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遐为进法
放暑假时,为了让孤儿们得到社会的关注,过一个愉快的假期,某高校决定组织青年志愿者向本市一所孤儿院献爱心。
负责老师向所有志愿者郑重提出:“希望每位成员能带一名孤儿到自己家中共同生活一个暑假,让他们得到家庭的温暖。”把好不容易盼来的假期全部花在照料孤儿身上,这的确有些勉为其难,当时就遭到了大家无声的拒绝。
短暂的冷场后,负责老师微微一笑,说:“我知道这样可能使大家为难了。这样吧,我尊重大家的选择,把原计划改为每周抽出一天时间陪孩子一起逛逛公园、做做游戏什么的,这样总可以了吧?”这一提议获得大家一致通过。
其实,这只不过是负责老师说话的一个策略而已。他的真实用意实际上就是希望志愿者每周能抽出一天时间陪陪孤儿,只不过他明白,在暑假里,即使这样一个请求,实践起来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于是在提出这样一个请求前,他干脆提出了一个更大的请求——让他们整个暑假照料孤儿,这一请求不出所料地遭到大家的拒绝。只不过,在已经拒绝一次的情况下,再提出一个请求,大家也就不好意思再拒绝了。而且两次请求相权衡,大家自然会选择后者。这样,看似退让,但无形中本来很难达到的目的就实现了。
激将法
某所大学为建造物理试验大楼,要募捐100万元。为此,精明的校长想出了一个绝妙的路子。
在一个适当的时机,校长造访了一位曾在这所大学就读过的大亨,校长说:“在考虑募捐这件事时,学校管委会首先想到了您会热情支持。不过,您的老朋友,也就是您在这所学校读书时的同学W先生,也非常渴望能为学校做点贡献……”校长还没回到学校,一份100万的捐款已经划到了这所学校的帐户上。
这个w先生是这位大亨的老同学,但非好朋友,他们两个人曾经为了生意上的事儿发生过矛盾,至今,这位大亨还在生他的闷气。精明的校长当然了解这层关系,他是装作糊涂,将了大亨一军,使得大亨慷慨解囊。为了不让那个W先生横插一刀,这位大亨“抢”着捐了款。
这一招叫激将法,就是利用一定语言技巧,刺激对方,激发对方的某种情感,使对方的情绪波动或心态变化朝着你所期望的目标发展。在争强好胜的人面前,这一招往往能出奇效。在某个人目前,言及他的“对手”或“仇人”如何如何,提到这个人以前做过什么难堪事,表述他的家人、亲人如何不好,亦能有效刺激对方。这种激将法用得恰当,能使求人者顺利地达到目的。轻松幽默法
一个年轻打工者在一家外资企业打工,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提出合理化建议,使生产成本分别下降了30%和20%。洋老板非常高兴,对他说:“小伙子,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这青年当然知道这句话可能意义重大,也可能一文不值。他想要点实在的,便轻松一笑,说:“我想你会把这句话放到我的薪水袋里的。”洋老板哈哈一笑,随即爽快答应:“会的,一定会的!”不久这个青年便获得了一个大红包和加薪奖励。
面对老板的鼓励,青年人如果不是这样幽默,而是坐下来认真严肃地提出加薪要求,并摆出理由若干条,岂不大煞风景,甚至适得其反。
轻松幽默的话,往往能引起感情上的愉悦,而一本正经的话则往往使人紧张。只要有可能,最好能把严肃的请求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表达出来,对方可能更容易接受。满足需要法
19世纪,在维也纳上层社会的妇女中,时兴一种高筒、宽檐的帽子,帽檐上装饰着五颜六色的羽翎。当这些女士进入剧场时,坐在她们后面的观众就只能看到她们的帽子而看不见舞台,于是不少观众向剧场经理提出抗议。
剧场经理起初只是一味地请求女士们脱帽,但女士们谁也不理睬。后来,经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只听他对女士们说:“本剧场照顾年老的女士,只有她们可以不必脱帽。”此言一出,剧场中所有的女士都摘下了帽子。
剧场经理在这里运用的求人法就是满足需要法。现代心理学指出,人的行为的驱动力是动机,而动机的基础是需要。所以,只有从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入手,激起相应的动机,才能使人做出相应的行为。上面这个故事中,维也纳上层妇女都有希望自己年轻貌美的心理需求,因而讨厌别人把她们看作老妇。剧场经理正是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故意说“只有年老的妇女可以不脱帽”,这从反面激起了这些妇女维护自己年轻的心理需求。
所以,在求人时,只要准确了解了人们的心理需求,并采用适当的方式予以激发和满足,就能使对方做出你所预期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