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好难说的话
3786200000010

第10章 化干戈为玉帛的劝架

婉转批评

一对年轻夫妇在吵架。那男的大声指责妻子“没知识,跑到大马路上当众出丑”,一连串粗话,越骂越凶,妻子越哭越伤心。旁边人劝说但根本不起作用。这时有位老人上前拍拍那男的肩膀说:“你戴了副眼镜,像个知识分子。你有知识,就不要闷在肚里,要拿出来用……”

老人把“用”字拖长,讲得很响。那男的听了一愣,不骂了,定神听老人讲话。老人略顿了一下,接着又说:“你要用你的知识来说服你妻子嘛!如果你只会跺脚,只会骂,不也变得没知识了吗?还是找个地方,冷静下来,好好劝劝她吧!”

几句话,说到了要害。那男的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变得不那么凶了。老人又去劝那女的:“有话好说好么!找组织,找亲友,都好讲么!心里有什么委屈都讲出来,不要闷头哭!汽车不能撞,大卡车可是个大力士,你—个人怎么能撞得过它呢?”

这时众人大笑,女的被大家笑得不好意思。

吵架的这对夫妻都有不对的地方,又不肯认识到自己的错,才越吵越厉害。老人则分别指出了双方的不对,但批评得非常委婉,语气和缓,措辞恰当,夫妻双方才接受了他的劝说。

人在吵架时心中有火气,嘴上没好话,耳中听不见劝告。因此,劝架时小要纠缠于吵架人的某些过激言辞,要多用委婉的沿言,注意小触及当事人的忌讳,一般情况下尽量不用激烈尖锐的语句,力避火上添油,而要用妤言好语“降温”。

回顾真情

有两个同胞姐妹为了父母的遗产产生了纠纷。大家一边吃晚饭一边讨论起这件事,两姐妹又吵起来了,互不相让。大姐假装不理会她们的争吵,而叹了口气,自顾自地说起来了:

“还记得你们小时候吗?有时候连鸡蛋都吃不上呢!我记得有一次你们俩看见邻居家的孩子拿着一个煮熟的鸡蛋,就吵着要吃鸡蛋。妈妈没法子了,就煮了一个洋山芋骗你们说这是洋鸡蛋。你们俩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妹说,‘小妹你先咬一口吧’,小妹说,‘还是姐姐你先咬一口’……”

说着说着,大姐哽咽起来,听着的两姐妹也都落下泪来,一场遗产纠纷就此化解了。

这位大姐是聪明的,如果她就事论事地去分割财产,想以此来化解两姐妹的争吵和矛盾,只会越闹越僵,说不定两姐妹还会对做大姐的都产生意见。大姐对姐妹俩以前的真情进行了回顾,勾起了姐妹俩温馨的回忆,才使得矛盾得以成功的化解。

当人们在吵架时,双方都处于不理性的状态,如果劝架的人硬是去为他们评个是非曲直,反而很容易加深他们的矛盾。如果能与他们一起回顾过去彼此之间的往事,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真情,可能会让双方真正做到互谅互互让。

谐爵曲解

在一辆列车上,一位妇女卖雪糕,先说五角一个,后又说一元钱一个。一位妇女买雪糕时说:“前面卖的五角,后面卖的是一元,有这样做生意的吗?”

卖主却说:“这叫一分钱一分货,五角的怎能和一元的相比,我的雪糕是正宗货。”完了补了一句:“虎了巴唧的(东北话“傻”的意思)。”

买雪糕的妇女“唰:’地变了脸色,提高音量说:“你这话是怎么说的?你说谁呢?”

卖主顿时傻了眼,买主却越叫越带劲儿,一场战争即将爆发。这时一位旅客灵机一动,说:“大姐,她说的是雪糕‘苦’了巴唧的,不是说您‘虎’了巴唧的。”

卖主也随声说:“我是说雪糕,不是说您,对不起,我没说清楚。”

旁边的人也说:“刚才她说的是‘苦’,不是‘虎’。”那买主便逐渐多云转晴,脸上又阳光灿烂了:“哎呀,我的耳朵要聋了,怎么打起岔了,真不好意思!”卖主向圆场者感激地笑了笑,溜之大吉。

一场眼看要爆发的吵架就这样被这位乘客化解了。生活中一些争吵原本是不必要的,只是因为当事人的心情不好,才会一气之下口无遮掩,冒犯了另外一方,从而引起争吵。如果在他的话中,能够巧妙地运用谐音等方法将之解释成别的意思的话,就能给双方找一个合适的借口,从而避免一场争吵。

比当事人更荒谬

两位青年农民有一次去给玉米施肥时,因猪粪离庄稼远近而争执起来。

甲说:“猪粪离庄稼近,便于庄稼吸收,庄稼肯定爱长。”

乙说:“让你这么一说,应该把庄稼种到猪圈里,一定更爱长。”

甲说:“你这是不讲理。”

乙说:“怎么不讲理?你不是说离猪粪近,庄稼爱长吗?”

两人开始争吵起来。这时,一位中年农民凑过来说:

“我看你们俩谁说得也不对。猪尾巴离粪最近,没见过猪尾巴长得有多长……”

一句话,使在场的人哈哈大笑。甲和乙在大家的笑声中也不好意思再吵了。中年农民劝架的话似乎连常识都不符合,可一语中的地点破了甲、乙两人的诡辩,更兼具强烈的幽默感。

“马有失蹄,人有失言”,偶尔失语在语言交际中难免发生,但失语往往是许多矛盾发生和激化的根源。当吵架双方因为失语引发了矛盾时,如果能抓住他们的话中明显不合逻辑的地方,然后顺着他们荒谬的逻辑,说出一个令大家捧腹大笑的更荒谬的结论,矛盾往往就能在笑声中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