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习惯影响孩子一生
3795100000012

第12章 和孩子做朋友就这么简单(1)

一、学会向孩子道歉

错怪了孩子,而能够向孩子主动道歉,这样的习惯做法实际上是对孩子的尊重和赏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原则,而且能让孩子对父母产生由衷的崇敬,父母的威信才能真正树立起来,亲子关系也会进一步融洽。

我曾经读到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个美国州长向一个7岁小女孩道歉的事。

这个7岁的小女孩名叫朱丽·墨菲,家住在美国俄勒冈州。受卡通片的启发,小朱丽想尝试自己赚钱。于是,在妈妈的鼓励和支持下,小朱丽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在附近的集市上卖柠檬汁。

虽然,小朱丽是第一次做生意,却做得有板有眼。她用洗手液将双手洗干净,然后将瓶装水与浓缩柠檬汁混合在一起,再用勺子加入冰块。然后,生意开张。逛集市的人,路过她的摊子时,花50美分就能买一杯柠檬汁,还能得到小朱丽的一个微笑。

可是,因为小朱丽没有卫生许可证,被身穿制服的市场管理员驱逐。尽管周围的人都为小朱丽打抱不平,可管理人员还是将她赶走了。小朱丽感到很委屈,默默收摊,低头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小朱丽的首次创业就这样带着遗憾结束了。

当时有一名叫弗兰克林的网站记者恰巧在场,并用DV拍下了事件的整个过程。事后,他将这段视频发到了互联网上,结果,立刻在美国网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很快被许多媒体关注。几乎所有听说此事的人,都表示支持小朱丽。人们纷纷对市场管理部门粗暴对待一个摆摊小孩的“官僚主义”作风进行口诛笔伐。

俄勒冈州的州长科根闻知此事后,马上召开会议,他要求地方卫生检查员在执行卫生法规时要“倍加谨慎”地人性化。同时,他还特意打长途电话给小朱丽的母亲,就市场管理员的粗暴执法方式正式向小朱丽道歉。

科根说:“对于一个7岁的孩子而言,摆柠檬水摊子是她人生的第一次宝贵的创业尝试,人为地打击与挫折,不但会扼杀这个孩子的创业梦想,甚至会对她的一生造成不良影响。”

这则新闻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一个州长能够向一个孩子道歉。因为他认为,如果大人做错了事,而不向孩子道歉,不但会扼杀孩子的创业梦想,还会对她的一生造成不良影响。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每个家长难免会有错怪孩子的经历。那么,这时候父母会怎么做呢?让我们来看看调查结果。

在一份调查中显示,仅有10%的父母在错怪了孩子后,会向孩子主动道歉。他们认为向孩子道歉有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同时也为孩子树立了一个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知错就改的形象。

然而,将近80%的父母认为“家长错怪了孩子”没什么大不了。这些家长认为孩子年龄还小,还不懂事,一般会很快忘记发生过的事情,包括不愉快的事情,是不会记仇的。很多家长都喜欢利用孩子的这种特点,于是,当自己有什么事情错怪了孩子时,觉得不必当回事儿,没什么对不起的。有的会故意用玩具转移孩子的视线,有的会故意岔开话题。这类父母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认识到,不管孩子多大,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是需要尊重和理解的个体。如果经常这样做,父母在孩子面前所树立的形象就成了遇到问题就逃避的家长,慢慢也会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

而有10%的父母在错怪了孩子后,不但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向孩子道歉,反而觉得有失自己的面子,会故意找孩子别的错误来掩盖自己的窘迫。从表面看,父母这样做似乎维护了自己做家长的尊严,但是,家长难道不知道,这样会深深伤害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吗?孩子也许从此会不再相信父母,再不敢对家长说真话。长此以往,不但会使孩子学会推诿责任和逃避现实,而且会使孩子性格懦弱,没有责任心和承担能力。

我的一个邻居王先生就是一个从不向孩子道歉的人,哪怕是错怪了孩子,都会将孩子的缺点一一列出,让孩子无地自容。慢慢地,他的儿子晨晨也变得蛮横无理,成了名副其实的“小霸王”,在小区的公共场合玩,不是推倒邻家妹妹,就是一脚踢哭比他大的小哥哥,可晨晨连个“对不起”都不说,小区的孩子都不喜欢和他玩。

一次,王先生带晨晨到叔叔家做客,晨晨和叔叔家的弟弟一起玩“警察抓小偷”的游戏。玩着玩着,两人就为谁扮演警察而吵起来了。晨晨一把将弟弟推倒,弟弟哭着向晨晨的爸爸告状:“晨晨欺负我!”

王先生拉过晨晨,要他向弟弟道歉,晨晨撅着小嘴,死也不肯道歉,眼看爸爸就要伸手打他了,就气呼呼地说:“你们大人做错了事就不道歉,为什么让我道歉啊!”

看着晨晨一副蛮横无理的样子,王先生真是又生气,又无奈。毕竟,孩子说的是事实。

儿子沐沐不喜欢做作业,每次都不好好做。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他总是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拖延时间。别看沐沐年龄小,可鬼点子特别多。比如说,肚子饿了,然后就跑到厨房,在冰箱里找食物;比如说,要上厕所,路过客厅,顺便就看起了电视;比如说,头疼,然后就躺到床上去休息,却也不好好躺着,一会儿就玩起了游戏机。总之,沐沐不做作业的借口太多了,真真假假,让你防不胜防。

有一次,沐沐周末只顾着玩儿了,到了周日的下午才开始做作业,本来作业也不是很多,只要静下心来,两个小时就能做完。可是,他偏偏不好好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拖延时间。眼看着下午就要过去了,可他的作业才刚刚写了一点点。我心里那个气啊,强忍着看着他在那里折腾。我心里想,你总有折腾完的时候吧,看你折腾完了还写不写作业!正当我感觉儿子折腾得差不多了,应该好好做作业的时候,他却突然说身上发冷,说自己好像是发烧了。我顿时气坏了,教训他“让你撒谎,你这个坏孩子!”沐沐哭了起来。

后来,妻子给他量了一下体温,孩子确实发烧了,烧得还不低呢!我们急忙把孩子送到了医院,打过点滴后,孩子的烧才退了。我知道是自己冤枉了孩子,可是放不下家长的架子跟孩子道歉。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沐沐都不和我好好说话。我知道当时错怪了他,却不肯向他道歉。慢慢地,我越来越觉得自己做得不对,如果父母错了都不道歉,如何去要求孩子知错就改呢?这样下去,孩子也就学会了推诿责任和逃避现实,长大后成为一个没有责任心和承担能力的人。

无论是谁,错了就是错了。于是,我真诚地对儿子说:“爸爸错了,爸爸向你道歉,对不起,你能原谅爸爸吗?”沐沐点点头,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抱着我亲了一下,显然,他原谅了我。

错怪了孩子,而能够向孩子主动道歉,这样的习惯做法实际上是对孩子的尊重和赏识,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学会做人的原则,而且能让孩子对父母产生由衷的崇敬,父母的威信才能真正树立起来,亲子关系也会进一步融洽。给孩子道歉,让孩子尝到原谅别人的滋味,能培养孩子的正义感和宽容心,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给孩子道歉,会让孩子由衷地敬佩父母的气度和修养,会让每个父母得到孩子发自内心的尊重,从而使孩子更加信任自己的父母。

二、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父母要认清楚的一点就是:之所以让孩子去上兴趣班,是因为他对某一方面的学习感兴趣。父母应该以增加孩子的兴趣为前提,在孩子也能接受的情况下,酌情为其选择兴趣班。而不是为了让孩子能有一技之长而去刻意地培养、强行地送他进兴趣班。

生活中,你也许会经常听到或者看到,很多父母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或者盲目跟风,或者攀比,或从浓重的功利思想出发,强迫孩子学习不喜欢的东西,让孩子早早地背上沉重的负担。

我一个同事的女儿,从3岁开始就被送进了钢琴兴趣学校。可孩子对弹钢琴不感兴趣,每次去学钢琴的时候,都磨磨蹭蹭,不肯痛痛快快地去。可同事却认为,女孩子学会弹钢琴,对气质、修养、情商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而且,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这也是孩子的一项特长。

同事的想法是好的,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习惯,那就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父母觉得学钢琴有用,就让孩子去学钢琴;父母觉得学跳舞有用,就让孩子去学跳舞;父母觉得学画画有用,就让孩子去学画画。当孩子提出反对意见时,父母还振振有词:“这样做,还不都是为了你!”

其实,习惯将自己的爱好或想法强加给孩子的父母,更应该先学会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多听听孩子的想法。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从来不要求孩子必须要学习什么。沐沐刚读小学时,下围棋,他觉得没意思;弹钢琴,简直像要他的命;书法,他根本不懂;奥数,他更是闻之色变。所以我们都没有强迫他去学习这些他不感兴趣的东西。

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发现,沐沐在闲暇的时间爱画画,而且画得还挺像那么回事。有一天,沐沐到姑妈家玩儿,大人在客厅聊天,沐沐在旁边用彩笔画画。他画好了以后,让我们看。姑妈连连夸沐沐画得漂亮。沐沐受到夸奖,心里美滋滋的,以后更爱画画了。每当他画出比较满意的画,总是喜欢拿给我看,我呢,当然也少不了一番鼓励。渐渐地,沐沐画画越来越专注,有时候拿着绘图铅笔,一画就是一两个小时。我们逐渐意识到,绘画才是他真正的兴趣。

而同事的女儿不喜欢弹钢琴,每次都是在家人的逼迫下无可奈何地弹,所以她丝毫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前几天,同事说,他们家孩子看到钢琴就害怕,吓得浑身发抖。本来学习弹琴是件好事,可是,由于父母没有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不仅没有达到学习的目的,反而使孩子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得不偿失啊。

父母要认清楚的一点就是:之所以让孩子去上兴趣班,是因为他对某一方面的学习感兴趣。父母应该以增加孩子的兴趣为前提,在孩子也能接受的情况下,酌情为其选择兴趣班。而不是为了让孩子能有一技之长而去刻意地培养、强行地送他进兴趣班。那样的话,孩子同样会因为这种培养压力而变得厌倦兴趣。

孩子的兴趣爱好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他们的兴趣很单纯。而且,我觉得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不管他喜欢绘画,还是喜欢音乐,或者其他别的任何东西。当然,尊重并不是放纵,而是在孩子所有的兴趣的基础上,去引导和教育。

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地入迷。”让我们看看毕加索的父母是怎样对待孩子的爱好的。

毕加索讨厌课堂上老师教的那些枯燥的东西,他的眼睛总是盯着老师头上的挂钟,盼望那该死的指针能走快一些。

“先生,我要上厕所。”

“不是刚上课吗?”被打断讲课的老师很不耐烦,“去吧!去吧!”

毕加索走出教室,东瞅瞅西看看,实在无处可去,便又走回了教室,但没过一会儿,他又坐不住了。“先生,我能为你画像吗·”他脱口而出。

“什么?你给我画像!”老师气坏了。

毕加索在课堂上捣乱的事被父亲知道了,父亲并没有批评他,“孩子,你真的想画像吗?”毕加索说:“是的,我讨厌上课,只想画像!”父亲说:“好吧,我送你去学画像,但是,你要答应我除了学画像,其他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要拒绝学习。”

父亲把毕加索送到了当地有名的美术学校。对于美术,毕加索所表现出的耐力是惊人的,他可以一连画几个小时不放下画笔,与在课堂上的表现判若两人。

看到孩子对美术所表现出来的热诚,父亲便决定让毕加索一直在美术学校学下去,不再把他送到那个他只想旷课的学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热爱,这是一种天性,说明孩子在某方面有着别人所没有的潜力和优势。作为父母,应该支持孩子对他感兴趣的东西进行学习、探索和研究,而不是粗暴地干涉。

如果孩子的兴趣在音乐上,你强迫孩子去学法律;孩子喜欢画画,你却认为学计算机有前途……不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不善待孩子的兴趣,结果会使孩子对那些不感兴趣的东西,没心情学,学不好,而孩子自身的潜力也被埋没了。

父母谨记一点:只有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符合孩子的需要,孩子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潜能得到开发,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如果家长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就会使孩子产生厌倦心理,压抑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生活中,有的孩子喜欢动手操作,经常将家里的表、玩具拆开或者重组,难免将一些有用的东西变成了废物,家长可能会阻止孩子去动手,认为这与学习没有任何关系。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任何一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如果引导得当,都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参加一次家长会时,我了解到这样一件颇为令人深思的事情。孩子班上有两个同学都很喜欢小汽车,他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摆弄一些汽车模型或看一些有关的书籍,但他们的家长对此的看法却截然相反。

一位家长的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他认为孩子玩汽车模型耽搁很多时间,肯定会影响学习,于是,只要发现孩子书包里有汽车模型就统统扔到地上踩碎。这样的做法,孩子表面上听话了,可实际上并没有停止这种爱好,只是由公开转入了“地下”,家里不让玩就在学校上课玩,最后这个孩子无心听课、无心做作业,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而另一位家长的方法就明智多了,不但不反对孩子的这一爱好,而且很支持他,特意买了有关画册让他看,还给他买了很多小汽车模型。无论哪有车展,都带他去参观,并因势利导地对他说:“制造高质量的汽车,需要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你现在爱好汽车模型,将来就要立志做一个汽车设计师。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努力学习。可你现在做作业总是马马虎虎,不细心,长此下去,怎么会有所作为呢?”从此,这个孩子为了实现自己汽车设计师的梦想,学习劲头比以前更足了。

两种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引来了两种迥然不同的教育结果,前一种结果显然是所有“望子成龙”的家长都不期望出现和看到的。

没有兴趣的人,只能为了生存而复制这个世界,而不会去创造。父母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就要学会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别让自己的坏习惯不小心扼杀了孩子的天赋。

三、不做“拔苗助长”的父母

俗话说“早熟的种子不丰满”,过早地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对孩子进行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很可能无意中扼杀了孩子求知的欲望,影响孩子潜能的开发和全面发展。

有一个小男孩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把蛹捡回家,想亲眼看看蛹是怎样变成蝴蝶的。过了几天,蛹身上才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卡住了,一直出不来。

小男孩看着于心不忍,想助蝴蝶一臂之力,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的外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但是,后来这只蝴蝶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