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史记
3800500000014

第14章 春秋争霸(7)

寿梦去世后,长子诸樊接位。诸樊觉得自己的德才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季札婉言谢绝了,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绝。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诸樊无奈,只好继承了王位。十三年后,诸樊死了,这个王位不传给儿子,却传给了老二余祭,大家的意思都是“欲传以次,必致国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十七年后,余祭也死了,就照计行事,夷昧就接任吴王。四年后,夷昧去世。大家想,这次季札可无法推让了。但季札却退隐于山水之间,整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这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念头。大家无计可施,就立夷昧的儿子僚当吴王。

诸樊的儿子公子光利用吴王僚的几个儿子均在外率军作战,有威望的叔父季札又出使在外时,用计谋杀了吴王僚,夺取王位,号为吴王阖闾。季札惊悉吴国政权易位,非常悲伤。由于季札在吴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公子光亦心存敬畏。他谦卑地来到叔父季札面前,拱手让出王位,请叔父当政继位。面对眼前这位聪明能干颇具雄才大略,但又薄情寡义心狠手辣的侄子,季札教训道:“苟前君无废,社稷以奉君也。吾谁怨乎?哀死待生,以俟天命。非我所乱,立者从之,是前人之道。”遂命阖闾随众王室成员大小官吏前往吴王僚墓哭祭,然后复位。

阖闾是怎样登上王位的?

当初,吴国人拥立夷昧的儿子僚为国君,诸樊的长子光不服,他认为:“如果按兄弟的次序,季札子当立;如果一定要传给儿子的话,那么我才是真正的嫡子,应当立我为君。”恰好此时,楚国大将伍子胥因父兄被楚王枉杀,逃离楚国来到吴国。伍子胥进见吴王僚后,用攻打楚国的好处劝说他。这时吴王僚的堂弟公子光说:“那个伍员,父亲、哥哥都是被楚国杀死的,伍员才讲攻打楚国,他这是为了报自己的私仇,并不是替吴国打算。”吴王就不再议伐楚的事。伍子胥知道公子光打算杀掉吴王僚,暗自思量:“公子光有夺取王位的企图,现在还不能劝说他向国外出兵,应当先帮助公子光继承王位。”伍子胥知道专诸有本领,于是就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公子光得到专诸后,像对待宾客一样对待他。

公元前518年,楚平王去世。这年春天,吴王僚趁着楚国办丧之际,派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盖余、属庸率领军队攻打楚国,派延陵季子到晋国,观察各诸侯国的动静。楚国出动军队,断绝了吴将盖余、属庸的后路,吴国军队不能归返。这时公子光觉得吴军在外被楚国围困,而国内没有正直敢言的忠臣,于是对专诸说现在是杀掉僚的好机会。这年4月,公子光在地下室埋伏下武士,备办酒席宴请吴王僚。僚派出卫队,从王宫一直排列到公子光的家里,门户、台阶两旁都是僚的亲信,夹道站立的侍卫都举着长矛。喝酒喝到畅快的时候,公子光假装脚有毛病,进入地下室,让专诸把匕首放到烤鱼的肚子里,然后把鱼进献上去。到僚跟前,专诸掰开鱼,趁势用剑刺杀吴王僚!吴王僚当场毙命。其侍从众人当即混乱不堪。公子光趁机出动埋伏的武士,诛杀吴王僚的部下,将其全部消灭。

公子光终于如愿自立为国君,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吴王阖闾。

孙武的“三令五申”是指什么事?

在阖闾称霸的过程中,他手下有很多能干的臣子,如伍子胥、孙武等。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其曾祖父、祖父都是齐国名将,在对内对外战争中立过赫赫战功。可惜后来齐国内乱不止,几大家族争权夺势纷争不休。孙武无意卷入无谓的家族斗争之中,便举家迁到了南方的吴国,躬耕隐居,潜心著书,寻求新的发展机会。

当时吴王阖闾刚夺得王位,一心想扩充军备,建立霸业,急需统兵征战的大将之才。孙武遂受好友、时任吴国大臣伍子胥的推荐入宫,并把自己撰写的兵法十三篇呈献给吴王。吴王将这十三篇兵法一一看完,赞不绝口,却不知孙武是否能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战,便问他:“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可以小试一下指挥队伍吗?”孙武答道:“当然可以。”阖闾又说:“可以就近调我宫里的宫女来演练吗?”孙武回答:“自然可以。”于是唤出宫女一百八十人交他操练。孙武将宫女编成两队,并以吴王两个宠姬分任两队队长。然后要她们全体持戟,准备操练。孙武向她们发令说:“你们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后背吗?”宫女回答:“知道!”孙武号令他们:“我发令向前,你们就看你们心口所对的方向;向左,就看左手所在的方向;向右,就看右手所在的方向;向后,就看背所对的方向。”号令交待清楚,便陈设出斧钺等刑具以示警诫,又“三令而五申之”,反复说明。于是击鼓传令:“向右。”宫女们都大笑起来。孙武说:“约束不明,号令不熟,这是将领的过错。”又三令五申地交待好几遍,然后击鼓传令:“向左!”宫女们又大笑。孙武说:“纪律不清楚,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错;这些既已交待明白,却不依号令去做,这乃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于是要斩两位队长。台上观看的吴王见要斩他的爱姬,大吃一惊,忙派人传令:“我已经知道将军善用兵了。我如果没有这两个妃子,连吃东西都没有味道,希望不要杀他们。”孙武说:“我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于是,杀了两个队长示众。依次用后二人为队长,再击鼓操练,向左向右,上前退后,跪下起立,无不符合命令和纪律要求,全体肃然,没一个敢出声。这时,孙武派人向武王报告:“队伍已操练整齐,大王可来试试看,听凭大王怎样使用他们,即使让他们赴汤蹈火,都是可以办到的。”吴王知道孙武真的善于用兵,就让他做了将军。

伍子胥报仇是怎么回事?

楚平王听信奸臣费无忌的谗言,使伍奢、伍尚父子双双在楚国郢都含冤而死,而伍奢的次子伍子胥却逃了出来。据记载,伍子胥逃走后,曾叫前来追杀的楚国士兵转告楚平王,将来定要把楚国变成一片废墟,以报父兄之仇。

伍子胥到了吴国,吴国的公子光正想夺取王位。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公子光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即吴王阖闾。阖闾登位后,任伍子胥为行人(掌朝觐聘问之官),协助其管理国家大事。任命另一个从楚国逃亡出来的贵族伯嚭为大夫。又举荐精通兵法的大军事家、齐国人孙武为将。为了巩固和扩大吴国的统治,伍子胥向吴王进以安君理民、强国兴霸之道,阖闾采纳了他的建议,委托伍子胥筑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自此,吴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逐渐得到加强,阖闾图谋大举攻楚。

公元前506年,阖闾采纳了伍子胥和孙武的建议,联合唐国和蔡国,兴师大举进攻楚国,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这时,楚平王早已死去,伍子胥没有找到楚平王的儿子楚昭王,只找到了楚平王的坟墓。想起父亲和哥哥遇害,自己又逃亡在外的事情,伍子胥怒火中烧。他挖开楚平王的坟墓,拖出他的尸骨,狠狠地抽了三百鞭。伍子胥终于报了杀父之仇。

伍子胥的好友申包胥曾发誓要挽救楚国,听到这件事便派人对伍子胥说:“你这样报仇,未免太过分了。我听说,人能胜天,但天注定也能破人。你从前是楚平王的臣子,曾经北面称臣侍奉他,现在竟然连死人也不肯放过,甚至侮辱他的尸体,这难道不是伤天害理到了极点吗?”伍子胥也让人转告申包胥:“我急着报仇,就好像路途还很遥远可是太阳已经下山了一样,我怕等不及了,所以倒行逆施地干下去,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于是,申包胥就跑到秦国去求救,他在秦廷上不分日夜地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秦哀公感其忠诚,遂派兵车五百乘救楚攻吴,吴兵乃退。

伯嚭是怎样一位大臣?

伯嚭是楚国大臣伯州犁之孙,因祖父被诛,遂逃往吴国,并被吴王阖闾任为大夫。后得到阖闾的儿子吴王夫差的宠幸,为吴国太宰。

吴王夫差在夫椒一战打败越国,将越王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越王派文种求降,伍子胥不许,并劝说吴王乘胜灭掉越国。文种听说伯嚭贪财好色,与伍子胥不和,就献计派人收买伯嚭,使其在吴王面前求情。勾践依计而行,让文种带了黄金玉器和八个妆扮艳丽的美女,送给伯嚭。伯嚭果然被收买,便劝说吴王免勾践一死。吴王听了伯嚭的话,便放了越王勾践,也为自己留下后患。而勾践一方面卧薪尝胆,准备复仇;一方面继续收买伯嚭,使其麻痹吴王的警惕。由于夫差的骄横,加之伯嚭的谗言,伍子胥被吴王赐死,而吴国最终也被越国所灭。

最终,伯嚭也没有得到好下场,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便下令将他处死。

吴、齐艾陵之战是怎么回事?

春秋后期,僻处东南的吴国崛起,他们学习中原文化,引进中原人才,国力日强,终于击败强楚,立威于南方,后来又降服了近邻越国,兵锋所向,望者披靡。此时,吴王夫差的野心开始膨胀,他一心想向中原地区进攻,欲进一步称雄诸侯,这一次他把矛头指向了齐国。

吴王夫差是个颇有作为的君王。首先,为了应付供应战争物资,运送军队的方便,他征调民夫,在祁地筑城,屯积物资,并开掘了从邢至淮河的运河,后来又一直开到诉水和济水,绵延近千里,工程浩大。为修这条运河,吴国几乎耗尽了积蓄多年的家底,使得国库空虚,征发的民夫死伤无数,农失其时,田园荒芜。吴国元老重臣伍子胥见状,再三劝阻吴王不要伐齐,空耗国力,应先修内政,再除越国而后再谈中原争霸。但是太宰伯嚭极力迎合吴王之意,说只要打败了齐国,就可以称霸天下。结果夫差反而迫令执反对意见的伍子胥去齐国下问罪之书,战争如箭在弦一触即发。

公元前484年7月,吴国十万大军通过鲁境进入齐国,拉开了齐吴大战的序幕。齐国大将国书屯兵攻上,闻吴军大至,遂移师南下。这时,齐相陈桓为增强齐军实力,乃派遣其弟陈逆率军前去增援,两下合兵,恰也是十万之众。由于双方兵力各为十万,大体相当,于是吴上、下、右军分别由大夫胥门巢、王子姑曹、展如指挥,与齐军相对列阵。吴王夫差亲自指挥中军,列于吴三军阵后为预备队。齐军由国书率中军,高无邳率上军,宗楼率下军。初战,吴右军击败齐上军;吴上军则被齐中军击败。此时,吴王率中军及时投入战斗,救援胥门巢军,大败齐军。齐军十万人马几乎全部被歼,将领公孙挥战死;下军大夫宗楼下落不明;齐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五位大夫被俘。战后,齐国献上大批金帛财物,向吴求和,吴王夫差答应了议和,罢兵回国。

吴虽获胜,但这场大战吴国赢得并不轻松,一来兴师远征,开掘运河消耗国力远甚于齐;二来艾陵之战,虽歼敌十万,自己损失也在半数左右。虽然大胜,但却无力向齐国发起进一步进攻,遂匆忙接受议和回国了事。后来,越国之所以能灭掉吴国,主要原因就在于吴国在艾陵之战中大伤元气。

夫差为什么要赐死伍子胥?

公元前484年,夫差闻齐景公亡,齐国内乱,大臣争宠,便欲发兵攻齐,伍子胥劝谏说:“吴有越腹心之疾,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国患。愿王释齐先越。”但夫差认为越已臣服,已构不成威胁,因而执意率军攻齐。结果,败齐师于艾陵,夫差更加骄傲自负。在吴国攻齐的四年中,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一面率越军助吴,以示忠心,一面以重金贿赂太宰伯嚭,使伯嚭在吴王面前为越王说好话。从吴王及列士皆有馈遗,吴人皆喜,惟伍子胥对此深为忧虑,便再三规劝夫差说:“越国是心腹大患,现在相信那虚饰浮夸狡诈欺骗之词,贪图齐国,必生后患。攻克齐国,好比占领了一块石田,没有丝毫用处。希望大王放弃齐国,先攻打越国;如不这样,今后悔恨也来不及了。”但吴王受了伯嚭的挑唆,不仅不听从伍子胥的意见,反而怀疑伍子胥有异心,赐剑命其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