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案例教程
3773500000018

第18章 求职心理调试(1)

教学目标:

了解求职择业的常见心理问题

掌握应对方法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案例分析求职焦虑

赵xx是来自农村的一位工科学生,身材矮小,性格内向。在临近毕业的一段时间,他内心常常涌起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惧和不安,以至于上课都不能专心听讲,也无法集中精力搞毕业设计。

来咨询时,他主动谈起了自己的心理感受:他平时学习很用功,大学这几年成绩不错,还得过奖学金,但总觉得自己除了学习之外,别的方面都不行。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和交往,宿舍同学相处得还不错,但同学们老嫌他不活跃,每次他们谈一些有趣的事时,他都插不上嘴。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找工作,而他来自农村,没有一点关系,去过几次人才市场,但由于太害怕、太紧张,结果很不理想。“哎!”他叹了口气。

当问到他想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时, 赵xx很茫然地说:“我也不知道,现在找工作也不容易,只要比较稳定,收入还行就可以了,我的期望也不高,但怎么就这么难呢?” 赵xx又陷入了不安与困惑中……

点评

面对就业, 赵xx存在被动等待、胆怯恐惧、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致使在就业过程中接连碰壁,受挫之后更是茫然无措。加上他本身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和交往,不善于展示自我、推销自我,所以在求职的问题上感到压力重重。 赵xx应该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大胆、主动地面对求职。

案例分析专业难以对口

王某,男,某高职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该生苦诉自己最近一个月四处求职却处处碰壁,感到很受打击和深深的挫败感,特别灰心。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找什么工作,因为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发现人才市场里需要这方面专业的单位往往对人才的要求很高,而我们又只是专科生,首先学历就够不上,其他的条件则更加达不到。如果放弃本专业去找其他方面的工作又觉得挺可惜的,毕竟自己学了三年专业,心里觉得不甘心。

点评

小王应注意调整心态,适当降低期望值,注意避免“眼高手低”、不切实际等一些不良心理。

案例分析求职心态浮躁

崔强是学计算机的,毕业后,到一家计算机公司干了三个月,感到公司销售业务量大,技术工作量小,学不到东西,于是跳槽到一家软件公司,以为这下有了学习机会,结果工作拿不下,技术跟不上,干的东西与原来学的关联不大,非常吃力,质量和进度都不能满足要求,老板很不满意地说:“这是公司,不是培训班。”于是,崔强被老板炒掉了。

过了两个月,崔强才找到一家专搞弱电的公司,公司业务很丰富,电子、通讯、计算机都用得上,其中由崔强和几个老手搞局域网安装,工作中崔强看不惯的事不少,特别是单调重复的工作、紧张疲惫的加班和沉闷压抑的气氛,让崔强又有了想离开的念头。

点评

不少刚毕业的新人自恃能力高,觉得现在的工作太屈才,刚踏进单位就计划着跳槽。结果跳来跳去,还是原来的山头最高。这个时候需要懂得自己平衡心理。抱有一颗平常心,不要一窝蜂去扎堆,要选择与自己匹配的职位。找工作就是人岗匹配,适合自己,不能高攀,高攀了很难找到,也不能低就,低就了就会浪费自己的资源,导致心态不好,引发跳槽。

职业规划就是找到这个最佳匹配点及未来各阶段的发展平台。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知识,具备专业特长,思路开阔,善于与人合作的大学生,是老板所喜欢的类型。从上班第一天开始,就要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取长补短。要保持谦虚的心态:虚心、耐心、热心、诚心,这是职场新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培养扎实的工作作风,敬业精神,企业就会欣赏你,心态就会变得豁达开朗。

求职择业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1.焦虑心理

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的录用程序: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感到心惊胆战。有的同学对自己向往的单位因参加竞争的人数众多、录用条件严格,失去了被录用的信心。还有的女生害怕因性别原因造成求职困难,有的因学习成绩不高而烦恼,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紧张。

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在面对选择职业这一重大人生课题时,产生焦虑情绪,是很正常的。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可以产生压力,这种压力是对自己惰性的修正,可以增强人的进取心。但是心理上过度的焦虑、沮丧、不安,自己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这些情绪,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会严重影响学生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埋没潜能和才华,给就业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影响择业进程,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克服焦虑心理,关键是要更新观念,打破中国传统的事事求稳、求顺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生活在市场经济中,竞争要会伴随一生的。大学生的求职过程就是竞争过程,有竞争必定有风险和失败。确立竞争意识,不怕风险的挫折,必定能克服或缓解焦虑心理。当然,还应克服求职心切、急于求成的思想,客观的分析自己,合理的设计求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增强求职勇气,也会减轻焦虑情绪。

案例一临近毕业,我好焦虑

以下是一位毕业生的自述:

我还有一个学期就要毕业了,这个学期学校基本上是安排我们实习。听学长说,这个学期的实习和以前的实习有了本质的不同:以前的实习可以抱着“学点东西”的心态,赚不赚钱、是否有利于就业,都可以不考虑。但是这个学期的实习必须要找“就业对口”的单位,如果实习单位没有进人的考虑,就要趁早换实习单位了。听了学长的话,我更加焦虑了。

入校的时候,我学的是热门专业“国土资源”,当时还交了数千元的“热门费”。现在长沙日新月异,正是需要我们这些热门专业学生的时候,我思来想去,还是想找一个对口的单位工作。

年前,舅妈帮我联系了某国土所实习,虽然“上班”远在“郊外”,每天上下班要换6趟车,路上花费3个多小时,但是我一天都没有迟到过。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回家天都快黑了,感觉自己又像回到了高考前最紧张的时候。但是这种辛苦,我一点也不觉得难受,反而每天期望着它能够变成一种常态,一种正式的“常态”。

和我的同学比起来,我可能还真的算好的。我有一个同学,家里不是长沙的,年前为了赶招聘场,赶得晕场。还有的同学天天呆在家里,等消息等得发懵。和他们联系的时候,个个都少不了一场抱怨。前些天,我的一个好友给我来电话,抱怨学校里的招聘会全是企业的广告会,没有几个企业是真心来招人的。

实习起早贪黑,任劳任怨,这些都可以不在话下,但是由于联系学校较少,差点误了学校的事,让我十分的焦虑。前些天,同学给我来电话,问我为何还没有落实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如果没有老师选我,小心毕不了业。我一听就急了,怎么这么重要的事,我没有接到通知呢?由于学校还没有开学,我只好向同学打听,被打听的几个同学都已经和指导老师联系好了,我更加忐忑不安。听说和指导老师联系,是一种双向选择,印象好坏,在乎一择……我气呼呼地几天没有睡好觉,也不知道怪谁好。

让我焦虑的事情接踵而至。舅妈打电话来,要我某日去某叔那拜年,某叔会告诉我某书记的电话,然后我一个人想办法去会某书记。某书记如果点头了,我的工作就不在话下,某书记如果不点头,(我就业)这事就还是没有个边。

一般的常识都知道,某书记是肯定不会给我一个明确答复的。再说了,我还是个学生,大过年的跑官送礼算什么?平时家中打理内外都是我妈妈,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拜年、送礼这档子事的,因此心中十分抵触。结果,舅妈被我一说,也气呼呼地说:“那随你吧。”舅妈挂了电话,我心中又十分的懊恼,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了事,心中千头万绪,无从清理。

我不好意思打舅妈的电话了,只好给姐姐去了电话。姐姐的话让我如梦初醒。姐姐说:“傻瓜,你走出校门就是一个社会人了,你如果自认为还是个学生,有些事你就可以不做;如果你想尽快成为社会人,有些事情你权衡利弊之后,自己决定自己要怎么做。”

舅妈、姐姐都是要我独立理事的意思。但是爸爸妈妈工资不高,平时我也没有攒什么钱,这个礼要怎么送呢?如果他们笑纳还好,如果反而怒斥我一番,我如何是好?想着这个事,我觉得还不如去考研,考得七荤八素也比这会儿好。

新消息让我更加焦虑。如果我要正式进某国土所,我必须参加公务员考试。可是我一查,最近的公务员考试是今年三四月,而报名在去年11月就截止了。也就是说我要到明年三四月参加考试,还要考过关后,才能决定我是否能进该所。难道这长达1年多的时间,我就在这里无薪实习吗?

坚持还是放弃,这真的是个问题。

2.依赖心理

不是积极主动,千方百计的“推销自己”,而是一味的等着家里的亲戚、朋友给自己找路子,或者自持有某些优越条件,坐等学校帮忙落实单位。这样便与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不合拍,往往最终结果不理想。

依赖心理在求职择业中又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追随大众的脚步;另一种是依赖政策,依赖他人的倾向,不是主动选择,积极竞争,而是寄希望于学校,期待学校给自己落实单位,这种心态也是与竞争激烈的社会格格不入的。

克服消极依赖心理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这个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是一个需要每一个成员积极参与的社会。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求职的主体,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树立强烈的主体意识。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注意培养自己的参与意识,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活动或是主动参加某些社会活动,积累实践经验并逐步增强主体意识。

案例一求职,向父母求助

朱林是一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前景充满了恐惧,而这种恐惧来自于她的依赖心理。

朱林从小到大,一切都听从她父母的安排,甚至连穿什么衣服都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一遇到使自己很为难的事总是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作决定。从小学到大学,朱林在学习上总希望老师给予悉心、指导,总是指望老师时时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否则,将不知道自已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做事情对也是缺乏信心,常祈求别人的帮助。所以等到大学毕业找工作时,朱林的心里就充满了恐惧、焦虑,担心。如果没有同学或家人的陪伴,根本就不敢进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

前不久在一次小型招聘会上,招聘会开始很久以后,朱林才迈着沉重的步伐来到会场,并由家长陪同前往用人单位摊位前去面试。面试过程中,朱林发言的时间还没有父母多。结果可想而知……

点评

在现在的各类招聘会上,我们时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学生模样的应聘者坐在招聘方的面前应试,在其身后或旁边则站着1~2人,而且在面试的过程还时不时地插上几句,有的甚至比应聘者说得还多。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着,一旦遇到此类情况,不管应聘者当场的应聘表现如何精彩,在最后的录用评定时都会大打折扣。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他们的生活一帆风顺, 没有经历过什么波折,再加上父母亲的过分呵护,客观上也助长了他们的依赖心理。考大学靠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家长定;上大学靠家长投资;找工作靠家长托关系、找路子。这些人大多缺乏主见,自我意识模糊,在择业中常会茫然不知所措,自己独立进行择业决策的能力差,以致于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亲友代替本人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

案例二女儿求职,母亲试岗

母亲对女有求必应

47岁的付林雯家住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劳动一村64栋2单元,与丈夫离异多年,独自一人抚养女儿小晴(化名)。考虑到女儿从小失去父爱,靠打零工为生的付林雯在生活上对自己十分苛刻,却将省吃俭用存下的钱用来满足女儿的所有要求,对女儿几乎是有求必应。

“她呀,太节约了,自己舍不得吃穿,女儿要啥子她都给。”邻居段红玉介绍,付林雯是个老实人,平时她在大家眼里是个“守财奴”,可她唯一对女儿很大方,只要能力范围内的,付林雯都会满足女儿的要求。

小晴高中毕业后就待业在家,期间也找过几个工作,可后来总是不了了之。近年来,随着小晴年龄的增大,付林雯觉得女儿的虚荣心越来越强,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前段时间,小晴看中一条500多的牛仔裤,非缠着付林雯买。最终,心软的付林雯还是满足了女儿的要求。看着女儿一天在家无所事事,付林雯心急如焚,四处托人找工作,“挣钱事小,只希望她能学点东西,早日独立。”

母亲试岗招来批评

得知有几家单位向社区提供了几个营业员与服务员的职位后,付林雯劝女儿去试一试。她万万没想到,女儿居然要求她先去试岗,“你先去试试嘛,如果可以,我再去也不迟”。

于是,付林雯硬着头皮向负责招聘的社区工作人员表明了来意,招到众人一致批评,大家纷纷规劝她不能如此溺爱女儿。“哪有这种人哟,让妈先去试辛苦不。”劳动一村社区工作人员张鸥认为,小晴的做法让人寒心。邻居刘永泉则认为,小晴之所以会这样,完全是付林雯溺爱的结果,才导致小晴缺乏责任感。“我都不晓得怎么办才好?”面对女儿的任性与娇惯,付林雯显得无奈又自责。

女儿称只是开玩笑

“我只是随便说一说,没想到她还真去。”小晴说,只是与母亲开个玩笑,好打发她当时的唠叨。对于工作问题,母亲经常在她面前唠叨,她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很多事有自己的考虑。

3.自卑心理

在择业问题上,自卑感强的同学最主要的问题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信心,这是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的消极心理。面对改革的浪潮,看到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是很正常的,也是比较普遍的。自卑感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社会的等,但主要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例如,在择业过程中,自己总是举棋不定。

自卑心理是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必须克服的心理障碍。市场经济需要开拓精神和自信心,这正是自卑心理所缺乏的。自信心是求职中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求职时畏首畏尾会给人留下无能的印象,使求职不易成功。克服自卑心理,需要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要纠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多找自己的长处,即使微不足道也不要忽略。人都有所长,利用自己的优势以长补短,寻求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可以有效克服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