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3781200000012

第12章 陪君伴王之诀(2)

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递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 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摸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左师公说:“这些人近的灾祸落到自己身上,远的落到子孙身上。难道是国君子孙中封位的人都不好吗?不过是地位尊贵而无功勋,俸禄优厚却无劳绩,而且拥有太多珍贵器物罢了。如今您抬高长安君的地位,封给他肥沃的土地,赐给他许多贵重器物,却不趁现在让他为国立功,等有朝一日您离开人世,长安君靠什么在赵国安身呢?老臣以为您为长安君考虑得不够长远,所以说您爱他不如爱燕后。”太后听完,恍然大悟,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作人质,齐国马上派救兵来支援赵国。子义听到这事说:“国君的孩子,可算是国君的亲骨肉了,尚且还不能凭靠无功的尊位、没有劳绩的俸禄来守住金玉宝器,更何况是人臣呢!”

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触龙的成功,除了高超的语言技巧外,更在于他深切地了解对方的心理;同时,也由于他理论的正确,确实是在为国家真诚考虑,确实是为长安君作长远的打算。

5.茅焦冒死谏秦王

茅焦乃是齐国人,被秦始皇封为上卿,他最大的贡献是为秦始皇挣的一个好的名声。在古代,一个好的名声是十分重要的,它所取得社会效益也是极大的。

当初,秦王赢政即位时,年纪还小,太后时常与文信侯吕不韦通奸。秦王一年年长大,文信侯恐怕奸事被发觉,祸患连及自己,于是把自己亲近的舍人嫪毐假称是阉宦,引荐给太后。太后很宠爱嫪毐,而且与他生下两个儿子,封嫪毐为长信侯,将太原作为毐国,政事都由嫪毐决定,游走于各国的游士们请求做嫪毐官府舍人的很多。秦王身边的官员中有与嫪毐争执过的人,控告嫪毐根本就不是阉宦,秦王下令司法官吏侦治嫪毐的事。嫪毐十分恐惧,假托秦王的御玺调发军队,想进攻蕲年宫作乱。秦王派相国昌平君及昌文君发动兵卒攻击嫪毐,在咸阳作战,斩杀了许多人。嫪毐失败逃走,秦王兵卒获了他。

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九月,秦王下令杀尽嫪毐父母、兄弟、妻子三族属,嫪毐的党徒都被处车裂酷刑及灭绝宗族; 嫪毐的舍人罪过轻的迁徙到蜀地,共有四千多家。秦王还把太后迁徙到雍城,杀死了她所生下的二个儿子,并下命令说:“有敢因太后的事向我进言劝说的,我就要用酷刑诛杀他,砍断他的四肢,把尸体堆放在阙门下示众!”因为触犯这命令被处死的有二十七人。

从齐国来的游说客士茅焦通名报姓要求进言规劝,秦王使者对茅焦说:“你没有看见堆积在阙门下的尸体吗?”茅焦回答说:“我听说天上有二十八个星宿,现在死去的已有二十七人,我来到这里就是为凑足二十八的数字罢了。我不是怕死的人!”使者进宫向秦王述说了茅焦的话。茅焦同乡邑的人以及在一块谋生的人,怕被株连,全都背上自己的衣物用品逃避出走。秦王十分忿怒地说:“这个人故意来触犯我,赶快传他进来,我要用大锅烹煮他,怎么能够让他的尸体堆积在阙门下呢?”秦王手按宝剑坐着,口里谩骂不休,唾液溅出。使者召令茅焦进宫,茅焦缓步来到秦王面前,一再行拜见礼才起身,对秦王声称:“我听说活着的人不回避死亡的事,有了国家政权的人不回避亡国的事;回避谈死亡的人不可能生存,回避谈亡国的人不可能保住国家。死生存亡的大事,是圣明的君主想要赶快听到的啊,秦王陛下想听一听这大事吗?”秦王说:“你谈什么呢?”茅焦说:“陛下你有强暴背理的行为,你自己不知道吗?用车裂酷刑处死假父嫪毐,两个弟弟都是被囊袋装着扑杀而死,把母亲迁徙到雍城软禁,残杀规劝你的人,就是夏桀、商纣的暴行也不会做到这个样子!现在天下的人听到这些事,全都心散瓦解,没有人心向秦国的了,我私下为陛下你的这种情形感到危机重重!我的话说完了!”茅焦说完便解开衣服伏在杀人的椹垫上。秦王走下殿来,亲手拉着茅焦说:“先生你起来穿好衣服,我现在很愿意听你的意见!”便封给茅焦上卿爵位。之后,秦王亲自驾车,空出车左边的尊位,前往雍城迎接太后,返回到咸阳的宫里,母子又和好如初。

茅焦不顾个人安危劝谏秦始皇成功,一方面说明了茅焦的勇气胆量,另一方面,也展现出在那个时代人才的巨大作用。南屏先生读到这段历史时,曾写过一首诗:“二十七人尸累累,解衣趋镬有茅焦。命中不死终须活,落得忠名万古标。”

6.韩信谋反被杀

韩信是秦汉之际的军事家,在秦亡汉兴的过程中,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汗马功劳,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但韩信在功成名就之后,却未能寿终正寝,而在汉高祖十一年(前196)被吕后、萧何诱杀于长乐宫钟室。

起初,高帝任命阳夏侯陈豨为相国,监管赵国、代国边境部队。陈豨拜访淮阴侯韩信并向他辞行。淮阴侯握着他的手,屏退左右随从,与他在庭院中散步,忽然仰天叹息道:“有几句话,能和你说吗?”陈豨说:“只要是将军您的指示,我都听从。”韩信说:“你所处的地位,集中了天下精兵;而你,又是陛下信任的大臣。如果有人说你反叛,陛下肯定不信;然而再有人说,陛下就会起疑心;说第三次,陛下必定会愤怒地亲自率领大兵来攻打你。请让我为你做个内应,那么天下就可以谋取了。”陈豨平常便知道韩信的能力,相信他,于是说:“遵奉你的指教!”

陈豨常常羡慕当年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养士的行为,及至他做相国驻守边境,告假回来时,经过赵国,跟随他的宾客乘坐的车有一千多辆,把邯郸城的官舍都住满了。赵相周昌见此情况请求入京进见高帝,详述陈豨门下宾客盛多,又专擅兵权在外数年,恐怕会有事变等等。高帝令人再审查陈豨宾客在代国时的种种不法之事,很多牵连到陈豨。陈豨听说后十分恐慌,韩王信趁机派王黄、曼丘臣等人来劝诱他联成一伙。太上皇驾崩时,高帝派人来召陈豨,陈豨称病不去。汉高帝十年(公元前197年)九月,他便与王黄等人公开反叛,自封为代王,率军劫掠赵国、代国。

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年)九月,刘邦御驾亲征,去平定陈豨。刘邦到达邯郸,高兴地说:“陈豨不占据邯郸而去扼守漳水,我知道他没多大能耐了!”高帝又听说陈豨的部将很多过去都是商人,便说:“我知道如何对付他们了。”下令多用黄金去收买陈豨部将,果然有大部分来降。这一次淮阴侯韩信假称有病,不随从高帝去攻击陈豨,暗中却派人到陈豨那里,与他勾结谋划。韩信想在夜间与家臣用伪诏书赦免官府的有罪工匠及奴隶,打算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太子,已经部署完毕,只等陈豨的消息。韩信有个门下舍人曾因得罪韩信,被囚禁起来,准备处死。舍人的弟弟上书举报事变,将韩信打算谋反的情况告诉吕后。吕后想把韩信召来,又担心他可能不服从,便与相国萧何商议,假装让人从高帝处来,说陈豨已经被擒、处死。列侯及群臣闻讯都到朝中祝贺。萧何又欺骗韩信说:“你虽然病了,也应当强挺着来道贺。”韩信来到朝廷,吕后便派武士将他捆绑起来,在长乐宫钟室里斩首。韩信在斩首之前,叹息说:“我真后悔没用蒯彻的计策,竟上了小孩子、妇人的当,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吕后随后下令将韩信三族都连坐杀死。

汉高祖用诈骗手段在陈地抓获韩信,说他亏待是有的;不过,韩信也有咎由自取之处。当初,汉王与楚王在荥阳相持,韩信灭了齐国,不来奏报汉王却自立为王;其后,汉王追击楚王到固陵,与韩信约定共同进攻楚王,而韩信按兵不动;当时,高祖本已有诛杀韩信的念头了,只是力量还做不到罢了。待到天下已经平定,韩信还有什么可倚仗的呢!抓住机会去谋取利益,是市井小人的志向;建立大功以报答恩德,是有志操学问的君子的胸怀。韩信用市井小人的志向为自己谋取利益,而要求他人用君子的胸怀回报,不是太难了吗?所以,太史公司马迁评论说:“假如让韩信学习君臣之道,谦虚礼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矜持自己的才能,情况大概就不同了!他对汉家的功勋,可以与周公、召公、太公吕尚等人相比,后代也就可以享有祭祀了!他不去这样做,反而在天下已定之时,图谋叛逆,被斩灭宗族,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7.公孙弘受重用

人的一生中总难免会被人误解,那些误解可能会变成可怕的谣言,你是急着向所有的人澄清事实呢?还是不置可否、泰然处之,让时间去证明一切?看看西汉汉武帝时的大臣、政治家公孙弘是怎么处理的。公孙弘虽然一直受到“曲学阿世”的讥讽,表现出了令人诟病的圆滑和世故,但他以七十高龄从政却一直得到汉武帝的赏识、信任,并得以老死在相位上。

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武帝征召官吏百姓中明晓当世政务、熟知古代圣王治国之术的人到朝廷任职,命令应征者与各地进京的“上计吏”同行,由沿途各县供应饭食。公孙弘在考试时答道:“微臣听说上古尧、舜的时候,不注重封爵加赏,但百姓都能劝勉于善,不注重刑罚但百姓都不犯法。这是因为上古时,在上位的长官做模范给百姓看,而且对待百姓也能守信。后代注重封爵加赏,而百姓反而不能劝勉于善,刑法深刻严厉而奸诈之事反而难以停止,是因为在上位的长官不守正道,对待百姓不守信的缘故。优厚的奖赏和严厉的刑罚,并不能够劝勉人向善和禁止人为非作歹,一定只有信实才能做到。百姓各得其业,就不会有争执的心理;得到合理的待遇,就不会埋怨朝廷。在上位的长官对待百姓合乎礼节,百姓就不会残暴;爱护百姓,百姓就亲近长上,这是拥有天下的国君所急切要做的事情。礼义是百姓所服从的,而赏罚能顺着礼义去做,百姓就不会违犯法禁了。”当时参加对策考试的有一百多人,太常奏报考试成绩, 把公孙弘列为下等。对策上呈武帝,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成绩提升为第一名,任命他为博士,在金马门伺应召对。

公孙弘上奏,遇到武帝不同意时,他不在朝廷上争辩。常与汲黯请求单独召见,先由汲黯提出问题,后由公孙弘进一步补充,武帝经常听得很高兴,所提的建议都加以采纳,因此,公孙弘越来越得到武帝的亲近和重用。公孙弘曾经和公卿商定某一问题的处置意见,到了武帝面前,他却完全背弃了原来的约定,而迎合武帝的心意。汲黯当即在朝廷上批评公孙弘说:“齐人大多欺诈而不忠诚老实;他开始和我们一道商定此条建议,现在却全都背弃了,这是不忠!”武帝责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武帝认为他说得对。武帝身边的亲信经常诋毁公孙弘,武帝对他却更加优待。

公孙弘以麻布做被子,饮食也不注重肉食。汲黯说:“公孙弘高居三公之位,朝廷给他很多俸禄,但是他还用布被,这是在骗人。”武帝就此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有这回事。九卿中与臣关系好的,没有人超过汲黯,可是今日他在朝廷上诘问臣,实在切中了臣的缺点。以三公的身份而用布被,和小吏没有区别,实在是矫饰造作,想借此沽名钓誉,这正如汲黯所说的那样。而且如果没有汲黯的忠直,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更加尊重他。

以退为进,这是一种大智慧。有些人喜欢在不怎么了解真相的情况下乱下结论,甚至有时候会有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加到你头上。这时,如果你去辩解反而会让人觉得你心中有鬼,即便最后得到澄清也极可能给旁人一种不好的印象,更何况有时候你无意之中真的会犯一些错误。对没有的事情不置可否,事情终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曾经误解你的人会学会尊重你。有什么小错就承认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反而让人觉得你人格高尚,勇于承认错误,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谅解。

8.功高震主周勃辞相

周勃早年贫寒,刘邦起兵反秦时,就跟随着南征北战,建汉后,又参与平定诸王的叛乱,最后封为绛侯。前180年汉高后吕雉死后,诸吕作乱。周勃与丞相陈平、朱虚侯刘章等人合作,智夺吕禄军权,控制了北军,平定了吕产的宫廷叛乱。诛杀诸吕后,周勃等人迎立当时为代王的刘恒即位,这就是汉文帝。

汉文帝即位后,朝廷对诛灭诸吕的人论功行赏,右丞相周勃以下,都被增加封户和赐金,数量各有差别。绛侯周勃散朝时小步疾行退出,十分得意;文帝对绛侯以礼相待,很为恭敬,经常目送他退朝。担任郎中的安陵人袁盎谏阻文帝说:“诸吕骄横谋反,大臣们合作将吕氏诛灭。那时,丞相身为太尉,掌握兵权,才天缘凑巧建立了这番功劳。现在,丞相好像已有对人主骄矜的神色,陛下却对他一再谦让;臣子和君主都有失礼节,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如此!”以后朝会时,文帝越来越庄重威严,丞相周勃也就越来越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