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
3737200000008

第8章 横看成岭竖成峰(1)

———品人之德,可知其臧否

所谓“品德”,就是用估摸一个人的德行的办法来评断人。如果一个人言语忠诚,行为庄重,由于意志坚定而大公无私,做了好事不求回报,内心忠厚而明察,其貌不扬但性情安静稳妥,这是居心仁厚的人。如果一个人遇有突发性变故而能卓有成效地处理,身处穷困之境而能奋发向上,进身立功能够如意,这是有智慧的人。如果一个人富贵显赫之后仍然恭敬勤俭而不失威严,对人彬彬有礼而不骄傲,这是有福德的人。有的人处在简陋贫寒的状况下而无所畏惧,处在安乐富贵的情况下而不奢侈,功劳卓著而不背叛,高兴或愤怒时都很有节制,这是有操守的人。有的人恭恭敬敬地工作,恩恩爱爱地孝敬父母,与人感情不睦但决不背叛,竭尽全力而不违逆,这是忠孝的人。这就叫做“品德”。

略施小技品人心意

战国末期的大政治家韩非子,对于透视人品的方法,运用得更为彻底。韩非子认为君王如欲实行中央极权政策,就必须控制臣子;而只有能够透视人心的君王,才能妥善地驾驭巨子,所以韩非子特别重视透视人品的方法。

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有一位宰相名叫田婴,虽然处于乱世,但他治国有方,使得齐国威名远扬。对于个人处世之道,他也懂得极多,这使得出身王族的他,没有被卷进王位争夺的漩涡,反而能够经历三代王室,任宰相职位达十余年之久。告老之后,封于薛国之地,安享余年。

洞察君王,投其所好

有关他洞察君王心意的故事,极为有名。

齐王后去世时,后宫有10位齐王宠爱的嫔妃,其中必有一位会继任王后,但究竟是那一位,齐王并不做明确的表示。

身为宰相的田婴于是开始动脑筋。他认为:如果能确定哪一位是王上最宠爱的妃子,然后加以推荐,定能博得王上的欢心,并且对他倍加信赖;同时,新后也会对他另眼相看。可是,万一弄错的话,事情反而糟糕,所以必须想个办法,试探一下王上的心意。

于是田婴命工人赶紧打造10副耳环,而其中一副要做得特别精巧美丽。

田婴把这十副耳环献给齐王,齐王于是分别赏赐给10位宠妃。次日,田婴再拜谒王上时,发现王上的爱妃之中,有一位戴着那副特别美丽的耳环。

毫无疑问,不久之后新继任的王后,确实就是当日田婴所断定而推荐的那位妃子。

擅弄权术的宰相反而被看破心意的故事。

大约在秦统一天下前40年的时候,秦国有一位非常能干的宰相,名叫应侯,此公并非秦国人,乃是由魏国亡命至秦,在秦居官,屡次升迁,终达宰相之位。他所主张的一系列的外交政策,奠定了日后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应侯原来在韩国汝南拥有自己的领土,后来被韩国没收。

秦王十分同情他的境遇,于是问道:

“你被韩国夺取领土,心中想必有所不平。”

秦王本意是要试探身为宰相的应侯,是否会因私怨而对韩国采取报复手段。

可是应侯答道:

“听说有一位失去儿子的父亲,在接受别人吊唁的时候告诉他们:‘死了儿子固然伤心,但是想一想我原先也是没有儿子的人,也就不难过了。’我也是原来没有封土的平民,所以现在也不会为失去领土而感到难过。”

应侯心想:如不这样回答,日后要推行对韩政策,必会受到重重阻挠,因此,故意表示出对于韩国没收自己领土一事,并不在意。

秦王虽然对他表现的宽阔胸襟感到敬服,究竟还是不明他真正的心意,于是派遣一位将军前往试探。

这位奉派的将军一见到应侯就脱口而出:

“丞相,我真难过得不想活了。”

“喔!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

“丞相您想想,秦王对您优礼有加,远近皆知;可恨那小小的韩国,竟敢公然夺取丞相在韩的领土,这种耻辱我如何忍受得了!所以我活不下去了。”

应侯听完这话,立刻站起来向这位将军深深一鞠躬,并且说道:

“那就全仰仗将军您了。”

将军回去之后,将经过情形一一禀报秦王。

知道了应侯的真心之后,秦王从此不再信任应侯。

上面举的两个例子,都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去试探对方。在这一章里,我们是以古代的透视人心术为重点,来研究这种试探透视法。

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千万注意必须十分谨慎,否则很容易失败。

前面已经再三强调,人际关系是相互的,在你试探别人的时候,不要忘记你也有被对方试探的可能,这是在做人心透视时极可能发生的现象。特别是在利用试探法来透视人心的时候,千万不可忘记,被你试探的对象也有眼睛,疏忽了这一点,事态就可能发展得极为严重。

在使用试探透视法的时候,不要耍花招,否则可能弄巧成拙。如果了解了人心,并且按照试探透视原则去做的话,多半能稳操胜算。

如果在使用试探透视法时,不希望自己同时也被对方试探的话,除了要熟悉这种方法之外,还要时时假设自己正被对方试探。

人际关系可以说是一种“长期的测验”。即使对方无意测验你,但是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被别人看在眼里,这些举动的累积,很自然地会成为别人对你的评价;所以奉劝各位对于平日的一举一动,都要多加小心,以免降低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评价。

实力实说,探知究竟

《韩非子》一书中,有一部分谈到有关君王之事(也称七术);这七项中有五项是有关透视臣子之法来看,可以知道韩非子是如何地重视人心的透视。

这几项透视法是:必须以事实对照言语

只听臣下的报告,而不用事实来证明,很难明白真相。

鲁国宰相叔孙手下,有一位名叫做竖牛的侍从,十分厌恶叔孙的儿子,时时刻刻希望除去这个眼中钉。有一天,竖牛在叔孙的面前说他儿子的坏话,叔孙误信他的奸计,于是杀死了自己的儿子,甚至惹来杀身之祸。这就是听信人言而不加证实所得到的教训。

使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以发掘其才能

齐宣王喜欢听竽合奏,对于会吹竽的人,不加挑选一律任命为乐师,因此宫廷乐师多达数百人。

宣王死后,摇王继位。摇王和宣王的爱好不同,喜欢听独奏的乐曲,因此夹杂在乐师中充数的人,立刻逃之夭夭。

这就是著名的“滥竽充数”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能力的评断,要看个人单独的表现。所以,在透视人心的时候,要让每个人有单独表现的机会;这样才能观察出各人的实际才干。

某县县令庞敬,最懂得人的心理,在一次派遣部属巡察四境的时候,又表现了他的高明手法。他先派遣一名部属巡视环境,然后在他正要执行任务的时候,又突然把他召回,令他守候在外等待命令;一段时间之后,又发布命令,让他继续巡视工作。于是这名部属心生疑惑,认为其中必有缘故,因此,在巡察之时,不敢稍有待慢;就这样,庞敬达到了控制部属的目的。

对明明知道的事假做不知,也可以达到试探对方的目的。

战国时期的韩昭侯有一天在剪指甲的时候,故意将一片剪下的指甲屑放在手中,然后命令近侍:“我把刚才剪下的指甲屑弄丢了,心里毛毛的,很不是味道,快点帮我找出来。”

众人手忙脚乱地找了一阵之后,谁也没找到。这时,有一位近侍偷偷剪下自己的指甲呈上,禀报说找到了。昭侯由此发现他是一个会说谎的人。

又有一次,昭侯命令属下四处巡视,察看是否有事发生,结果属下回报说没有动静,经昭侯再三追问,才告知南门之外,有牛进入旱田偷吃了谷苗一事。

昭侯听完之后,命令报告的人不准泄漏这个消息,然后派遣其他的人出外巡视,并且告诉他们:

“近来发现有违反禁令,让牛马牲畜践踏旱田的行为,你们速去探知,快来回报。”

不久之后,所有的调查报告都呈了上来,但其中并没有一件是关于南门外事件的报告,昭侯于是大发雷霆,命令属下重新严加调查,终于查出了南门外发生的事件。

从此,部下都畏惧昭候料事如神的能力,再也不敢马虎从事了。

卫相山阳君察觉王上近来似乎对他有些起疑,但又无法测知君王的心意,于是故意散布谣言,毁坏一个君王宠臣的名誉。这名宠臣听到山阳君毁谤他的话,怒气横生地对周围的人说:

“哼!山阳君还有心情说别人的闲话?他已经被君王怀疑,自身难保了……”

然后把君王对于山阳君的观感完全吐露出来,由此,山阳君探得了君王他的种种看法。

再举一例。燕相子之一次在私宅中和家臣不着边际地说了一句:

“刚才由门口出去的是不是一匹白马?”

“没有啊!我们没看见马……”

大家感到很惊讶,异口同声地这样回答。可是,其中有一个人,走出门外张望了一下,回来报告:

“确实有一匹白马。”

子之于是发现了这个家臣是个善于说谎的人。

暗度陈仓,策略试探

上述《韩非子》书中记载的五项试探法,其中第三、四、五项,以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属于“策略试探法”。这种运用策略来试探人心的方法,不只限于中国古代才有,日本幕府时代的将领,也常使用这种策略试探法,这可由历史记载中窥见一斑。

日本四国德岛藩族的开国祖先蜂须贺,在征讨四国的战役中,大获全胜,因而取代了长曾我部氏,成为德岛藩族的开国始祖,当时他只有27岁。

最初,德岛藩族是处在政治混乱,群雄割据的局面;自从蜂须贺做了领袖之后,治理有方,不论是内政、外交,都有相当显著的成就,因此,奠定了一直延续到明治时代还存在的藩政基础。

蜂须贺对于驾驭部下十分在行,至今我们还可以在一些稗官野史中,看到一些有关他洞察人心的记载,他经常所使用的试探方法,就是这种策略试探法。

在某一个寒冬的日子里,蜂须贺对随侍身旁的一个家臣说道:

“这么寒冷的天气,你的脚想必已经冻僵了,我原来想找出我那双旧袜套送给你保暖,可是找来找去,只找到一只,虽然一只袜套设办法穿,不过为了表示我的一点诚意,希望你能收下这只单独的袜套。”

大约过了一个月以后,有一天蜂须贺忽然又把那位家臣找来,告诉他说:

“我找到了另一只袜套,现在你把原来那只袜套拿出来,就可以凑成一双穿起来了。”

蜂须贺所以这样做,是要从家臣对他所赏赐东西的收藏态度,来试探这个家臣事主的忠诚如何。

德岛城值勤人员的分派,通常是先排好轮班次序,写成名单贴在墙上,再由家臣按照名单顺序派员值勤。身为家宰的蜂须贺就经常利用临时变换值勤人员次序的方法,来试探家臣的反应。

一天,一位值班人员在上班后知道当天的值勤顺序又有所变更,于是脱口说出:

“为什么经常变更次序,真不知用意何在?”

正好在邻室的蜂须贺听到这句话,便语意深长地回答:

“我的心意如果都被你们知道了,那我还能有什么作为?”

当然,如果在上者尽是做些干扰部下的事情,而不在其他方面加以体恤的话,部下很有可能因为起了反感而生叛离之心。

由上面所举的例子,我们似乎可以看出,古往今来许多掌握大权的人,往往会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而施策略试探手下的人。不过,在使用策略的时候,不要一成不变,否则很容易因为被察觉而失败。

尤其是当碰到心胸狭窄的上司时,更要特别留意,不要被他的策略试探出你内心的想法。万一发觉对方正在试探你,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动声色,使他内心的疑虑自然消失。如果能做到上面所说的几点,你就有资格做一个政治家了。

无论如何,以上所说的各种“故布疑阵”试探法,都不算正统的试探方法,只能算是一种临时性的变通方法,唯有“正统”试探法,才能成为一般人随时可以用来试探人心的基本方法。

这里所说的“正统”试探法,也就是前面介绍的韩非子透视人心术中的第一项“以事实对照言语”的试探方法。使用这种方法,就可以撇开对方的花言巧语,完全针对事实来探测人心。

秦始皇欲求长生不老之术。一次,一个自称云游仙人的道士,到始皇那儿说:

“我懂得长生不老之术,可以教给你。”

喜出望外的秦始皇马上命令臣下拜仙人为师,学习长生不老之术。

可惜的是,在长生术还没有学成以前,仙人就先行去世了。于是始皇责备那些学习长生之术的臣子说:

“都怪你们学习能力太差,丧失了这个大好的机会!”

这一则故事,就是讽刺人们不能认清事实,只听到别人的花言巧语,就信以为真,徒然落得贻笑大方。

《韩非子》中还有许多理论,再三提醒我们,凡事不要轻易听信他人,必须要找到事实根据才能相信。

人在睡眠的时候,分不出谁是瞎子,谁不是瞎子;沉默的时候,很难知道谁是哑巴,谁不是哑巴。只有在大家都睁着眼睛的时候,才看得出谁是瞎子;也只有在众人开口说话之际,才能分辨出谁是哑巴。

如果不给予人们发表意见的机会,我们很难得知他是否有自己的主见;同样的道理,如果不给他表现的机会,就不能判断他是否真有能力。

“我是大力士。”这句话谁都会说,如果不请他当场举鼎试验一下的话,很难知道他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性情憨直的人,时常会被喜欢吹牛的人唬得信以为真,这就是因为他没有利用事实的行动,去验识别人所说的话,才会被人家的花言巧语所蒙骗。

所以,贤明的君主在听到臣下的奏报之后,必须经过事实的验证,才能相信。

这是《韩非子》“六反”一篇中某段的大意。

在此附带说明一下,古代帝王常用的一句话“循名责实”,也是语出《韩非子》。“名”就是言语,“实”指事实;“循名责实”就是说:听到人家说的话,要以事实来验证,这是身为统治者必须做到的原则。

其实,“循名责实”不仅是在上的统治者应该遵守的原则,一般人于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应该做到“循名责实”。譬如:属下对上司的言论,读者对报纸的报道,消费者对企业家的宣传,买主对商人的夸张……等等,都应该遵照“循名责实”的原则,加以验证,实事求是。

前面说过,以行动和言语相对照,是最正确的透视人心法。但是,如果对方始终没有行为表现,我们也不能一直永无止境地等待下去,必须积极地采取主动,诱使对方有所行动之后,再加以观察试探。

这种积极的手法,也可以称为“啄木鸟”战略。啄木鸟在吃小虫之前,总是先以它尖长的喙试探一下何处有虫,再行啄食。这种积极观察的方法,也是先采取主动,诱使对方产生行为之后,再进行观察测验,这和啄木鸟啄食的道理完全相同。

魏武侯有一次请教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吴起有关探知敌情的问题时问道:

“和敌军对阵之时,如果不明敌情,应该采取什么策略?”

吴起答道:

“应该采取诱敌之策。当两军交锋的时候,我们先虚应一下,然后退下阵来,借此机会观察敌军反应。如果敌军仍然阵容严整,不轻易追赶的话,表示敌军将领很有智慧;相反地,如果他们一点也没有纪律地追赶的话,就显示出这个将领是愚笨无能的。”

这是《孙吴兵法》上记载的有关看破敌人内幕的方法。

对于虚伪不实的人,要判别他的行为,使用这种方法极为有效。

兵书《六韬》中也谈到了类似的方法。

从一个人的外表,不能清透他的心意;如果想要知道别人心里的想法,可以用试探的方法,从他的反应透视内心。试探的方法,有下列8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