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人
3737200000024

第24章 疾风知劲草(3)

开发生命资源的才学

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更是司马迁性格与人格的绝唱,客观地涵盖了司马迁性格的耿直,人格的伟大,命运的悲枪。

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已成为中国人警世格言了,民族精神的凝聚,民族心声的呐喊,民族性格的展现,民族灵魂的精华得到了全面的昭示。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耿直伟大的人,更看到了一个不屈的民族。

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显示出他的学术抱负。

千百年来,耿直性格的代表人物应首推汉朝的司马迁。李陵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满朝文武诬辞如倾盆大雨铺天盖地而来,而司马迁则挺身而出。司马迁当然知道为李陵辩护的危险,但司马迁就是司马迁,他有着耿直的性格,他不会违心的去说话,他不怕“以卵击石”的后果,一些见风使舵的大臣趁机对李陵大肆进攻,司马迁抱着就事论事的态度,对汉武帝直言不讳,认真地评定了李陵的功过,他想把“李陵事件”放在道德与人格的高度去认识,同时也揭露了形形色色的丑恶嘴脸。这使他激怒了汉武帝,更激怒了那些“全躯保佑妻子之臣”,司马迁由“李陵事件”走向了?李陵之祸”被判处了死刑。虽然这是由汉武帝一手操纵和导演的历史话剧,但直接导致他个人悲剧的原因,在于他的个性———不受他人影响,不畏权势,敢讲真话,耿直无私。

或许是他对生命的热爱,或许是他还有未完成的事业(他正在写《史记》),他没有选择死,如果是以钱赎罪,对清贫的他来说是不现实的,如果他想活下去,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接受宫刑的处罚,在生与死的选择中,他经受着难以名状的痛苦,昂首挺胸地奔赴刑场,刀起头落,只需一时的勇气。然而走进“蚕室”接受宫刑,却是莫大耻辱,需要的是一生的勇气,但是他觉得如果“伏法受死”,不过是举手投足间的事情,还会被认为是罪有应得,死得其所!耿直的性格告诉他,他不能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死!读到此处,不知后人都是怎么看待司马迁的,或许没有多少历史知识的人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或许封建卫道士认为:不知羞耻,死了算了;或许迂腐的文人认为:呜呼,痛哉!不管他们怎么看,在今天看来司马迁算得上一个伟丈夫,何也?顶天立地,面对汉武帝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要知道这是冒杀头危险的;能屈能伸,受官刑忍了。让人对他的性格人格无话可说。司马迁的耿直为我们的伟大民族宣告了一个精神誓言———“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是的,人总免不了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如此人生的价值在比较中表现出来。鸿毛与泰山本身就是一种比较,是人生价值的比较。在比较中让人选择,在比较中使人思考。不朽的精神有着坚韧的传播力。

司马迁通过《史记》表达了自己对以汉武帝为首的封建****不屈的信念,这其中也饱含了自己的爱憎。司马迁是一个思想者,一个伟大的思想者,一个永恒的思想者。他把人生旅程中的风风雨雨,熔铸在自己的思想里,他思索社会,直书历史,透视统治阶级的本质,悲壮的命运使他的思想越来越深邃,观念越来越清晰,认识越来越独到,因而,他具备了更深刻的生命力度。

一生惜时,呕心沥血

玛丽·居里(MarieSKrodowskaCwrie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姓斯可罗多夫斯卡。1891年去巴黎大学学习,1895年与比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就放射性现象进行研究,先后发现钋和镭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并在后来通过实验得到了镭的化合物。镭的发现,不但开辟了治疗癌症的新途径,在医学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更重要的是为现代原子和核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居里夫妇被人们誉为“镭的父母”。由于这一杰出成就,居里夫妇和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首先发现放射性现象者)共同获得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1906年,居里逝世后,居里夫人继续研究物质放射性,取得重大成就,并著有《放射性通论》、《放射性物质的研究》等著作,对原子核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此,1911年,居里夫人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金,成为世界上迄今为止惟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女科学家。

玛丽·居里的成就,是与她一生惜时,艰苦奋斗分不开的。1891年,玛丽来到巴黎上大学,一开始住在做医生的二姐家里,但因为这里人来人往,应酬不断,再加上离学校远,每天要乘公共马车上学,太耽误时间,于是,她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阁楼,单身独居。在玛丽看来,时间就是知识。巴黎的冬天是寒冷的,阁楼像个冰窖。但是,为了省钱,更为了节省生炉子的时间,她很少买煤取暖。晚上实在太冷,冻得睡不着,她就把所有的衣服都盖在身上,有时还把屋里的一把椅子也压在被子上,借以“取暖”。平时玛丽总是买一些现成的食品充饥,有时一连几个星期只吃面包,而不肯用半小时去做饭,这种习惯一直伴随她一生。在她成为名人之后,她依然很少做饭和上饭馆,每天只在实验室里吃几片面包和牛油。

为了从事科学研究,居里夫人不肯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平时,居里夫妇闭门谢客,甚至为了不让客人占用宝贵的时间,竟不愿在家中添第三把椅子。做了母亲的居里夫人,有时连孩子吃饭的时间过长都焦急得流泪。在穿着上,她更是从不花费时间打扮自己,在她成为世界闻名的科学家后,竟还穿着那件初出茅庐时的“黑色薄纱面子”的长裙。

这种看似不尽人情的,几乎是苛刻地珍惜分分秒秒的做法,恰恰是献身于任何一种事业都不能缺少的。法国作家莫泊桑说得好:“世上真不知道有多少能成就功业的人,都因为把难得的时间轻轻放过以致默默无闻了。”由此可见,惜时,对于成才是何等重要啊。

统计时间,统计人生

前苏联著名昆虫学家柳比歇夫(1890~1972),以惊人的毅力,56年如一日,总结出来的“时间统计法”,为后人用时间巧运筹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好办法。他从1916年1月1日26岁时起,每天对自身的工作、生活、学习、休息、浪费的时间加以记录,加以核算,并且一天一小结,每月一大结,年终一总结,直到1972年去世的那一天,从未间断。每天的各项活动所支出的时间全都历历在案,而且各种事情耗时的起讫时间,相当准确,误差不超过5分钟。1964年4月8日这一天,他这样记录道: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8日。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结束——2小时20分。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1小时5分(1.0)。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6页——3小时20分(0.5)。

“路途往返——(0.5)。

“休息——剃胡子。《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5分;《消息报》——10分;《文学报》——20分;托尔斯泰的《吸血鬼》66页——1小时30分。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沙皇的未婚妻》。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化分。”

柳比歇夫在统计中,把所有的毛时间都扣除,只注重每天纯时间(花在专一工作上的时间)的数量。柳比歇夫纯时间的最高记录是1937年7月,一个月工作316小时,每天平均纯工作时间是7小时。他还把一昼夜中有效时间即纯时间算成10个小时,分成3个单位,分别从事两类工作。第一类是创造性的科研工作,如写书、研究等。第二类是不属于直接科研工作的其他活动,如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等等,所有计算过的工作量都竭力按时完成。

有了精确的时间统计,柳比歇夫还能作出各种单项统计。比如一年中看书、作文、听报告、会友等的次数和时间。譬如,他撰写《论生物学中运用数学的前景》这一学术论文,共用去了“43小时45分钟”,文末还列有论文的写作历程。他像成本会计,每做一项工作,都要计算时间的“投资”。他的统计精确到“分”。正因为他计时到“分”,惜时到“分”,使他牢牢抓住了时间的效率,一生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众多成就:发表学术著作70余部;撰写了1.25万张打字稿的论文和专著,内容从昆虫学到科学史,从遗传学到进化论,其数量和质量之高均令人叹为观止!

“时间统计法”,像一面镜子,随时照出了时间的无形流逝,照出了难以预料的浪费和某种自难察觉的懒惰。柳比歇夫借助于此法,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消除无效时耗,集中使用精力,捕捉最佳情绪,赢得最佳时间,争取最佳效果,获得了巨大的人生效益。

修齐治平,始于足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仁孝思想的核心。********,移孝为忠是仁孝思想的集中表现。中华民族的发展,正是这些能舍弃“小家”而为“大家”的志士仁人们自强不息地进取与追求的结果。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将永远是我们民族腾飞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