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3781200000011

第11章 陪君伴王之诀(1)

相传,龙身有鳞,而在紧挨龙须的喉颈下,长有一尺长的逆鳞,谁胆敢触动了它,龙就会伤人。自古喻人主为龙,臣下们阿谀献媚往往可使“龙颜大悦”之效,小则赏赐奖掖,大则加官晋爵,以至平步青云;相反,也有不识时务的诤臣,在人主面前犯颜直谏,惹得“龙颜大怒”,那就“臣罪当诛”自认倒霉了。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导”上司犹如“龙”,平时如果不慎,有时会惹得领导“龙颜大怒”,最后往往是丢了饭碗,让人扼腕顿足,异常惋惜。相反,如果一个人善于“领导”上司和精于“领导”上司,不仅让自己步步高升,而且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快速得到体现。

1.邹忌巧谏齐威王

邹忌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称成侯。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

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齐大夫田和做了齐国的国君,两年后,王位传给了他的孙子齐威王。齐威王迷恋弹琴,经常独自在后宫内抚琴自娱,不理朝政。一晃九年过去了,国家日趋衰败。周边国家看到齐威王如此荒唐,接连起兵进犯,齐国连吃败仗。齐国有个贤士邹忌,不但满腹经纶,而且琴也弹得极好。他见齐国一天天弱下去,心里很着急。他知道齐威王爱听琴,一天,他特地带着一把琴去求见。齐威王听说来了一位琴师,立即接见。邹忌见了齐王之后,调好弦,做出要弹的样子,但手指放在琴弦上却一动不动。齐威王感到奇怪,问道:“先生为何坐而不弹?”邹忌回答说:“大王,小民不但会弹琴,而且还知道弹琴的道理。”齐威王一愣,问道:“弹琴还有什么道理吗?”邹忌回答说:“当然有了,弹琴的节奏和治国安民的道理是一样的。国王好比是琴上的大弦,要像春天一样温暖;宰相好比琴上的小弦,要像潭水一样清廉。弹琴时大弦和小弦要互相协调,和而不乱。这样,曲子才好听。治国和弹琴的道理是一样的。”齐威王天资很高,听了这话,猛然醒悟,便留下邹忌,和他谈论国家大事。邹忌说:“要想治理好国家,关键在于国王和宰相在执行政令时,要像四时运转一样协调。”齐威王很欣赏邹忌的见解,任命他为宰相,让他整顿朝政,改革政治。如果邹忌直言规劝,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词严的态度,国君若是昏君,激怒了皇上,邹忌可能被杀,又起不到效果。而邹忌显得高明多了,他婉言规劝,用具体的事实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说服力。

邹忌身为宰相,专门负责百官和地方官的任免。为了不受蒙蔽,他问主管大臣说:“地方官政绩如何?”主管大臣回答说:“地方官中政绩最好的要数阿城大夫,最差的要数即墨大夫了。”邹忌将这话告诉齐威王,威王询问身边的人,身边的人异口同声地说:“阿城大夫是数一数二的好人,即墨大夫为人很坏。”齐威王怕受蒙蔽,暗地里派人到地方上去调查。过了不久,一天早朝,齐威王在殿上烧了一大鼎开水,命人将阿城大夫和即墨大夫宣上殿来。大臣们见他俩上殿,都为即墨大夫捏了一把汗,心想:“即墨大夫这下完了,非被扔到鼎里煮死不可。”这时,忽听齐威王对即墨大夫:“自从你到即墨后,天天有人告你,你如何如何不好。我派人到你那里去查,发现田里长满了绿油油的庄稼,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你专心治理地方,不和朝中大臣联络,也不送礼,所以有人说你的坏话。其实,像你这样的人,正是地方官的榜样。寡人今天让你来,是要给你增加一万户的俸禄。”即墨大夫听了,叩头谢恩,然后退下去了。接着,齐威王又对阿城大夫说:“自从你到阿城后,天天有人夸你,说你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能干。寡人派人到你那里去调查,发现田里长满了野草,百姓缺衣少食,面有菜色。你贪污受贿,压榨百姓,中饱私囊,百姓敢怒而不敢言。你给大臣们送礼,让他们替你说好话。像你这样的贪官污吏,如果不惩治,如何对得起百姓?来人,将他扔到鼎里去!”一声令下,几个武士走过来,将阿城大夫拿下,举起来扔到鼎里煮死了。这事传出后,地方官再也不敢贪污,不敢玩忽职守了。即墨大夫的坏话每天都萦绕在威王耳旁,对于阿地大夫,威王听到的都是其好话。齐威王竟然封赐即墨大夫丰厚俸禄,却将阿地大夫下锅煮死,何以至此?齐威王不为近臣言语所迷惑,而是实地考察他们的治理情况,其得出的结论迥异于其所听到的议论。

2.乐毅攻齐重贤士

在伐齐之战中,乐毅在坚决实施军事进攻的同时,十分重视开展争取人心的工作。如攻克齐都临淄之后,乐毅即注意约束将士,严明军纪,禁止军士掳掠;尊重当地的习俗,废除****,减轻百姓民众的赋税负担。同时他还用官爵和封地宠络齐国当地有影啊的人物,从而争取了相当一部分齐国的地主、贵族和名士的拥护支持,博得众多齐人的好感。

周郝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王调动全部兵力,以乐毅为上将军攻齐。赵王授予乐毅相国大印,乐毅统一指挥秦、魏、韩、赵之军进攻齐国。齐愍王集中国内全部人马抵抗,双方在济水西岸作战,齐国军队大败。乐毅令秦、韩两国军队回师,令魏国军队分兵攻打宋国,部署赵国军队收复河间。自己率领燕军,向北长驱直入齐国。谋士剧辛认为燕军不能独立灭齐,反对长驱直入。乐毅则认为齐军精锐已失,国内纷乱,燕弱齐强形势已经逆转,坚持率燕军乘胜追击。乐毅率燕军乘胜追击齐军至齐都临淄。齐愍王见都城临淄孤城难守,遂率少数臣僚逃往莒城(今山东省莒县)固守。乐毅用连续进攻,分路出击的战法,陷城夺地,攻入齐都临淄后,尽收齐国珍宝、财物、祭器运往燕国。

乐毅听说昼邑人王蠋贤良,下令围绕昼邑三十里,外人不得进入,又派人请王蠋,王蠋辞谢不去。燕国人威胁说:“你要是不来,我们就屠尽昼邑城!”王蠋叹息说:“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国破君亡,我无法保护国家,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一死。”于是自尽而死。燕国军队乘胜长驱直入,齐国其它城邑都望风溃逃。乐毅修整燕军纪律,禁止侵掠,寻访齐国的隐士高人,以礼相待,减免人民赋税,革除苛刻的法令,恢复齐国旧政。他还亲至城郊祭祀齐桓公、管仲,把贤良人才的房屋装饰一新,赐封修治王蠋的陵墓。齐国人接受燕国所封君号、领取俸禄的有二十余人,接受燕国爵位的有一百多人。六个月之内,燕军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都设为郡县。

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称燕惠王。燕惠王本来就猜疑乐毅,又经过田单的挑拨,于是下令派骑劫为大将去齐接替乐毅。乐毅拒绝回燕而西向去赵,赵王封乐毅于观津,十分尊重宠爱他。燕惠王便派人批评乐毅,并说:“乐将军你过于听信传言,因为与我有矛盾,就抛弃燕国归附赵国。你这样做为自己打算是可以的,可是又怎能报答先王重用将军的情意呢?”乐毅回信答复道:“从前伍子胥的建议被吴王阖闾采纳,吴国的势力扩展远至邹地,而继任吴王夫差却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入皮囊抛进江中。免去自身灾祸,成就功业,以表明先王的英明,是我的上策。自己遭别人毁谤,从而使先王的英名蒙上耻辱,是我最害怕的。我听说古代的君子,与人断交绝不说别人的坏话;忠臣被迫离国,也不洗雪自己的名声。我虽然不才,也曾多次从古代君子身上得到教益。希望大王理解我的心意。”于是燕王又封乐毅的儿子乐间为昌国君,而乐毅也为修好睦邻而往来燕国,最后死于赵国,号望诸君。

乐毅既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又是一位清醒的政治家,能够充分意识到人心向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善于妥善处理军事打击与政治攻心的相互关系,做到双管齐下,事半功倍。这一切都有力地保证了军事活动的顺利进展,充分显示了乐毅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大将风范。另外,他与燕昭王在兴燕破齐的事业中建立的君臣情谊,为封建社会的贤人志士所向往。

3.圣人之后孔伋

孔伋,字子思,为孔子嫡孙。孔伋20岁之前,跟随祖父的弟子曾参等人学习儒家著作,20岁以后的孔伋学识已有相当深厚的功底。此后,孔伋又周游列国,到过宋、齐、卫等一些国家,以儒家治国讲究仁政、德治的思想游说诸侯。虽然他的主张没有得到各国统治者的认可,甚至与其祖父一样多次受挫,但他对自己所坚持的儒家思想从来就没有动摇过,相反却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儒家的道德理想和人格尊严。

孔伋在卫国国君那里评价苟变说:“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车。”卫侯说:“我知道他是可以任命为将的人,然而苟变为官时,有次征税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孔伋对卫侯说:“圣人任命官员,就好像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几处朽烂的地方,高明的工匠不会扔掉它。现在国家处在战乱频繁的时代,要收罗锋爪利牙的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位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再三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追求完美本身就是残缺,只有容忍缺点的客观存在,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任用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历史上齐桓公用宁戚、卫文侯用吴起、孟尝君用“鸡鸣”“狗盗”之徒等都是选人不求全责备的例证。我们要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眯起眼睛来模糊别人的个性,勿以恶小而厌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更多的朋友。

卫侯提出了一项不正确的计划,而大臣们却随声附和。孔伋说:“我看卫国,真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呀!”公丘懿子说:“为什么竟会这样?”孔伋说:“君自以为是,便听不进众人的意见。即使事情处理正确,也未采纳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而助长邪恶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喜欢听别人赞扬自己,是无比的昏暗;不判断事情是否有理而一味阿谀奉承,是无比的谄媚。君昏暗而臣谄媚,这样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同意的。若这种现象不停止,国家就不像国家了。”一次孔伋对卫侯说:“你的国家将要一天不如一天了。”卫侯说:“为什么?”孔伋回答说:“我这样说是有原因的。君说话自以为是,卿大夫没有人敢改正你的错误,于是他们说话也自以为是,士人百姓也没有谁敢反驳。君臣都自以为是,属下又同声称贤,称赞贤能则和顺而有福,指出错误则忤逆而有祸,这样,人们都愿意和顺而有福。《诗经》上说:‘都称颂自己是圣贤,乌鸦雌雄谁能辨?’不也像你们这些君臣吗?”

邹地人士孟轲求见魏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也是要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吗?”孟轲说:“君主您何必张口就言利益,有仁义就足够了!如果君主只说为国谋利,大夫只说为家谋利,士民百姓所说的也是如何让自身得到利益,上下都追逐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魏惠王点头说:“对!”起初,孟轲拜孔伋为师,曾经请教治理百姓应以什么为先。孔伋说:“先给他们利益。”孟轲问道:“贤德的人教育百姓,只谈仁义就够了,何必要说利益?”孔伋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上不仁,则下无法安分;上不义,则下常常欺诈,这就是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上说:‘利,就是义的全部体现。’又说:‘用利益安顿人民,以弘扬道德。’这些都是说明利益的重要性的。”

在性格上,孔伋比起自己的祖父更为刚烈,他对统治者不再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是“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按地位,你是君王,我是臣子,怎能和你做朋友?按道德水平,你只能侍奉我,怎么能和我做朋友?)再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他要做帝王的老师了。孔伋卓而不群、独立傲世的志节不能被现实社会争权夺利、喜好权谋的风气所容,造成了他所倡导的儒家思想难行于世,自身生活陷于穷困之中的窘境。他的治国主张,就是他的信仰,就是他的生命,他是绝对不会屈从于权势而改变自己的治国理想和做人的气节的。

4.触龙说赵太后

现在,每当看到有些人用公车接孩子时,每当看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宠爱时,每当听到有些父母为给孩子安排一个好的工作,谋一个“好”的前程东奔西忙,不惜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时,总会想起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威后与左师触龙之间的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赵孝成王元年(前265),秦国攻打赵国,接连攻下三座城池。当时孝成王刚登位,太后当政,秦军加紧进攻,赵国只好向齐国求救,齐国有一个要求,一定要长安君去做人质,才肯出兵。长安君是太后的小儿子,最受赵太后宠爱,太后舍不得让他去当人质,就没有答应齐国的要求。齐国不肯发救兵,赵国大臣极力劝谏,太后对左右大臣说:“谁还敢来劝说让长安君做人质的,我一定吐他一脸口水。”

左师触龙去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到了太后面前,触龙说:“老臣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久没来看您了。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辇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 “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