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
3737000000008

第8章 道教哲学(1)

一、哲学与道教哲学

研究道教哲学,先要把哲学的意义和研究的范围略加说明。道教的哲学虽然和一般哲学有所不同,但哲学的意义和哲学研究的范围当有其共同之处。

哲学的意义,在西方哲人的说法颇多,具有代表性的,如柏拉图说:“哲者真正智识之谓也,所谓哲学,即修得此真正智识之学也”。亚里士多德说:“哲学者,覃思乎存在本身及其所属之学也”。(亚里士多德所著《形而上学》卷三)耶路撒冷说:“哲学乃理智之努力,旨在组合人生日常之经验及科学研究之结果,建立和协一致之宇宙观,以养悟性及情感之需求”。(耶路撒冷所著“哲学导论”)综合以上各说,都是以哲学为“爱智”之意。

我国古代原无哲学的名称,如就西方哲人研究哲学的方向和范围,来从我国各种学术中求出相同的学问,则有“道学”和“理学”等名词,颇和西方哲学相近。就我国文字的本义说:哲就是智。《书经·皋陶谟》有云:“知人则哲”,这原是指认识一个人,能清楚的了解这个人的就是明智。《礼记·檀弓篇》载有孔子临死时所作的歌,原有“哲人其萎乎”之句,哲人是孔子自称之词,用现代语意来说明,哲人就是哲学家,学就是有体系、有条理的学问,哲和学两个字并列起来的意义,就是明智的学问。

道教出自道家,道家所追求的知识,虽然和西方哲人所追求的知识不同;道家所探求的道学或理学,虽然和我国儒家的道学和理学不同,但其探究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知识问题则是相同的。问题相同,探究出来的答案不同,正可以看出中、西哲学各种学派的不同之所在。

现在一般哲学就研究的范围来说,都不出上面所指出的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知识问题。道教哲学所探究的宇宙问题,构成道教自然哲学的基础;道教哲学所探究的人生问题,构成道教人生哲学的基础;道教哲学所探究的知识问题,构成道教知识哲学的基础,兹分别论述于下。

二、道教自然哲学

自然哲学既然是探空宇宙问题的学问,首先就要说明宇宙究竟是什么。我国古代学人明白解释宇宙的意义的就是属于道家淮南子。淮南子说:“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上下四方又称之为六合,是指自然界整个的空间;古往今来又称之为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是指自然界整个的时间。宇宙两字,就现代的语意来说,就是世界的意思。现代人所讲的世,正是上文所谓;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其语意和“宙”字相当。现代人所讲的界,是指长、高、阔三度,三度原是六合,其语意又和“宇”字相当。总之,探究宇宙的问题,就是探究空间和时间的问题。

探究宇宙问题的学问,哲学和科学二者所探讨的又不相同,哲学上所探讨的时间是无限长的时间,哲学上所探讨的空间是无限阔的空间。在时间方面,哲学上追溯过去到无始,穷究未来到无终。可是科学上所探讨的时间则是有限的时间,如历史学是科学,只能追溯到人类有史以来的时间,未来则无从纪及。在空间方面,哲学上探讨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是科学上所探测的只是有限的空间,如天文学是科学,只能就人类现有的天文仪器所观测到的空间,此外则不予臆测。因此科学上所探究的宇宙是有限的宇宙,哲学上所探究的是无限的宇宙。

宇宙确是无限的,无论是在时间方面和空间方面都是如此。就世界的时间说:过去和未来既无穷长,现在却又无限短,根据近代学者的推算,在原人未出现前,有所谓太古代、元古代、前古生代、后古生代、中生代、近生代、新生代等期。太古代据推算在八百万或六百万年前,这还只就地质形成后而言,至于星云起自何时,则更不可推算,过去既是这么长,未来更是如此,由此可知宇宙的时间确是无穷长;至言其短,则一刻一分一秒,一呼一吸一瞬,可推而至于极短。关于时间的无限,道家淮南子曾有下面的一些话:“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有无者,有未知,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这些话都是形容宇宙的时间是无始的,也就是说过去是个无限。这里虽然没有提到未来,但亦可以类推到未来也是个无限。

再就世界的空间说:它的范围可以说是无限大,又可以说是无限小。说到它的大,我们所居的地球,不过是太阳系里的一个行星而已。太阳系所占有的空间是极有限的,它不过是宇宙中很小的一个星系,由最进步的天文仪器所窥见类似太阳系的星云系,何止万亿?由此即可见宇宙的空间是怎么大了。以言其小,则其小无内;近世科学进步,分解物质的构成分子,很是精密,由原子以至电子,由电子以至核子、粒子等,还没有发现最后的单位,由此又可以知道宇宙的空间是成于无限小。我国古代学人研究空间无限的要算列子。《列子·天瑞篇》:“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体,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后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一,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列子推究宇宙发生的根源,从推究到无限小,也可据此推究到无限大。从古今中外的有关学说,都已理解到宇宙是个无限长的时间和无限阔的空间的结构。

上面解说了宇宙的意义,现在就要谈到道教哲学中宇宙的本体了。哲学上探究宇宙本体的学理称之为形上学。这门学问是探讨宇宙构成最原始、最基本的存在。宇宙万有的发生,在时间方面,必有其最原始的基因,在空间方面,必有其最基本的元素。基于道教哲学的观点,确认宇宙万有发生的基因和元素,是取法自然的道。从时间最原始的基因说:道是先一切而存的。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个先天地之物,既号称为道,就是说道是发生宇宙万有的基本原因。老子形容“道之为物”时又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些话,都说明了道的形像。道虽然是恍恍惚惚的,但是其中有物、有像、有精,是生出宇宙万有的母体,用现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语意说,道就是宇宙的本体。

再就空间最基本的元素说:宇宙万物生存最基本的元素也是道。由于道是形而上的,所以非世俗人之眼所能见、耳所能闻、手足所能触,它在语意上只能用“无”来指谓。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这些话的语意里,可见无是生出有的元素。所以老子又有“道生之”的说法。《淮南原道训》有云:“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无味而五味形焉,无色而五色成焉。是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这里所讲的无,所言的虚,不是我们语意上的、常识中的无和虚,而是形上学的无和虚,这个无和虚是宇宙本体在语文方面的形象化,是宇宙的本体,是有之所从生、实之所从出的最基本的元素。它号称为道,这个道,也就是哲学上所讲的存在。

裴危页研究道学,他发现了老子言道,不是贵无,而是崇有的。有“有”就显出了道的现象,现象是可见、可闻、可触到的,只有道的本体在显出现象后,才可以言说,可以名称,可以见,可以闻,可以触及。裴危页在所著崇有论里,曾引申过老子的本意。他说:“申踪播之累,而著贵无之文。将以绝所非之盈谬,存大善之中节:收流通于既过,反澄正于胸怀。宜其以无为为辞,而旨在全有”。这就是说老子言无,不是为无而言无,乃是意在言有,是探索有(现象)所从来的无(本体)。推广言之,老于言虚,不是为虚而言虚,乃意在言实,是探索实(现象)所从来的虚(本体)。无和虚都是有所从生,实所从出之道。我国古代哲学,要算老子所发现的形上学最具创见。

三、道教人生哲学

道教的哲学以道家的哲学为基础,道教的人生哲学也自然是以道家的人生哲学为基础。在探究道教人生哲学之前,须得谈一谈人生哲学的意义。人生哲学探究的问题是人生观的问题。所谓人生观,就是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内容的一些看法。这是哲学课题中最重要的一部份。西方哲学思想史的演进,可分为宇宙论时期,人事论时期,而现代哲学则以认识论为重心。我国哲学则不然,自春秋的哲学思想黄金时代起,到宋明理学,多以人生论为重心。只有道家哲学思想中,才有比较多的宇宙哲学。

道家固然有比较多的宇宙哲学思想,但也有其人生哲学思想。道家的人生哲学,仍以老子和庄子为重心。道家的人生观多是从其宇宙观推演而出,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的人生观仍要归本于道。相据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说法。他尽管主张“长生久视”,主张“死而不亡”,但不汲汲于求生,不过份重视生命。不过,不汲汲于求生,反而得到长生;不过份重视生命,反而保全了生命,这是“反者,道之动”应用到人生哲学方面的道理。

老子说:“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这段话的语气是说:世上一般的人,都是重视肉体,并且重视肉体的享乐,所以想尽方法,用尽气力,以求声色货利的享受。结果,不但真生命保持不住,即四肢九窍(四肢加九窍共计十有三)的躯壳,已早归死所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就是因为人们愈把肉体看得重,而肉体愈保持不住。这就是动之死地,以其生生之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