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交给你了:穿越文化学、管理学的文化管理启示录
3773200000049

第49章 文化管理衡动模式(7)

(第五节)济世利物─应用价值

穷途济世,利物逢生。

一、推广文化管理衡动模式的必要性

(一)发展盲目化

不能否认中国这二十几年来可观的发展和变化,尤其是对于一种独有发展模式探索和尝试的坚持。然而,事与愿违,不懈强调人化的发展惯性使得我们与时空运变规律的节奏差异越来越大,而且这种差异作用在我们身上的不良反应愈加强烈,甚至一些致命的预兆也已经开始显现。

中国在世界的角色已经大不同以往,我们通过自己的坚持争取到了更多的机会,以及机会的选择权。同时,作为中国人,我们心里清楚自己并非像外国学者眼中那样缺乏信念,没有信仰崇拜不代表生命信念的缺失,需要承认的是我们缺少践行信念的方法引导,这同样也是我们在机会处理中所存在的常态化问题。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所在的时空足够包容,它允许我们在盲目的发展过程中去不断调适自身位置,去平衡我们与自身、与其他生命个体、与社会乃至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发展关系,以求跟它本尊保持一种同质性。

既然是要发展,更要时空化的发展,我们就不能从始至终地再用人化的方法去贯穿发展的规划决策到部署执行,推广一种具有时空化统筹性与普适性的发展模式迫在眉睫,否则我们的处境会比现在更糟,比北京的堵车梦魇更糟。消极一点儿说,目前的社会发展盲目化已经走到了悬崖的边缘,再没有一股强力转向的势头出现,后果将无可估量。当然,发展中的大危机也是大转机,是时候该用一些不同以往的视角和方式来正正根了,天天作花枝招展并脏心烂肺状着实不是想延年益寿的人类应该做的事。而文化管理衡动模式在此时的推广目的就在于让我们在发展的认知上彻底地醒醒脑,在发展的践行上全面地换换位,无论政治、商业的手段,还是艺术、学术的手段,我们需要一次以点及面、具有颠覆性的、像样的发展变革了。要知道社会主义总是这么扛着大旗初级下去是没有出路的,时空化的发展之于中国,时不我待。

(二)信息阴谋化

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交叠进程,导致了中国社会缺失了必要的人类物质属性和信息属性的界定过程,当然其间与社会体制不无关系,而对集万千矛盾与选择于一身的中国人来说,在混沌中树立起兼具批判性与包容性的价值观则是当务之急,相反,假如我们继续在价值观的迷失域中大肆构筑信息的高楼大厦,它将还给我们的是一片永久的死寂。

不得不承认,人化的信息无论怎样多元交互都很难呈现出绝对的对等,这是由信息输出端和接收端的人类感知与认知差异所致,当然时下我们所受到的各种信息屏蔽和过滤影响也在症结之列。但是,随着信息化的全面推进,全民思想的日渐开放,社会理应当开始逐步破除掉一些障碍、消除掉一些芥蒂的。却未料,开放与不开放的信息经过了几次三番的猫狗大战后,如今竟被扭曲地拧成了死结,并且俨然升级成了不可调和且无以追究的社会乱象,从本土性的“被”时代弥漫到全球性的阴谋论扩散,无一不显见信息阴谋化的涌动趋势。

所谓阴谋,指的是信息一端的秘谋策划,蓄意掩饰,另一端的全不知情,充为鱼肉。而我们身处的信息阴谋化时代并非尽数真阴谋,往往是信息一端在固步自封,而另一端满腹狐疑,再加上信息的传导媒介无时无刻不在给这边那边扇阴风点鬼火,于是促成了一幅柯南遍野的瑰丽画面。更XXOO的是,信息阴谋化不仅仅是内忧,外患也在与时剧增,最典型的莫过于中国威胁与货币战争,而这两例世界性的阴谋学说与中国的社会发展走势都有着莫大的关联。无风不起浪,信息得以广泛阴谋化也是借助了信息自由交互的时代机遇的,而人心不古更是它大行其道的垫脚石。其间我们需要认识到,人化的信息始终是有其局限性的,就像中国威胁的假设是人类社会处在零和博弈当中,而货币战争的假设是人类社会处在系统化的利益信息网络当中,这显然对于衡动的时空来说是不成立的,换句话说,信息阴谋化趋势是有可能通过我们时空化的知行模式去逐步融噬的,不论内生外生。

在当下中国,信息阴谋化固然已经在国家、民众、传媒等等诸方的关系间形成了破坏性的裂痕,但从时空视角来看,它未必就是恶性绝症的晚期症状,或可只是一些新助动力带来的时空衡动变化而已,因为迄今为止它还并未全然脱离真实的存在。既然时空尚且留给了我们可能,而可能还是需要我们自己来把握,尤其是如何能够在我们中国式的信息革命进程中觉解并开释时空化的价值观体系,进而去引导我们在高速流转的信息网络中摸索信息与物质的衡动关系,体验认知与践行的衡动过程。若以周小川被出逃作解,怎么让老百姓有便捷途径去获取他质朴严谨学术生活的多维信息,怎么让传媒主动呈现出他作为中国货币政策舵手二十余载的功与过,怎么让决策层把外汇储备投资策略变革的议题完整地搬驻到民间智库来进行脑力激荡,继而吸收有价值的参考信息……衡动模式所能给出的解决方案尽在其中。

(三)选择无端化

任何一种人类社会组织形态的持续存在都需要一条底线,以保障其组成单位的存在权利,同时激发其存在价值。底线是可以选择的,而且应该是可以律动的。对于时下的中国而言,尽管它同其他渴望持久的组织形态一样,也希望为其组成单位酿造出来一些福祉,但实在是由于其底线的活性显弱,脆性显强,致使它难以起到应有的衡动支撑效果。相反,它促成了线上线下部分的无端滋长,多少正向选择的价值积累形成了肿瘤,多少乱向选择的脚步依然逡巡凌乱,又有多少背向选择在乐此不疲地搜集覆辙之匙。

按理说,人类在时空里也混迹几千年了,同质的选择错误也应该已经犯到了自己想吐的地步了,而类似的各种人类社会组织形态的兴衰沉浮更应该已经熟悉到了如数家珍的程度,可偏偏人类个体或者特定群体与整体人类社会之间的矛盾总是比看上去要难解得多。究其原因,人化选择的无端性不可不谓是阻逆人类自身衡动的桎梏标王。随着物质形态千变万化的诱惑与意识形态支离破碎的泯灭,不问来由、不忌方向、无管起点、无顾后果的选择更是已经无处不在,而且无所不用其极。眼见着中国这条孱弱的底线四面楚歌,各种无端的选择将它重重包围,兵临城下,此时它能做的还有什么?我们该做的还有什么?或许是时候该换一换选择模式了,时空化的底线也该取代战争年代的人化底线了。

格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关于一个北大天才娃的惊世选择,他毅然放弃MIT的全奖,义无反顾地投身了龙泉古刹,削发为僧,潜心修行。说它值得关注,并不是因为此娃做出了这样一个令人咋舌的选择,而是因为国家、民众以及传媒舆论所选择的评论视角,诸如下一个李一,高级一点的释永信,抑或是辜负了祖国十余载的辛勤栽培,断送了造福社会的大好前程。其实,站在时空的视角不难发现,天朝子民已经在固有的体制底线下养成了一个难以逾越的思考与选择习惯,乃至一整套知行体系,以致几辈人都无法争取到应有的生存权利,更莫谈创造出更多的生命价值。作为一个智商和情商均出类拔萃的娃,在他希望暂时脱离世俗牵绊去寻求内心时空更深处的答案时,他敢于遵循自己之于时空的意愿,迈出了其生命中寄寓了无限可能的一步。相比柳智宇水到渠成的人生选择,显然贴着中国标签的围观者的选择是极尽无端的。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安静地见证圣宇大师的修行进程,同时虔诚的祝福他能够通过他的方式创造出更多属于他、更属于时空的生命价值,让沉沦在选择无端化趋势中的中国人得以在有生之年识别出那些被蒙蔽了许久的真实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