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里是鲍鱼基地,寡妇村富得拿别墅当茅房,女主人成了女王,寡妇村成了“上门女婿村”,男人们都盼望着能进这些女人们的门。
青岛好,还不在于如此实用,它的美是不用筛选和排名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移步换景,风姿各异。”青岛有三个海水浴场,夏天的时候,路边身着泳衣来来去去的人群,成为一大景观。海滩上更是人山人海,踏浪而来,逐浪而去,人声浪语,一波一波地扑面而来。
青岛人还有个习惯:喜好喝扎啤。青岛是青岛啤酒的主产地,这里的人每天都提着一塑料袋扎啤边走边喝,这个奇特的景象,常常能引来外地人好奇的目光。
璐璐第一次见到这个景观,小声问我:“他们提的是不是尿啊?”一路上找不见厕所的璐璐,看见青岛人手里黄橙橙的东西,不由地引发联想。
我找到小店,买了两斤“尿”给他喝,璐璐围着奇怪的酒桶转来转去地又摸又拍,迫不及待地猛喝下去几口,苦得他直耿脖子。
喝着啤酒到了老城区一块,我们就坐在别人家门口喝。感觉像是两个吃零食的小朋友。
那里出现了一片绿树掩映的青山,树丛里不时地露出一角红色的瓦墙。
寻路而去,看见那里一层层的小别墅,每个别墅的院子前几乎都种了松树,松枝从斑驳的墙壁里伸出来,静静地注视着墙外整齐的街道。
置身于此间,感觉仿佛是到了德国——这种感觉是正确的,这些旧去的房子,就是在德国侵占青岛的时候建立的——风格大气,墙壁厚实,沉重的日尔曼民族气息从这矮楼的院落里悄然溢出。
青岛可看的地方很多,而且大多数都留有德国的味道。
鲁迅公园就位于青岛市市南区莱阳路,原名“若愚公园”,1931年易名“海滨公园”,1950年更名为“鲁迅公园”。依海边地形而建,抱海小径逶迤,浪激礁石,苍松虬枝。
还有高家民兵联防遗址,是抗日战争时期高家、韭园、南台、北台、所里头5个村庄组成的民兵联防地区。至今仍有战壕、了望哨、报警钟、饮水洞、
群众隐蔽洞、军械库洞、兵工厂和阻击战、地雷战的旧址。
最具有殖民特色的就是天主教堂,位于青岛市市南区浙江路北端高岗上,原名“圣爱弥尔教堂”,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其结构是以钢筋混凝土与花岗石结合而成,大门两侧各耸立一座钟塔,塔身高56米,顶尖各竖4.5米高的巨大十字架,钟楼内悬大钟4个。配属楼房皆罗马式建筑,后方有两个大祭台,左、右下方对称各有两个小祭台,在1982年4月的复活节重新开放。
另外就是名人故居。其中有老舍故居,就在青岛市南区黄县路11号。
面南背北,楼下为老舍全家居所。老舍于1934年来青岛受聘于山东大学,直至1937年离开青岛。许多小说、散文和杂文都产生于此,其中有着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我们去的时候,管理人员正在晒书,一本本地放在床板上,旧得都发黄了,还卖得挺贵的。
我们去的那段时间,看到报纸上在讨论“青岛是否是一个有文化的城市”,其实这个问题让外地人来说会好一些。
一个城市有没有自己的文化,不但在于它被启发的年龄的长短,还在于它是否浓缩了文明。青岛让人记忆幽深的是近代被殖民侵占的历史,20世纪的文人们,给这个美丽的青岛带来的是一种有节制的绅士生活精神。
青岛被侵占过,德国人在这里修建过铁路,在这里居住过——在第一海水浴场上面的一层层的红瓦绿树相掩映的别墅楼,还有那高高在上的基督教堂、天主教堂,不正是德国人留下的印记吗?看那些虔诚的中国教徒,那悲天悯人的表情和那慈善的面容——从来没有一个中国的城市能有如此虔诚的外国宗教精神。
德国人到底给青岛留下了什么?是铁路,那个修建了十年,而后百年不必维修的铁路,这让青岛人记忆犹新的是德国人对事情的严谨精神。每个青岛人几乎都会告诉你,德国工程师在修建铁路的时候,为一个螺丝钉的大小问题,持续研究了几个月,此后这个螺丝钉面对季节产生的热胀冷缩的问题,都不再影响到铁路。青岛人从此学到了什么?学会了细节上的谨慎。
耻辱的印记依旧昭然,西方列强侵略后的阵痛依然还在,但正是在这中西方疼痛的交流中,让青岛人学会了继承,也学会扬弃。
离开青岛,我们都不同程度地有些失落。璐璐先生也喜欢上了这个城市,他比我积极,问了当地的房价和工资水平:一个太高,一个太低。
没戏了。
我安慰他:“没有关系的,只要是喜欢,可以经常来。”
喜欢青岛,不一定非要占有它的一部分,才算是拥有了它。就像是我们行走,我们把旅行当作是每天的生活,倒不是非得在旅途中自己做饭,才算是生活。
回来,芒果网的朋友还说:“如果把工作当作事业,那就痛苦不堪,如果用游戏的角度来看,会觉得很好玩。”
这就是活着的乐趣。占有事物的成功感与痛苦感是并行的,在这种痛感与快感交替的日子里出入自如,才能活出乐子来。
于是,我们后来这么选择自己的生活:伤害身体的工作不干;让人不愉快的生意不做;没意思的人不交……
这些能够减缓我们堕落在日常生活苦闷的速度。
泰山风月
临离开青岛前,我让璐璐去崂山玩,璐璐对山没有兴趣,崂山他就不想去了。我让他去泰山,他勉强同意了:他是冲着泰山的名气去的。
来泰山为了看景物,其实不如去看黄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泰山的真正价值不在于景色有多么美丽,它是一座文化山。石刻、碑文,一步一个。典故跟随景色,寸步不离。
就连孔子登临处都不能例外。孔子登临处位于一天门北,为四柱三门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庄,额题“孔子登临处”五大字。扇子崖上,有明人题刻摩崖石刻“仙人掌”。经石峪在斗母宫东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大石坪上,镌刻着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经文。大字遒劲古拙,篆隶兼备,被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宝。
诸如此类文化字刻,比比皆是。
山下的神庙和山顶的碧霞祠遥遥相望。
传说自从周朝推翻了前朝后,姜子牙开始封神。结果碧霞仙子和她的哥哥同时看上了泰山,两人为了在泰山上设神像而争吵不休,姜子牙不好决断,最后决定让他们两个在确定的时间比赛看谁先登上山,先上先赢。哥哥身强体壮,以为一定能胜过妹妹,妹妹脑子一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在前夜派人拿着她的一只鞋子放到山顶上去。第二天,哥哥健步如飞地跑到山上,妹妹还在半山腰慢腾腾地向上爬,等她上去后,哥哥已经等了半天了,正当哥哥宣布自己的胜利的时候,碧霞仙子不紧不慢地说:“你看看你后面,那里有我的一只鞋子,我上来已经很久了,等不着你,我自己玩去了,鞋子就是证明!”说得哥哥目瞪口呆也没有办法。姜子牙一看就知道是碧霞仙子搞的鬼,但也不好说破。哥哥没有办法,只好把位置让给妹妹。为了安慰失落的哥哥,姜子牙把山下的神位送给哥哥。
于是就有了碧霞元君祠。
璐璐先生听了这个神话故事,哈哈大笑,笑黄飞虎心眼太实了。一个神仙怎么能让这种小伎俩给骗了呢?
我也解释不清楚,反正泰山能够让女神成为山顶之神,就必须有些原因。
不过这种原因有些太牵强了,泰山一向是儒教之山,能让女人登堂入室,实在匪夷所思。
不过,反过来解释倒是可以的:女人之所以能够登堂入室,那正是因为她使用了诡计,让她高高在上,实际是在贬损她。
……
咳!谁知道泰山在想什么,谁知道先人这么安排为了什么?
像这类传说,泰山数不胜数,这导致泰山上的庙宇一个接着一个,香烟四处缭绕。
在刚登上泰山不久的路边有一个石头,上面写着两个字,一个“二”字,另一个字比较奇怪,“虫”字上面还多了一撇,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璐璐猜了半天没有猜出来,我卖弄了一下学识,告诉他它指代“风月无边”,据说很多人都曾猜测过它的意思,都没能如愿,结果是郭沫若先生猜出来了,从此此景成为泰山的一大奇景,人们对此津津乐道。
这里还是历代帝王封禅的地方,所以帝王、书法家的墨宝随处可见,对书法、历史和历史人物深感兴趣的人们,对这里更是留连忘返。
泰山上还有一个令人惊叹的景象:泰山挑山工。挑山工这个工作在泰山已经保持了相当长的历史了。往山上气喘吁吁地爬行的旅客,看着身边呼哧呼哧喘气的挑山工,挑着百来斤的货物,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攀爬的时候,没有不目瞪口呆的:洁白的牙齿紧紧地咬着嘴唇,一条发黑的汗巾搭在肩头,汗水像是小溪从他们黝黑光滑的背上蜿蜒而下,深深的皱纹爬在脸上,一道道地含蓄着汗水,亮亮地发着光,直到最后饱满地溢出在额角,滴落在地上。
喜好人物照片的老外们纷纷对着挑山工拍下了一组组珍贵的照片。很久没有温习中学课文《挑山工》的人们,看着这些曾经跃然纸上的人物,都抱着深深的敬意,自动让开一条路。璐璐追在这些人身边,问这问那:你挑了多少斤?挑一次多少钱……那些挑山工喘得都说不出话来了,就闭嘴不理会他。
这一路上并不寂寞,我们还遇到了一位独行的年轻人,一路结伴而行。
他叫小峰,华山脚下人,是个中学语文老师。他见到我和璐璐结伴同行,很是羡慕,张口闭口“我媳妇”,对不喜欢游玩的媳妇甚是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