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史记
3800500000039

第39章 汉朝盛世(1)

西汉文帝、景帝两代共在位四十年左右的时间,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据史料记载,当时国库里的钱多得数不清,穿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的粮食一年年往上堆,都堆到粮仓外面来了。这样安定繁荣的局面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出现的第一个盛世。

“文景之治”是怎么回事?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文帝、景帝两代四十年左右的时间社会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的一段“盛世”。秦末以来的连年战争,给广大平民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长达五年之久的楚汉之争,更使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刘邦建立西汉初期,社会经济一片凋敝,牲畜马匹极缺,甚至连皇帝都找不到四匹一样颜色的马来拉车。面对如此穷困饥饿的景象,汉高祖刘邦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致力于农业生产,大大减轻农民的负担,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文景两帝相继即位后,在汉高祖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促进了汉初社会经济的发展。

汉文帝不仅多次下诏大力鼓励发展农桑,还下诏减轻田租。汉文帝两次将原来的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前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汉景帝在位的十三年间,田租一直是三十税一,后来被定为汉代田租的正式制度。汉文帝还下令减轻赋税和徭役。汉文帝以前,民众从十五岁至五十六岁每人每年纳税一百二十钱,到文帝时则减为每人每年四十钱。汉文帝还将原来一年服役一次的制度改为三年一次,到汉景帝时还规定男子从二十岁才开始服徭役。汉文帝还下诏,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汉景帝还下诏,允许农民自由迁徙到地广人稀的地区去从事垦殖,并大力兴办水利事业,以促进农业生产。

汉文帝对秦朝严酷的刑法也进行了重大改革,他下令废除“连坐”、“肉刑”、终生服役制等。汉文帝还下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据犯罪情节轻重来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贬为庶人。汉文帝对刑法进行改革后,许多官吏断案从轻,持政宽厚,全国每年断重罪者仅四百人,这和秦朝苛政猛于虎的情况截然相反。

文、景两帝时还实行“民本”政策,鼓励臣民发表意见。无论是谁提出的意见,都能认真听取,讲得对的就嘉奖,讲得不对就不采纳,并不追究责任。汉文帝个人勤俭节约,贵族官僚们也不敢奢侈浪费,由此,国家的财政开支得到了大大的节制和缩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文、景两帝时期,还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友好的政策,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西汉初年,北方匈奴的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起来,文、景两帝实行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以争取时间休养生息,增强国力。

经过文、景两帝四十年左右的治理,西汉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秦末以来的荒田变成了绿地,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大提高。西汉的国力也逐步增强,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这便为后来汉武帝时期西汉的全面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说,“文景之治”揭开了西汉盛世的序幕。

汉文帝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推上帝位的?

周勃、陈平等人诛除诸吕后,便召集群臣讨论善后事宜。大家商议,应该从刘姓诸王中物色一位贤能者来继承帝位。经过反复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代王刘恒是继承帝位的最佳人选。因为刘恒素以仁孝宽厚著称,母舅薄昭为人忠厚,刘恒又是汉高祖现存诸子中最年长的,按顺序也算合适。于是,陈平、周勃依从众议,秘密派人前往代地,迎代王刘恒入京。

代王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庶子,其母薄姬不受汉高祖宠爱,因而也免遭吕后嫉恨。公元前196年,年仅八岁的刘恒被封为代王。十几年来,母子俩远离权力中心,默默无闻,倒也相安无事。如今福从天降,朝臣们把一顶皇冠戴到了代王头上。他简直不敢相信,急召群臣入宫商议。郎中令张武等认为,现在局势不稳,不宜轻信来使,最好是称病不去,静观时变。中尉宋昌却力排众议,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建议刘恒不必怀疑。代王刘恒便派母舅薄昭到长安去见周勃。周勃等人恳切地陈述了群臣商议迎立代王的原委,发誓决无他意。薄昭认为此事可信,很快还报代王。代王这才高兴地对宋昌说:“果如公言!”随即备好车驾,令宋昌等一同登车,奔赴长安。

车驾行至长安附近的高陵时,代王命宋昌另乘驿车,先赴长安观变,以防万一。宋昌抵达渭桥,见诸大臣早已守候在那里,于是回报代王,请代王安心前往。代王车驾进至渭桥,群臣都拜谒称臣。代王也下车答拜。待到众臣起来,周勃抢前一步,请代王屏退左右,想和代王私下交谈。宋昌在旁正色道:“太尉有事,尽可直说。所言为公,当众说出便是;所言为私,王者无私!”周勃被宋昌一顿抢白,不觉面红耳赤,急忙跪倒在地,取出天子玉玺,献给代王。代王推辞一番,群臣再三跪伏固请,代王于是不再谦让,群臣皆舞蹈称贺,当即尊代王刘恒为天子,是为汉文帝。

陈平为什么能取得汉文帝的信任?

汉文帝即位后,认为太尉周勃亲自率兵诛灭吕氏宗族,功劳最大。陈平看到汉文帝想重用周勃,就想把右丞相的尊位让给周勃,于是托病引退。汉文帝刚刚即位,觉得陈平病得奇怪,就亲自去探问。陈平对他说:“陛下,高祖在世的时候,周勃的功劳不如我陈平。到诛灭吕氏宗族时,我的功劳就不如周勃了。我愿把右丞相的职位让给周勃。”汉文帝这才恍然大悟,就顺水推舟,任命绛侯周勃为右丞相,位次名列第一;陈平调职为左丞相,位次名列第二。

过了一段时间,汉文帝已经渐渐明了熟悉国家大事。一次,汉文帝在接受群臣朝见时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中判决的案件有多少?”周勃心里不清楚,谢罪说:“陛下恕罪,臣不知道。”文帝又问:“那么全国一年中钱粮的开支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已急得汗流浃背。于是,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主管的人,陛下可以向他们询问。”文帝便说:“那主管的人又是谁呢?”陈平回答说:“陛下若问判决案件的情况,可询问廷尉;问钱粮收支的情况,可询问治粟内史。”文帝意犹未尽,接着说:“如果各自有主管的人,那么您所主管的是些什么事呢?”陈平谢罪说:“为臣诚惶诚恐!陛下不知我才智低劣,让我勉强担任丞相的职位。丞相一职,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养育万物,让它们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对内爱护团结百姓,使公卿大夫各自能够胜任他们的职责。”汉文帝对他的话非常满意,称赞他回答得好。

右丞相周勃则大为惭愧,退朝后埋怨陈平说:“您怎么不在平时教我对答这些话,让我在皇上和文武百官面前丢脸!”陈平扑哧一笑,对他说:“您现在身居相位,难道不知道丞相的职责吗?陛下如问起长安城中盗贼的数目,您是否也要勉强凑数来对答啊?”这时周勃才知道自己的才能与陈平相差很远,却担任这么重要的职位,觉得无地自容。不久,周勃便托病请求辞去右丞相的职务,陈平遂独揽丞相之职。

周勃是有功之臣,为什么背上反叛罪名?

文帝即位后,赏赐有功之臣,任周勃为右丞相,赐黄金五千斤,食邑增加到一万户。有人劝周勃说:“您诛灭诸吕,迎立代王为帝,声威震动天下。您受到丰厚的赏赐,处在尊贵的地位,得到皇帝的宠信,这样不久就会大祸临头。”周勃感到处境危险,于是请求辞去官职,文帝应允。不久丞相陈平去世,文帝复招周勃任丞相。十个多月后,文帝对周勃说:“我下令所有列侯离开长安到自己的封地去,有些人还没有走,你一直被我器重,希望你可以带头就国。”周勃于是辞相归国。

周勃免相归国后一年多,当河东守尉来绛县巡视时,周勃总担心被害,往往身披铠甲,家奴各拿兵器与守尉相见。之后便有人向朝廷上书告发周勃谋反。朝廷把这件事交给廷尉协理,廷尉要地方官逮捕周勃,进行审问。周勃非常害怕,不知怎么辩解。狱吏也渐渐欺凌和侮辱他。周勃送给狱吏千两黄金,狱吏便在“牍背”——公文板的背面书写“以公主为证”几个字给周勃示意。公主指的是文帝的女儿,嫁给了周勃的儿子周胜之,所以狱吏教周勃以她作证人。周勃把平日皇帝给他的赏赐都送给薄昭(汉文帝之舅),等到案件加紧审理时,薄昭便到薄太后那里替周勃说情。薄太后也认为周勃没有谋反之意。当文帝朝见太后时,太后便将“冒絮”(一种头巾)扔向文帝说:“绛侯周勃诛诸吕时,当年身上挂着皇帝的玉玺,在北军统率军队,那时没有谋反,现在在一个小县里,难道要谋反吗?”文帝已看到了绛侯在狱中的供词,便向太后道歉说:“官员们正在查清这件事,准备释放他呢!”于是,派使节赦免了周勃,恢复其爵邑。绛侯出狱后慨叹:“吾尝将百万军,安知狱吏之贵也!”周勃再次就国,于公元前169年卒,谥武侯。其子周胜之嗣,因杀人获罪而死,国绝。一年后,文帝让周勃贤子河内太守周亚夫复为侯。

太史公说:“绛侯周勃原来做平民的时候,是个粗陋朴实的人,才能不过平庸之辈。等到跟随高祖平定天下才身居将相之位。后来吕氏家族想谋反作乱,周勃挽救国家危难,使朝廷恢复正常。即使伊尹、周公这样的贤人,怎能超过他呢!但是因为他的功绩地位太显赫了,也就容易受到皇帝的猜疑,真令人悲伤啊!”

周亚夫“军细柳”是怎么回事?

周勃的儿子周亚夫也是汉朝的一位大功臣。汉文帝的时候,匈奴进犯边境,汉文帝派他和另外两位将军分别驻扎在边境上。文帝为鼓舞士气,亲自到三路军队的驻地去犒劳慰问。他先到灞上,再到棘门,这两处都不用通报,见到皇帝的车马来了,军营都主动放行。而且两地的主将直到文帝到了才知道消息,迎接时慌慌张张。送文帝走时也是亲率全军送到营寨门口。

可是,当汉文帝到了周亚夫所驻扎的细柳营时,只见军士们个个全副武装,箭上弦,刀出鞘,一副随时准备迎敌的样子。为汉文帝开路的侍卫人马先到,可营门守卫不让他们进去。侍卫大声喝道:“皇上就要来了!你们也敢阻拦吗?”守卫说:“周将军有令,在军营里,只听将军的,不听皇上的!没有将军的命令,谁也不许进!”一会儿,汉文帝来了,可守卫仍然不让进。汉文帝就派人去通知周亚夫说:“皇上要进营****。”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营门。营门的守卫又告诉汉文帝的属下说:“周将军有规定:车马不许在军中疾驰!”汉文帝就命令勒马慢行。到了大帐,只见周亚夫行军礼,说:“臣甲胄在身,不能下拜,以军礼参见皇上!”汉文帝肃然改容,派人上前说:“皇上向您道辛苦了!”犒完军后就离开了。

周亚夫如此无礼,汉文帝竟然没有动怒,群臣都感十分惊讶。而汉文帝却感叹说:“周亚夫才是真正带兵的将军!先前那两个军营如同儿戏一般,敌人要想偷袭,那是轻而易举的事。可他们哪儿能打得过周亚夫呢?”

从此,汉文帝就十分赏识周亚夫,并升迁了周亚夫的官职。事实也证明,汉文帝没有看错周亚夫。因为有周亚夫驻扎在边境,匈奴也就不敢来侵扰了。后来,文帝病重弥留之际,嘱咐太子刘启也就是后来的景帝说:“以后关键时刻可以用周亚夫,他是可以放心任用的将军。”文帝去世后,景帝让周亚夫做了骠骑将军。汉景帝的时候,发生了七国之乱,危急时刻,周亚夫果然为平定七国之乱立下大功。

周亚夫为什么绝食而死?

公元前152年,丞相陶青染病辞退,景帝任命周亚夫为丞相。起初,景帝对他非常器重,后来,由于周亚夫性情耿直,不会讲政治策略,逐渐被景帝疏远,结局颇为悲惨。有一次,景帝要废掉栗太子刘荣,刘荣是栗姬所生,所以叫栗太子。但周亚夫却极力反对,结果导致景帝对他开始疏远。还有和他有仇的梁王,每次到京城来,都在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对他也很不利。

后来,有两件事导致了周亚夫的悲剧。一件是皇后兄长封侯之事,一件是匈奴王封侯之事。窦太后想让景帝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但景帝不愿意,说窦太后的侄子在父亲文帝在世的时候也没有封侯。窦太后说她的哥哥在世时没有封侯,虽然侄子后来封了侯,但总觉得对不起哥哥,所以劝景帝封王信为侯,景帝只好推说要和大臣商量。在景帝和周亚夫商量时,周亚夫说高祖说过,不是姓刘的不能封王,没有功劳的不能封侯,如果封王信为侯,就是违背了先祖的誓约。景帝听了无话可说。

后来,匈奴王唯许卢等五人归顺汉朝,景帝非常高兴,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其他人也归顺汉朝,但周亚夫又反对说:“如果把这些背叛国家的人封侯,那以后我们如何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景帝听了很不高兴:“丞相的话迂腐不可用!”然后将那五人都封了侯。周亚夫失落地托病辞退,景帝批准了他的请求。

过了不久,景帝在宫中召见周亚夫,赏赐饮食。席上放了一大块没有切开的肉,又没有放筷子。周亚夫心里不满,就叫主管筵席的侍者去取筷子。景帝看着发笑,说:“此非不足君所乎?(这些不能满足您的需要吗?)”周亚夫向景帝免冠称谢。景帝说:“起。”周亚夫也就快步出宫,不告而别。景帝两眼直盯着他出去,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这话的大意是,这个含恨不乐的人,终究不是未来君主的臣子。

时过不久,周亚夫之子为父从工官那里购买五百具甲盾备作殉葬品时,苛待雇工,不给工钱。雇工知道这是私买皇帝的器具,就上书告发周亚夫之子,此事牵连到周亚夫。景帝看了告发之书,就交给官吏查究。官吏按照告发书中所列罪状审问周亚夫,周亚夫拒不回答。景帝恼怒,骂道:“吾不用也。”于是把周亚夫交给执法廷尉处治。廷尉责问周亚夫说:“君侯欲反何?”周亚夫说:“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乎?”廷尉官说:“君纵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官吏不断威逼他承认罪名。起初,官吏去逮捕周亚夫时,周亚夫打算自杀,他的夫人加以制止,因此没有死,才被廷尉捉了去,后在狱中绝食五天,吐血而死,封国也被废除。

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周亚夫的同时,也为他惋惜,说他因为过于耿直,对皇帝不尊重,结果导致悲剧结局,令人慨叹。最后,司马迁补了一句:“条侯果饿死。死后,景帝乃封王信为盖侯。”这一句极其冷峻,从中可明景帝的薄情寡恩;这一句也非常节制,蕴涵着司马迁对条侯遭遇的无限惋惜。

缇萦救父是怎么回事?

汉文帝在位期间,临淄有个名叫淳于意的人,替人治病出了名。后来他做了太仓县的县令,因为不肯拍上司的马屁,所以辞了官仍旧去做医生。有个大商人请淳于意为他的妻子治病,不料那女人吃了药不见好转,后来死了。大商人就告他是庸医杀人。当地的官吏把他判成“肉刑”。因为淳于意做过官,就把他解到长安去受刑。淳于意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他被捕临行时,心中不满地对女儿们说:“生孩子不生儿子,遇到紧急情况,就没有用处了!”他的小女儿缇萦感到非常伤心,就跟随父亲来到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