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新性
创新性是人类生命得以创造时空价值的根本,也是人类对其时空“心”态的调适载体,其内质是人类为了满足欲望所需,其外延则是打破世界静态平衡状态的始作俑者。创新性最直接的效用就是对物质现有状态的改变以及对信息现有规则的更新,进而助推整个衡动体系的运转。当然,创新性的效能发挥是需要构筑在学习力的基础之上的,并且也要归于实践的执行度和责任感,由此才能完成闭环的能量传导与输出。
在闭环助动力系统中,不创新,无执行,因为执行的一层关键意义在于产生改变的效果,尤其对于当下弱肉强食的人类社会,创新性的应用与否和优劣程度将直接决定绝大多数组织形态在生存与发展竞争中的执行度效力和导向。同时,创新性还是学习力实践成果向创新执行传导的中转站。由于学习本身是吸收的过程,而执行是释放的过程,其间能量由吸收到释放始终携带着改变现状的标的因子,所以说创新性环节在系统中起着先沉降再升华的加工处理作用,维持并协整着整体的平衡动态。
人类在时空坐标系的举步前行中,无论面临生存还是发展的节点,创新都是必要的选择,所以创新从人类伊始便打上了文化烙印,从此就被赋予了协调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变迁之间和谐关系衡动的使命意义,对于人类个体而言,它也成为了一种平衡生存与发展之间价值关系的衡动元素,与学习一样必不可少。然而,在人类的文化管理衡动系统中,创新的实践意义不同于学习的博采众长、循序渐进,它侧重需要的是独树一帜、标新立异的态度,以及成王败寇、一跃千里的信念,因而如何真正使创新文化与学习形成互补、为执行提供胜算就成了创新性管理与实践的成功之匙。
外看热闹,内修门道。通过对整个衡动系统递变层的解析可以获知创新性的功能和作用,但若对其内部构造和运作机理置若罔闻,又如何算得上给衡动模式开“门”通“道”了呢?创新性的构成元素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资源和创新价值,三者亦可以视为一个闭环的独立系统,内生动力。其中创新意识指的是对创新需求和机会的理解度和敏锐度,创新资源代表的是对匹配创新所需资源的挖掘度和掌控度,而创新价值所反映的是对创新成果价值性与影响度的考量。创新本身是一个跃迁过程,三点成线,闭线成环,创新意识向创新资源发起指令,创新资源向创新价值输出成果,创新价值给创新意识进行纠偏和再造。如此往复,文化周转,价值堆叠,和谐丛生。
创新性闭环系统
在现实中对创新性的有效管理实践方法需要紧密对接创新三要素,尽管创新的主体是人的不可确定性,但是并不意味外物相之乏术。感知、判断、抉择、分析、思考是形成创新意识的流水线,有线即有点,有点便可塑,具有一定持续强度的情境模拟机制正是培育创新意识的最佳温床。没有积累就没有创新,和创新意识同为创新性管理实践充分且必要条件的创新资源其重要性亦不可忽视,它也是一个可持续的长效过程,需要匹以科学的积累、交流、沉淀、提取、应用机制方可投入创新行动。作为独立闭环的终始点,创新价值的管理实践可以以创新提案或成果为管理对象,以评估、激励、优化、培训为管理形式,采用多样的主题平台去承接并激发出更多的创新助动力,为创新意识和资源的更新传递能量信号的同时,也为整个衡动系统发散出其潮汐般的永续能量。
(三)执行度
执行度是人类所实现的人生目标、创造的时空价值的直观量度,也是人类对其时空“为”态的调适载体,它在时空坐标系上呈现出的样子就是人类生命期望曲线掩映下的那条人类生命真实曲线,它记录了人类真实的生命轨迹和发展历程。执行度对整个衡动体系来说,它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物质的合理利用度以及对信息的合理掌控度。相比学习力与创新性的“上头”而言,执行度难免会显得处在了一个递变的下游位置,因为它的实质是“落地”,究竟能够产生多少巩固现状抑或改变现状的效果,权由它来施控。
当然,作为闭环传导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能量需要的是平衡运转,而不是停留在某处的集中爆发,正如赛场上运动员的表现固然重要,但是教练员、裁判员、观众的重要意义同样无可取代,缺少了任何一个要素都无法构成一场比赛,甚至无法促成一项运动的健康有序发展。场上,运动员的一举一动需要对自己负责,需要对观众负责,还需要对裁判员的判罚乃至这项运动的长远发展负责,这不是某个谁无端施加给他的责任,而完全是他存在的时空价值所在。与此同时,运动员的临场表现和实力发挥也是对教练员战略战术意图的贯彻以及对自身日常训练和积累的直接反映,但凡场下思考过、尝试过、体验过、磨合过,而且养成了习惯,那么场上时空的执行度便不能称之为考验,而应当说是超越,超越的是自己的过去和现在,而不是任何他人他物,这才是执行度概念与功用的内核,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真实写照。
人常言“知行合一”,释为认识与实践合而为一的一种习惯,这是我们期望执行度所能达到的理想境界,而追求这种境界的人类也便自然形成了一种执行文化。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成多少事,创造多少时空价值,由时空来做记录与查核,谋多少事,如何知行合一地谋事,这就是执行文化之于人类的意义所在了。不管是宏观层面协调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变迁之间和谐关系的衡动,还是微观层面平衡人类生存与发展之间价值关系的衡动,执行都无可推托地担当着那个永动的支点,使人类在文化管理的衡动系统中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改变现状、创造价值。
从整个衡动系统来看,执行度是一个重要的着力点,而就其本身而言它的动态稳定性则需要一分为三,可以说是三个视角,也可以说是三腿支架,转动支架,三条腿的视角会随之移位,但这种视角的轮转也恰恰构成了执行度效能的环聚与输出。这三条腿分别是执行过程、执行结果和执行反思,其中执行过程考量的是对执行计划实施的专注度和用心度,执行结果考量的是对执行目的达成的质量和精准度,而执行反思考量的是对执行效果反馈的改进点和增值点。这三者角色轮转的过程正是执行效果演进的过程,执行过程的节点会凝结成执行结果,执行结果会化作执行反思的新起点,执行反思则会渗透并形成新的执行过程,从而为递变层也为整个系统输送出持续有效的能量。
执行度闭环系统
如何才能在时下高度强调人性化的人类组织形态中将执行度效能的发挥最大化呢?过程、结果、反思一个都不能少,同时三者统一的刚性风格管理实践方法也需要全力施之。执行的特质绝不是柔性的,因而对执行度的管理实践需要严格的制度化,进而力图在某个时空区间内实现习惯化的目的。人类有欲望同样有期望,也就是所谓的目标愿景,有了目标愿景需要的是战略规划,继而是执行计划,规划与计划是执行,计划的实施是执行,对实施方法的改进还是执行,带有目的性和期望值的执行无所不在,那么对执行度的制度化考量点也就无所不在,何以在全面系统化的流程中完善出一套SMART(具体的、可量化的、可实现的、可拓展相关性的、有时限性的)的机制制度就成了执行度管理实践的核心要务所在。因此,人类只有着力定位并把控好镶嵌在过程、结果、反思闭环链条中的诸多制度化考量点,才有可能推动执行效率的不断提高,强化生存与发展中的竞争力,突破原有能量框架的束缚,为重构新的衡动体系注入鲜活律动的血液。
(四)责任感
责任感是人类生命得以摆正自身时空位置的根本,也是人类对其时空“欲”态的调适载体,其内质是人类的本性使然,其外延则是在个中关系间趋导平衡状态的动因所在。责任感最直接的效能就是对物质本性的保护以及对信息关系的协调,进而助推整个衡动体系的运转。递变层中,责任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执行度环节的价值评断和反馈,同时对学习力和创新性的实践给予引导和督促,由此完成闭环的能量传导与输出。
如果说学习力和创新性的管理实践是“上头”的过程,执行度是“落地”的过程,那么责任感则可以说是“落地归原,重新上头”的过程。它在时空坐标系中呈现出的状态是人类衡动点归于价值原点,再以时空价值的动态新期望值为目标重新衡动出发。而现实中,由于太多人久未归原,导致线性轨迹过长,重力失衡,动力不足,最终无以继续趋衡,无法折回原点,使得时空价值的正向积累功亏一篑。可见,责任感的位置作用远没有看上去那样直接到无需去探究流程,要知道收得住、放得下、找得到、抓得紧这四步一步都少不得。
还需要注意的是,当人们认识了责任感的功用后,会和执行度的反思要素产生一定程度的混淆。说起来,它与执行度反思要素的主要区别在于执行反思的对象是执行者自身的执行结果和效果,所以它是属于执行度的内构组件,而责任感是处在闭合衔接执行度与学习力的位置,其作用虽也可归为承上启下,但是它的承启对象绝不仅仅是某执行体,而是时空坐标系内的所有存在形态,当然也就是所谓衡动系统的文化管理对象。
当下人类社会,责任感的纷乱映像已经渐渐演化到足以令人无从慎思明辨,无法做出坚定清晰的选择笃行,真伪价值,正误机会,是非关系,铺天盖地而来,荫蔽纠缠不清。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生命在时空中的演进过程必须面对的情境,只因为责任始终是人类古今文化中不可沽灭的一部分。以中国的80后一代为例,他们在人生的某个时间段不逐利就难以生存,于是全力履行着对自己的责任,不作他想;在下一个时间段,实现自我、助益别人、回报社会又逐步成了他们新的责任动力;更靠后一点的时间段,他们迫切渴望享受自然,畅想着天人合一,挣脱开世事的羁绊。如是的人生逻辑和轨迹几乎成了现世的默认规则,但真正的责任文化是否就是这副模样呢?它对人生、社会以及自然的指导意义难道就不能同处在一个时空中吗?事实上,三者同存于每个人的当下,而且没有轻重之别,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责任感内部独立的闭环系统,并共同为协调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变迁之间和谐关系的衡动输送能量,为人类生命个体生存与发展之间价值关系的衡动开辟通道。
人生、社会以及自然责任感对人类来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障眼裹足的人事物固然存在,但最终给出判断、做出选择、下定决心、付诸行动者还是衡动的自己,因此对于人类来说需要遵循的是人类之于衡动系统的责任感践行规则,而不是某种或者某类形成了一定受迫性习惯的处境思维。既然对人生、社会以及自然责任感的管理实践不能分而论之,那么我们需要关注的就是人生与社会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自然与人生之间的责任制衡方法。其中人生与社会之间的责任平衡主要考量的是人类个体与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匹配度,社会与自然之间的责任平衡需要考量的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变迁的和谐匹配度,而自然与人生之间的责任平衡则需要考量自然生态与人类生命的律动匹配度。价值创造在于术,构建和谐在于法,平衡律动在于道,这正是文化管理衡动模式的三重要义所在,同样适用于对责任感的管理实践。
责任感闭环系统
具体而言责任感管理实践的道法术,相对要偏柔性,因为其主旨是形成人类潜意识中的衡动观,而非把人磨平,或者削尖。一种认知观念的树立往往需要的是文化的渗透,而文化的渗透并不是无招胜有招的,思想的灌输、环境的营造、角色的转换以及主题的互动都将是可操作且有收效的方法。现实中其实多数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能称之为错,只是尚未形成一个能够说服自己的统一体,导致了他们在日常处事中会杞人忧天、踌躇不前甚至弃明投暗。然而一旦他们不断接收到有关责任感的信息,高频率地对责任感信息予以正向处理,并且长期保持自身责任感的衡动状态,恐怕想不擅断都难,而这就是责任感管理实践能够向整个衡动系统输送的持定能量。
三、联动组合
衡动体系中的共变层由四组以时空为轴心的对称联动轴组成,它们可以在运变层与递变层的能量带动下进行八个共变支点间的能量调转和集散,进而为整个衡动体系的转轮提供完整的盘面形态和系统的联动网络。这四组共变要素分别是生存与发展、信息与物质、机会与选择以及价值与和谐,它们还分别对应着四种特定的时空状态,包括“欲”态、“事”态、“心”态和“为”态。由于这四组要素已长久在人类的日常认知和实践中扭曲,导致偏离了其时空意义,所以下面针对它们的概念内涵、作用特征、实践要义、相互关联等给出了归真的解读:
共变层要素与时空状态关系结构
(一)生存与发展
生存,人类的默认定义是保有生命特征,能够满足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的存在状态,而放眼时空,它则是一切生命存在状态的结果性表现。所谓结果,也就是与特定生命目标形成的对应关系。对人类个体而言生死有其临界,对人类社会各种组织形态而言聚散有其临界,对自然生态环境而言起灭有其临界,临界之上即是生存,一线之隔即是消亡。为了留住生存的机会,避免消亡的可能,此时生命存在的基本目标会显得格外强烈,这也会直接导致临界者潜在能量的集中迸发,并创造出相对非危机状态时更多的生命可能性。现实中,如果把生存看作一种游戏规则,那么能够视当日为末日、视契机为绝境的创业者无疑充分利用了规则,进而使自己在生存之道上来去自若,在危机四伏中盘萦直上。于整个衡动系统的运转来说,对生存意义的参悟与体验可谓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操练平台,或者说是一种打磨工具。当然,针对某些人群的生存现状而言,一旦能够深刻认知衡动系统的运作原理和价值意义,并且乐于去借它尝试着面对并解决现实问题,那么人为性的生存危机尽可大而化小,小而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