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皇帝老爸
3767400000050

第50章 第八皇帝老爸 吴大帝——孙权(5)

到了三国中后期,皇帝老爸孙权迁都到建业,孙登在上大将军陆逊(又是一位极为优秀的老师)的辅佐下镇守武昌(长江中上游,战略要地)。孙登常出去借着打猎的时候顺便去查看地形,作为太子,他带着部队在路上“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如果要稍作休息了,就选择空阔的地方,而不是去打扰老百姓,包括住老百姓的房屋避雨或是吃饭喂马等等。这就体现孙登的爱民。

还有一次,他骑马外出,路上有一颗弹丸飞过,差点打中他。警卫部队到处搜查,抓到手里抓着弹弓的一个人,弓也有,弹也有,大家都说就是这个人要行刺。可是这个人就是抵死不认罪。大家都非常愤怒,要扁他。孙登制止了,让人去把那颗差点打中他的弹丸找来,与这个人所带的弹丸一对比,发现不一样,于是就把这个人释放了。这就体现孙登的公正。

还有一次,孙登的一个盛水的金马盂被偷了,后来查出来居然是自己的一个亲信偷的。孙登得知后不忍心责罚他,把他叫来责备了一顿,然后将他遣返回家,并让左右的人以后不要说出去。这体现孙登的宽仁。

这就是仁爱的孙登,宽厚的孙登,公正的孙登。

皇帝老爸的的六位后妃,性格特点都是非常鲜明的:谢妃最要强,徐妃最好妒,步妃最贤惠,两位王夫人最平和,潘夫人最恶毒。很不幸,孙登的母亲是徐妃。

徐妃的祖父叫徐真,娶了孙坚的妹妹,是孙权的姑父;徐妃的父亲是徐琨,是孙权的亲表哥。徐妃算起来是孙权的表侄女,可是却被孙权娶回当了老婆。徐真、徐琨父子二人从一开始就跟着孙坚、孙策四处打拼,讨樊能、破张英、击笮融、打刘繇、克李术、攻黄祖,为打下江东的大半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徐妃原来是嫁给吴郡的陆尚的,后来陆尚死了,成为了寡妇。后来孙策刚到吴地,为了能立稳脚跟,便作主了这门政治婚姻,让自己弟弟娶了自己的表侄女,与江东四大门阀之一的陆家搞好了关系。

由于徐妃并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背景,比不上步妃她们,再加上有了这段寡妇再嫁、侄女嫁叔的婚史,因此史书上说孙登“所生庶贱”。孙登从小的时候,亲妈徐妃很少给予关爱,是个很不称职的母亲;而且特别爱妒忌别人,这一点非常不好,后来被孙权给废了,从首都贬回老家吴郡了。这时候,孙登还是个只有几岁,是个连10岁都不到的孩子。

徐妃走后,来了步妃。步妃是丞相步骘的族人,美貌异常,识大体、有素养,而且是个非常贤惠的后妈,对于孙登也非常关心,比亲妈还要好,经常送东西给孙登。对后宫妃嫔也十分照顾,孙权、朝中上下、后宫几乎都称赞步妃。步妃的两个女儿也非常优秀,嫁的人也非常优秀。大女儿叫大虎,先嫁给了周瑜的长子周循(这可是孙权最看重的一门亲事),后来周循死改嫁给了全琮。小女儿叫小虎,先嫁给了朱据,后来朱据死改嫁给了刘纂。

世人都非常喜欢步妃,按照大多数人,如果遇到对自己这样好的步妃,肯定会不由自主地认为步妃好,因为她比自己亲妈都好,尤其是对一个才七八岁的孩子而言。可是,我们敬爱的孙登小朋友呢?

他却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亲娘。步妃每次送他东西,他都跪着拜收下来;步妃送他衣服,他都洗过澡再穿。这种恭而敬之、敬而远之的做法,哪里能真正是将步妃当作亲娘的高兴心情啊。后来,11岁的时候,孙权要封他为太子时,他推辞说,并说:“凡事应该先立根本,有了根本才会有道。如果要立太子,那就应该先立皇后。”孙权说:“那你妈妈现在在哪儿呢?又不在。”孙登回答说:“在,在吴。”史书记载,皇帝老爸孙权“默然”。

这就是孝顺致极的孙登。

可能是幼年时期经历了父母之变,长期生活在举国称赞步夫人的环境中。估计孙登一直存在心理问题,后来孙登当了二十一年的太子,在他三十三岁那年,病逝了。在临终前,他在写了一封遗书给父亲孙权,在遗书里写了很多方面的内容,但却没有一个字是写自己,所有的笔墨都用于对于国事的看法。

当孙权看到了这份遗书后,一边读,一边哭,从这份遗书上,他看到了自己一直都没有疼爱过,但也一直没有失望过的长子,看到了他谦和的外表下那颗滚烫的心,看到了他那伟大而高尚的品格,看到了他这三十年来受到的痛苦却一直忍在心底而没有说出来,看到了他这么多年来一直孤独地生活在热闹非凡的寂寞里,看到了他那从没有开心过的一生。

皇帝老爸孙权总的来说不算是位好爸爸,不过至少也培养出来过一位不比曹操儿子差,比刘备儿子好很多的优秀的儿子。

九 江东优秀的准接班人太子孙登

孙登是孙权之长子,先后被立为王太子和皇太子,深受儒家学说的熏陶,与儒学士大夫人物同声共气,是一位难得的继嗣人选。

在太子之位的二十多年里,孙登上得孙权之欢心,下被天下百姓爱戴,中与朝中大臣和睦相处,其治理国家之能力,在大事小事上皆闪耀着一个明君之光芒。品德无二,能力无双。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他将来都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明君。可想不到的是,他居然那么早地就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众望所归的那个皇帝之位。

当了21年的太子,他留给了吴国上下无限的悲哀,他留给父亲的是一份宝贵的治国遗嘱。他走的时候才33岁,正是一个人可创造辉煌的时候,可谓英年早逝。他的宅心仁厚在整个吴国尽人皆知,他死后被称为“宣太子”,他活着的时候,其仁义、其道德已经人人传颂。他的死是吴国的大损失,也是中国历史的损失。

公元241年,年仅33岁的吴国太子孙登病逝。他在临死前给父亲孙权留下了一份洋洋洒洒的千字文:

“孩儿不孝不贤,所以被上天惩罚而缠上重病。自我反省,实在无话可说。品行鄙陋,恐怕终要离父亲而去了。我并不惋惜自己,只是一想到将离开父母,从此,人鬼殊途,永远也不能再敬奉仰望宫禁,不能朝拜陛下王后,生时没有为国家出一点力,死却留给陛下沉重的忧伤,这才是我感到悲哀的地方啊。

“古人说,生死有命,长短在天。周晋、颜回都是智勇双全的人才,尚且夭折,更何况是我愚昧鄙陋,活到今天,已经是上苍对我不薄了。况且,我活着的时候是太子,死后还享受尊荣的地位,对于我来说,拥有的已经太多,我还有什么可悲叹遗憾的呢?如今天下大事还没有定局,流窜的贼寇还没有处置,四海翘首以待,把命运系在父亲您身上。处境危险的人希望安全,处境****的人更是希望太平。希望父亲能彻底忘掉我这个人,割舍普通百姓的情感,修炼黄老之术,专心保养精神,加进营养膳食,广开神圣英明的思虑,以确立万古不朽的功业,那么,整个天下的百姓很幸运地有了靠山,我死而无憾了。

“父亲不必为我的死难过,皇子孙和仁义孝顺,聪明睿智,德行清明丰茂,应及早安排,从而让天下百姓有所希望。大臣诸葛恪才能出众,学识渊博,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他的器量足以承担佐助时政的职务。大臣张休、顾谭、谢景都很机敏,有见识,入则应该用为亲近的心腹,出则可以成为坚利的爪牙。范慎、华融勇猛过人,气节雄壮,确有国士之风。刁玄性情优柔且宽宏,并有道家风范,裴钦博闻强记,他的文采值得取用。蒋修、虞翻的志向气节都很分明。这些臣子里有的适宜任朝臣,有的可以任将帅,他们都通晓时政,熟悉法令,固守信用,坚持道义,具有威武不能屈的志向。他们在我身边这么多年来,我对他们的了解很深。所以,当初父亲把他们安排在我身边,我现在由衷地感到父亲的苦心。

“我深切地考虑到,现在境外多事,战争不止,我们应该勉励六军将士,以谋求进取。军队是以人为群众的,群众则以财货为宝贝。我私下听说下面郡县有不少地方荒芜残败,百姓生活困苦,奸邪祸乱萌生,因此法令频繁增加,刑法更加残忍,我听说治理政事要顺从民意,法律政令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眼下确实有必要和将相大臣们仔细地选择合乎时宜的政策,广泛采纳众人的意见,对刑法加以宽缓、赋税加以减轻,适当地取消一些劳役,从而让百姓归心。大臣陆逊对时政忠诚勤勉,献身忧国,尽心为公,有不谋私利的气节。诸葛谨、朱然、朱据、吕岱、张承、孙怡为国尽忠,通晓治国的体制。父亲可以让他们拿出有益于国家和百姓的办法,除掉苛刻烦琐的政策,爱护养育兵马,安抚百姓。五到十年,必能让远方的人欢喜而来,近处的人更加尽心尽力。无刀兵之祸,统一天下便可指日可待。

“有人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中肯,不掺一丝虚假。所以,楚国公子贞临死前,留下遗言对时政提出告诫,君子认为他忠诚,何况我孙登,还能闭口无言吗?希望父亲大人能留意听取采纳我的意见,孩儿也就可以含笑九泉了。”

孙登嘱咐手下人,待自己死后将此信交给父亲。当孙权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无语泪流。老年丧子已经很不幸了,更何况这个儿子非比寻常,他是自己一生的寄托。

孙登死的消息传出来后,豫章太守谢景无法克制自己悲伤的心情,竟然擅自去参加了孙登的丧礼,并向孙权请罪,请求免去他的太守之职。孙权告诉他,你跟太子多年,和其他官员不同。同时又派亲近的使者去慰问他,并告诉他,豫章太守一职没有合适的人选,还是需要他来承担。太子早逝,吴国上下哀痛不已,作为父亲的孙权更是以泪洗面多日。

公元221年,孙登被立为太子。孙权为了让其成材,特意安排了诸多才识品德兼备的名臣作为他的宾客朋友。于是,孙登遗嘱里所提到的诸葛恪、张休、顾谭、陈表等人被选入东宫。他们陪着孙登研读诗书,孙登若外出,他们就跟着骑马射猎。孙权觉得作为未来之主的孙登应该熟悉近代史,于是就希望他能读《汉书》。并特意让张休去研究《汉书》很有名气的张昭那里学习,回来后再将所学的传授给太子孙登。

孙登与这群大臣相处融洽,经常同乘一辆车,有时候因为听讲很晚,索性就跟这些人睡在了一起。这些人在一起俨然没有师徒、主仆之分。太傅张温跟孙权说:“中庶子这个官职和太子最亲近,他要在太子身边回答太子提出的所有问题,应当任用德行杰出的人。”孙权也认为如此,就任命陈表等人为中庶子。陈表他们和孙登熟悉了以后,孙登就废除了中庶子的一些繁文缛节。有一次,孙登把陈表按在自己所坐的凳子上,陈表觉得这样很不好,孙登笑道:“您的学问理应坐在我上头。”

不久,孙权迁都建业,征召上大将军陆逊辅佐孙登镇守武昌,并让他兼任宫府留事。孙登时常出去打猎,本来应该走近道,但为了避开农民的庄稼,他宁可多走几里地。倘若在他打猎的地方有人种地,即使野兽横行,飞禽扑面,他也要换个地方,就是因为他不想打扰百姓种地。

孙登的母亲出身卑贱,而徐夫人对孙登从小就有养育之恩。后来徐夫人被废黜,住在吴郡,步夫人开始得宠。步夫人,临淮淮阴人,与步骘同族,早年“以美丽得幸孙权,宠冠后庭”,且不妒忌,故久见爱待,意欲立为皇后,终因朝臣以徐夫人相抗而未成。步夫人对孙登经常有所赏赐,孙登只是恭敬地接受,从不推辞。徐夫人派人来赐给他的衣服,他必要沐浴之后才穿。

孙权要立其为太子时,他却推辞道:“本立道才生,要立太子,应当先立王后。”孙权笑道:“那么,你妈妈现在在哪儿呢?她又不在。”孙登回答:“母亲在吴郡。”孙权不说话了,他本以为孙登会说是步夫人。徐夫人虽然被废黜了,但在孙登心里,一日为母,终身为母。其恭孝之道,在宫廷那样的环境下实在是难得。

在关于这位仁义太子的传说中,有一件事是经常被人拿出来传诵的,就是弹丸事件。有一次,孙登出外打猎,骑马飞驰时,忽然一颗弹丸从他耳边擦过。众人大惊失色,迅速将其围在中间,另外一批人找凶手。恰好有一人手提弹弓正在四处瞄准,这批人就把此人绑了拖来见孙登,此人已经是魂不附体。

证据似乎确凿,孙登的手下决定先将此人棒揍一顿,然后找棵树吊死他。孙登叫人找到了从耳边飞过的弹丸,又把那人所使用的弹丸放在一起比较,发现此人用的弹丸要远远小于那颗弹丸。于是,就把吓得魂不附体的人放了。

孙登手下的人说,即使不是此人所为,必有人要对殿下不利,还是杀一儆百的好。孙登却说:“国家有国家的法度,如果我以太子的身份将此人处死,那么,我就是明知此人冤枉而滥杀。我不但犯了国家法度,还留下了骂名,一举两失,你们说,天下的百姓如果知道了这件事会怎么想我和父皇呢?”

有人曾将孙登辨弹丸一事放进智书里,认为孙登很聪明。其实,但凡是个人就知道应该拿来弹丸比较一下,而这件事之所以被人人传诵,无非是因为孙登的美德,在三国时期,这种行为在一个储君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智慧了,形而上地认为,这该是一种仁德。

此事过去不久,又一件事被史家记载了下来。

有一天,孙登起来想吐痰,但找不到了那个可爱的盛水金马盂。本来,这只是一件很小的东西,贵重就贵重在它是太子的私人物品。经过侦察,孙登找出了那个盗窃的人,他的手下人还是给他出主意,先棒揍一顿,然后砍脑袋。孙登很生气地将小偷责备了一番,然后让他滚蛋,并且告诉手下的人永远不要再提这件事。

当他的弟弟孙虑去世后,父亲孙权痛苦不堪,两天才吃一顿饭。孙登得知此事后,昼夜兼程赶到父亲所在地,对孙权说:“孙虑走了,这是命运。如今北方的土地还没有统一,四海之民都在翘首盼望得到解救。老天把这样的重担子交给父亲,可父亲却一点也感觉不到,反而不思饮食,我真是为父亲忧虑不安。”

孙权这才开始大吃大喝起来,十几天后,孙权觉得自己没事了,就打发他回驻地。但他却恳求说:“儿子不能早晚向父亲请安,这就是不孝。陆逊在那里,难道父亲还不放心吗?我想再多陪父亲一段时间。”

孙权想了想,就把他留了下来。不久,孙权出征新城,让孙登留守,全面主持留守的政务。在此期间,因为诸多地方粮食歉收,盗贼滋生,孙登明确法令,从而防范了诸多想要趁势作乱的人。

也算是天妒英才,江东优秀的准接班人太子孙登当了多年的仁义太子之后,突然就过世了。在他死后,孙权按照孙登的意思将另一个儿子孙和立为太子,这位第二任太子小时候就因母亲王氏得宠,很为孙权喜爱,十四岁时,孙权就为其安排宫廷禁卫,并找大臣传授其经传。

孙和喜欢学习,对才学之士也很有礼貌,因而很受朝廷内外赞颂。成为太子后,他对政事的处理并不亚于孙登。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却是,因为没有了孙登,才显出了孙和的才能。

十 皇帝老爸太子儿子,一个晚死,一个早逝

若孙权早一点死,或者孙登晚一点死,吴国的发展和三国的历史必有完全不同的面貌。一个老而不死,一个英年早逝,注定了东吴政权日薄西山的命运,覆灭只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