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老板与孔子的对话
3743000000020

第20章 现代企业制度与孔子尊礼崇法(3)

日本成功的老牌公司都十分重视调动人的积极性,并把它作为经营的要件之一。充分发挥人的才于,这不是靠热情和个别行为所能获致的,需要一套严谨的管理结构与一整套制度和原则。所以,日本的企业具有一种金字塔般的结构,处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董事会会长(即董事长),接下来依次是社长、副社长、专务或常务董事、董事、部长、部长代理、课长、课长代理、主任、系长、课员。在这金字塔般的结构中,会长和社长的职能不太明确。

作为一种“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权力义务分配自然就特别的明确,就一般而言,董事会会长是一种作为“长老”的名誉地位。越到底下基础越大。社长领导各个部的部长,各部部长领导各课课长……凯恩斯曾说过:现代资本主义完全是非宗教的,没有内部的联合,也没有许多公共精神,它往往(虽非永远)不过是一个拥有者与追求者的集合而已。针对资本主义企业这一通病,日本的经营者们采取的这种“金字塔式”的管理作法确实有一定借鉴之处。

具体说来,假如一个公司经营得法,其关键人物并不是总经理或董事们,而是任何经营有方的公司的部门负责人。日本企业的部和课大致有:营业部(下设营业所、课)、制造部、研究开发部、经理部、总务部、人事部、计划部等等。部门代理负责人与课一级的负责人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几乎每一个进日本企业的人都被领到一旁,去听关于与自上而下行政命令相反的自下而上首创精神的好处。在日本,这种“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是加以伪装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一般情况是,部门负责人是制定战术计划的人。他们出席无数会议,作出一致的决定。通常,基本计划是由最基层机构提出的。然后,由部门负责人逐级上报,征求意见和同意。当然,其获准通过之前,还要举行长时间的会议,做出删节和更正,以便在分发最后的定稿之前,使每个人都能畅所欲言。最后报至常务董事一级,上面已盖满印章,并已接近最后通过了。有关董事也许已详细了解其进展情况。事实上,也许就是他创议的;但如果他是一个考虑周全的经理,那么他就会煞费苦心地把这些建议都说成是由其下属所提出的。

等到报告送至总经理那里时,就只待他签章了。总经理即使对报告的进展情况不甚了解,也会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存在。他一般毫不犹豫地签发这个报告,这是他的责任。如果提出的计划在执行中发生很大差错,那也不是负责计划的高级助手负最后责任,结果乃是在下周于董事长的办公桌上出现总经理的辞呈。

一般来说,大的日本公司的董事会和高级行政人员拥有二三十名成员甚至更多,因此需要有一个常务董事会或执行委员会,负责研究和处理日常事务,它是真正的权力机构。

在日本企业中,董事长或社长只要健康状况允许,可以常期在职,而其他职务,则要求在60至50岁之间退休。日本公司的总经理职务很少是世袭的。日本经营者联合会(日经联)主席大概文平曾对一个记者评论道:“可以这么说,在日本很少高级管理人员一开始就是如此的。这是件大好事。多数人在各自公司的工作中一直于到董事一级。但真正成为‘杰出人物’的途径是为大学毕业生保留的,而不是靠资历而取得的。”

老板或许认为荣登宝座即金字塔最上部的人可以为所欲为。其实不然,经营者就是企业烦恼的承担人,薪水就是烦恼的承担费。薪水越高,烦恼越多,烦恼是挑战者,是试金石,成功的经营者常以烦恼的解决作为个人才能的镜子、人生价值的标尺。虽然老板是一个公司的首脑,令必行,行必果,有着无上的权威,但同时他更应该是虚心向上的人。虽然处在金字塔最上部的日本“老板”们难免有一种官气,但是,日本优秀的企业经营主均十分清楚,他们的地位是靠什么支撑的。因此也决不肯冒使自己的基础产生崩裂的危险。

日本企业这种金字塔般的结构之所以具有这种超稳定性能,正是由于日本老板并不强调雇主和受雇者的截然区分。他们具有一种家长式的作风,但他们并不具有“伟人”思想,他们深深感到,是否有一个为企业进步而努力工作的群体,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所以这种看似形式上具有森严等级特征的“金字塔”式管理结构,实际上是经营中的家庭式体制。松下公司的首脑松下幸之助把自己当做公司里最差的人,他意在指出老板要有一颗极其谦虚的心,有把自己当作最差的诚恳和虚心,由此去发现别人的长处、才能,由此建立起依赖员工,上下一体的机制,由此去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主动性、创造性。不具备这种心态,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经营者。

日本这种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产生了这样一个结果,即日本典型的上层工商业者像信奉宗教一样,越来越觉得在经营和发展中公司应该像一个大家庭,总裁就好似雇员们的父母。工人们有义务热爱、关心他们的公司,永远忠于它,而把对金钱、物质的追求放到次要的位置。公司要求每个人大公无私,本着个人、公司、国家三者均利的原则愉快而和谐地工作。那些地位显赫的日本工商业者从而把自己看成是仁慈的指导者,他们的指导原则理当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拥戴。

克己复礼的管理制度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第十二》

孔子的“礼”,在这里就是指的制度。制度是企业运行的先决条件。制度是企业成员一切分工合作的基本规范,是管理的出发点。任何企业,假如缺乏有意识的分工合作,根本无法生存。而制度即是企业成员一切分工合作的基本规范。没有制度,就谈不上管理;有了制度,才有管理可言。

孔子在杨朱思想和道家思想两极之间,主张“克己复礼”。克即约束;己指己身。身有不合于义的欲,便要用礼来加以适当的约束,才能产生善的行为。孔子主张复礼,荀子发扬光大,他认定“人生不能无群”,必须分工合作,然后可以图存。但人在合群生活中,势必遭遇两大困难,一是“个人的权利不定则争享受”,一为“个人的义务不定则怠工作”。为了解决这种“不定”的困扰,惟有建立制度以正名定分,使权利与义务都能够确定而周知,大家才能和居乐业。

荀子看出“好利而恶害”,乃是人之常情。任何人如果处于“无师无法”的环境中,势必唯利是图。无师就是“没有教育来矫正他”;无法则是“没有制度来约束他”。荀子虽然注重刑赏,却不忘教化。

老板不是缺乏制度,却是不尊重制度。时下的风尚,开口便是“求新求变”,而制度偏偏要从习惯上因袭而来的,才叫作制度。制度必须共同遵守,才是真正的管理制度化。

制度化的目的,在求企业成员自由自在之中,仍然有“法”有天。如果制度只是形式上的存在,缺乏实质上的效力,则成员有“法”无“法”并无不同,就难免产生无“法”的现象,造成不法的行为。

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才能发生相当的作用。

管理制度化的要点,即在“必须与人事相配合”。因为制度应该自根自生,自己审度实际的需要而产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外面移来,也必然先与原有人事作一番融和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老板若专求模仿别人制度,结果格格不入,徒具形式,恐怕有制度而不能得到共同的尊重,结果仍等于无制度,甚至比无制度更糟,容易造成“制他人于死地,度自己上天堂”的悲哀而可笑的局面。

制度要得到共同的尊重,除了配合人事的实际需要,不要凭空忽然地建立之外,最要紧的,便是老板持人对制度,务须率先予以尊重。

尊重制度,要由老板持人率先以身作则,大家才会仿效。制度受到共同的尊重,才能发挥效能。

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思是企业成员,从老板到全体员工,彼此都应该遵守典章制度的规定,不可以例外。但是,任何人都可以不满意规行制度规章而提出修改的要求,只要按照法定的程序,获得多数的同意,便能够依法修订。并不是企亚主持人喊改即改,说修就修,显然众生平等之中,仍旧唯我独尊。因为那样一来,人人平等只是指我以外的人,我自不包括在内,往往令人迷惑而不能信服。

各项制度互相配合不能彼此脱节。管理要获得成效,必须首先制度化。由于管理的对象众多,内涵十分广泛,所以管理制度,也是相当复杂。

各项管理制度,包括:人事管理制度、物流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品质管制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客户管理制度,必须互相配合,形成完整的系统,以免彼此脱节或冲突,影响管理的施行。

各种制度,都是为了达成管理最终目标而订定的配合规则。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克己复礼”,所有典章制度,都应该朝向此一目标去建立和修订。例如,财务管理的对象乃是公司所有的资产及负债,它具有三大目标,亦即和全性、流通性与收益性。这三大目标,都必须统合在和谐总目标之下。和全性在防止资金方面的舞弊,避免负债无法适时偿还,但是如果防止过当使得资金流转困难,或者承办人员提心吊胆,不敢有所作为,反而造成不和,也是财务管理的一种缺失。流通比在确保资金的畅通无阻,但如过分重视流通,以致产生浪费的现象,也会带来不和。收益性主要在积极运用资金,增加公司利润,但如造成暴利、邪利或近利,亦是不和的根源。可见财务的和全性、流通性、收益性,无不以和谐为其限度,和则为之,不和就不可为。

再如生产管理,其努力目标,不外乎准时交货、品质优良以及成本低廉。但如为了准时交货,员工日夜加班,弄得身心疲乏不堪,终必造成不和。为了品质优良,勉强推行品管圈活动,徒然增加员工的负担。为了降低成本,选购次等材料或零件,却要求制成品质优良的产品。凡此种种,势必带来不和。因而推知,准时交货、品质优良、成本低廉,都必须以和谐为总目标,在和谐的情况下适当配合,来达成这三大目标,才是有效的生产管理。

至于物料管理,似乎与“人”的关联性很少,仅仅要求在适当时间(Righttime)、依适当地点(Rightplace)、以适当价格(Rightprice)及适当品质(Rightquality)供应适当数量(Rightquantity)的物料但是这些因素,可能造成和谐的效果,也可能令权不和,所以物料管理的适时、适地、适质、适价适量,也都要在和谐的范围内,适当地求其实现呆废料的处置,有调拨、拼修、拆零利用、转赠、交换、出售、销毁等种种方法,选用时如果以和谐为准则,便不致造成不和。

人事管理制度,可以说与和谐最具密切关系,无论甄选、进用、升迁、调补、待遇、分极、考核、训练、保险、和全、退休、抚恤以及工作精神的激励与维持等等,假若不能和谐,势必造成不和,使整个人事管理,陷入困境。

品质管制通常在赶时间交货时,会比较故松,而在不急着出货时,则较为严苛。因此工人心里不平,形成不和。可见品质管制必须有其确定标准,而又持续维持,才能和谐。

由此可知,一切管理制度,都离不开和谐的总目标,惟有统合在和谐目标之下,各种制度才能互相配合,彼此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