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日本调:一部穿越时空的日本风情史
3735200000017

第17章 女儿节的人偶

每年的三月三日,是日本的传统节日——女儿节。

女儿节就是小女孩的节日,所以在日本,也被称作“雏祭”或是“桃节”。雏就是雏儿、小姑娘的意思,而桃节显然是取自于“三月三,桃花开”这一民间俗话。

不过在最开始的时候,三月三日并非是女儿节,而是一个源自于中国的节日,叫上巳。

所谓上巳,就是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古代以阴历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为“上巳”,人们于此日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名为“祓禊”、“修禊”。魏晋以后,人们把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日,此后便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另一方面,在上巳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人虽说很尊重原版,也搞了郊外春游、饮酒赏花之类的活动,却也非常谨慎地又添加了符合自己国情的新元素——用和纸折叠成人形,按摩之后抛入江河或是大海之中。因为日本人认为,这纸人就是自己的替身,按摩之后,便是把自己本身的疾病和邪气转化了过去。再抛入江海,便是让一切不利因素随波而去。

在那个年代,日本的纸张非常昂贵,所以这种丢纸******的行为无异于拿钱打水漂,是一种非达官显贵所搞不起的高价活动。

与此同时,在当时的日本贵族女性中间,有玩纸娃娃的习俗。这些女性同时会制作一些精良的娃娃,并被当作礼物互相赠送。这些娃娃有一个专用的名称,叫雏人形。

需要指出的是,雏人形和上巳日丢大海里的霉运娃娃,完全是两种东西。

然而,到了江户时代,也不知道是哪位神人想出的创意,居然向幕府建议,说是把雏人形跟霉运娃娃合二为一,变成一种吉祥物,一种女孩子专用的吉祥物。同时,再把三月三日这一天法定成女儿节,让娃娃和节日一起过。

对此,幕府表示可以有。

就这样,日本开始出现了女儿节以及女儿节人偶。不过在最开始的时候,每逢女儿节,老百姓们只是弄一面屏风,然后在屏风前放两三个娃娃,再弄一壶酒,几块饼就算对付过去,走的是朴素路线。到了江户时代中期,随着社会稳定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偶的制造技术也日新月异,所以在武士家和有钱商人的家里,女儿节的娃娃也逐渐变得奢华了起来,开始出现了穿着华丽服装、贵族打扮的人偶,宛如艺术品一般。同时,娃娃的摆放和数量也有了讲究,至江户晚期,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标准体系:一般为三层、五层和七层等奇数排列。一个标准的人偶,雏坛的顶层为“天子与皇后”,以下各层可根据需要配以三个女官以及负责奏乐的五个雏童、侍从以及听差等。在摆放人偶的同时,还要辅以桃花、灯笼、梳妆台、日用品等装饰,一些地方的习惯中还会放上清酒和菱饼等食品。

这就已经不单单是送小姑娘的节日礼物那么简单了,几乎可以称之为是艺术品了。所以江户时代的很多日本家庭,都把女儿节人偶细心保存起来,用作将来女儿的嫁妆。等女儿有了女儿,这套娃娃也会继续沿用下去——小时候用来过节,长大了便是嫁妆,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往下传。

在今天的日本,如果有着声名显赫的祖先的传统世家,那么这类人家中摆放的女儿节人偶一般都会有那么小几百年的历史,故而这些小人偶往往会被日本政府列为需要重点保护的文物甚至国宝。

最后要说一句的是,女儿节之所以也被叫做桃节,除了“三月三,桃花开”这典故之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日本人自古便信奉“桃木能破邪”的说法,能保佑女孩子健康一生地成长。