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统一之路与分裂之痛
3785800000013

第13章 国家的统一与分裂初探(12)

此外,它不提出任何领土要求,不要求修改战后边界,小心翼 翼地不触犯众怒,使统一得以平稳实现。

在统一后德国的联盟归属问题上,它毫不犹豫地表明留在北约,并一再重申这一立场,这对于稳住盟国并赢得它们的支持无疑有重要作用。

)第四节重新统一给世人的五点启示

德国统一是世界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东、西德原属于欧洲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华约与北约j但它们的统一却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统一不同,没有发动战争,没有暴力冲突,没有流一滴血,完全是在和平的气氛中实现的,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战后半个多世纪以来,用和平方式统一分裂的国家,德国还是首例。因此,认真总结和研究德国统一的经验和启示,对目前尚处于分裂中的国家或还未完全统一的国家来说,无疑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综观东、西德统一的全过程,至少可以看到如下五点启示。

一、始终高举统一大旗,耐心等待时机

实际情况表明,一国的统一往往比分裂更难、更复杂,时间也更长。德国从1945年战败投降、被同盟国分区占领,到1949年一分为二,正式分裂成两个国家,前后历经四年;从1949年分裂到1990年重新统一,则用了四十一年,正好是前者的10倍。这还算是短的。德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花了九百多年。爱尔兰从1921年分裂成南北两部分以来,八十多年过去了,迄今仍看不到统一的前景。可以认为,一个分裂国家的统一往往是一个漫长、曲折和痛苦的过程。

然而,不管这个过程多么漫长,多么曲折和多么痛苦,有一点至关重要,那就是必须始终高举统一大旗,让人们心头那盏统一之灯永远亮着,不能熄灭,否则统一无望。

德国的经验告诉我们,始终高举统一大旗有多么重要。在美、英、法三个占领国策划成立西德国家时,西德的精英们就担心这样做会造成国家的永久分裂。当占领当局要他们召开制宪会议制订一部宪法时,他们又反复强调了国家的临时性质,坚持将宪法称为基本法,并在基本法的序言中明确写明国家统一的最终目标。

在东、西方斗争最激烈、东、西德关系最紧张、两德统一最无望的时候,西德仍高举统一大旗。当两个德国关系改善、双方承认对方是独立主权国家的时候,西德仍坚持东、西德不互为外国,双方设在对方的常驻代表机构不称大使馆。

反观东德的表现,它开始则也高举统一大旗,尔后逐渐降下了统一的旗帜,继之抛出了“两个民族、两个国家”的论调,最后反对两个德国统一。如果按东德的思路发展,两个德国永远也统一不了。

实践证明,西德是民族的脊梁,它代表着民族的希望,它始终高举民族统一大旗,使处于分裂中的德意志民族、德国人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方向,保持了统一的信念,有了为之奋斗的目标。德国的统一最终以西德兼并东德的形式实现,看来并不奇怪,而是逻辑的必然。它生动地表明:统一顺乎民意,分裂不得人心。

统一既然是一个漫长、曲折和痛苦的过程,因此,人们也要拿得起放得下。统一大业是久久为功的事业,不能指望一蹴而就。人们既要长久地持有统一的信念,并为之奋斗不息,又要对统一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保持足够的耐心。一个分裂国家要统一,除了有统一的愿望和行动以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客观条件。条件不具备、不成熟,统一是不会自动到来的。这就是所谓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二、及时调整政策。营造有利氛围

克服分裂、实现统一,需要有正确的政策。政策对头,就能打好基础,创造条件,最终实现统一。政策错了,即使旗帜还在高举,也不可能接近目标,甚至背道而驰,在分裂的道路上愈走愈远。在这方面,德国是有经验教训的。

西德一度对东德实行不承认、不接触的孤立政策。它声称东德当局不是人民选出来的,是非法政权,无权代表东德,只有它有权代表全体德国人民讲话,只有它有权在国际上“单独代表德国”。1955年12月,根据刚出炉的“哈尔斯坦主义”,西德昭告世界:任何与西德有邦交的国家(除苏联外),不得承认东德,不得与它建交,否则,就是对西德的不友好,西德将自动与之断交。

诚然,西德的态度不是平等待人,更不是以理服人,而是强加于人,以势压人,是傲慢自大的表现。它自恃有美、英、法盟国的撑腰,加上自己拥有相当的实力,以为别人就会乖乖地听它的。其实,西德的做法只会激起东德对它更深的敌视和坚决地与它“划清界限”,同时招致别的国家对西德的反感和不满。1957年,南斯拉夫率先起来挑战“哈尔斯坦主义”,宣布承认东德并与之建交,西德随即与南断交。东德没有受到任何损伤,西德却失去了一个邦交国。 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一些国家脱离西方的殖民统治而获得独立,承认东德渐成不可抗拒之势。1965年,中东有影响的国家埃及承认东德,西德吃惊不小,它没敢宣布同埃及断交。作为报复,它承认了埃及的老冤家以色列,导致许多阿拉伯国家与西德断交。西德的“孤立政策”不仅没能孤立东德,相反使自己的外交之路变得日趋狭窄。

1969年,连续执政20年的基民盟终因其思维陈旧、政策过时和行事方式不合时宜而下野。勃兰特领导的社民党和自民党联合政府上台后,审时度势,迅速调整了对东德的政策,果断地废除了“哈尔斯坦主义”,推出了同苏联和东欧国家改善关系的“新东方政策”。东、西德关系随即开始解冻。第二年,两国总理举行了两轮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谈。在“新东方政策”的推动下,东、西德关系不断升温,人员往来连年大幅度增加,经贸关系越来越紧密。勃兰特以后的西德历届政府都坚持“新东方政策”,大力发展同东德的关系,成效显著。

从1949年到1969年,整整20年,西德虽然始终高举统一大旗,但由于政策不对头,结果事与愿违,两个德国以背相向,在分裂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从1969年到1989年,又是一个20年。在这20年中,东、西德关系与第一个20年相比发生了巨大的、根本性的变化:两德不再彼此疏远和敌视,而是互相走近,相互靠拢,最终融为一体。可见,政策正确有多重要。

三、咬住机遇不放,一鼓作气完成

常识告诉我们,要完成某件大事,必须同时具备主客观条件。比如建长江三峡,从主观上讲,你没钱就建不了;从客观上说,·如果国际形势非常严峻或台海关系极度紧张∥战争阴霾时时笼罩在我们头上,那么,你即便有再多的钱,你敢修大坝吗?国家的统一更是顶天的伟业,不管你统一的愿望有多么强烈i.也不管你为此下了多么大的气力,只要时机不成熟,机遇没到来,统一就实现不了,你就必须心平气和地耐心等待。

德国的经验表明,当统一的机遇到来时,第一,你必须敏感,即敏锐地发现它。所谓“敏感”,就是别人没有察觉,你意识到了,别人还没有看到,你便看到了。第二,必须紧紧抓住它,甚至要咬住不放。因为机遇不常有,尤其是历史性机遇,往往是百年不遇,千载难逢。

1989年11月9日,冷战还没有结束,许多人只是怀着兴奋、激动或充满好奇地注视着东德局势的急剧变化,没有或没敢去想别的。可就在这时,西德总理科尔敏锐地意识到:德国重新统一的时刻来到了。他认识到,这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必须紧紧抓住。于是,他迅速地在内阁成立了以他为首的“统一委员会”,全面负责统一事宜。经过短暂的思考与谋划,他既未同西方盟国商量,也没有同联合政府的自由民主党的副总理兼外长根舍通气,便于11月28日提出了关于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把德国统一问题一下子提到了欧洲的议事日程上,把全世界的目光和注意力统统吸引到了德国统一问题上,从而从根本上动摇了战后形成的美苏分治欧洲的“雅尔塔格局”。科尔此举抢得了先机,占领了道义制高点,为德国统一立下了头功。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没有一个国家真正支持德国的重新统一。因此,如果仅仅停留在“十点计划”的提出而不往前推进,或者推进受阻便裹足不前的话,统一就可能半途而废。在这方面科尔等人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十点计划”出台后,东方的反对之声特别尖厉刺耳,就是西方盟国和西德国内的反应也一点儿都不能令科尔们感到高兴和宽慰。来自四面八方的责难 和质疑使西德当局倍感郁闷和压力。在此情况下,是动摇?犹豫? 抑或是退回到原地?这对科尔等人来说确实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但 他们没有动摇,没有犹豫,也没有后悔,更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 上,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他们坚信自己对形势的判断没错,决心 一不做二不休,咬住机会不放松,一鼓作气干到底。从1989年11 月28日“十点计划”出炉,到1990年9月12日两德和四大国外 长签署《德国统一条约》,前后不过9个半月,科尔们过关夺隘, 日夜兼程,一举完成了统一大业,结束了长达四十一年的分裂。他 们的壮举为世人提供了极其有益的启示。

四、十分讲究策略。谨防节外生枝

从总体上看,德国统一的进程比较顺利,这与西德当局讲究策略,或者说策略运用得比较得当直接有关。

统一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工作千头万绪,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从何处人手;从哪里突破;哪个是主要矛盾,哪个是次要矛盾;哪个该急办,哪个可缓办,等等,都必须有一个全盘的考量和科学的安排。否则就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甚至冒出个“意外”,影响大局。

在统一过程中,西德当局有两处策略运用得相当成功,给人印象深刻。其一,在“十点计划”出台后统一进程刚启动便受阻。对“十点计划”,东德反对,苏联反对,西方盟国怀疑,西德国内既有反对之声,也有怀疑论调。这些矛盾阻碍统一进程。怎样摆平这些矛盾?从哪里入手?先统一国内各党派的思想?时间不允许;先做东德的工作?意思不大。先做盟国的工作?既不容易,也非关键。经过一番分析研究,科尔等人认定苏、西德矛盾是规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苏联是“牛鼻子”,牵住它,整盘棋就活起来。西德当局认为,只要苏联改变立场,东德就会跟着跑,盟国就愿作壁上观,国内的反对派和怀疑派就可能闭嘴。于是,它决定把工作重点放在苏联身上,果然,工作很快见效,**********同意放行。戈氏一松口,东德跟着就改口,盟国也不再有保留,国内的不和谐音开始销声匿迹。这叫做:抓住一个,带动一片。

其二,在统一后德国的联盟归属问题上,如何打破僵局?西德的策略是:稳住一大片,集中攻一个。在德国的联盟归属问题上,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为一方,以苏联为另一方,双方观点尖锐对立,水火不容。苏联坚决要求德国统一后离开北约,理由摆了一大堆。美、英、法等国只强调统一后的德国必须留在北约,没有任何条件可讲。它们从来不提出任何理由,只是对苏联的每一次要求、每一项建议说“不”。夹在中间的西德知道,苏联和美、英、法等国都有理由,但比较起来,苏联的理由似乎更充分一些。西德把国家的统一当作压倒一切的任务,如果西方不反对,它也愿意考虑苏联的意见,但它心里很清楚西方是绝对不会同意的。美、英、法等国的“理由”虽然没有说出口,西德却心知肚明:英、法怕统一后的德国在欧洲做大,使欧洲成为“德国的欧洲”;美国怕统一后的德国自行其是,与它分庭抗礼,使盟友变成对手;一些曾遭受纳粹德国侵略和欺凌的欧洲小国担心强大的德国故态复萌。因此,它们的共同愿望是必须让统一后的德国留在北约,让北约这个“笼头”牢牢地套住德国。西德对西方国家的考虑和担心,心里并不是很痛快,但感到绝对不能得罪它们,否则,它们一齐起来反对德国统一,统一就告吹了,即使只有一两个国家公开跳出来反对,那事情也很不好办,耽误工夫事小,还可能将统一搅黄。西德对此是十分害怕的,所以,它早早地就出来表明态度:德国统一后留在北约,而且一有机会就反复重申这一立场,直至西方大大小小所有的国家都消除了对它的疑虑,这样就稳住了一大片。然后,西德集中力量劝说苏联,求苏联改变立场。事实证明,这条路是走对了,这样的策略是成功的。

五、埋头发展经济,积聚统一实力

从表面看,统一与金钱无关,实际大有关系。人常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好多事是万万不能的。统一主要不是靠金钱,但没有钱,这个大业也是无法完成的。不能设想,一个贫穷的分裂部分能去兼并一个富裕的部分而实现统一。如果西德没有足够的实力,它就不可能兼并东德,东德也不会愿意被它兼并,两个德国的和平统一便无从谈起。德国的经验说明,任何一个尚处于分裂中的国家,为了结束分裂的痛苦,实现国家的统一,都必须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长期奋斗,一点一滴地积聚统一实力,这是克服分裂、实现统一的最实在、最基础的工作。

西德建国前百业凋敝, “1945年和1946年间简直是靠捡破烂过日子”。(温科特著:英国《金融日报》,1952年7月22日)由于西德人民埋头苦干加巧干,加上其他一些客观原因,西德经济从1951年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在50年代的十年问,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超过美、英、法。1950年国民生产总值是1130亿马克,1960年达到了3030亿马克,一跃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从1950年到1980年,西德外贸总额从197亿马克增加到6918亿马克,30年增加了34倍。1987年西德的贸易量为全世界总量的12%(美国为10%,日本占9.5%),居世界之首。

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大业积聚了强大实力。在德国统一过程中,人们看到了统一大业是很花钱的,钱少了是不行的。1990年3月,东德举行西方式多党制自由选举。当时引人注目的有三大政治势力:由基民盟等三党组成的德国联盟、社会民主党和民主社会主义党。德国联盟是亲西德当局的,它若上台就会按西德意愿加速两德统一。社民党是西德反对党社民党的姐妹党,政治上倾向西德的反对党,主张按部就班地搞统一。民主社会主义党的前身是原执政党,主张两德平等协商,反对西德吞并东德。这三股势力中民意指数最高的是社民党。但在竞选最激烈的时候,是西德总理科尔向选民们许了愿,使三百多万选民迅速改变了投票意向,从而确保了德国联盟的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