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别相信男人
3738500000039

第39章 善待自己,包容男人(1)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追求完美是人类的天性,特别是一些女性总是希望能把事情做得越来越好,希望自己的生活或者工作不断有所进展,达到自己所向往的水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观察到,不少人给自己定的标准或目标是不切实际、难以企及的,从而导致烦恼、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困扰。心理学家们把这种现象定义为“功能障碍型完美主义”。

对自己而言,有完美主义的女人也要求自己完美无瑕,所以给自己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她们并为此常常自责而闷闷不乐,经常有挫败感。她们通常是以完美主义者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及同事和家人。她制定了很多规则与标准来束缚自己,牵绊他人,结果搞得自己和周围的人也苦不堪言,不胜其累。

从心理学来说,“完美主义”是对完美过分的一种极端追求。那种完善自我,健康地追求完美,并且在努力达到高标准过程中体验到快乐的人,不是完美主义者。心理学上所指的完美主义者是那些把个人的理想标准和道德标准都定得过高,不切合实际,而且带有明显的强迫倾向,要求自己去做不可能做到的那种人。

比如下面例子中的这个女孩,就是个十足的完美主义者。也正因为她发现了自己的“不完美”,所以经常感到很苦恼。

小蓉认为女性应该漂亮、有才干和心地善良。为了让自己尽可能的漂亮,她尽量经常让自己保持优雅的姿态、不俗的气质和温柔的谈吐,但她常常会为一个自认为不够优雅的姿态而紧张焦虑。

为了支撑自己“有才”这个门面,小蓉也不时对自己在别人面前的失误而耿耿于怀,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为了“善良”,她时时处处委屈自己,克制自己,为别人着想,成全别人。虽然心里很不乐意,但心中的“完美主义”情结却逼着她不得不经常为之。

久而久之,她自己需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已经不知道了,也不敢为合理的要求去索取什么。现在,她感到自己是那么脆弱、惶恐和不安,深怕某些地方不完美而遭到别人的非议。为了完美,过度焦虑的她常常为穿衣服而费尽心思,觉得自己不完美就不进入公共场合。

结果,她不仅不完美,反而丢失了真实的自己。她的好朋友根据她的种种表现,认为她是书呆子、傻瓜,还看不起她。她现在非常痛苦,“难道‘完美主义’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吗?难道我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追求‘完美’吗?”这是小蓉经常思索的问题。

生活中,像小蓉一样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女人非常多。她们往往不愿意接受自己或他人的弱点和不足,非常挑剔。比如,她会让自己保持优雅的姿态、不俗的气质、温柔的谈吐,这就是为自己定了一个过高的理想标准,而且也带有强迫的特征;她会为一个自认为不优雅的姿态就紧张焦虑,这也并不是一个健康的追求完美的正常心态。

在人际交往方面,为了维护自己这个完美的角色,她常常生活在一个狭小的圈子中。比如,很想可又不敢融入到群体中去,怕暴露了自己的缺点。她不敢表露自己的感情,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她给自己制定了太多的条条框框,以完美的标准要求自己,带给自己的却只有沉重的压力和深深的自责。对于别人的褒奖,她只会感到诚惶诚恐,认为自己还差得很远。她违心地满足别人的要求,委屈自己,打肿脸来充胖子。

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赫维特曾经把完美主义性格分为三种类型:要求自我型的完美主义者给自己设下高标准,而且追求完美的动力完全是出于自己;要求他人型的完美主义者为别人设下高标准,不允许别人犯错误;被人要求型的完美主义者追求完美的动力是为了满足其他人的期望,总是感觉自己被期待着,时刻都要保持完美。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完美主义性格,只要影响到了自己的情绪和生活,都是不健康的。追求完美,害怕失败,只能使人处于瘫痪的境地。如何从追求尽善尽美的诱惑中摆脱出来?

心理专家建议,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首先要对自己的潜能有个正确的估计,既不要估得太高,更不必过于自卑。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你如果事事要求完美,这种心理本身就成为你做事的障碍。不要在自己的短处上去与人竞争,而要在自己的长处上培养起自尊、自豪和工作的兴趣。

其次,要重新认识“瑕疵”和“失败”。没有“瑕疵”的事物是不存在的。盲目地追求一个虚幻的境界只能是劳而无功。曾有人问一位走红的国际女影星是否觉得自己长得完美,她说:“不,我长得并不完美。我觉得正因为长相上的某些缺陷才让观众更能接受我。”能认识到自己有种种不足并能宽容待之的人,是自信的,心态也是健康的。苛求完美无异于追求痛苦。平庸的人类是世界的主体,人因为接纳生活的平庸,于是感激奇迹,因为感激奇迹而热爱生活。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世界时,人们会发现生活豁然开朗。

失败并不能说明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如果从不经历失败,我们能真正认识生活的真谛吗?我们也许一无所知,沾沾自喜于愚蠢的无知中。因为成功仅仅只能坚定期望的信念,而失败则给了我们独一无二的宝贵经验。

告诉自己,“完美”并不是“优秀”。前者是懊丧不成功,后者是享受成功。如果“完美”已经成为你的束缚,记得常常温习不完美的好处。首先,转移注意力。在追求“最好”的过程中疲惫不堪时暂停一下,看场电影、打场球,再重新审视快乐的真正所在。其次,故意犯错误。一向妆容完美的你可以试一次素面朝天出门。新的感觉会给你新的思路。

多疑是因为不够自信

几年前一部电视剧《中国式离婚》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看过的人对里面的女主人公都会留下这样一个非常典型的印象:敏感多疑。

主人公林小枫和宋建平本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宋建平处于事业上升的阶段,妻子林小枫在家当家庭主妇,总担心丈夫有外遇,对丈夫的一举一动都要经过自己慎密的“推断”。她怀疑丈夫对自己不忠,于是找私家侦探,自己跟踪丈夫,甚至为了了解丈夫的一举一动而购买了录音笔、摄像机。

丈夫其实并没有什么越轨的行为,但是她始终只是相信自己的感觉,而不相信丈夫的解释。最终丈夫因为忍受不了她的猜忌而提出离婚。

生活中,像林小枫一样,多疑敏感的女人有很多。一旦怀疑某人对自己不好,某件事对自己不利,便耿耿于怀,闷闷不乐,情绪立即反常,半天都不能排解。严重些的,好几天都心情郁结,脸上愁云密布。

具有多疑心理的女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预先主观地设定了一个框框,然后据此来观察事物,按图索骥,按框框取舍获得的信息,结果把生活中许多无关的事情联系在一起,甚至无中生有地制造出各色“证据”,从而使自己的主观假设得以验证和自圆其说,并陷入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

赵娜是一个敏感的女孩,刚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工作,觉得大家都比她优秀。这几天她都闷闷不乐。原因是同事小罗在吃饭聊天的时候,说她不够大方,这让她很不高兴。吃完饭回到办公室,她故意把小罗的座位上洒了一些水。

之后,她很快就后悔了。怕她的行为被其他同事看到,说她小心眼。一整天,她都非常在意同事们的反应。小罗发现座位上被洒了水时,已经晚了,裤子的后面全湿了。

同事们都哈哈大笑,但小罗并没有放在心上,她不知道是赵娜做的,以为是自己不小心洒了水。下班了,小罗邀赵娜一起走,被赵娜拒绝了。赵娜心想,肯定是小罗想报复自己。

第二天,赵娜到办公室的时候,大家都已经到了。不知道在说笑什么,仿佛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她。“一定是小罗跟他们说什么了,这下同事们都知道我是个小心眼了。”

之后的几天,听到别的同事说什么,她总认为同事都在说她。哪怕她上个洗手间,也总是担心办公室的同事趁她不在而说她的坏话。她感到非常痛苦,有时候晚上还失眠。

多疑产生的后果可想而知。它破坏我们本身平和的心态,损害了我们的社会交际,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多疑与猜疑不同。猜疑只是一般的怀疑,这种怀疑有可能毫无道理,纯粹是神经过敏所致,但也可能有一定道理并符合客观事实。正常的猜疑人皆有之,不属于心理问题。多疑则是猜疑的极端状态,绝大多数都是无端生疑,不仅在量上表现为更多的猜疑,而且在质上属于毫无根据,纯粹是为了证明成见、偏见的猜疑,是心理失衡的表现。

上面故事中的赵娜,毫无根据地怀疑被人说她坏话,从而表现出一种极度的神经过敏,认为别人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针对她所谓的“小心眼”而来,她似乎感觉到自己一定是别人注意的中心人物,相信别人总在议论自己,做有损自己名誉的事,长此以往,患上了神经衰弱,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造成我们“心理过敏”反应的原因,总的说来有两个:

缺乏自信心。有些人自认为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如果别人在一起说话时对自己投来了不经意的一瞥,他会认为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如果别人开了极平常的善意的玩笑,他也会信以为真;即使别人相互之间的指责,他也会认为这是“指桑骂槐”。赵娜就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担心人们背后说她不好,小心眼,才越来越敏感,越是敏感越是担心他人说自己,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其次,对认知方式的偏差。多疑首先是由于人们的认知方式出现偏差而导致的。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循环论证的认知方式使得个体在认识周围事物时产生偏差。具有这种认知方式的人一旦心生疑点,对信息的摄取范围就大大缩小了,并且将所有的分析、推理和判断建立在只能证明自己设想的信息上,结果进一步验证和强化了原先的设想,使其“信”以为真,自“圆”其说,造成疑心泛化。

要治好“多疑病”,走出心理过敏的误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做点儿努力:

加强积极自我暗示。当自己的疑心越来越重的时候,要运用理智力量进行“急刹车”,控制住自己的“胡思乱想”。要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学会辩证地看待自己怀疑的对象,想办法加上一些“干扰因素”,如“也许我想错了”“也许他(她)不是那种人”“也许情况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糟”,等等。条件允许时,可以做一点儿调查,以澄清事实真相,也可以请自己信得过、人品正派的朋友帮助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清除自己的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假想和推测。

加强交往,增进了解。多疑常常是彼此沟通、缺少了解、掌握相关的信息过少的结果。多疑产生后,往往加剧了彼此的隔阂。听了此例,就应主动地增加接触,在交往的过程中客观地观察、了解和把握怀疑对象的有关情况,最好能和对方进行开诚布公的交谈,结果就会发现造成自己产生多疑之心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错误信息的传入,可能是由于一时的不经意的玩笑引起的误会,也可能是一些庸俗的人、小人搬弄口舌所致。这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长相知,才能不相疑。

培养自信,加强修养。人有所长,亦有所短,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与周围人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样,当一个人充满自信地进行工作和学习时,就用不着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轻易地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了。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多疑心理或多或少地会增加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使人与人之间增加了一道防线,但一个胸怀宽广的人所拥有的伟大信念,不仅会感动你的朋友,也能熄灭你多疑的火焰,使你获得人格的升华,使你受到人们的爱戴!

变抱怨为自信

很多人可能会问,抱怨与不自信有什么关系?这两者似乎很难联系起来。其实不然,我们常说“抱怨是无能的表现”,那些喜欢抱怨、习惯抱怨的人,无一不是自卑、消极、平庸得可怜。遇到挑战,他们会说“不行不行我不行”;遇到挫折,他们会说“我恨我恨我真恨”;遭遇失败时,他们会大发感慨:“看来我真的不行,看来这个世界真的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啊!”……可见,抱怨的实质就是对自己的不信任,消极的心态和行动则是抱怨的根源。

反观生活中的勇者,他们的字典里从来没有“不可能”,当然更没有“抱怨”。压力越大,他们的激情越高涨;困难越多,他们的心境越平和。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他们总是高呼着“我能行”,自信满满地奋勇前进,百折不回。

命运对于刘娟来说,可谓不太公平,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她不得不中途辍学养家。更为糟糕的是,由于小时候的一场车祸,她的一条腿留下了残疾。因此,即使是做普通工作,刘娟也往往感到很吃力。

一开始,刘娟和几个同乡一起进了广州一家电子厂,她根本跟不上传送带的节奏,虽然忙得满头大汗,但和其他工友相比无疑差得很多,这自然影响了整体效益。于是,领导对她发脾气,同事们对她不满意,有的人甚至讽刺她说:“你天生不是干活的料,不如回家领点地凑合着混日子得了。”刘娟知道,自己的确影响了同事们,因此她从不计较,相反她决定用行动证明自己能干好这份工作。于是,她每天早出晚归,甚至以厂为家,每天不是研究技术就是研究工作要领,一天到晚累得满头大汗。

正所谓天道酬勤,渐渐地,刘娟的工作越来越出色。到年底时,她竟然被评为了年度最佳员工,不仅受到了领导的奖金嘉奖,而且还被提升为车间主任。但是刘娟并没有满足,在工作中,她每每身先士卒,更好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同时赢得了上司和下属的尊敬,最终在工作3年后被提升为副厂长。

必须承认,世上的事情的确十有八九不如人意,很多时候甚至令人心酸。但是一味地抱怨总不是办法。抱怨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会使我们失去冷静、平和的心情以及前进的动力。刘娟的成功,再次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使我们并不优秀,甚至有着明显不足,只要拥有信心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我们最终能够劈开困难的枷锁,赢得胜利。而那些只知抱怨、缺乏信念的人,往往只能在对别人的羡慕、对自己的懊悔之中虚度一生。

哲人说:“如果不能改变,那就要学会适应。”于是乎很多人学会了适应。但是他们与其说是在适应,倒不如说是在苟且偷生。苟且偷生之余,他们还要抓紧一切时机发泄他们的不满,抱怨上帝的不公。

很显然,他们曲解了哲人的根本用意:山中有狼,这个现状鹿改变不了。鹿变不成狼,但是鹿不能因为狼的存在,就躲在灌木丛里抱怨上苍不公平!它必须永远奔跑、永远奋斗,直到强壮了自己、强化了基因。它们不能改变自己是鹿、注定要被狼吃的宿命,它们只能通过改变自己,尽量谋求生存。

同样的道理,抱怨也不会使人更聪明、更强大。唯有“自助”,才能有“天助之”。因为“天若有情天亦老”,上帝如果有了同情心,这么多失意的人,他怎么帮得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