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
3737200000007

第7章 雁雀要知鸿鹄之志(5)

上天对每个人的垂青都是平等的,就看能不能抓住这个机遇成事,有些人则能借机成事,有些人则未能抓住这瞬间即过的机会,如果找一找原因,恐怕皆因性格所致,有人因谨慎而失去机会,有人因懦弱而失去机会……

性格懦弱,胯下之辱

韩信的性格是优柔懦弱。不是吗?手提三尺剑走在大街上,一屠夫却有意挑衅羞辱他,他居然忍着从那屠夫胯下钻了过去,这说明他能忍,同时更说明了他怯懦,倘若不是如此,他不会惧怕屠夫,而会与其相搏斗。据说,这是韩信能忍,因他胸怀大志,不肯同小人一般见识。罢了,如果刺死了屠夫,必然招惹祸端,所以愿受胯下之辱。其实,也未必是这种原因,还是懦弱的性格起了主导因素,乱世英雄要想做一番大事,何惧杀一人耳?远的不说,就说项羽吧,在稽郡杀了郡守殷通然后和叔叔逃往吴中;陈胜、吴广面对秦始皇的****果敢斩杀校尉而起义,时适天下大乱,人人自身难保,杀一挑衅之徒,又有何妨?关羽还不是从老家杀了有钱有势的恶霸而出逃才得以遇到刘备和张飞,如果看来,韩信能不能忍不去探究,但这其中,懦弱的成份肯定是有的。

后来,刘邦拜他为将军,领兵作战,在领兵打仗上韩信的确有一套,跟随刘邦南南征北战,屡建奇功。他背水列阵,大破赵兵。这实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战术,非大智大勇者,绝不敢轻用。还有,疑兵易帜,半渡而击……这些奇谋妙计都得以成功运用,他统帅数万大军攻城掠地,百战百胜,终于使自己成为一代名将。韩信的这些优点掩盖了他优柔怯懦的一面,试想,在楚汉相争的四年间,韩信大多数时间都手握重兵,他本可以此独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其带兵打仗之智勇,绝不在刘邦、项羽之下,到那时鹿死谁手?不得而知,而且当时历史似乎有意地为他提供了多次机会,可惜的是,韩信则因优柔不决而失去了机会,他本有三次机会可以拥兵自立,独自为王,第一次是他伐齐之后,他斩杀了齐王田广,占领了齐地,不但扩大了领土,也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此时,他已拥兵数十万,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当时天下的形势是,他如叛汉归楚则刘邦灭;如归刘而攻楚则项羽灭;如果自己独自称王,便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由于优柔寡断、胆小懦弱的性格,没有充分利用这一次次机会去独自为王,而受他人驱使,最终还被一个女人杀害。

善妒导致失败

嫉妒是最容易导致自已失败的一种性格,自己能力不如别人,不思如何提高自己,却暗自忌恨,一门心思地算计别人。秦国食权贪财的李斯,就是一个嫉妒心很强的人,他在秦国谋得官位以后,又招来了韩非,但他很快发现韩非处处胜过自己,于是他又害死了韩非,这种小丑,最终也难逃身死的命运。

在《易经》里,有“否极泰来”、“剥极而复”的话,意思是说倒霉到了极点,好运就会来临,反之,鼎盛到了极点,倒霉也就悄然而至了。就在今天看来,这样的话也还是含有辩证的因素,不能不说有一定的合理性,要驾驭这种局面,就看怎样对待。这自然因人而异,起决定因素的自然是性格。

李斯集大学者、大权谋家、大政治家于一身,可是偏偏有一幅嫉妒心极强的个性。至于他的性格为人,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插叙了一件小事,能够形象地说明。据说,在李斯当小官时,曾到厕所里方便,看到老鼠偷粪便吃,人和狗一来,老鼠就慌忙逃走了。过了不久,他在国家的粮仓里又看到了老鼠,这些老鼠整日大摇大摆地吃粮食,长得肥肥胖胖,而且安安稳稳,不担惊受怕。他两相比较,十分感慨地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意思是说,人有能与无能,就好像老鼠一样,全靠自己想办法,有能耐就能做官仓里的老鼠。无能就只能做厕所里的老鼠。不管是偷吃粪便的老鼠还是粮仓里的老鼠,总之都是老鼠,而李斯却要做后者。通过这则小故事;形象地揭示了李斯的性格特征,也预示了他未来的结局。

李斯的确很有能力,但善妒的性格也让他容不得别人,只要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李斯总会想办法来对付他的。淳于越也是个很有能力的人,他一再上书坚持实行分封制,激怒了秦始皇,秦始皇遂把他交给李斯处理,而李斯审查的结果,却是非常奇怪:认为淳于越泥古不化、厚古薄今、以古非今等罪状全是由于读书尤其是读古书的缘故,竟建议秦始皇下令焚书。按照李斯的规定,凡秦记以外的史书,凡是博士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都要统统烧掉,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此后,如果有人再敢谈论诗书,就在闹市区处死,并暴尸街头;有敢以古非今的人,全族处死;官吏知道而不检举者,与之同罪;下令三十日仍不烧书者,面上刺字,并征发修筑长城。毫无疑问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摧残。在焚书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对书生进行了一次更大的迫害。他竟下令将咸阳的儒生四百六十多人活埋,即为“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不仅给中国文化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极大的污辱,是对人的尊严的残酷迫害。这件事件,固然与秦始皇的****主张分不开,但李斯的借题发挥乃至无中生有也确实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今天看来,李斯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迎合秦始皇的心理,把秦始皇所要做的事情推向极端;另一方面恐怕也是为了从精神到物质上彻底消灭自己的竞争对手,使天下有才之士望秦却步,李斯也就可以独行秦延了。

李斯的目的应该说是达到了,但作为学者出身的李斯,竟能这样背叛文化,残害文化,实可谓天良丧尽,对这样的“读书人”,我们又能说什么呢?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出巡途中,赵高和李斯串通掌握大权害死了太子抚苏,扶胡亥继位。赵高和李斯本是互想利用的关系,日后的勾心斗角、排除异己也就势在必然。那么李斯、赵高势必有一人死,一人生,而李斯哪是赵高的对手,平时又不善于结交,关键时刻哪有人出来为他讲话,被赵高用计陷害下狱了。

胡亥令李斯受五刑、诛三族。李族的子弟族党一并逮至市曹。李斯哭着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犬,出上蔡东门,追捕狡兔,已不可能了!”李斯先被在面上刺字,再割去鼻子,再截去左右趾,然后杀头,最后从腰中斩断,砍为肉泥。其余族党一并处斩。这就是中国第一位政治家、权谋家、学者的最后下场!

纵观李斯的一生,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出谋划策,为建立县制力驳群儒,其功劳确有不可埋没之处,但其原发动机却并非为了国家、百姓,甚至也不是为了哪一个朝代、君主,而是为了自己的权势名位,回顾他的一生也劣迹斑斑,害死韩非,阿谀奉迎等姑且不说,只促成“焚书坑儒”之一事,已够他万世也不得翻身的了。

李斯性格嫉妒、贪婪,却碰上了性格狡诈、心狠手辣,又有野心的赵高,其命运可想而知。

与人为恶好斗者不能为相

张昭是三国时东吴的权老重臣,并且孙策死时委大任于张昭,但其最终未能拜相,何也?盖因其气量狭隘、交恶、好斗性格所致。

张昭是三国时东吴极不寻常的人物,资格最老,影响最大,孙策病重托弟时曾嘱孙权: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由此可见张昭在东吴的地位非比寻常、可是,东吴的外事的确由周瑜来解决了,但内事孙权似乎并没有委任张昭,有些时候,张昭还处处和孙权闹矛盾,总之,在人们的心目中,张昭似乎是一个说不清的人物。其实如果从性格的角度去分析,张昭是一个不能担大任的人物。

张昭在东吴资格与辈分最老,孙策在创业之初就非常尊重他。“命昭为长史,抚军中即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在孙策托弟时,更有“内事委张昭”的嘱托,张昭也的确尽心,“率群僚立而辅之”。孙权承兄之业拜王以后,张昭始终兢兢业业地辅佐孙权,对其过失和缺点也毫不客气直言不讳,有时甚至弄得孙权无法下台。孙策刚刚去世时,孙权心情非常悲痛,不愿立即主持政事,张昭立刻严厉地指责他,指出他的职位不同于常人,不要过份沉浸在悲痛之中,应当以完成父兄的大业为己任。孙权猛醒,开始主持政事。

孙权性情刚烈勇猛,喜欢打猎,经常骑马射虎。有一次,老虎袭击过来孙权趴伏在马鞍上,才躲过向他冲过来的老虎。张昭立即严肃地对孙权说:“将军作为一国之君,责任是驾御英雄、驱使群贤,怎么能在原野上驰骋,与野兽较量呢?怎么能逞匹夫之勇呢?万一发生不幸,岂不让天下人讥笑吗?”孙权顿时醒悟,马上向张昭道歉。孙权喜欢饮酒,有一次,孙权为庆祝战斗胜利,不仅自己喝得大醉,并强迫群臣喝酒,让人用酒水泼洒在群臣身上取乐。张昭见了,表情严肃一言不发,也不喝一口酒,自己走到外面去了。孙权很难堪,就派人找回张昭说:“你有什么意见?我只是想与大家高兴高兴。”张昭毫不客气地说:“殷纣王常常以酒为池,痛饮达旦,后来怎样,您自己大概明白吧!”

孙权听罢,羞愧万分,马上宣布结束酒宴。

张昭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确对孙权很忠心,但孙权却一直没有拜他为相。孙权称王之初,群臣曾两次举荐张昭任丞相,孙权都没有答应,反而任顾雍为丞相。第一次不用张昭为相时,孙权推托说:“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也。”第二次不用张昭为相时,孙权说:“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烈,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其实,孙权第一次不用张昭时说的话完全是委婉之词,第二次不用张昭时说的才是心里话。但这在当时及后来有很多人不理解,连作《三国志》的陈寿都评论说:“以此明权不及策也。”其意是说不用张昭为相,孙权不如其兄孙策高明。

张昭之所以不能为相,是由于他的气量狭隘。有一次孙权大宴君臣,他让诸葛恪给群臣敬酒,诸葛恪就一一给大臣们敬酒。斟到张昭面前,张昭已经醉了,推辞不肯再喝,诸葛恪仍劝他再喝一杯,张昭气呼呼地说:“这哪里是尊敬老人!”此话有失体统,而孙权偏偏故意给诸葛恪出难题,对他说:“看你能不能让张公理屈辞穷把酒饮下,不然这杯酒你就喝了。”

于是,诸葛恪对张昭说:“过去师尚父90岁了,还披坚执锐,领兵作战,不言自己已老。现在,带兵打仗,请您在后,而喝酒吃饭,请您在前,这怎么能说不是敬老呢?”

这无疑之中把张昭损了一下子,还使张昭无话可说,他只能把满满一杯酒喝了下去。

有一天,孙权和诸葛谨、张昭等大臣们在大殿中议事,当时诸葛恪也在。忽然一群鸟飞到大殿前,这些鸟的头部是白色的,孙权不知道这是什么鸟,便问诸葛恪:“你知道这鸟叫什么名字吗?”

诸葛恪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这种鸟叫白头翁。”在座的诸位大臣中张昭年纪最大,而且又是一头白发,他听了诸葛恪的话,认为是取笑他,便对孙权说:“陛下,诸葛恪在骗人!从来没有听说过叫白头翁的鸟。如果真的有白头翁,那是不是应该有白头母呢?”

诸葛恪立即反驳道:“鹦母这种鸟,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吧,如果依老将军之言,那一定有鹦父了,请问老将军能打到这种鸟吗?”

张昭顿时无言以对。

张昭之所以不能为相,还由于他很难和别人搞好关系。甘宁自降东吴以后,急于立功,于是请求征黄祖,取刘表,并自请任先锋。孙权觉得可行,准备实施,张昭却说:“吴下业业,若军果行,恐必致乱。”甘宁不悦,对之反唇相讥:“国家以萧何之任付君,君屠守而忧乱,奚以希慕古人乎?”孙权看到这种情形,赶紧劝说道:“兴霸,今年兴讨,决意付卿,卿但当勉建方略,令必克祖则卿之功,何嫌张长史之言乎?”(《三国志·吴书·甘宁传》)孙权虽然为二人解了围,但明显地站到了甘宁一边。另外,从这件小事也可以看出,实际上,东吴众将不服张昭。后来,孙权果然令甘宁为先锋征黄祖,并大获全胜。

张昭之所以不能为相,还由于他的自大。张昭虽为东吴重臣,其实他并没有什么雄才大略和特殊本领,但却看不起人,东吴大才者:一是周瑜,二是鲁肃。而他却不把鲁肃放在眼里,看看他对鲁肃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如果这样来看人,就不会合适的使用人材,更不能发现人材。

张昭之所以不能为相,还由于他的胆小。汉献帝建安13年秋,曹操率数十万大军南下,企图夺取江东,众武将欲战,而以张昭为代表的文官却欲降。幸亏周瑜、鲁肃坚持,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了曹操。

张昭的最大优点在于直言忠谏,而其他方面,恐怕没有什么才能,如此他为相,东吴上下必会群臣离心,四分五裂,何也?皆因其气量狭隘、交恶、自大、胆小的性格所决定。而现实生活中这种性格的人还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