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能力+行动=成功
3748500000032

第32章 人往高处走(4)

自我超越。《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到自我超越是一项修炼,包含两项动作:不断理清什么是最重要的,不断学习如何更清楚地看清目前的真实情况。具备自我超越能力的人具有两项共同特质:一方面,愿景对于他们是一种召唤和使命,而不仅是一个美好的构想;另一方面,他们把目前的真实情况看做盟友而非敌人。他们学会如何认清以及运用那些变革的力量,而不是抗拒这些力量。他们具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他们倾向于与他人、同时也与自我生命本身连成一体,因此并不失去自己的独特性。他们知道自己属于一个自己有能力影响,但无法独立控制的创造过程。

高度自我超越的人,会敏锐地警觉自己的无知、力量不足和成长极限,他们力图突破这种极限,不断地发展自身及组织。具备了自我超越,便向成功又迈进了一大步。

在实践过程中如何提高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如何贴近实践,这是衡量一个老板才能的重要表现。只有不断做到两者互补,老板才能有不断的进取力。

1951年,当萨姆带着全家搬到本顿威尔时,这里还是个只有3000人口的农村边远地区小镇,离最近的城镇罗杰斯也有约10公里。这里的情形看起来并不好。萨姆在这里买下了一家名为哈里逊的杂货店,加上另租下的隔壁理发店,拥有了不足400平方米的店面,但对本顿威尔及其附近地区来说,他的店已是最大的商店了。老店原来每年的营业额只有3.2万美元,主要卖些花边、帽子、裁剪纸样等乡下杂货店的传统商品。萨姆扩大了店面,将老式货架换成新式陈列架和柜台,并开始采用自助式服务的经营方式,小店面貌立刻焕然一新,营业额也直线上升。

初试成功的萨姆并不满足,他又开始到其他城镇寻找新的开店机会。一为分散经营风险;二为同时多种经营。终于,在本顿威尔以南约30公里的地方,也就是阿肯色大学所在地的费特威尔,有一家老杂货店打算出售。该店位于街角,总面积不到250平方米。虽然同一条街和拐角不远处就有两家大连锁公司的分店,但萨姆天生喜欢竞争,他准备在新店里实践自己的经营方式,向那两家连锁店挑战。1952年10月,这家同样被命名为“沃顿5分一1角商店”的小店开业,第一年的营业额就达到了9万美元。

这一时期萨姆的经营有两个特点:第一,就是一家店赚了钱,马上投资再开另一家店,不断扩张。到1960年,他有15家商店分布在本顿威尔周围地区,年营业总额达到140万美元;第二,就是不断改变经营方式,力求创新。

首先,萨姆想把商店开得更大些,于是开始和弟弟巴德联手投资规模较大的杂货店。就这样,在密苏里州的圣·罗伯特萨姆的第一家大型杂货店——“沃顿家庭中心”开业了。开始时的营业面积只有1200平方米,后来扩大到近2000平方米,年营业额超过了200万美元,比他所有杂货店营业额的总和还多。对于圣·罗伯特这个人口仅仅1500人的小镇来说,一个面积扩大了的杂货店竞能吸引来这么巨大的购买力,连萨姆也感到难以置信。这一成功鼓舞了萨姆在阿肯色州的贝瑞威尔开了第二家家庭中心,又在本顿威尔开了第三家。

萨姆在买下他的第一家店以前,从没有管理工作的经验,而他所买下的店是巴特勒公司的一个加盟特许店,因此,母公司最初在业务和管理方面的指导对他是很有帮助的。在头两周的培训课程中,萨姆学到很多经营店面的知识,还从公司编印的指导小册子上学习怎样建立会计系统、卖什么东西、怎样卖、怎样讨价还价等等。其中萨姆认为对他最有帮助的是会计系统,他一直未作改动,直到近20年后沃尔玛已建起五六家分店时仍在沿用。

萨姆不仅从书本和小册子上学习,还乐于向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而他学习的对象就是周围与他竞争的商店。最初,萨姆常到对街的商店中观察。这家店的店面虽不如萨姆的大,但每年的营业额高达15万美元,是当时萨姆店的两倍。于是萨姆老是跑到对街的店里,观察他们的经营方式、商品定价、商品陈列方式等,然后改进自己,希望比对手做得更好。

结果,开业第一年,萨姆店的营业额就达到了10.5万美元,比原来的7.2万美元增长了近46%;第二年增为14万美元;第三年是17.5万美元。最后,他终于超过了街对面他的竞争对手的营业额。

以后,萨姆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跑到竞争对手的商店去观察有什么可以学习的地方,拿着本子或录音机,然后回来设法做得比别人更好。事实上,他几乎观察了世界各地办得好的各种零售店,细心揣摩零售业的发展动向,一旦决定加入,就一定要做得最好。在加入折扣订货业以后,萨姆以行业中的佼佼者凯·玛特为目标,但是他并非只是跟随,还将别人的长处发扬光大,并且超越他。

同时,沃尔玛公司的进步离不开新知识新技术的推动。而萨姆也不断地充实自己。早在1966年,萨姆就意识到了电脑管理的重要性。他正确地判断出一点——当生意做到某一规模之后,任何商人都不能把商店扩展到界线以外,除非他有能力获得书面报告来实现控制。而要做到这一点,单靠人力已无济于事了。于是,他富有远见地把目光投向了正在初创阶段的电子计算机。早在20世纪70年代,小型电脑和微机还没有诞生呢,沃尔玛就建立起了自己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开始利用计算机来管理他的商品了。

在不断的学习与探索中,萨姆建立起了他的分销系统、卫星系统,实现了现代化的管理。事实证明了活到老、学到老,能使人不至于落在时代后面的真理。

开放的头脑是财富之源。当代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认为自己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拥有一个开放的头脑,这也正是造就他的成功和财富的内在特质之一。能说明这一点的最好例证就是微软公司在互联网时代的战略转型。早在1993年,比尔·盖茨就以7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荣登《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首位。到1995年时,微软公司更是以操作系统和软件雄霸个人电脑市场。但当时比尔·盖茨几乎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没有及时地意识到互联网的引入将使整个信息技术产业和全球经济发生根本性的革命。然而由于他随时保持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并及时地听取别人的意见,使他改变了看法,全面调整了微软的战略。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互联网络奇迹般地由个人网络摇身一变而成为全球性的通信与计算机媒介之时,盖茨的微软公司增长正旺。销售额增长了两倍,达到38亿美元。员工也由1990年的5600人增至1993年的1.44万人。这主要是出于视窗软件的成功。

到了1993年,技术方面的消息灵通人士发现了“万维网”,万维网可以让你在网络上轻松地显示图表和照片。尤为重要的是,你只需用鼠标在某个地方轻轻一点,万维网就可以让你在网络计算机间跳来跳去。然而,在当时的微软公司和比尔.盖茨看来,万维网不过是个普通的新鲜玩意罢了。

比尔.盖茨说:“我是不会说‘现在已清晰可见万维网将在今后几年里迅速发展’之类的话的。如果当时你们问我大多数电视广告是否会在广告内容中加入万维网地址,我会放声大笑。”而且盖茨和他的经理们还有更紧迫的事要考虑。政府的决策者们对微软公司反竞争行为的调查正在进行。微软还有一个秘密小组正在创建一个服务项目以同“美国在线”一较高低。尤为重要的是,众多的程序员们正忙于研究后来的Win95。

微软公司对万维网所作出的公开反应一直沉默不语。直至1995年秋,万维网的猛烈发展势头给微软公司敲响了警钟:它已对微软公司造成了威胁,已有约2000万人不用微软公司的软件而沉迷于网络。更糟的是,在太阳微系统公司所开发的一种新的计算机语言的推动下,万维网作为一种新式“平台”正在崛起。这对视窗在个人电脑上的霸权地位,以及整个个人电脑时代构成了挑战。

盖茨坐不住了。1995年12月他举行了一次大型活动,表明微软公司打算全面参与并赢得这场网络时代的软件大战。微软公司将生产网络浏览器、网络服务器,并对微软公司现有的程序进行网络化。从那时起,微软公司总部的每个人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有着35座建筑物的大院里,每个角落都进行着网络项目的开发工作。1996年2月份成立的专门从事网络产品开发部门的员工人数增加到了2500人,这一数字比网景公司以及紧随其后的五大网络新贵的员工人数之和还要多。盖茨说:“当前,互联网络对我们来说最为重要,它将带动一切。我们的软件个个都是核心产品。”

为什么盖茨这么快就醒悟了?因为盖茨对历史非常熟悉,有些市场的领导型企业,比如通用汽车、IBM之类的公司由于其高层经理人员未能洞察到整个行业所发生的根本性变化而栽了跟头。而且盖茨对市场情况看得很清楚:到1996年中,互联网的动力就变得极其强大,而网景成了万维网的新领地内统治者——网景至少占有浏览器市场的2/3。

如果当时盖茨固执己见,那么可能真的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微软公司是否会被国际互联网置于死地?”但是盖茨没有给其他人这样的机会,他根据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调整了自己的思维。在数字化时代,没有什么比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战略更重要。而这需要有一个开放的头脑,任何墨守成规的人,或固执己见的人都无法成为一个永远的成功者。

对于员工来讲,不断学习是最佳的工作保障。

车子,房子,一切事物随着岁月的流逝都会不断折旧,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赖以生存的知识、技能也一样会折旧。在风云变幻的职场中,脚步迟缓的人瞬间就会被甩到后面。

所以,不懈怠的学习才是百战百胜的利器。

目标造时势:

“审时度势”意味着根据市场变化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决策,这样可以防止盲目经商的弊病。

郭芳枫先生是世界上的大富豪之一。1983年,美国《投资者》月刊评上世界上最富有的12个银行家,郭芳枫名列第二。1988年,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出的超级亿万富翁排行榜中,郭芳枫又被选中。能被选入这两类人物的财富都必须在10亿美元以上。香港《远东经济评论》也把郭芳枫先生列入“亚洲十大首富”之列。

郭芳枫显赫于世,他是丰隆集团的主席。丰隆集团的投资遍及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地,下属60多家不同的企业。投资范围从金融、保险、贸易到制造业,非常广泛。郭芳枫先生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创业,50多年来,事业发展极为迅猛。

他有一个鲜明的优点,就是善于准确地判断时代和市场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并能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时代提供的有利条件。他在传授自己的生意经时说:“要做生意,就要有远大的眼光,要认清形势,要配合时代的需要。”在他50年来的创业史中,为了配合时代需要,在每个关键时刻,他都能审时度势,顺应形势的要求,把握时代的脉搏,因势利导,采取有力的措施。

1945年,在“二战”刚刚结束时,郭芳枫就预感到,物资必定会出现短缺。因为受战火破坏的国家和地区需要重建家园。而且,新加坡作为一个转口贸易港,是战后各国轮船的必经之地,有条件购进大量的物品和设备。所以,他和他的兄弟商议,立即行动,收购战争剩余物品。

在当时,战火刚熄,战争剩余物品的价格都不高。他们便以低廉的价格购进了五金、建材、轮船配件和其他用品。在短短几年之后,这些物品就都成了紧俏商品。于是,郭芳枫就从中大赚一笔。

在这笔生意成功时,他又预料到,随着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必定会出现经济大发展,地皮、建筑材料必成紧俏商品。从1947年开始,他在经营战后剩余物资的同时,逐步把注意力转移到房地产、建筑原材料等生意上来。他抓住时机,选好地盘,把有发展前途的地皮,廉价买入。果然,这些地皮价格年年上升,20世纪70年代已成身价百倍的奇缺之货。这时,郭芳枫成立了专门的丰隆实业有限公司,经营房地产,建设住宅区和写字楼。

郭芳枫又预料到,随着地产业发展,水泥必定抢手。于是就在1975年与三井和黑龙洋的公司联合办水泥厂。1961年投产,大量生产。此时,水泥恰成新加坡的畅销货,财源滚滚来。

郭芳枫的丰隆集团也由此闻名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