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道教
3737000000031

第31章 处世方略(4)

强行者有志,老子、庄子是有志的强行者,他们常劝别人不要有所作为,说无为就能有大为。但他们顽强地宣扬自己的主张,著书立说,使道家学派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使道家思想成为影响中国人思想意识的三大支柱之一。所以不能轻信他们的话。只说是老、庄身为强行者,志在自然无为,把它作为人生和社会的终极目标,达到那个目标以后,也许就真正地自然无为了。走向这个目标的每一步都是积极地有为,可是老、庄的目标已经被历史证明是一场梦想,他们活着的时候没有实现,死后的两千多年里,也没有人实现过。

庄子曾经给惠施讲过一则凤凰鸟的故事。那时惠施在梁国任国相,有人传言,说庄子要到梁国取代惠施国相的地位,弄得惠施惊慌失措,派人在梁国的都城搜索了三天三夜。后来,庄子果然到了梁国都城,主动去见惠施。

庄子对惠施说:“南方有一只凤凰鸟,从南海飞到北海,沿途不是梧桐树就不停下来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实就不吃,不是香甜的泉水就不喝。有一只老鹰找到一只腐烂的老鼠,见到这只凤凰鸟从头上飞过,急忙轰它走。你现在为什么要用梁国来轰我走呢?”

庄子在这则故事里用凤凰鸟表现自己的志向,他看不起惠施做的高宫,坚守自己的节操,用了三个否定之否定的句子,说明自己的坚定,以见出他的意志心和追求。

庄子这则故事是自喻,他并非自喻的大鹏寓言,说大鹏水击三千里,乘风直上九万里,以从北海飞到南海,其实大鹏也是志向高远的强行者。所以,后人常用“鹏志”喻人的远大抱负。

在那个时代,有志强行的远远不止是老子、庄子,当时九流十家所形成的百家争鸣的社会局面,哪一家不是高举自己思想的旗帜强行其志呢?孟子曾经很感慨他所处的时代墨家学说与杨朱学说横行天下,使天下的人不归于杨朱学派就归于墨翟学派,使孔子的思想主张受到冲击。孟子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奋起为孔子学说辩解,就是强行其志的有力说明。强行者有志有很宽的适应面,即使是芸芸众生,也会各怀目的,强行其志。

老子好道,有一些虚浮、连他自己也琢磨不清楚的东西,令想弄明白的人落不到实处。但他说的强行者有志是很实在的话,他以此总结人生,也以此指导人生,与他的自然无为理论有点背离了。庄子倒是在通往自然无为的途中讲强行其志的故事,比老子消极得多。

用志不分

孔子到楚国去,路过一座树林,见到一个驼背老人用竿子粘蝉,一粘就是一只,像在地上拾取一样:

孔子看了很久,见老人神态若定,赞叹道:“你老人家手真是巧啊!这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呢?”

驼背老人说:“我还真的是有自己的方法。不过,这方法是通过苦练得来的。开始我在竿头叠起两个丸子,失手的时候很少,直到它们水会掉下来:再叠三个丸子,失手的时候不过十分之一;继续操练,叠五个丸子而不掉下来,手上粘蝉的功夫也就到家了,只要粘蝉,就会像在地上拾取东西一样容易。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精神专注,我站在那儿,举竿的手臂一动不动,就像没有生机的枯树枝。天地那么大,万物环绕,我的心不为所动,只知道有蝉翼而不知道有其他的事物,决不用其他事物分心,你说我粘蝉怎么会不达到这种境界呢?”

孔子听了很感动,对弟子们说:“用心专注,聚精会神,大概说的是这位驼背老人吧。”

庄子还讲了另一个故事:

大司马家有个八十岁锻造衣带钩的工匠,抡锤上下,没有丝毫差错。大司马很惊讶地问:“你这样高超的技巧,是不是有什么方法呢?”

那工匠说:“我二十岁时开始锻衣带钩,眼睛里只有衣带钩而没有其他的东西,专心静意至今,所以至今能够没有什么过失。”

庄子特别注意操练技艺的心态,觉得心无杂念,技艺就会达到很高的水平。不过,他倒不是说人应该掌握某一种技艺,有了这种技艺就是有了谋生的手段,衣食无忧,而是说“道”的修炼只要用心专一是可以达到的。

“道”的修炼是这个理,人生处事也是这个理。

精神的专注、持之以恒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关键是人的意志,用心浮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论成就事业的愿望多么强烈,终将是一事无成。

孟子也讲过一则故事:

弈秋是全国最好的棋手。他教两人下棋,一个人专心致志,弈秋教什么就学什么、钻研什么。另一个人虽然也听弈秋讲棋,但又想有鸿鹄会从窗外飞过,是不是可以用箭把它们射下来呢?两人都学下棋,智力差下多,最后一个人下得很好,一个人下得平平。原因在于专心还是不专心。

人生虽然由于出生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不一,形成了不同的起跑线,有了不同的人生。但人们最终的造就并不完全取决于家庭和社会环境,有些条件好的人无所成就,有些条件差的人反有所成,除了对机遇的把握,能不能专心于事业,坚持不懈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这个道理好说不好做。

专心致志意味着要把别人喝茶、聊天、逛街的时间用于工作。

专心致志意味着要把亲情、友情、乡情贮藏起来,沉迷于工作。

专心致志意味着要准备承受失败的挫折,在挫折中继续努力工作。

能够专心致志的人方有所成,庄子希望人们这样得“道”。

六、交际之道

交际是人们生活的自然要求,交际有道,其道,并非单纯是礼尚往来的方法,而且蕴涵了深厚的人生经验。

有人善于交际,有人不善于交际,性情的外向和内向固然是原因,和不善于总结人生也有关系。

交际,或为情,或为利,为情不必拘于情,为利不必滞于利。趋利避害是一个大原则,不会有人趋害而避利。

交际宜淡,以淡求长久。

交际宜宽厚,待人宽厚,人也会待己宽厚。

交际宜谨慎,谨慎则不会妄交以致祸。

君子之交淡如水

庄子很爱以孔子做文章,孔子游说诸侯的遭遇常常成为他的话题。他说孔子不幸得很,从鲁国流亡出来以后,在宋国、卫国、陈国、蔡国不是受人围困,被人驱赶,就是饿得连饭都没有吃的,实在可怜。而亲人疏远了他,弟子们也作鸟兽散。这显然是庄子作了些编造,一编造便有了新的话题: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如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林回遭难,离乡逃亡。他家庭小有财富,逃亡之际,携千金之璧就得舍幼子,携幼子就得舍千金之璧。林回陷在两难当中。他没有犹豫,背起孩子就跑,千金之璧不要了。

有人感到很奇怪,林回怎么扔下千金之璧而背着一个小孩子逃难呢?为了财富吧,一个小孩子有多大的价值?害怕拖累吧,小孩的拖累比千金之璧的拖累大得多。于是问道:“你扔下千金之璧,背着小孩子逃命,是为什么呢?”

林回说:“千金之璧与我只是利益相合,小孩与我则是天性相连。以利相合,遇到灾难就会舍弃:以天性相连的,遇到灾难就相互包容。以利益相合与以天性相连是距离很远的。”

以利相合,人们相交之初,就以图利为原则,利尽则交疏是必然的。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以善养士与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齐名。孟尝君相齐,有万户之邑,一时间门下食客三千。当孟尝君失势的时候,这些门客弃孟尝君而去,当孟尝君复位,这些门客想重归孟尝君门下。孟尝君很感伤地对冯谖说:“我待这些门客自认为没有什么过失,他们见到我被撤了职,没有什么地位,纷纷离去,没有谁顾念我。现在我恢复了官职,他们又想回到我这里。他们还有什么脸面见我呢?等这些人来了,我一定要羞辱他们一番。

冯谖说:“先生之言错了。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世上的事情都是这样。你没有见到赶集的人吗?早上,人们蜂涌到集市上,侧着肩膀往门面挤,唯恐落在别人后面。到傍晚的时候,人们路过集市,丢着膀子不肯到集市上看一看。并不是人们喜欢早市而讨厌晚市,而是早市有利可图,傍市无利可图。这些人与你本来是以利相交,你失了势,无利可图,他们离去是自然的。现在你重新得势,他们回来也是自然的。先生不必在意,还是像以前一样对待宾客吧。”

冯谖把话说得更透,以利相交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失意于以利相交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

利益的诱惑往往成为人们结交的媒介,使一些人变得很实在。有利则有情,无利则无情,相交容易,绝交也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