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理枝,传说古时候宋康王抢走其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并囚禁了韩凭。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在同康王登台游玩时从台上纵身跳下,大家拉她衣服,结果她还是跌下摔死了。她留下遗书说要与韩凭葬在一起,康王十分愤怒,把他们分葬在了两个地方。不久,两座坟上各自长出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很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一对鸳鸯,相向悲鸣。爱情的忠贞不渝由此可见一斑。后来白居易的《长恨歌》有名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四红盖头
古时候举行婚礼,新娘子的头上都要蒙上一块红绸缎,以保佑新娘子平安入洞房。入洞房后红盖头要由新郎掀开。
相传姜子牙在封神时将殷纣王封为喜神,专管人间的婚姻,结婚时都得请他送喜。可是纣王送喜时,看见哪个新媳妇长得好看,就会抢回天上给他做小老婆。百姓都非常气愤,可是娶媳妇不能不请喜神,大家无奈,只好求姜子牙想办法。姜子牙告诉大家:要给新媳妇的头上盖一块红布,新媳妇一进门就放鞭炮。大家照这个办法做了,果然纣王见新媳妇蒙着红布,再听到鞭炮响,就吓得赶快驾云回天上了。
原来,武王伐纣时是打着清一色的大红旗进军殷都的,纣王又挨过姜子牙的神鞭,死后脑袋被挂在红旗上。所以,纣王见新媳妇蒙着红布,一听到鞭炮响,就以为是姜子牙打着红旗,要用打神鞭来打他呢,只好吓得赶紧跑掉。从此以后娶亲的人家都给新媳妇蒙上红布,再放鞭炮,以驱走纣王。久而久之,红盖头也就成了新媳妇的护身符了。
中国人崇尚红色,红色喜庆热烈,合于婚礼的气氛。红盖头既表现出了新娘的含蓄朦胧荚,又可诱发人们对新娘的联想,其所引发的文化意义,已经深入到中华民族的内心当中,成为荚好爱情和婚姻的象征。
五花轿
民间娶妻嫁女都要用花轿,这一习俗始于宋代。据说以前只有达官显贵才用花轿迎亲,直至南宋时,小康王:高宗逃难到明州,金兵追急,被-女子相救得以逃脱,遂许诺以后会娶她为妻。后来康王寻人时却不见那女子的踪迹,于是下诏:凡女子出嫁可享半副銮驾待遇,凤冠霞帔,并坐花轿。
其实,轿子是古代有钱人的代步工具,隋朝建立科举制度后,为彰显对人才的重视,对考中的举人、进士都要用轿子迎接。因为结婚是人生的一大喜事,人们便把结婚称为“小登科”,认为和考取功名一样光彩。因此,就是普通老百姓,也要让新媳妇坐上花轿隆重地庆贺一番。
花轿迎亲是很讲究的,轿夫一般要在结婚的前一天下午,把花轿抬到新郎家,晚上买些红蜡烛,在花轿里点燃,叫“亮轿”,有“驭鬼祈福”的意思。蜡烛的数量不能为单数,而且要摆放成圆形。迎娶当天,轿夫会把花轿停放在女方客厅中,女方会请一位年纪大的妇女,拿镜子朝轿照一照,叫“照轿”。有的地方是新娘自己走上花轿,有的地方是由新娘的父兄:或新郎把新娘背着或抱着进花轿。
六“囍”字的由来
人们结婚办喜事时总要用上两个大红“喜”字即“囍”字,贴在婚房的门和嫁妆上,以示庆贺。但奇怪的是,这个“囍”字并不是我国文字中的一种。
相传,王安石赶考路过苏州。当地有一位马员外,家中有一个女儿为了挑选自己满意的夫婿,在家门口挂上了一盏走马灯,灯上写着一句上联。
王安石当时没来得及对下联,等考完科举后,又从马员外家路过。他见没人对出下联,就挥笔写出了下联。马员外见他对得工整,非常高兴,就招他为婿,准备挑个日子成亲。
王安石和马小姐在拜天地的时候,报子来报,说他金榜题名了。新人和宾客们都很高兴,王安石要来笔墨,随手在红纸上挥笔写了双“囍”贴在门上。
从此以后,双喜在民间流传开来。后来人们娶媳妇、嫁闺女都在门窗上贴大红“囍”字,以图吉利。
相传,王安石因为对联对得好,被一个员外招为女婿。而结婚当天正好得知他金榜题名,于是他随手在红纸上挥笔写了双“囍”贴在门上此后结婚贴“囍”字就成了传统。
七结发夫妻
古代女子许配人家后,便用一根丝绳把头发束起来,表示自己有婆家了。到举行婚礼时,由丈夫亲手解下头绳。这种仪式被称为“结发”。
还有一种含义,男女双方在新婚时各剪下一绺头发,结在一起作为夫妻恩爱的象征。把新郎、新娘的头发梳结在一起,被称为“结发”。喝完交杯酒后,男左女右各一缕头发常被合在一起,谓之“合髻”,?电称“结发”。相传,婚礼上的结发习俗来源于一个古代的爱情巫术。古人认为,头发是身体的一部分,里面藏有人的灵魂,假若对头发施展法术,就会对头发的主人产生直接影响。如《金瓶梅》中,潘金莲失宠后,就在一小木人身上写上西门庆的生辰八字,用自己的头发把他缠住,想以此重新把西门庆拉到自己身边。尽管这种巫术带有强烈的迷信色彩。但这种美好的愿望一旦移植到婚礼这件庄重的事情上来,就没有了爱情巫术的成分,进而转化为夫妻恩爱、忠贞不渝的民俗象征。
八秦晋之好春秋时,秦国:今陕西一带与晋国:今山西和河北南部一带是相邻的两个强国。两国之间世代交好,互通婚姻,结成关系密切的亲家。春秋五伯之一的秦穆公,他的夫人就是晋献公的女儿;晋献公的儿子、五伯之一的晋文公,其夫人文嬴就是秦穆公的女儿。秦、晋两国之间虽然也互有矛盾,但彼此能一再联姻,维持了秦、晋两国的友好关系。
由于秦、晋两国世代联姻,后人便把两家联姻称为“互结秦晋”称为“秦晋之好”。
九老公、老婆
“老婆”这个称谓,最开始是指老年妇女,王普卿有诗云:“老婆心急频相劝。”此句中“老婆”是主持家务的老年妻子。俗语中,妻子被称为“老婆”。“老婆”、“老公”之类的叫法,反映了人们对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望。
相传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唐朝,当时有一位名叫麦爱新的读书人,他考中功名后,觉得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想再纳新欢。于是,便写了一句上联放在案头:“荷残莲败,落叶归根成老藕”。恰好这上联被他妻子看到了,她觉察到丈夫有了弃老纳新的念头,便提笔续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以“禾稻”对“荷莲”,以“新粮”对“老藕”,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谐音,很是有趣。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敏捷才思和****之心打动,便放弃了弃旧纳新的念头。妻子见丈夫回心转意,乃挥笔写道:“老公十分公道。”麦爱新也挥笔续写了下联:“老婆一片婆心。”
十新郎、新娘
“郎”这个词在古代的用法很多,既指年轻的男子,也是对男子的尊称。李白《横江词》云:“郎今欲度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由此可知“郎”又是女子对丈夫或所爱男子的称呼。古乐府<;<;子夜歌》云:“天下夺人愿,故使依见郎。”表明“郎”又是古代一种高级官员的称呼,而当时的文人考中进士也被人称为“新郎君”。还有一个说法,古代把男子娶妻和考中进士视为同等的荣耀,所以又把新婚男子叫做“新郎”。现泛指新婚的男子为新郎,与“新娘”相对称,合起来叫“新人”。关于“新郎”和“新娘”的称呼,还有一说。相传一个叫“新朗”的年轻后生,看上了一个漂亮聪慧的姑娘,她的名字叫“星娘”。新朗找人去提亲的时候,星娘出了个题目考新朗,新朗顺利过关,后来两人便结为夫妻。这个故事在民间被传为佳话,由于“朗”与“郎”、“星”与“新”是谐音,所以民间又称新结婚的男女为“新郎”、“新娘”。
十一傧相
“傧相”是古代替主人接迎宾客和赞礼的人。《周礼?秋官?司仪》有“掌九仪之宾客傧相之礼”的句子。郑玄注曰:“出接宾曰‘傧’,人赞礼曰‘相’。”后来“傧相”又指代婚礼上陪伴新郎的男子和陪伴新娘的女子。
十二桃花运
当新人们结合时,如果新娘很漂亮的话,旁人肯定会不无嫉妒地说新郎是走桃花运了。
关于桃花运一说,有这样一则故事:
崔护是唐德宗贞元年间博陵县的一位书生。相传有一年的清明时节,他到郊外游赏桃花,路过一户农家时,口渴想找水喝。农家内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叫绛娘。见面后两人便互生好感,但碍于世俗而没有表达出来。崔护因为学业而耽搁了去看绛娘,等他去的时候,绛娘已经相思成疾,认为自己与崔护无缘,过度悲伤病死了。崔护泪流满面,准备随绛娘而去,就在此时绛娘竟奇迹般地悠悠苏醒过来,最后两个有情人终成眷属。后来人们遂将男女情事谓为“走桃花运”或“交桃花运”。
十三黄花闺女
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妇女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两颊画上各种花纹。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象征高雅、贞洁,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人们在“闺女”面前加“黄花”,来表示女子尚待字闺中,没有结婚。
“三书”即指聘书:订亲之书、礼书:过礼之书,礼物清单、迎亲书:迎娶之书,结婚当天接新娘用。“六礼”则指婚礼前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步骤。
纳彩:俗称“议婚”或“说媒”,即请媒人到女方说媒,了解女方的心意。看看这门亲事有没有成功的希望。在双方约定进行“纳采”礼的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为贽见礼物:最初用活雁作为聘礼,即取雁为候鸟,秋南飞而春北归,来去有时,从无失信来作为男女双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飞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须长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后来也用羔羊、白鹅、合欢、胶漆等作为贽礼,来到女家大门外,对女家傧者:辅助行礼的人说:“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赏给某某:婿名一个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据祖先遗下的规定,让我来向您家主人请求举行选择贵府小姐的仪节。”
女家主人得到通报后亲出大门迎接,宾主互作揖让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达前来行纳采礼节的意思。主人答礼,收下活雁并谦让一番。媒使见婚事得到女方家长的正式应允,即可告辞回去复命。
问名,俗称“合八字”,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交换“生辰八字”,推算是否相合。“八字”也称“庚帖”,即指将人出生时的年、月、日、时与相应的天干地支相配,每项用两个字代替,四项共八个字,俗称“八字”,然后根据这八个字推算一个人的命运,预测两个人是否相合。
纳吉:又称“小定”、“文定”或“订盟”,也就是订婚,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按旧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来,信物扩展到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纳征:俗称“大聘”或“完聘”,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分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女家赠给男方衣帽鞋袜作为回礼。纳征通常在婚礼前十日至一个月内进行,除了要准备聘金外,还要有六件或十二件礼,聘礼名称都有吉祥的涵义,数量为双数,取成双成对之意。
请期:这是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备礼到女家,征得婚期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男家选择婚期,双方商定嫁娶日期,有的地方也叫“择日”。
亲迎:是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节,也是古今婚礼中最为繁缛隆重的仪节。据《仪礼?士婚礼》记载,结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结婚礼服——系有浅红色花边的纯衣:丝质衣服,头上戴着“次”:编好的假发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着保姆,新娘的女随从则披、着白黑色相间的外衣,站在后面。当新郎穿着礼服,带领着墨车:新郎坐车、彩车:新娘坐车,设有帷帘、从车、仆人等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后,双方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须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的跟前,父亲告诫她:“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同时,将一件衣服给她,作为告诫的证物。接着,新娘再来到西阶上她母亲跟前,母亲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诫她:“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务。”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三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为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亲迎流传到后世,多以花轿、喜车、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结婚礼服多为绣有龙凤图案和彩饰的凤衣凤冠,垂下丝穗以遮面,也有以红巾一帕、纸扇一把以遮面的。当新郎亲迎来到女家时,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轿,新娘的亲友则要当众试才——请新郎赋诗,新郎在当场吟诵了“催妆诗”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轿。土轿前,女家要用镜子向轿中照一下,谓之“照轿”,认为这样可以压邪。近代,花轿起轿后,女家在门口泼上一盆水,原意是认为水可以涤除污秽,当然也可以压邪治鬼,后来演变成“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祈祝女儿出嫁之后和婆家关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来。
花轿在迎归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拥,场面气派而热烈。
十五催妆、送妆、铺房
催妆:男家派人携礼催请女家及早为新娘置办嫁妆的仪节。宋代,亲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妆花髻、金盖头、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则答以金银双胜御、罗花璞头、绿袍、靴等物。
送妆:亲迎前数日,女家派人将嫁妆送至男家的仪节。嫁妆往往用箱笼装着,也有人家为炫耀陪嫁,将嫁妆用方桌一一铺开,排成一个纵队浩浩荡荡地送至男家。嫁妆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饰、衣服、绸缎、“文房四宝”及金银器皿等,还有以田地、房屋、店铺、当铺作为陪嫁的。相传当年胡贯三嫁女,还先到男方家买好田地,做好水井作为陪嫁。有的地方,嫁妆中有一种叫做“子孙桶”的:大桶上有一大盖,为新娘生育时用,桶中盛有红蛋、喜果,叫“送子”,有祝福之意。不同地方,嫁妆的构成有很大区别,但一般都包括各种生活用品,如衣衫、鞋帽等。有的大户人家嫁妆非常奢华,甚至连棺木寿材都备齐了。
贫穷人家的嫁妆一般比较简单,有的只有“一个马桶三个盆,两支烛台一灯盏”,俗称“三支灯”。因为嫁妆少,一个人就可以挑走,故称“一担挑”。嫁妆中常有两样东西:一是马桶。女家事先要在桶内摆下红枣、花生、桔子等物,寓意“早生贵子”。二是“同鞋”,把新娘的鞋重套在新郎的鞋内,意为“同偕:鞋到老”。
有的地方是在亲船或花轿还未到时,将嫁妆搬到场上,每件东西贴上红纸或“薷”字,代表满堂红,称为“浪嫁妆”,也称“浪衣风”,有的把嫁妆放在堂屋间,有的随搬随拿,俗称“藏嫁妆”。嫁妆的丰厚与否直接关系到新人的颜面,一般有钱人家会选用浪嫁妆,以示炫耀,而穷人家则一般选择藏嫁妆,用以“藏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