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好难说的话
3786200000035

第35章 别人当众提出不便直接回答的问题

暂退一步换位思考

1956年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作了“秘密报告”,揭露、批评了斯大林肃反扩大化等一系列错误,引起苏联及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响。大家议论纷纷。

由于赫鲁晓夫曾经是斯大林非常信任和器重的人,很多苏联人都怀有疑问:既然你早就认识到了斯大林的错误,那么你为什么早先没有提过不同意见?你当时干什么去了?你有没有参加这些错误行动?

有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再次批判斯大林的错误。这时,有人从听众席递来一张字条,赫鲁晓夫打开一看,上面写着:“那时候你在哪里?”

这是一个不便直接回答的尖锐问题,赫鲁晓夫的脸上很难堪。他不想回答但又不能回避这个问题,更无法隐瞒这个字条,这样会使他更丢面子,让人觉得他没有勇气面对现实。他也知道,许多人有着同样的问题。更何况,这会儿台下成千双眼睛已盯着他手里的那张纸,等着他念出来。

赫鲁晓夫沉思了片刻,拿起字条,通过扩音器大声念了一遍字条的内容。然后望着台下,大声喊道:

“谁写的这张字条,请你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走上台。”

没有人站起来,所有的人都吓得心怦怦直跳,不知赫鲁晓夫要干什么。写字条的人更是忐忑不安,心里后悔刚才的举动,想着一旦被查出来会有什么结局。

赫鲁晓夫又重复了一遍他的话,请写字条的人站出来。

全场仍死一般的沉寂,大家都等着赫鲁晓夫的爆发。

几分钟过去了,赫鲁晓夫平静地说:“好吧,我告诉你,我当时就坐在你现在的那个位置上。”

面对当众提出的尖锐问题,赫鲁晓夫不能不讲真话。但是,如果他直接承认“当时我没有胆量批评斯大林”,势必会大大伤了自己面子,也不合一个有权威的领导人的身份。于是赫鲁晓夫巧妙地即席创造出一个场面,借这个众人皆知其含义的场景来婉转、含蓄地隐喻出自己的答案。这种回答既不失自己的威望,也不让听众觉得他在文过饰非。同时赫鲁晓夫营造的这个场景还让所有在场者感到他是那么幽默,平易近人。

交际僵局出现时,往往是双方都觉得对方的言行不合适,这时,如果采取退一步思考问题的策略,把角色“互换”一下,就很可能轻松地打破僵局。-反踢皮球,把难题还给对方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记者问扎伊尔总统蒙博托说:“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30亿美元,是吗?”显然,这是针对蒙博托本人政治上是否廉洁而来的。对于蒙博托来说,这是一个极其严肃而易动感情的敏感问题。勃然大怒或者直接坦白显然都不是理想的选择。蒙博托听了后发出长时间的哈哈大笑,然后反问道:“一位比利时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了吧?”

记者的提问是在暗示蒙博托的不廉洁,但他没有直接说,而是用引证的方式委婉提出的。如果蒙博托正言厉色地驳斥,在大庭广众之下未免太失一国元首的风度,如果他一本正经地解释恐怕也难澄清真相。于是蒙博托除了用“长时间的哈哈大笑”这种身体语言来表示不屑一顾外,还使用了和那位记者一样的方法,即引用别人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蒙博托在此引用了比利时议员的话反问记者,似乎在嘲弄记者的孤陋寡闻,但实际上是以更大的显然是虚构的数字间接地否定了记者的提问。这一招真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对方踢来的球又巧妙地踢回到了对方身上。避实就虚,故意挝扯话题

1974年******在医院会见泰国总理克力先生,当他们道别时,克力总理问:

“可以问最后一个问题吗?”

“请。”

克力含笑注视着周总理的前胸,开始说:“这次访问贵国,我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变化:人们几乎都不戴毛主席像章了。1971年我来北京时,每个人都戴着像章。”“这是您的问题吗?”“不,”克力笑容有些神秘,“问题是关于阁下您的。‘**********’开始时,人们都戴着毛主席的像章,而您只戴‘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即使是1971年革命最热烈的时候,您也如此,而在人们不戴像章的时候,您为什么还戴?您又为什么把‘为人民服务’的纪念章换成了毛主席像章?”

总理说:“克力先生对中国的像章很有兴趣。我知道您想要这枚像章,送您了。”

克力总理的问题其实是想知道周总理对中国政局变化的明确态度,这是一个敏感的政治性问题,他以周总理胸前佩戴的像章发生变化为理由,从侧面向周总理诱导询问。聪明的周总理当然明白他的话中之话,但这种问题显然是不能直接回答尤其是不能当着外国首脑的面回答的,于是总理避实就虚,故意把话题拉到这枚像章上来,并慷慨相送。这时,哭笑不得的克力除了接受这份意外的礼物外还能说什么呢?

某些公众场合下,有人会别有用心、话中带话地提出一些尖锐问题。这时正好可以利用对方“话中有话”的特点,避实就虚,装作只听明白了他的字面含义,然后按照这种字面含义的问题回答,从而把话题从尖锐问题上引开,这样就能避免难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