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
3737000000032

第32章 处世方略(5)

庄子视以利相交的为小人,他超然处于利益之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鄙薄人们以利相交。而希望人人都是君子,君子以道义交,看似平淡,其实情浓。道义胜似利益,道义激发的情感共鸣比眼前的利益来得更加久远,更加富有韵味。钟子期与俞伯牙之交、鲍叔牙与管仲之交,可以说是典型的君子之交,方能成为千古佳话,而以利相交的人,得利于一时,终将为历史所淹没。所以,与其做酒肉朋友,不如做道义朋友。

以德报怨

“怨怨相报何时了”,人与人之间不可解的矛盾冲突,最易形成怨怨相报。宗派之争、家族之争,乃至于锱铢之争、口角之争,都有可能引起怨怨相报。

孔子的弟子曾经问他,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奉行?孔子说有,这就是“恕”,即宽容。虽说宽容本有限度,但在日常充满亲情、友情的生活中待人宽容是人们的必须,只有宽容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使自己的精神放松,较好地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老子是把无为当作为、把无事当作事、把无味当作味的人,在这种生活态度中,培养起自己的宽容精神,像他说的:不管别人对我的怨恨有多少,我都用德行去报答。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以德报怨”。老子以平和冲淡的心境看待社会和人生,无羞无恼,然而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正相当复杂的。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矛盾冲突,或者明的,或者暗的。矛盾的调解,彼此气消心平的事常有。但矛盾没有得到调解,或者激化也是常有的事。即使人与人之间本来没有矛盾,因某一方的欲望会引起矛盾,看人怎么处。

以德报怨,传说中的虞舜是一个典范。

虞舜的母亲早死,父亲瞽叟娶了后母,生了个儿子名象。瞽叟爱象总想置舜于死地,舜有一点小错就严加惩罚。待象成人以后,瞽叟和象联手阴谋杀舜。一次,瞽叟要舜修补仓库,待舜上了屋顶,瞽叟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没有想到舜举着两顶斗笠从屋顶上跳下,得以不死。后来,瞽叟又要舜去打井,当舜下到井底,瞽叟和象在上面填土,把井填得严严实实,心想舜必死无疑。象与父母商量瓜分舜的财产。象说:“这个主意是我出的,舜的两个妻子和琴归我,他的牛羊、仓库就归爹妈吧。”这一次他们又没有想到,舜从井底旁边的一个通道口出来了。舜虽然知道父亲和弟弟要害他,但根本就不放在心上,对父亲还是那么孝顺,对弟弟还是那么友爱,以德相报。

人们为利益驱使,为尊严驱使,怀怨而不报怨,不是容易做得到的事情,更何况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最应具备的是做人的胸怀。唯有胸怀坦荡、宽厚的人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做人境界。

当老子这样说的时候,是在劝人在矛盾纠葛中,淡化名利,以致淡化自我受到伤害的尊严。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明代的洪自诚曾经这样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之基。”这得了老子以德报怨的精髓,老子崇尚无为而无不为,以德报怨仍是以退为进之术,与其以怨报怨害人也害己,当然不如以德报怨的利人也利己。

话说回来,以德报怨终有限度,对以国家、人民为敌、害国害民的人并不能以德报怨,否则害国害民也害己。

轻诺必寡信

一诺千金是许多人的人生准则。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也在表明已诺必诚。

守诺,其实是守信,守自我待人的真诚,守自我的人格。小则关系自我,大则关系治国。

相传曾参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孩子拉着她的衣襟,哭着也要去。曾参的妻子说:“孩子,你别去吧,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参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参去杀猪。他的妻子说:“你干嘛当真呢?我不过是跟他开个玩笑。”曾参说:“对小孩子不能够随便开玩笑,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向父母学习,你现在答应了又不去做,那不是教孩子也学会欺骗吗?你欺骗了他,他不相信你,你以后对孩子的教育就会落空。”于是,曾参和妻子真的把猪杀了,弄给孩子吃。

晋文公有一次率领军队去攻打原地,进军以前就与将士约好,三天,一定要把原地攻下来,如果攻不下来,就撤兵。原地本来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但原地的人在强敌面前并不示弱,拼死抵御,使晋文公的军队迟迟没有进展。三天时间一晃就快过去了,晋文公下令准备撤兵。这时候有间谍报告说,原地的人已经精疲力竭,粮食也快吃完了,您只要再坚持一天,一定可以攻克原地。晋文公却说:“我不能因为一个小小的原地而失信于民,撤兵!”因此,原地的人主动投降了。

曾参、晋文公以诚信教人,这使曾参成为孔子之后儒学的重要传人,使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说“是”、“好”、“行”、“可以”等等都只是一瞬间的事,但它包含了自己对某一个问题或者某一件事的思考,权衡可行还是不可行,办得到还是办下到,轻率地应允,实际上办不到而失信于人就不奇怪了。

在严峻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任何行为都要受制于客观环境,而不可能使行为绝对地个体化,我说行就行、我说可以就可以是很有限的。轻率地答应必然导致说到而做不到,失信于人。所以,老子的轻诺必寡信之说,饱含了人生的经验。

于是,他给人们提出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人不可轻“诺”。人们对自我能量的把握,应该视生存环境与自我为一个整体,不可为而为之,虽然显得勇气可嘉、有一点悲壮的色彩,但有悖事物自身的规律和可行性,并不可取。

二是人不可轻信“诺”。有些事情按照常理明知不可行而轻信,则是信“诺”者的悲哀。秦始皇、汉武帝先后要方术之士为他寻找仙人和成仙之道,一般人都明白是虚幻,永远不会成为现实,他们却相信得如醉如痴,终究是一场梦。其他不可行而被说成行的事情也普遍存在,在人诚信上的打假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当然,轻诺必寡信不能成为人自我禁锢的枷锁,以致于事事猜疑,事事难成。

以人言善我

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不很容易,幸福会因人而发生,灾祸也会因人而发生。其实承受幸福和承受灾祸的人并没有变化。

列子家里很穷,常常上顿吃了没有下顿,他和妻子都饿得面黄肌瘦。这被他的一个朋友知道了,心里很不好受。

一天,列子的这位朋友去拜会郑国的国相子阳,对子阳说:“列御寇是很有道术的人,在你们郑国连生活都维持不下去,是不是你这个人不喜欢贤能的人,对列御寇这种人的贫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

子阳回答道:“不是你说,我真的不知道。这样吧,我马上派人给他送些粮食去。”

第二天,子阳的使者带着几袋粮食到了列子家里,进门之后就对列子说:“国相子阳先生听说你的生活很艰难,特地派我给您老人家送些吃的来。这几袋粮食,就请您老人家收下吧。”

列子听了这话,向使都作了两个揖,淡淡地说:“子阳先生的好意我知道了。粮食可不能收,你还是带回去吧。”

使者说:“粮食我已经送来了,您还是收下吧。”

列子不再说什么,让人把几袋粮食重新搬到使者的车上,硬是把使者打发走了。

当列子回到家里,他的妻子正不高兴地等着。他的妻子看着他、捶着胸说:“我听说深明道术的人的妻子生活很安逸,但我连饭都吃不饱。现在郑国的国相派人送粮食来,这不是很好的事吗?可是你又坚持不接受,看来,我们只好认命守穷了。”列子笑了,然后对她说:“这你就不懂了。郑子阳并不是亲自考察我的家境,而是听别人说我很穷,这才送粮食给我。这就留下了一个隐患,如果有一天,他听别人说我做了坏事而要处罚我,那不是很糟糕的事吗?所以,我没有饭吃也不能接受他送来的粮食。”

无独有偶,韩非子也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

战国时,鲁丹游说中山国的国君,多次都无济于事。鲁丹想来想去,实在想不出能够直接打动中山国君的办法,就花了五十两金子贿赂中山国君左右的人,请他们在国君面前美言几句。这一招真灵,等他再去见中山国君的时候,中山国君没有说什么就把他视为上宾,以丰盛的筵席招待他。

鲁丹拜会了中山国君,出了王宫,没有回到旅馆里,而是对他的车夫说:“快点,我们离开中山国。”

他的车夫感到很奇怪,就对鲁丹说:“你这次去见中山国君,他不是待你很好吗?为什么要这么快就走呢?”

鲁丹说:“中山国君并不是听从了我游说之词亲近我的,面是听了别人的话。他听了别人说我的好话把我视为上宾,也会听别人说我的坏话对我严加处罚。我们还是赶快离开中山国的好。”

不料,鲁丹还没有出中山国的国境,中山国君的公子就对他父亲说:“鲁丹这次来中山游说你,是为赵国离间中山,没有怀什么好意。”中山国君一听,怒火中烧,不加考察,就派人去追捕鲁丹,把鲁丹抓回来关进了监狱。

人生有很多教训,列子和鲁丹都懂得“以人言善我,必以人言罪我”的道理,鲁丹从喜剧坠入悲剧,命运的突然变化,并不是这个道理本身出了问题,而是说鲁丹好话与说鲁丹坏话的人时间的间隔太短,来不及回避灾祸就降临了。

庄子和韩非子讲的故事都是劝人善于处世,按庄子的思想,人生活在社会上,要力求避祸全身,为此,自己忍饥挨饿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