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案例教程
3773500000029

第29章 职业适应与发展(2)

1.学生角色的依恋

一些毕业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依恋学生角色,出现怀旧心理。经过十多年的读书生涯,对学生角色的体验可以说是非常深刻了,学生生活使得每一位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上都养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习惯。因此,在职业生涯开始之初,许多人常常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自己置身于学生角色中,以学生角色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规范来要求自己、对待工作,以学生角色的习惯方式来待人接物,来观察和分析事物。

2.对职业角色的畏惧

面对新环境,一些大学生在刚走进新的工作环境时,不知道工作应该从何处着手,如何应对,在工作中缩手缩脚,怕承担责任,怕出事故,怕闹笑话,怕造成不良的影响。于是工作上就放不开手脚,前怕狼后怕虎,缺乏年轻人的朝气和锐气。

3.主观思想上的自傲

有一些毕业生对人才的理解不够全面和准确,认为自己接受了比较传统的正规的高等教育,拿到了学历,学到了知识,已经是比较高层次的人才了。因而,往往看不起基层工作和基层工作人员,甚至认为一个堂堂的大学毕业生干一些琐碎的不起眼的工作是大材小用,有失身份。于是就轻视实践,眼高手低。

4.客观作风上的自傲

一些人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受社会的影响,表现出不踏实的浮躁作风和不稳定的情绪情感。一阵子想干这项工作,一阵子又想干那项工作,不能深入工作内部了解工作性质、工作职责以及技巧。近年来,毕业生要求调整单位的人数增多,就是因为一些学生就职很长时间后还不能稳定情绪,进入职业角色,反而认为单位有问题,没有适合自己的职位。事实上,如果不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适应工作,不管什么样的单位都不适合。

(四)积极适应职业角色

从一个角色转换到另外一个新角色,有些不适应是正常的,关键是以什么样的姿态来应对这种不适应。事实证明,不同的态度会有不同的结果,积极的态度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1.立足工作岗位,树立新的意识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往往对角色转换的认识模糊,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缺乏全面准确的了解。因此,应当树立以下几方面的意识,形成职业观念。

(1)独立意识

学生角色的经济不独立性及社会责任的不完全性,决定了大学生的依恋性。走上工作岗位后,大学生已经成为什会认可的具有独立资格的真正。急上的社会人,在生活上要自理,尤其是在工作上要独当一面,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2)团队意识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人们的密切协作。但由于学生角色中心任务的特殊性,学校环境的相对封闭性,使得一些大学毕业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远远不能满足职业的要求。实践证明,在人的社会联系高度紧密的今天一项大型工程的开展,一项科研项目的完成,一个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单靠某个人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是几个。几十个甚至成百上千个人共同劳动,互相配合、互相协作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每一个成员都要有互相协作的团队意识,从整体利益出发,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顾全大局。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建一个友好的合作氛围。

(3)主人翁意识

大学毕业生多数要参与生产、管理和决策等实践活动,对所在的单位和部门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一个人工作成绩的好坏,不仅和自己的前途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与单位和部门的兴衰荣辱休戚相关。因此,大学生要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以国家兴旺、民族强盛和单位发展为已任,立足上职,做好工作。

2.坚持学习求教,不断完善自我。

(1)智力因素

大学毕业已经具备了获得职业技能的基础条件,即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但是社会角色的适应过程是一个自我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初到工作岗位,自身的知识量不一定足够大,知识结构并不一定合理。因此,大学生要根据职业的特点、性质。工作程序及其相互关系,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强自身素质和能力,提高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研究数据显示,在大学期间所掌握的知识,30%左右是在工作中能用得上的,70%左右属于备用的知识。因此,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所用的知识大部分需要随时学习和充实。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和产生步伐的加快,毕业生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以适应新的形势。

(2)非智力因素

除了根据自身情况需要补充和学习必须的专业知识外,非智力因素也是影响大学毕业生职业技能获得的重要因素。

①情绪。一些大学生在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过程中表现出不踏实的作风和不稳定情绪。一阵子想干这项工作,一阵子又想干另一项工作,工作总是浮在表面上,不能深人了解工作的性质、工作的职责和工作的技巧,很难完成本职工作。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却稳不下心来进人工作角色。

②自信心。一些毕业生面对新的环境,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自信心,不知道工作应该从何下手,缩手缩脚,前怕狼后怕虎,工作中放不开手脚,缺乏青年人的朝气和锐气,更谈不上职业技能的训练。

③意志力。面对职业中的困难,不少毕业生有畏难情绪,缺乏战胜困难的意志力。任何一项工作都有一定的难度。有难度的工作才会使工作有意义,完成工作后才能体现出其价值。因此,在工作中应该知难而进,迎难而上,不懈地努力。

④观察力和思考力。要进人职业角色,获得职业技能,就要开动脑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才能真正掌握职业对象的内部规律。同时,只有勤于思考才能在工作中有自己的见解,才能使自己的职业技能得到训练,也才能逐步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更好地承担职业角色。

3.准确把握自己,慎重重新选择

对社会职业的选择,大学生要根据自己专业、特长、兴趣等,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以免走不必要的弯路。但是,因为自身能力、机遇,或者工作单位等方面的变化,一些毕业生就业后需要重新选择职业。这要求毕业生准确地把握自己,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方面,要珍惜第一次职业的选择,认真地、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对职业不满意的原因。如果因为自己的眼光太高,那么就应当自觉地调整自己,热爱自己的职业,从点滴做起,踏踏实实地工作;如果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那么就应当虚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单单抱怨单位是没有道理的;另一方面,如果确实因为客观的原因,经过自己的努力和调整仍然难以适应现有的社会职业,可以谨慎调整自己,重新选择职业。

在人才市场逐步开放的今天,人才的流动是个人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大学生既要干一行爱一行,也要准确地把握时机,谨慎地调整自己的岗位,以求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职业形象是社会和他人对一个人从事某项事业的总体印象和态度。良好的职业形象既是职业的体现,又是从业人员素质和水平的体现。尤其是,良好的第一印象是职业形象的成功开端,在职业生涯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印象是职业形象的特定组成部分,它在职业形象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第一印象具有良好的“思维定势效应”、“形象光环效应”和“认识先入为主效应”。因此,大学生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不仅要使自己的行为和修养符合良好的职业形象的共同特征,更要注意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一)如何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1.仪表端庄

仪表是职业形象的基本外在特征,端庄的仪表会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初到工作单位,要注意穿着打扮,衣服不一定讲究高档、时髦,追求名牌,但要符合自己的经济状况和现实身份。发型要定期修理,注意生活卫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印象。值得一提的是,大学生毕业后报到的时间一般在夏天,大多数地区的天气比较炎热,许多人往往会在穿着上难以取舍,有人认为衣着无关紧要,于是有的男生穿得太随意(穿着短裤、背心甚至拖鞋),有的还剃了秃头;有的女生穿的太暴露。这样到用人单位去报到,不会产生好的第一印象。

2.举止大方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最忌讳的是认为学问多、学历高,高傲自大。因此,要注意在同事面前举止文明,落落大方,对自己的介绍要简单明了,实事求是,切忌夸大其辞,冒失莽撞。对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要虚心向老同志、老师傅请教,学习他们的好方法、好经验。谦虚的品格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会使你在业务上和其他各方面更快地成长。

3.诚实守信

自觉遵守单位的作息时间和其他规章制度,讲求信用,是争得同事赞誉的前提。在单位里,同样需要不失约、不失信的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学生在岗位上的足时工作,是爱岗敬业的表现,也是团结同事,尊敬同事的表现,可以赢得别人的信赖和尊敬,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总而言之,良好的第一印象是在自己的内在品质和相应的技巧共同作用下树立的。尽管它具有暂时性和表现性的特征,但是它有利于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单位站稳脚跟,把自己尽快融入到集体当中,有利于工作的良好起点和顺利发展。当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良好的第一印象,更不能以极力伪装的所谓“良好的第一印象”来骗取别人的好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大学生更应当通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以自己良好的内在品质,正直的为人和出色的工作去建立更高层次的长期的良好的印象。

(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人在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都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这种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联系就是人际关系。事实上,人际关系渗透到了所有的社会关系中,人际关系无处不在,它对于人的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学毕业生由于自身知识水平、文化层次和社会地位的特殊性,要跟很多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尤其是业务上、交际上的活动较多,与同事之间、领导之间的交往频繁,人际关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尽快地消除陌生感和孤独感,可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人工作顺心,提高效率;可以营造一个宽松的生活环境,使人生活愉快,心理健康;可以增进团结,有利于集体,有利于事业。因此,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自身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自身能力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认为,个人的能力大小与他受人喜欢的程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在其它条件相当时,一个人的能力越强就越受人喜欢。

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首先应当努力钻研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以求尽快地适应工作环境,认清工作性质,熟悉工作程序,做出工作成绩。这是赢得同事赞誉和领导信任的基本条件,也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前提。毕业生最需要注意的是,在职业岗位上要谦虚踏实,不要自以为是。往往一些人在刚刚走上职业岗位后,自以为文化水平高,学历高,看不起别人,尤其是看不起工人师傅,眼高手低,放不下架子虚心学习,结果自己的书本知识用不上,实践能力又没有,反而被别人看不起。这样的互相看不起,互相不相容,互相不喜欢就必然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与不和谐。

2.表里如一,增强自身魅力

美丽的外貌在人际吸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往往会产生光环效应,给人愉悦感和满足感,使人产生好的印象。

毕业生初到岗位工作,要注重自我仪表,适当地打扮一下,使自己的外貌尽可能地漂亮起来,避免拖拖拉拉,毫不讲究,使人生厌。然而,外貌不是万能的,随着人际交往的不断深入,外貌的作用会不断减弱。人们在注重外表的同时,会更加注重人的道德品质。因此毕业生应当在塑造良好外表的同时,应尽力美化心灵,做到表里如一,以内在美的更大魅力,赢得更持久、更深层次的喜爱与接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内在的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他人而不清高

初到单位,应当把每一个人当作自己的老师,不管他的职务尊卑,收入多少,年龄大小和文化高低,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情感,尊重他们的劳动和成果,虚心请教,不要狂妄自大地摆架子。尊重他人才能做到自尊自重,赢得他人的尊重。这样也容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平等待人而不厚此薄彼

在待人问题上,大学生切忌以貌取人、以等待人,把同事分成几个等级。有的人见了领导点头哈腰,见了群众置之不理;与对自己有用的人关系密切,而对暂时用不着的人就疏远不理;这些是极其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