。小孩在一生以诚待人的过程中,也碰到了受人欺诈的事情。“商场如战场”、“无商不奸”等成语正是说明了生意场上尔虞我诈的情形,但就在这样一个生意场上,恪守信用为小孩赢得了巨大的财富。

成功绝不是只靠一己的努力来实现的,还要与机会和环境相结合,而这些就是我们所谓的“缘”。能结缘而进一步造“缘”者,才能真正得道多助。

台湾纺织创办人之一的吴修齐先生,一生的功业就是建立在信用上的。当年,吴修齐在刚创业不久的侯雨利先生旗下做事。有一天,布行不慎错买五箱布,这些布根本没有市场行情,只能转卖给印染店再加工。当时,以台南的锦源兴染房的规模最大,比较可能买下这些布,吴先生在大家知难而退的情形下,毅然承担重任,自告奋勇去推销。

一到锦源兴,先是被店员挡路,不准他去见老板,吴修齐好话说尽,再三恳求,才获准晋见。谁知一谈此事,老板立即一口回绝,但吴修齐显示诚意,再三说明,老板最后被他感动,并买下这些布。

事后,吴修齐与老板不但成为忘年之交,在吴修齐创业时,老板还担任其信用的保证人。吴修齐结识贵人,进而倚为后援,终于得贵人相助。

还有一次,因往来银行职员的疏忽,未将汇票入账,以致发生退票事故,由于事关信用,兹事体大,于是吴修齐遂去拜访银行的周菩提总经理,告诉他为维护信用的苦心,恳请补救因退票而造成的信誉损失。

周总深受感动,遂交代其行员说:“今后吴先生的支票,不论是否有存款,亦不计金额,一概特准免保透支,若有责任,由我负责。”

的确,事在人为,吴修齐的善缘功夫,创造了其事业的“信用”奇迹,其成功的动力源流亦在于此。

厚道为人,恪守信用,这是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赢得好名声,树立完美的形象,才能在这个“契约经济”、“信用经济”社会中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空间。

厚道人恪守原则

一个人如果从小就有坚定的意志,把声誉看作无价之宝,觉得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不说一句谎话,那么他就能赢得像亚伯拉罕·林肯一样的声誉,获得所有人的信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亚伯拉罕·林肯”这个词,在19世纪中期是正义与诚实的代名词。

林肯当店员时,由于诚实的品格,摸黑跑了6英里路,把零钱还给一位夫人,也没有等到下次见面再还。正是这些事情使“诚实的亚伯拉罕”成为人性中高贵品质的象征。

林肯当律师时,要求一桩土地纠纷案的当事人预交30000美金,那人一时筹不到这么多钱,林肯说:“我替你想办法。”他来到一家银行,告诉出纳他要提30000美金,又补充说:“过一两个小时,我就给你送回来。”出纳二话没说,把钱给了他,连收据都没填。

“如果没有把握为当事人打赢官司,林肯先生就不接案子。”伊利诺斯州斯普林菲尔德的一名律师这样说,“法庭、陪审团和检察官也都知道,只要亚伯拉罕·林肯出庭,他的当事人就肯定是正义的一方。我并不是站在政治立场上说这番话的,我和他属于不同的党派,但事实的确如此。”

有一次,林肯得知他的当事人捏造事实、欺骗律师事务所,就拒绝为他辩护,他说:“我不能去。如果我去了,我会忍不住对自己喊道:‘林肯,你是个说谎者,你是个说谎者!’”林肯的一个合伙人接了这个案子,而且胜诉了,得到了900美金的律师费。林肯拒绝接受自己那一份,因为他追求正义、追求人格的完美。

有一次,林肯的盟友从芝加哥发电报说,他要想被提名为候选人,就必须同时获得两个敌对代表团的选票,为此,林肯要承诺在将来的内阁中给他们一定的职位。林肯回答说:“我不会同他们讨价还价,也不会受制于任何势力。”他具有伯克所说的追求荣誉的个性,他认为人格上的污点比伤疤还要难看。

《伦敦图片新闻》的创始者英格拉姆刚刚开始从事新闻业时,有一次为了送一张报纸他跑了十英里路,仅仅为了不让一个读者感到失望,像这样值得信任的人,有什么能阻挡他成为报业巨人呢?

如果一个人戴着面具,过着虚伪的生活,或者从事不正当的职业,他将受到自己内心的嘲笑,他会产生对自己的鄙视。他的良心会不住地拷问灵魂:“你是一个欺骗者,你不是一个正直的人。”这不仅败坏了他的灵魂,而且削弱了他的力量。使他丧失自尊和自信。

一个本来相当能干、心理健康、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为了满足自己膨胀的物欲,不惜上下其手,制造阴谋,运用各种欺骗性手段,压制别人,或者玩弄手腕摆布别人,看到这样的转变,真是令人遗憾!

在你准备牺牲崇高的品格来谋取私利时,让你那发自心底的最强音来不断地提醒你。这对塑造自己的性格,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虽然一个人的行动非常诡秘,可谓神不知鬼不觉,但是在做了恶劣的事后,还想保持正直的品格,那根本不可能。

著名作家爱德华·黑尔说,他在哈佛学习的时候十分幸运,能够师从本杰明·皮尔斯四年。他说:“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周围的二十个同学,也永远不会忘记我们那天所经历的事情。一个学生在学科测试时用了他在家里提前写好的答案。他私下告诉了同学们,但他的欺骗行为不小心被揭穿了。皮尔斯教授立刻停止了那一堂商业数学课。先生严肃而郑重地教导我们:不论在哪种情形下,做人一定要正直诚实,做事要一定光明磊落。他告诉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真理,虽然这条道路困难重重,但最终有人会幸运地发现真理。而这个学生却在弄虚作假。在真理的殿堂里弄虚作假,以假乱真!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二十个人一生一世也不会忘记先生那怒斥虚假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