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亲朋好友的口来问
大数学家陈景润当年和爱人相互心有戚戚焉,又都说不出口。终于有一天,羞涩却绝顶聪明的陈先生给对方看了一封他父亲的来信。信中提到:“我知道你和她恋爱很久了,你们什么时候结婚呢?”身边的“她”当然明白了,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陈景润巧借父亲的口问出了自己心中的问题,这一招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用到。比如,小王谈了几年恋爱,却不知道如何开口向性格内向的女友求婚。一天,机会来了,两人一起去参加朋友的婚礼,回来的路上,小王说:“那个新娘真会说话,她问我们什么时候请他们喝喜酒。”没过多久女友变成了新娘。过了几年,小王想要一个孩子,他又借用了岳母大人的话:“你妈真是心急,整天盼着我们什么时候让她抱抱外孙呢!”这一回,他又“得逞”了。
借亲朋好友的口来问话,最好用于内容倾向比较好的话题,比如上面提到的结婚、生子。这样,于情于理都让对方比较好接受。
借上级的口来问
生活中有些乖张的人,只有上级才能镇得住。以自己的名义向他提要求,没准碰一鼻子灰,这时最好借上级的口来问。
比如,出于工作需要,你要去问张处长的工作进度。而他正好是一’个欺软怕硬、专看上级脸色行事的人。你不妨这样问:“张处长,刘局长让我来问问,你们处的工作报告写好了没有。”这样一问,迫使他不得不以认真的态度来回答问题,而你自己又不会被他压住了气势,因为你的身份已经转换为“传话者”而非“办事者”,纵使他心里不情愿,鉴于领导的压力,也不敢怎么样。
虽然借上级的口来问话,比如“组织上对这个问题很重视”、“某某领导一直很关心这个问题”等等,听上去官腔十足,但关键时刻,却是对付某些人的杀手锏。
借不相关人的口来问
某公司总经理在外地与对方谈判了六天还没有结果,秘书小冯想知道谈判究竟进行得如何以及何时能返回,但又不好意思开口问。于是跟经理说:“服务台小姐刚打来电话,说她们有预定机票的服务,问我们是否需要。我们用不用现在回复?”总经理想了一下,回答道:“问一问能不能订后天的票。”小冯于是做好了返程的准备。这里,小冯用的就是“借不相关的人口来问自己的话”的方法。
有些问题自己直接问,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但又无其他人的口可借时,就可以找一个与问题不直接相关的人的口来问。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向媒体或医生咨询一些关于健康或者人际关系的问题又难于启齿时,可以说:“我的朋友病况如何,请问……”、“我的同事请我代问一下……”,其实,这些所谓的“朋友”、“同事”可以是根本就不存在的人。这种问话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减轻人们的心理障碍,而使问题得以顺畅地表达出来。
借“大家”的口来问
对那些工作比较繁忙的对象或对某些问题有解释能力却故意藏而不露的人,提问时可以借用含义比较广泛而又模糊的“大家”的口来问,如“大家都想了解一下……,您能不能给我们说一下?”、“大家让我来问问……”。
一般人都会认为“大家”提的问题是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对于矛盾比较大的问题,如果回答得好,则既可以使工作顺利地开展同时还能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所以,借用“大家”的口发问,往往会使对方对问题予以重视。
这一招最有效的场合是采访公众人物时,记者借用“大家”的口问自己的问题。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这是大家都想知道的问题,我才不得不问的。多数记者在提问社会焦点问题、热点问题时都会使用这一招。
当然,大型的会议论坛,对一些商界、政界的知名人士而言,公众对其拥有强烈好奇,不论是其经历还是个人能力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这时候,恰当地“借大家之口”提问,公众关心的问题,这些知名人士也易于接受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