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家庭医学百科
3798000000007

第7章 环境卫生与自我保健(1)

人类生活在环境之中

环境是指围绕着人们的客观事物的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称为人类环境,即凡人身之外皆属环境。环境作用于人类,人类的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环境。人类的生存环境是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

人类离开环境不能生存。例如,环境中的食物、水、氧等,都是生存所必需的。但在自然环境中,也存在大量危害健康的因素。例如,致病微生物,有毒动植物,地质性的破坏,如地震、火山爆发等。

环境中各种因素如下:

生命必需物:食物、水、氧、某些波长的紫外线。

物理因素:温度、气压、振动、电磁辐射、噪音等。

生物因素:微生物、毒素、致敏原、生物废弃物、生物拮抗物(动物的、植物的)。

化学因素:无机物、金属、稀土金属、类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有机物:脂肪烃、芳香烃等。

生产废弃物:燃烧产物、大分子产物、工业废料。农业废弃物。

社会心理因素:风俗、拥挤、需求、生活、节律、文化教育等。

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

人类和生物在地球表层上生活的范围叫做生物圈。生物圈内分布着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共同组成生物群落,并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共同构成生物与环境的综合体,这就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一种复杂的,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系统,它不断发生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和转移,形成连续流动。当这一运行处于平衡状态时,称为生态平衡。然而,这种平衡是相对的。生态系统内部某些因素或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要受到影响,严重时就会遭到破坏。因此,生态系统总是处于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中,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推动着自身的进化和发展。

生态平衡的破坏,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原因主要指自然界发生变迁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或者是自然界存在的有害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海啸、洪水、流行病、地方病等自然灾害。人为的因素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造成的人为的破坏,如三废对环境的污染,盲目开发自然资源引起的环境退化等。不但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甚至还会瓦解整个生态系统,给人类造成无法估量的危害,而且这种破坏往往难以扭转。因此,保护生态平衡,就是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应该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环境对健康影响极大,可以说除了家族黑蒙性白痴、镰状细胞贫血等少数纯属遗传因素的疾病之外,所有人类健康问题或多或少都与环境有关。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系列疾病应运而生。现代城市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住进高层建筑楼房,生活在高楼上的人享受不到地磁场的充分保护,出现顽固性头痛与失眠,有时还伴有头晕、腹泻、皮炎及关节痛。这类疾病,采取磁枕、磁椅等人造磁场补充调节后,其治疗效果常常是满意的。

耀眼的光源如街市上闪烁夺目的五彩灯、霓虹灯光、舞台、舞厅那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光源,不仅危害人的视觉,而且能干扰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长期接触这种耀眼光源,会产生剧烈的头痛、心烦失眠,有的人还会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迅速减退,食欲不振等综合症侯群。

现代科学广泛应用微波,它属于一种高频电磁辐射。无线电发射台、电视转播台、雷达星罗棋布,高压线网、电气化铁路纵横交错。长期接触微波辐射能,可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造成危害。长期从事各类微波作业的人员中头痛、失眠比例很高。居住在附近的人们,因受微波辐射的影响,有的人会出现头痛、疲乏、失眠或嗜睡等病症。

生活环境的质量很重要

生活环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繁荣和发展。科学家研究表明,世界上长寿老人多的地方,例如苏联的高加索,南美洲的安弟斯山和保加利亚南部,都有一个美丽的自然环境。

中国广西巴马县每10万人中有30位百岁寿星,这一数字居全国首位。国际自然医学会会长森下敬一博士到巴马考察后,于1991年11月1日在日本宣布,自然医学会将中国广西列为世界第五长寿之乡。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这些长寿老人首先有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巴马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丰富,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没有工业污染,全部百岁老人都住在海拔250~600米的山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减少疾病,推迟衰老。

生活在闹市之中的人们都希望有一个舒适幽美的生活环境,可在居民庭院中栽种些树木花卉。树木花草不仅能为庭院织成绿荫,净化空气,而且在它的生长活动中能产生一种“植物杀菌素”分泌物,可杀死一些原生动物及细菌、真菌。如花椒、艾菊、芍药、松柏等能驱杀蚊、蝇、臭虫、跳蚤;香椿、臭椿、红花草、虞美人等的分泌物可以挥发出强烈的刺激性气体,杀死空气中的细菌和一些昆虫。同时花草树木具有防风滞尘的功能,可促进冷热气流的交换,形成小区微风,保持环境空气新鲜。总之,庭院绿化可创造一个优美、洁静而又舒适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居室的建筑融合在生机盎然的境界。

美好的环境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可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环境污染的危害

广义地说,当自然环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原有状态时,就是受到了污染。对于自然因素的污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在一定范围内,自然界的污染物可以通过自净作用得以恢复,并不产生明显危害。

目前所谈的环境污染主要指由于各种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

造成环境污染原因很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化学的、物理的和生物的。目前常见的环境污染来源有如下几个方面:

生产性污染:工业生产形成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造成空气、水、土壤、食物等的污染;农业生产中使用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等)造成农作物、畜产品的农药残留。

生活性圬染:垃圾、污水、粪尿等生活废弃物处理不当,污染空气、土壤、水、食物,医院污水可含有致病微生物。

其他污染:交通运输过程中产生噪音、振动和各种废气,电磁波通讯设备所产生的微波和其他电磁波,原子能和同位素机构所排放的放射性废弃物和飘尘等。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能力和范围不断扩大,人类历史上出现了多起因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公害事件。如日本水俣湾慢性有机汞中毒造成的水俣病、化工厂泄毒事件等。

环境中的化学物质

环境中除了许多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外,估计还有200万种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人类活动释放到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比火山和岩石风化放的要多10~100倍。大量的化学物质进入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在为人类利用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各种影响。

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有:

(1)天然存在的化学物质,指自然界中的主要元素,也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主要物质。有些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很少,称为微量元素。

(2)人造的化学物质,如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原料、中间体、辅助剂、副产品,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农业使用的农药、化肥等。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香烟、染发剂、化妆品、牙膏、合成洗涤剂等,都是人造化学物质的产品。如牙膏配方中有摩擦剂、发泡剂、调味香料、湿化剂、稠化剂,有的还有氟和防腐剂,长期摄入牙膏,可引起局部性肠炎。因此,刷牙后要多次漱口,不要吞咽牙膏,特别要告诫孩子。

(3)动植物和微生物来源的化学物质。有些动植物含有有毒的化学成分,如河豚鱼含有河豚毒素;不新鲜的鱼含有组胺;杏、桃、李、枇杷的核仁和木薯中含有氰甙;粗制的生棉籽油含有有毒的棉酚。食后均可发生食物中毒。

霉菌普遍存在于环境中,利用曲霉菌的酶系统发酵制成酱和酱油,但黄曲霉毒素却可致癌。

化学物质的毒害作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很讲究家庭室内装饰。由于装饰材料多是化学制品,如采用塑料壁纸、塑料地板或化纤地毯,这些制品中含有化学合成材料甲醛。当甲醛在室内散发时,就会使居住者长期咳嗽、流鼻涕,甚至呼吸困难。因此,用壁纸或化纤地毯的房间,一般要开窗半年之后才能住人。

燃气热水器使用不当,可导致一氧化碳中毒。一台热水器耗氧量相当于4个煤气灶同时燃烧。由于热水器耗氧量极大,而且会同时产生一氧化碳等多种有害气体,当室内空气中一氧化碳达1000ppm时,人在2小时内则可死亡;达3000ppm时,只要半小时人就可以丧命。如果室内通风不畅,还会因缺氧呼吸衰竭致死。所以,燃气热水器不能私自安装。一旦安装,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使它成为幸福的使者,而不是灾难的恶魔。

涂有油漆的木筷,在使用过程中油漆脱落误食吞入体内。油漆含有铅、铬等多种有害物质,尤其是硝基成分被人吸收后,与含氮物质合成致癌物质亚硝铵。因此,漆筷上的油漆一旦脱落,就不要再继续使用。

用聚乙烯或聚丙烯制成的塑料袋对人无毒。这种塑料袋透明略带乳白色,触摸时有滑润感,用手抖动发出清脆的响声,放水中自动漂浮,点燃时发出黄色火焰并放出一股蜡味。而另一种用聚氯乙烯制成的塑料袋则对人有害。透明中略带黄色,手触摸发粘,抖动时声音发闷,放入水中很快沉入水底,燃烧时发出绿色火焰,离开火焰立即熄灭。

化学物质与健康效应

化学物质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进入人体,可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出现疾病的症状和体征。根据病变发生的快慢以及作用特点可分为:

急、慢性毒作用:汞盐急性中毒损害肾脏;一氧化碳中毒引起持久性昏迷。

慢性特殊毒作用:包括诱变作用、致癌作用、致畸胎作用。如妊娠12周以前或妊娠长期用四环素,有发生手指畸形或先天性白内障的危险。黄曲霉毒素,可致肝癌;煤烟、沥青致肺癌、皮肤癌。

影响化学物质对人体损害的因素有:

(1)化学物质的特性:不同的化学物质毒作用不同。其理化特性决定于它进入机体的途径、吸收和分布。

(2)剂量和作用时间:高剂量接触较短时间产生效应。低剂量需要接触较长时间。

(3)多因素联合作用:吸烟与接触石棉使肺癌死亡率增加;酸和碱相互拮抗;高温可促进毒物吸收、代谢;振动可使汞中毒或铅中毒发病率增高;紫外辐射能使体内维生素D2和D3形成,从而增强机体抗佝偻病作用。

(4)个体感受性:机体的发育程度、健康状况、生理和营养状况、生活习惯、遗传因素等均可影响机体对化学物质的反应状态。如胎儿、新生儿,由于解毒酶系统尚未形成,对某些化学物质比成人敏感,老年人应激功能低下,易受化学物质的不良作用;妇女对铅和苯比男性更敏感。

环境中的物理因素

环境中,人类接触多种物理因素。物理环境主要组成因素如下:

温度:高温、低温。

气压:高气压、低气压。

声波:可听见的声音、超声波。

振动:全身性振动,局部性振动。

高能粒子:中子。

电磁辐射:(1)电离辐射:α粒子、β粒子;(2)电离辐射:χ射线、γ射线;(3)非电离辐射: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射线、微波、长波射频。

在自然条件下,物理因素一般对机体无害,有些还是人体生理活动必需的外界条件。只有在强度、剂量超过一定程度或接触时间过长时,才可以对人体产生损害,影响不同器官的功能(如眼,耳、皮肤、手指或骨骼等),有的还可以影响全身。物理性有害因素,多数是与能量的大量消耗有关,如核电站发电的同时可产生辐射和高温,从屏蔽不良的电视机中可辐射出来X线等等。

高温防中暑的方法

当环境气温达34℃以上时,称为高温环境。人体能维持体温在37.9℃左右,是由于体内各器官、组织的代谢和劳动、运动产生的热量,能够通过皮肤表面、呼吸和出汗等途径散热,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下达到平衡。如果超过机体的调节功能而不能维持热平衡,导致热量在体内蓄积,就发生中暑。

中暑前兆表现为轻度头痛、头晕、耳鸣、眼花、恶心、无力、口渴及大量出汗等症状。离开高温环境,经短暂休息,症状即可消退。

轻度中暑,除中暑先兆各种症状外,体温升高到38.5℃以上,可伴面部潮红、胸闷、皮肤干热,有的发展为早期衰竭,出现面色苍白、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脉搏细快等。有这些症状的人,经休息处理,及时离开高温环境,在4小时之内可以基本恢复。

重症中暑表现为肌肉痉挛或昏倒。

发生中暑的人,应立即离开高温环境,到阴凉安静地方休息,病人平卧,头部不要垫高,解松衣服,补充含盐饮料,用些解暑药如十滴水、解暑片等。民间刮痧疗法对治疗中暑也有效。重症中暑,必须送医务部门紧急处理。

高温中暑常发生在高温作业工人,夏天露天作业工人,夏季旅游者,家庭中的老年人,长期卧床不起的人、产妇和婴儿。对高温作业的工人要改善劳动条件,加强个人防护,夏季旅游者需戴遮荫帽,衣服要宽松,保证饮料和营养,家庭中注意室内通风,夏季准备些清凉油、仁丹等避暑药。

大气污染的来源

大气污染主要指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是其数量、浓度、性质以及在大气中持续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可能会使某些地区生物体的生命和人类健康受到影响。大气污染有时也叫空气污染。

大气污染来源有三类:

人们使用煤、石油、天然气、木柴等,在其燃烧过程把大量污染物释放进入大气。

工农业固体废物,如城市生活垃圾在焚毁处理时,许多污染物排入大气。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有害气体。

污染源可分为固定源和流动源两种:

固定源:当大气污染物来自某些固定单位或地点,这些单位和地点就是大气污染的固定源。火力发电厂是大气污染最大的固定污染源,生产过程中由于燃煤产生大量的粉尘和二氧化硫。美国火力厂每年排放的污染物有二千多万吨,其中二氧化硫占排放量的50%,粉尘占25%。此外,冶金、钢铁、化工等工业对大气污染影响也很大。

流动源:主要指交通运输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与工厂污染源相比,规模小又分散,但数量庞大,来往频繁,它们排放的污染物总量也是十分可观的。发达国家城市空气中铅污染90%以上来自汽车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