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史记
3800500000015

第15章 春秋争霸(8)

伍子胥仰天长叹说:“谗言小人伯嚭要作乱,大王反来杀我。我使你父亲称霸。你还没确定为王位继承人时,公子们争着立为太子,我在先王面前冒死相争,方能得立。你立为太子后,还答应把吴国分一部分给我,我婉言辞谢,可现在你竟听信献媚小人的坏话来杀害长辈。”于是,告诉他亲近的门客说:“你们一定要挖出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来观看越寇是怎样进入都城,灭掉吴国的。”于是,自刎而死。吴王听到这番话,大发雷霆,就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革袋子里,漂浮在江中。吴国人同情他,在江边给他修建了祠堂,后人就把这个地方叫做胥山。

黄池之盟是怎么回事?

夫差在位的第十四年春天,北上黄池,大会诸侯,意欲称霸中原。越王勾践知道吴国国内兵力空虚,便在6月丙子日这天起兵攻打吴国。乙酉日,五千名越军与吴军展开激战,结果越军打败了吴军并且俘获了吴国的太子友。丁亥日,越军攻进了吴国的都城。吴人把战败的消息传到远在北方的夫差。夫差知道后心乱如麻,为了维护吴国的威信,他不愿意让诸侯知道这件事情。但是,纸是包不住火的,诸侯们最后还是知道了这件事,夫差大怒,当即将走漏了消息的人斩首示众。

后来,夫差又与晋定公争夺盟主的位置,夫差说:“从周王室的角度来看,我的祖先的辈分最大,所以我应当成为盟主。”晋定公则说:“从姬姓诸侯的角度来看,晋国曾经做过天下的霸主,因此我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盟主。”双方互不相让,相持不下。最后晋国的大臣赵鞅终于怒不可遏,便威胁夫差说:“你们吴国现在已经被越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还有什么脸面在这里争夺霸主,你们要是再不让步的话,我们就发兵进攻吴国,到时我们在战场上见分晓!”这时候吴国早已经让越国打怕了,听到赵鞅的恐吓,夫差便只好选择了退让,晋定公当上了盟主。

会盟结束以后,夫差打算去讨伐宋国。伯嚭建议说:“大王,您虽然可以勉强战胜宋国,但是凭我们现在的实力,却不能够占有它。”夫差觉得自己的实力确实有限,只好作罢,便率军回国了。

吴国是怎样灭亡的?

越国被吴国打败后,越王勾践从此卧薪尝胆,立志复仇。与此同时,吴王夫差却为胜利冲昏头脑,宠幸奸佞,赐死伍子胥,最终反而被越王勾践打败,成为亡国之君。

公元前478年,吴国出现灾荒,“大荒荐饥,市无赤米”,越王勾践得知此消息后,大会群臣谋划灭吴。大家都认为攻打吴国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越王勾践发动大军,出师伐吴。这时吴国士民疲敝,精锐部队尽死于齐、晋。因此,越国大军势如破竹,直捣姑苏城下,所到之处,吴国军队土崩瓦解。公元前473年冬,在被围困三年之后,吴国终于“士卒分散,城门不守”,越军再次发起强攻,攻入吴国都城。吴王夫差逃到姑苏山上,使大夫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向越王勾践称臣求降,说:“往日我在会稽得罪了您,不敢逆命而同您结好。现在您前来惩治我的罪过,我唯命是从,想来也像那时一样,您能赦免我的罪吧?”越王勾践有些不忍,打算接受请降。范蠡当即上前说:“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岂可逆天乎?”并提醒越王勾践不要忘记二十年卧薪尝胆。吴王使者一再哀求,范蠡毅然鸣鼓进兵,说:“越王已经交权于我,请使者回去,否则就得罪了。”公孙雄无奈离去。越王最终不忍,派人告诉吴王:“我把你安置在甬东(今舟山群岛)之地,以百家供你衣食。”吴王夫差辞谢说:“吾老矣,不能事君王!”便自杀而死。死前蔽其面而曰:“吾无面以见子胥也!”吴国遂告灭亡。

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尽占吴国之地,正式与中原诸侯交往,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五、春秋五霸之越王勾践

越国是如何与吴国结仇的?

传说,越国的祖先是大禹的后代,据《吴越春秋》记载,当年大禹巡行天下,回到大越,登上茅山朝见四方诸侯,封有功,爵有德,死后就葬在这里。至少康时,帝少康担心大禹后代香火断绝,便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越国建立后,一直保持着比较落后的生活习俗,很少与中原地区发生联系。直至传到允常时,才与吴国发生了矛盾,并相互攻伐。此时,已是春秋末年了。

公元前496年,允常去世,越王勾践即位。吴王阖闾听说后,认为这是攻打越国的好机会,便乘机率兵攻打越国。越国因为国君刚刚去世,所以对吴国的进攻毫无准备。面对危急的局势,在大夫范蠡的奇谋之下,勾践收罗了全国所有的死囚,许诺死于阵前者一律免去罪名,且厚待其家人,幸存者一律免罪重赏。两军阵前,死囚们汇同精锐的敢死队,组成千人方阵,列于阵前向吴军挑战。正当吴军准备迎击之时,方阵突然停止了前行,众死囚前仆后继、有条不紊地在两军阵前一个接一个挥刀自刎,初时吴军还好奇地观望,不久便被这惨烈的场面所震慑,不知不觉中,两翼的吴军渐渐聚集到了中军,许多将士都丧失了斗志。

趁着吴军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死囚营之时,越军总攻战鼓骤然响起,幸存的死囚们和早已红了眼的敢死队将士直扑吴王阖闾,此时大夫范蠡早已悄悄地率领越国精锐包抄到吴军两翼,这一战空前惨烈。最终,越军以仅三万之众大败来犯的近十万吴国军队,并射伤了吴王阖闾。这次战役使吴王阖闾始终不能忘怀,在弥留之际,他还带着遗恨告诫儿子夫差说:“越王勾践是个非同小可的人物,你可千万不要忽视他,要发奋图强,为我报仇啊!”

“卧薪尝胆”一语说的是什么事?

吴王阖闾死后,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夫差流着泪说:“不,不敢忘。”他叫伍子胥和伯嚭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去打越国。越国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咱们不如坚守城池,不要跟他们作战。”勾践不同意,也发大军去跟吴国人交战。两国的军队在太湖一带开战了。结果,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带了五千个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军围困起来。勾践一点办法也没有了,他对范蠡说:“懊悔没有听你的话,弄到这步田地,现在该怎么办?”范蠡说:“咱们赶快去求和吧!”勾践听从建议,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文种在夫差面前把勾践愿意投降的意思说了一遍。吴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坚决反对。文种回去后,打听到吴国的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宝私下送给伯嚭,请伯嚭在夫差面前为勾践说好话。经过伯嚭在夫差面前的一番劝说,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文种回去向勾践报告了。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坟墓旁边的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牵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惟恐被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就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问自己:“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们传诵的“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变得国富兵强,于是越王亲自率领军队进攻吴国,并取得胜利。

范蠡、文种对越国做出了什么贡献?

范蠡和文种是越王勾践的重要辅臣,在越王复仇、称霸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越王勾践被吴军围困在会稽山上时,范蠡出谋划策,制定了暂且忍受屈辱,苟且偷生,以图将来的计策,使得越王坚定了生存和发展的信念。文种临危受命出使吴国,贿赂吴王及其权臣,麻痹了对方,最终不辱使命,使得越王绝处逢生,表现出了一位外交家出色的机智与才干。

越王被赦免回国后,两人又齐心协力帮助勾践发展生产,增强国力,实施长期的复仇计划。范蠡和文种根据各自所长,有所分工。范蠡主要辅佐勾践整顿军事,操练士兵,谋划战机。文种则主要管理国家政务,安抚百姓,发展生产。此时,越王虚怀若谷,礼贤下士,范蠡、文种两人深谋远虑,鞠躬尽瘁,君臣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历尽千辛万苦,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逐渐复兴。

国力强大以后,范蠡又建议越王暂时韬光养晦,不露锋芒,先让吴国全力北伐,再伺机乘虚进攻。这一正确的战略方针,使得越国赢得了最佳战机,最终灭亡了吴国。当吴王也向勾践屈辱求和之时,范蠡劝说越王不能手软,要坚决清除后患,从而使越王获得彻底胜利,最终得以称霸东南。

如此看来,范蠡、文种对于越国的贡献不可谓不大。然而,越王复仇以后,范蠡和文种却做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抉择:前者料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于是功成而退,泛舟五湖,并且成为富豪。后者没有看透人生,留居朝堂,结果为越王所杀,不得善终。

范蠡为什么要功成身退?

公元前473年,在范蠡和文种的帮助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掉了吴国。灭掉吴国后,勾践挥师北上,与众诸侯会盟于徐州,勾践当了霸主。

自徐州返回后,勾践摆宴祝贺,群臣欢歌笑语,十分高兴。此时,只有勾践一人面无喜色,范蠡看到后叹道:“越王不想将功劳落到大臣名下,只能同患难,不能共享乐,猜忌之心已露,我若不走,必有不测。”第二天,范蠡写信辞别勾践说:“我听说,君王忧愁臣子就劳苦,君主受辱臣子就该死。过去您在会稽受辱,我之所以未死,是为了报仇雪恨。当今既已雪耻,臣请求您给予我君主在会稽受辱的死罪。”勾践说:“我将和你平分越国,你如不答应就要加罪于你。”范蠡说:“君主可执行您的命令,臣子仍依从自己的意趣。”于是,他打点包装了细软珠宝,与随从乘船离去,始终未返回越国,勾践为表彰范蠡,把会稽山作为他的封邑。

范蠡出走之后,给文种写了一封信,信上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勾践长着长长的脖子,嘴尖像鸟嘴一样,这样的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乐。我已经走了,你若不走,定有杀身之祸,望你接到信后,尽快行动。文种接到信后,就称病不朝。

越王左右嫉恨文种的人向勾践进谗言道:“文种自认为功高盖世,现在大王不封赏他,他心中不满,所以不上朝。”勾践了解文种的才干,觉得吴国已灭,他对自己已经无用,更害怕文种有朝一日作乱,无人能制,现听群臣这么说,就有了杀文种之心。

有一天,越王突然到文种家中探病,随手解下宝剑,放在文种床边,对他说:“你教我七条计谋,我用了三条就已灭吴,剩下的四条你帮我到地下去告诉先王如何?”说完就走了,文种把宝剑拿过来一看,正是当年吴王赐令伍子胥自杀的宝剑,立即就明白了越王的意思,于是仰天长叹道:“我不听范蠡的话,今日终被越王所杀,我真后悔呀!”说完拔剑自刎而死。

范蠡三迁说的是什么事?

“范蠡三迁”这个故事出于《史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的篇末有“太史公曰”的赞叹:“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范蠡三迁”是这样的:范蠡曾“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范蠡很聪明,灭吴之后,他深感自己“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于是毅然告退,这是范蠡一迁。

而与他同时辅佐勾践的文种,因为没有这样做,后来竟被勾践赐死了。范蠡隐退之后,觉得在勾践的眼皮底下,还是不安全。于是,范蠡到了齐国,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皮”,即生牛皮,意为“有罪被流放的盛酒皮囊”。这是为了纪念被吴王逼杀、并装入叫“鸱夷”牛皮革囊中抛入江中的伍子胥,范蠡认为自己的遭遇同伍子胥一样。在齐国,范蠡充分利用青年时期向计然学到的经商知识,来置家产。他们一家在海边开荒种地,引海水煮盐,没多久财产已达数十万钱。齐国人听说他贤能,便想让他做齐国的丞相。范蠡感叹地说:“居家则至千金,居官则至相,这都是普通人最得意的事了,长久地享受这种荣誉不好呀!”于是,范蠡归还相印,悄悄地把财产分给亲戚乡邻,只带少量财物又一次不辞而别,这是范蠡二迁。

范蠡三迁到了“陶”(今山东定陶)这个地方,陶当时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商业往来频繁。范蠡认为陶是天下的中心,是交易买卖、互通有无的商业要道。在此谋生置产,可以致富,于是自称陶朱公。陶朱公做生意讲究薄利多销,赚钱只赚十分之一的利润,看准行情买卖货物,货物的买入和出售都很谨慎,不多久家产殷实富比王侯。天下人又都知道了陶朱公,诸侯争相与他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